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策略分析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t5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追求人文性,其达成需要经由具体的途径。语文教学有一个传统的认识,那就是文以载道。能够入选课本的课文,其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本占据了相当的篇幅,对于这些课文的教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落地需要的是“渗透”的教学策略。只有让学生经历润物无声的学习过程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真正借助于这些优秀的文本实现传统文化精神的落地。从这个思路出发,笔者进行了实践与总结,简述如下。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理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教师对这一教学理念的理解。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传统文化精神与语文学科教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知识的运用不仅体现在日常的交流与沟通中,还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紧密融合。认识到这个事实,对于理解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启发。
  第一,传统文化精神隐含在优秀经典文本当中。经典文本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有《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文章短小精悍,但内容丰富。看似一段对话,却有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即“信”与“礼”。礼义仁智信被称为“五常”。虽然说新时代背景下,已经不需要旧意义的“五常”,但从最基本的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礼与信依然是今天社会的支撑力量,仍然应当成为社会中人与人相处、社会关系构建的最基本的基石。
  第二,传统文化精神需要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经典文本的传统文化精神丰富是相对于教师而言的,学生初次接触这些课文的时候,未必能够迅速准确地体会到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精神,这就需要学生在课文解读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深度,这个深度首先体现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与课文的相互作用上。只有学生的经验基础上生长出新的认识时,只有学生的思维在此过程中螺旋上升时,传统文化精神才有可能为学生所领会。
  第三,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上。传统文化精神不是体现在口头上的,只有真正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了,才能说传统文化精神真正渗透到学生的骨髓中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标准,是印证传统文化精神成功“渗透”的关键要素。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策略


  基于以上三点认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可以进一步有效地探究出渗透策略。有研究者基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认识,并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受此启发,笔者总结出的“渗透”策略是:精选文本,素读感知,精读感悟,生活迁移。这16字策略是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而提出的。经典文本很多,不可能每一篇都花大量时间去教学,只能精选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能够加工的文本。素读与精读是阅读的两个层次,是学生揣摩的关键途径,是传统文化渗透的关键途径,当然其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生活迁移强调的就是学生已经领会了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外显,旨在实现评价促进渗透。
  仍以《陈太丘与友期》为例。先让学生去素读,即完全凭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去读课文。除了解决最基本的字词问题之外,学生的自发任务就是“读懂课文”。懂,当然是指理解文义,于是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揣测,一边猜想,一边讨论……素读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触角伸到课文中去。其后精读。精读既是斟字酌句,也是整体意义的建构,这是传统文化精神“渗透”的关键。在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而何为关键,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判断。绝大多数学生首先注意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从而也就树立了“信”与“礼”的认识,即“与人期行,不可无信”,亦“不能对子骂父”。
  但也有特殊情况,有学生在研读后指出:元方自己也是无礼的,因为在“友人惭”的情况下,元方还“入门不顾”,这不也是无礼的行为吗?这个观点引发了不少学生的讨论。有学生认为是因为友人先无礼,元方才无礼的,情有可原;有学生认为无论友人是否无礼,友人毕竟是元方的长辈,元方不应该无礼;也有学生认为元方“入门不顾”也不算无礼……多种观点交织,引发了课堂上的热烈讨论。笔者乐见这种讨论,同时也不强迫学生接受某一种观点,只是通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来引导:如果你是元方,你会如何选择?这样学生就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精神渗透的过程。学生会考虑自己的情绪,会考虑理性的选择是什么……结果,不少学生选择了既要跟友人说出对方“无信”的话,同时也不一定要入门不顾,而是可以以德报怨,这样更容易打动友人,也更能够让自己的境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反思


  在上面这样的一个例子中,笔者没有特别明显地跟学生强调对“信”和“礼”的认识,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集中在这两个方面,而且还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对元方的行为也进行了思考與判断,对自己的可能的选择(实际上映射着学生在生活中的言行)进行了判断。笔者以为,这样的教学过程,是真正的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加工非常充分,学生的原有认识与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了碰撞,进而形成了学生自己的认识,这是真正的渗透,而非对学生认识的强行灌输。
  总的来说,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的价值法则,促进他们形成民族精神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精心挖掘课文中能够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容,要运用好笔者上面提到的16字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并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深刻的传统文化认识。笔者以为,这样的反思其实对很多同行可能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因为长期习惯了应试的初中语文教学,早已经淡忘了人文性这一基本要求,而这样的返璞归真,本质上也是能够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开辟道路的。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梅村镇梅里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目的:   检测肿瘤标记物JAB1、p27Kip1、P-Akt、STAT3和P-STAT3蛋白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表达差异的相关性,为鼻咽癌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   材料和方
思维导图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想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记忆力,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思维导图中,始终围绕中心点展开分析和思考,通过关联词和图像的方式不断地延伸,能够有效地分解教学中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思维导图具有突出重点和结构清晰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而在初中语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思维导图的方式
期刊
一、加深理解记忆,提升语文素养rn编演课本剧,对学生理解课文、加深记忆有很大的帮助.要编演好课本剧,学生就必须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理解内容,思索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应该如何
期刊
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想象作文的训练主要体现在看图写话上.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图画积极展开想象,尝试发散思维,并将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来,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素养.
期刊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谈道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说,读者在阅读时应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的感情,顺着文辞可找到文章情感的源头,即便是隐幽的
期刊
目的:讨论早发肝癌、胃癌和肺癌临床实验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与15个STR位点的关联。   方法:肿瘤组为早发肝癌、胃癌和肺癌住院患者,共39例,男20例,女19例。其中,肝癌组9例
B股,即境内上市外资股,其面值币种为人民币,认购币种、交易币种分为上海—美元及深圳—港币两种。1992年2月,上海真空B(现名上电B)及深南玻B分别在沪、深交易所上市,标志着我
叶圣陶说 :“语文课的最终目的 :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就要让学生具备很强的独立阅读及写作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小学
期刊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的环境下,人们已经习惯与互联网为伍.学校是实现“互联网 +”教学模式的平台,而教师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领头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互联网 +”
期刊
叔本华说 :“人生幸福的首要本质要素是我们的人格.”那么人格是什么?在心理学中经常以“个性”来表达人格的概念,它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一个特征.但是在传统教育中,学生的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