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cat81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材、文本、学生、课堂及教师自身等影响课堂行为的多种因素的有机整合,是教师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宏观掌控的动态方案。精彩的教学设计对地理教师开展教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必须服务并服从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以教学设计为途径彰显立德树人的本质,考验着地理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设计环节中渗透、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当整合课程资源,渗透人地协调意识;创设精致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区域认知;精湛活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地理实践力;精心优化评价形式,唤醒学生综合思维。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高效课堂;思维品质和能力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宏观掌控和实现蓝图,是教师对教材、文本、学生、课堂以及教师自身等影响课堂活动的多种因素的合理整合。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學设计必然要求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根植意识于起航,养成能力于征程。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保留了教师的“情”对“知”的动力功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地理教师深度思考、精心安排。本文以“水资源与农业”一课为例,谈一谈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机渗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范式。
  一、精当整合课程资源,渗透人地协调意识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课堂的源泉,课堂的外延等同于生活,一节生动高效的地理课堂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资源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本着“地”与“理”结合的宗旨,能否精选、拓展、整合鲜活的课程资源,体现着地理教师的教学素养;而能否渗透人地协调意识、在学科与教材之间深入浅出、开阖自如则考验着地理教师的教学智慧。
  【案例】地理即生活,高明的教者善于将生动的生活融入教材。这样既拓展了课堂内容,也增加了课堂厚度。在“水资源与农业”一课的“问水”环节,为了让学生了解水资源丰歉程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一位教者展示了宋代诗人戴表元的《湖州》一诗,巧妙地引出“溇港”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溇港”形态。接着,该教者又播放《溇港圩田》的视频片断,为学生呈现水资源丰富区的农业生产情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溇港的形态和溇港圩田农业生产模式布局的特征。而后结合教材,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完成对溇港与农业生产关系的浅层认知。在此基础上,该教者又播放了《溇港圩田》的朝向设计视频,一步步引领学生探究这种以水资源为基础的混合农业的优点。
  该教师围绕课堂主体,充分利用多媒体,将这座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古迹展现得活灵活现,将生活现象引入课堂有效揭示出“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文明相辅相依、相生相长的关系。案例真实具体,选择典型精确,整合精当有序,有效延伸了地理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妙处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促进学生自主能力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唯教科书”式的课程理念,树立一种全新的教材观,要求教师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要凭借丰富的教学资源,做好课内外的学习拓展延伸。对课程资源的准确把握和掌控,需要地理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理念、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整合意识。教材始于课堂,终于生活,对文本全面了解、吸收是教师灵活发现、正确选择资源的前提。将生活有机引入课堂,用科学的人地协调观贯穿始终,并最终反馈于现实,这样的设计睿智而高效。
  二、创设精致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区域认知
  “直缘多艺用心劳,心路玲珑格调高。”(唐·方干《赠美人》)地理课堂的本源在于生活,理想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当努力还原地理学科丰富多彩的本真面目。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增长学习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地理教师要立足文本内容,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创设声、色一体的教学情境,凭借互联网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和协作性的优势,引领学生把握空间尺度、养成区域认知的习惯,这不失为教育教学的明智之举。
  【案例】本节教学内容的课程标准是“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基于这一标准,一位教者撷取了《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飞花令”中的视频片断导入新课。视频一打开,充满诗情的设计、大气恢宏的音乐顿时将气氛哄托出来,学生潜在的热情瞬间被打开。主持人用情的语言偕着精美的诗句赋予主题浓郁的文化底蕴……如诗如画,如梦似幻,当学生陶醉其中之时,教师适时地提问又将学生的思维拉回了课堂:美丽的水就在我们身边,你知道地球上到底有哪些水体?什么样的水体才可被称为水资源?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是什么?……由感性至理性,由美感而思考,由虚到实,在时空的转换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多么精致的情境!多么精心的设计!科学演示,创设情境,将学习目标置于特定区域中。在如此背景下认识区域,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将学生思维有序地引向对空间布局的探索。这样的情境真切而实在,这样的点拨切中肯綮,这样的设计恰是对新课改理念的践行。格物致知,将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区域认知观完美渗透;深入浅出,把激发学生潜能与构建区域联系巧妙统一,将有效提升课堂效果。
  三、精湛活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地理实践力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是人的科学,教学设计始于教师之手而终于学生之能,地理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因素,关注学生的实践取向。活化教学方式,主动适应学生的认知风格,力求灵活地将学生带入社会生活,在积极的社会体验中激发学生地理实践力,在真切的实物演示中将感知内化为经验,将形象认知升华为理性素养,是地理教学设计追求的目标。   【案例】课堂伊始,教者先以视频完成情境创设,自然导入:
  师:如果以“水”为主题字接“飞花令”,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诗句?
  (生发言,师图片展示)
  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生: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生: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师:正是因为有了水的润泽,生活才显得如此美丽、兴味盎然,地球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重点展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千百年的生活中到底有哪些水体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是否所有的水体都可被称为水资源?
  …… ……
  (重点展示)“人生长恨水长东”,水走近了人们的生活、生产,也走进了人们的心灵、精神。请结合地图思考,人类较易利用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 ……
  (重点展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某种意义上是人类与水的关系史。下面以农业为例来探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问题。
  …… ……
  課堂结尾:我们循着美丽的古诗词探寻了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感慨万千。我们崇拜水资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夺”的恩泽,铭记古人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思考解开水资源分布奥秘的格物精神。我们虽有无论遭遇水患成灾还是久旱无雨的山重水复之惑,但只要秉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念,因水制宜、趋利避害,相信一定能找到柳暗花明的“活水”之法。
  这节课的设计体现了教师鲜明的个人特色,教师将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娴熟的教学技艺进行整合,颇为精彩。贯穿整个课堂的古诗词,如一条项链串起了零散的知识点,富于逻辑性和层次性;热播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飞花令”的片断如一粒璀璨的珍珠,赋予课堂浓厚的时代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貌似无意选择的诗句实则显示着教师独到的匠心和不俗的造诣:或以名言引出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话题,或用古诗展示水资源分布的现象,或以警句启迪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深沉思考。
  “拜水”—“问水”—“活水”,线索清晰,环环相扣,过渡自然,驾驭娴熟,古诗名言,信手拈来。三节奏重点突出,变化有序,统摄于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价值追求之下。细思品之,设计的初衷与行为的实施、活动的目的与教学的结果实现了高度契合,只看设计就令人叹为观止。
  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发展积极的思维。”教学设计衍生出来的教学行为不是教师个人才华的展示,而是师生互动中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创造性活动,这样的设计最终指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精心优化评价形式, 唤醒学生综合思维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师评价更是一门艺术。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推进育人改革的重要抓手。地理课堂设计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本质,强化师生互动,优化课堂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接受和生成中的过程性表现。地理教学评价要笃守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要有效唤醒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因子。
  优化评价方式,能够将教学过程变得开放、灵活,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教学设计中,高明的教者擅长通过学习评价用自身的高阶思维唤醒学生的综合思维,以期让学生获得体验的乐趣和学习的成就感,继而巧妙地化为思考的动力,推动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
  【案例】当一名学生流畅地回答出以“水”为主题的“飞花令”时,教师不吝掌声地给予鼓励,充分肯定了学生思考的价值;当一名学生低调而羞涩地道出诗句蕴含的“格物”精神时,教师由衷赞美“这比我优秀多了”令学生自信满满,推动学生探究的本能萌发;面对非洲干涸皲裂的大地时,教师以满腔的悲悯表达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人类命运的思考,真诚而自然,引领学生思维向灵魂深处漫溯;面对中国人民在与水的“搏斗”中体现出来的卓越智慧,教师以艺术化的语言尽情讴歌,表达了对人类的崇高敬意和水资源的真诚谢意,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深刻思考;当一名学生由传统农业生产感悟出深刻的哲学道理时,教师以激励的姿态适时地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众多的学生参与到评价与被评价的活动中,在互相学习中认识自己,为自我修正提供最有力的依据,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当然,课堂上学生理解出现偏差在所难免,但高明的教者更是视“错”为宝,将其当作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利契机,精练地给予建议性评价,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时而互评,时而自评;时而是教师的声音,时而是学生的发言;时而是和风细雨式温婉的提示,时而是狂风暴雨般激励的论辩;时而是富于表现力和感召力的多样化点赞,时而是饱含哲理性和启迪味的个性化总结……分层、参与评价形式多样灵活,模糊、赏识评价语言生动丰富,使学生如沐春雨,整个课堂洋溢着宽容和挚爱、敬业和好学,和谐愉悦,生机盎然。没有“好、不错”等虚化的字眼,摒弃盲目的赞扬和简单的讨好,教师在认真倾听中表达着敬意,在精心选词中诠释着激励,在高屋建瓴的引导中唤醒着人的潜能、塑造着人的灵魂。
  “去尽浮华皆是真。”教者精妙的预设、恰到好处的评价、阳光诙谐的语言、亲切的鼓励以及个人的气质使课堂弥漫着思维的芬芳。形式多样、灵活自如,这样的评价体现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课堂充满着思维的张力。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在授业、传道间灵活转换,把科学素养与人文智慧自如开阖。这样的设计洋溢着睿智和理性,促使学生的思维愈飞愈远,个性恣意张扬;这样的课堂充满着人性的温暖,令学生如行山阴道中,欲罢不能。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绝非几个冰冷的专业术语,而是一种繁复深厚的能力和水平;它的养成也非仅靠在教师口中频繁地出现,而是蕴蓄在师生对文本的品味中、对生活的敏锐感受中、对学情的精准把握中、对育人的用心中。教学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彰显立德树人本质务须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核心素养在场。
  参考文献:
  [1]许方林.“水资源与农业”复习课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0).
   [2]周梦婕.“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3).
   [3]赵希宁,霍海瑞.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J].地理教育,2018(9).
   [4]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张必隐.教师认知方式与学生认知方式之间的关系[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2).
   [6]朱锦伟,张铁牛,曲凤.从高考地理答题看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以2018年全国文综卷1“环境保护”题为例[J].地理教学,2018(24).
   [7]王冰,揭毅.基于综合难度系数模型的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8(12).
  (责任编辑:赵静)
其他文献
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的一种常见题型,能否顺利解决往往依赖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发现,小学生较弱的阅读能力也会对解决实际问题带来负面影响。下面,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为例,谈一谈“解决实际问题”常见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常见问题:关键词解读产生偏差  案例一:小金家的鱼池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时鱼池的一组对边各增加1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增加了600平方米。原来鱼池的面
期刊
摘要:近年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备受关注。在具体教學实践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探索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较为有效的策略包括:借助典故导入教学内容,借助基础知识梳理和历史地图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借助精选史料设计问题链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借助课外拓展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期刊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课程的核心任务是通过语言教学实现学科育人。在高三英语课本复习课中,教师应避免碎片化处理语言知识,以提升复习效率。教师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使学生在情境中复习知识,在读写活动中有创造性地表达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三英语;课本;复习课;读写意识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
期刊
“一疑四读”的浸润式散文教学模式,一疑是指设疑;四读是指导读、通读、精读、情读。教师应初始抓文眼导读设疑,引导学生速入文章情境,引发思考。学生在解疑惑之余浸润其中,在沉浸之中感悟,在感悟之外关照,尤其是对生命力赞颂,对生活中“美”的感怀这一类的散文,比如《绿》《春》《紫藤罗瀑布》。教师要在疑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读中浸润文本,渐进释“疑”,同频共振,引导学生以一种“绿”的情怀去关照自己的内心,从而感
期刊
摘要: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可以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從把握数学学科本质、立足知识结构、结合具体学情、联系教学经验四个方面进行深度解读。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基于学生的视角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   关键词:学生视角;小学数学;教材解读;分数的再认识  分数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小学生对于数的概念的一次拓展。同时,分数还是一个内涵丰富且多元的概念,它与
期刊
薄弱学校一般指基础教育中整体办学条件、综合教育教学质量、社会美誉度明显低于本地区平均水平的学校。如何破解薄弱学校难题,使薄弱学校得到较大的发展和提升?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所薄弱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特色发展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路,努力通过特色建设提升办学水平、课堂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学校的发展关键是学生和教师
期刊
英语教材是目前义务教学阶段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在某些地区甚至是学生唯一接触到的英语语材。一句通俗易懂的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道出了一个道理:教师应当结合实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真正为教学服务,教材的活用和重整成为研究的课题。  一、以教材编写理念为灵魂,让教材重整有章可循  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习者的年龄和认知能力为基础
期刊
摘要:批注式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批注的基础上,实现师生与教科书编者及文本之间多重对话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包括三个环节:阅读批注—交流展示—完善提升。教师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打开学生的阅读思路,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促使学生积累阅读经验。   关键词:批注式阅读;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每一次考试过后,教师和学生都会对语文成绩加以深刻反思,可以发现,试卷中得分
期刊
教学本身是一种活动,活动就伴随着效率的高低。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潜心思考,笔者认为,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应该有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灵活而有效地记忆历史知识  大量的科学实验表明,我们的感官在接受不同信息时,记忆的效果是不同的,单纯的以听觉来记忆知识效率是很低的。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师按照课本内容机械地传授历史知识,课下再督促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率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对于
期刊
摘要:我国当前正在使用的各版本的初中数学教科书,在“整式加减”一章的修订中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这既不符合教科书“一标多本”的教材建设体制的初衷,又将教科书的内容设计局限于数学学科思维的羁绊。指向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数学教科书的理解,应依托数学学科核心知识,指向数学思维发展过程中所带给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品格塑造、注意学习情境的主题化与生活化、学习内容的典型性与可迁移性、编排设计的螺旋化等设计策略的运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