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angming98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关的问题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稳定和人民福祉的根本。尽管对农村振兴的需求和国家主动性不断增长,但农村创新在创新文献中却鲜有人关注。文章从新增长理论、制度理论和创新系统理论出发,提出了以振兴农村、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网络,结合普惠金融体系,对于农村振兴的实践和思考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与思考
  一、普惠金融概述
  (一)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普惠性金融是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平等性。这一过程意味着个人和企业能够获得适当、可负担和及时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其中包括银行贷款、股票和保险产品。普惠性金融措施的对象通常是那些没有银行账户或银行账户不足的人,并向他们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被误认为仅仅是开设一个银行账户,具有银行存款的个人可能会被排除在金融服务业之外。建立一个更加包容的金融体系关系到更强、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因此,实现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全球许多国家的优先事项。
  2018年,大约有2.25亿成年人没有银行账户。无银行帐户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村地区的妇女和穷人,而被排斥在金融机构之外者往往受到歧视,他们属于弱势或边缘群体。在普惠金融理论体系中,不得不承认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或渴望金融服务,但其目的是消除包括供应和需求方在内的所有障碍。供给的障碍来自于金融机构自身,这些因素通常表明金融基础设施薄弱,包括缺少附近的金融机构,以及开设账户的费用或单据要求高。需要障碍是指个人寻求金融服务的方方面面,包括缺乏金融知识、缺乏金融能力或影响金融决策的文化或宗教信仰。
  (二)通过预算分析跟踪普惠金融
  尽管普惠金融保障是一个重要问题,但评估将政策作为指定用途纳入,这类政策是否真正使普通受益人受益,或许也有意义。自20世纪90年代以來,政府机构和民间社会在监测资金流动进程和跟踪预算、跟踪公共开支结果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一百多个国家正在对国际预算合作组织(IBP)等组织进行一次全球调查,以研究预算编制过程的公开性(透明度)。各种民间社会团体利用各种工具追踪公共支出情况,这类工具包括公务员执行情况监测、社会审计和公共问责制。信息权利体制化是活动家和公民团体跟踪预算和倡导社会包容的支持工具。
  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
  经过40年的探索和高速发展,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面临着一个新的主要矛盾,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城乡差距的扩大,最大的不足仍然是农村发展不足。2017年10月,中国全国人大明确提出了“实施农村振兴战略”。
  中国政府在2018年1月2日“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布了一揽子政策,制定了农村振兴路线图。文件进一步强调,“实施农村振兴战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对于到2050年底实现共同繁荣以及促进全球和平与可持续发展也至关重要。”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第一个目标是消除贫困。但是,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实现农村振兴,而实现这一伟大转型的关键在于通过建立强有力的农村创新体系来提高农村创新能力。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实现农村振兴、反贫困、增进人民福祉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国际竞争中,中国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现实的挑战。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创新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农业创新却远远落后于同行。以美国、以色列、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甚至一些非洲国家,在农业创新方面探索了许多成功的模式,这些模式可用于解决城乡差距和促进农村振兴。例如,以色列主要投资于农业科技,并通过农业发展走上了有效资源集约化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的科学技术进步贡献了96% 的农业增长。虽然中国在量子通信、航空航天工业、卫星、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进步,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家具制造业、纺织服装业、木材加工业等,中国的创新还远远不够。中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0.3%(以色列占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是新的发展方向,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石。
  农村创新与发展是国家创新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完善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借鉴创新理论、区域经济学和系统论,是积极推动实施农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支撑和路径,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创新体系的根本方法,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农村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繁荣,最终实现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
  农村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为参与者培育一个生态系统,创造新的技术、管理和制度知识,传播和应用新的技术和业务模式,促进发展资源的自由流动,通过中介机构和互联网等网络实现与城市创新体系的协同。利用城市创新系统的技术扩散,促进农村创新系统的生态化发展和价值创造。具体而言,通过重新评价创新政策,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农村创新体系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金融体系和文化氛围的建设。
  此外,它将促进政策决策和传播过程,培养农村地区的创业精神,促进新知识在农村创新体系中的应用,提高科技在农村发展中的贡献比例,最终实现农业产业、环境和农村生活质量的可持续改善。创新从来不是单一的技术或要素投入活动,而是科学、技术、政策、系统和网络建设的复杂过程。农村振兴需要整体创新政策,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社区网络和中介平台创新,提升农村创新的整体能力。
  三、发展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措施分析
  (一)增强农村振兴过程中的科技能力
  科学和技术创新是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依托城市创新发展,长期帮扶农村创新、振兴农村经济,这一点非常关键。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支撑。建立强有力的农村创新体系,关键在于加快科技创新的创造和扩散,推动内生经济增长。该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社区,由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与传播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农业技术应用服务机构以及连接国内外资源和市场的虚拟社区组成。农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技术知识和非技术知识,转化和应用于提高农业生产力。   技术创新体系是城市创新体系的核心部分,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然而,与城市创新体系不同的是,农村创新体系缺乏高校和科研机构等技术中心。此外,地方集体经济和乡镇中小企业在规模、资金和管理经验等方面都有限,其技术创新能力远不及城镇体系中的企业。
  因此,在加大农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同时,农村创新系统必须与城市创新系统协同工作,农业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新专业农民参与的用户创新将加强合作研发和技术转让。
  (二)優化普惠金融管理制度与支撑体系
  创新并不依赖于改进的单一方面,也不是自发的,而是有组织的、精心设计的结果,由设计的制度安排所激励。正如理论背景部分所讨论的那样,农村创新能力不应仅仅依赖于政府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需要通过城镇化改革、土地管理、集体产权等方面的农村治理来支持,只有这样,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才能调动各方面力量,为创新和创业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
  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共同理解是,产权改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多个社会行为者参与经济发展进程。农村集体土地改革、农业生产支持机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是保证农民、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的重要制度因素。基于制度变迁的管理创新是农村治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吸引专职和全面参与创新,是地方自治组织和乡镇企业实现扶贫、农村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鼓励专业化农业服务,加快农业管理体系建设,将有助于减少农业劳动力流失,吸引更多的创造性农业人才,并有效应用大数据、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子政务工具,以提高农村治理效率。
  制度安排是连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农村创新举措的保证,制度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治理体系的效率和有效性。改变农村治理制度可以加强体制基础设施,以执行有利于农村的创新政策,并创造有助于发展农业技术、鼓励创业和吸引新的农业人才返回农村地区进行创新和创业的文化氛围。例如:决策者需要确定哪种类型的新组织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必定要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以提高农村创新能力为目标,需要对农村土地制度和评价体系进行反思。同时,要优化晋升机制,为公务员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
  (三)动态金融网络的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保证农村创新的多元主体。在网络和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以市场为导向的力量帮助下,促进农村供应方改革和创新,加快资源流动,降低交易成本。
  此外,农村创新体系的机制类似于国家创新体系,这不是一个静态的创新环境,而是一个动态的体系,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创新成果的快速扩散,以及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农村创新体系中知识、人才、资本和新技术的自由流动和应用,决定了农村创新能力提高的速度。
  因此,促进农村创新能力和加快农村振兴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开放的社区,这将加强网络组织的能力,加快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促进新技术的有效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新型农业合作社、普惠性金融系统、农业技术远程培训系统、信息支持系统和现代物流系统等社区网络和中介机构将改变农村创新系统的价值创造和分配。特别是现代互联网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对于完善农村创新网络基础设施、创新体系与城市创新体系的衔接具有重要意义。这将加快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在城乡地区的流动,使城乡创新因素和商业机会相匹配。这也将在降低农村以及城乡制度之间的交易成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促进普惠金融信贷可以使以前被排除在传统金融渠道之外的小企业获得信贷,增长生产力,增加销售额度。销售增长仍然是企业财务业绩的重要表现,而普惠金融与获得金融服务,尤其于获得信贷有关。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公司无法从传统的金融系统获得信贷,普惠金融的影响已经导致财政紧缩的公司获得了巨大的附加值。特别是无障碍性和可用性的好处使筹集资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参考文献:
  [1]张双梅.乡村振兴视阈下互联网金融法律制度的构建[J].法商研究,2020,37(05):144-157.
  [2]张延曼.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0.
  [3]李娟.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确山县乡村振兴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20.
  [4]刘思乐.乡村振兴战略下Z市金融机构普惠型金融服务路径研究[D].广州:广东财经大学,2019.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其他文献
“十四五”时期,山东省将按照“紧盯前沿、沿链谋划,龙头牵引、培育壮大,打造生态、集群发展”的思路,努力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并将重点抓好“六个强势突破”。
【摘 要】随着当下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丢失物品的现象越来越多,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失物招领平台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应用于解决传统平台的不足之处,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但传统失物招领平台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波及范围局限的现象,使得平台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论文对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二次篡改等特征应用于失物招领平台展开讨论,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据说,香水的历史可能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长,那么最早的香水是什么味呢?主要作用是什么呢?供哪些人享用呢?  与神灵“沟通”  事实上,没有人能准确地说出香水是如何被发明的,但最早的香水是用来做什么的,基本上可以确认。据文献记录表明,古人类最早使用香水的目的是祭拜神灵。  香水的英文单词Perfume,起源于拉丁文Perfumum,它的意思是“透过烟雾”,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来源很简单,人类学会了使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中国对世界承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作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氢能在现在与未来各行各业都会发展为重要的新能源途径。氢能可通过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工业领域的各种途径获取,它将成为第三次能源变革的重要媒介。
在我国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未来将成为至关重要的创新主力军,新太行电源通过“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创新理念,“客户+外部专家+内部科技工匠”为主体的“研发铁三角”模式,崇尚创新、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等,多角度有效探索,为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发展树立了典范。
“30·60”的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已经展开,这也引领风电、氢能源等绿色能源发展进入一个全新时代,而轻质、高强的碳纤维材料是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重要的材料选项之一。对光威复材来说,这是另一个战略契机。1987年,一家濒临破产的镇办企业被一位步入中年的镇工办干部接手,开始了二次创业,这在当时宏观经济形势紧张、小型集体企业纷纷倒闭的大背景下并不引人注意。
中国的乡村问题本身就是“内外相生”的结果.文章通过剖析内生型乡村、外源型乡村、共生型乡村的不同边界发现,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
新型数据中心发展日新月异,前沿性、突破性技术和解决方案正在数据中心IT设备、基础设施等各环节加速迭代,其中不乏对数据中心的绿色低碳发展、安全可靠保障有重要意义的技术。作为信息社会的数字底座,数据中心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在新一轮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数据中心蓬勃发展,但一直以来长期存在的能耗、安全风险等问题尚未解决,未来应该如何更好地与产业融合、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仍需持续探索。
摘要:成都市在2018年1月召开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会上提出:到2022年,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中心城市,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宽、覆盖面积广,与人民关系最为紧密,但目前面临着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水平不高、消费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大量涌现也带来诸多挑战。成都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就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对这些挑战,就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