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机制的构建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许多高校学生在报考学校和专业时出现了“被选择”和“盲目选择”的情况,导致专业失配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及择业观。基于高职院校按专业招生及学生自己在专业选择上存在的局限,尝试构建基于专业方向自主选择的人才培养流程体系和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方向动态选择机制,让学生自由选择与自我认知风格相匹配的专业方向,从而降低专业失配现象,提高学业成绩及职业期待吻合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方向自主选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
  作者简介:袁路妍,女,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6-0037-04
  高职学生难以真正自主选择专业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问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采用按专业招生的培养模式,学生的专业选择在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确定,这一做法的结果,常常有近半学生进入不感兴趣的专业学习,而且入学后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和自由度不足,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身特长与所学专业不能很好匹配。有文献研究表明“在一个专业选择较为自由与开放的学校氛围中,学生们往往转向与他们认知方式相匹配的专业,这有助于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业成就;反之,则由于缺乏专业兴趣和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学习方式而厌学,无法获得相应的学业成就”。[1]因此,需要探索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良性机制,为高职学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由的专业选择环境,使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够与专业更好的匹配。国内外一些知名高校的做法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美国七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专业选择一般在学生入校学习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施按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模式,学生进入大学一至两年再确定专业”。[2]宁波大学方志梅等专家对“‘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并提出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就是要赋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等各种教学资源的权利”。[3]这些通过延迟专业选择时间,赋予学生更多选择专业的自由和权利理念,为避免学生在专业选择时的盲目性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鉴于此,作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机制进行构建。
  一、构建基于专业方向自主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专业方向选择路径畅通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原则、程序和方式。[4]针对按专业招生导致专业选择达成度偏低,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施按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模式,其基本流程为:学生按类或试验班进人学校,先统一进行一学年或二学年的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学习;然后在第一或第二学年末,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对相关专业的认识,在学科大类中自主选择专业,学生专业选择后进人相关学院进行专业教育平台学习,然后在第六学期或第七学期根据社会需求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直至毕业。按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模式,通过延迟专业的选择时间,让学生在了解专业和明却自己专业兴趣之后在进行选择,能够有效姐姐专业选择达成度偏低的问题。而传统的按专业招生,虽然存在弊端,但对入学时就已明确自己专业兴趣的学生而言,能够直接进入专业学习无疑节省了大量时间,对于学制仅3年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意义重大。为此,我们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综合了按专业招生和按类招生两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构建了基于专业方向自主选择的人才培养流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人才培养流程体系
  总体上,本专业采用按专业招生,实施分层教学、分方向培养,并让学生拥有多次选择与调整专业方向的权利。专业方向的选择与调整采用“志愿+考核”的方式,专业方向之间能否调整要依据学生专业基础、兴趣、原有专业方向与新选择专业方向的相近程度。为了延迟学习专业选择时间、提升专业方向选择的自由度,第一学期的学习不分方向,主要完成人文知识与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支撑课程的学习。第一学期末可以自由选择四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随着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展,只能相近专业方向之间可以选择。
  二、构建多层次选择空间的课程结构体系,提升专业方向选择自由度
  课程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学的基本单位,专业方向的选择实质上是对课程资源的选择。“课程结构体系是单个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结的有机整体,是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系统”。[5]课程体系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专业方向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度。人的知识结构好比一个金字塔,一般来说,一些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是每个人必须拥有的;而同一个学科门类或相近学科门类中的专业通常具有一些共性的知识基础;专业领域越深入,知识就越专。基于这样的知识结构原理,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人文知识与职业素养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专业方向岗位适应性课程。并依据专业特色,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每个方向设定轴心课程体系。所谓轴心课程体系就是由学生必修的一系列梯级递进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拓展课程组成,形成的一个轴心状的课程体系。以轴心课程为主线,构建多层次选择空间课程结构体系(见图2),通过设定不同的课程模块(组合)支撑不同的专业技能学习。学生以学期为时间单位,根据实际的学习效果和兴趣,通过选学课程模块,实现专业方向的动态调整。
  图2多层次选择空间的课程结构体系
  三、构建多渠道专业认知途径,引导学生理性选择专业方向
  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能否建立在对专业方向充分认知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是高职院校专业方向自主选择机制有效实施的关键。大学生的专业认知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对将来从事具体职业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和发展方向有较清晰的整体认知”。[6]关于专业认知教育,国内外一些知名学校的做法是建立专业导师指导制度,为新入学的学生为其配其一名学业导师,学生与导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导师介绍各个专业的性质、特点、学科基础及主要的就业领域等。学生讲述自己的兴趣喜好、知识背景、学术能力,学业导师会根据每位新生的不同情况,给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建议,从而帮助新生选择目前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和专业,减少选择的盲目性。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学校,特别是职业类院校的生师比严重偏低,导致专业导师制度在实际运行中未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因此,专业认知教育应多渠道同时开展,形成合力,以增强专业信息宣传效果。   专业认知教育除了建立专业导师指导制度,还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1)构建专业网站,充分发挥网络宣传面广、自由度大、内容丰富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一根网线就能随时随地对本专业的专业概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专业方向选择、竞赛成果、社会服务、学子风采有全面细致的了解;(2)开展专业认知讲座,有效进行专业认知教育,通常情况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展开。教师层面,由学院领导或专业教师对本专业建设目标、内涵、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相关岗位以及未来职业规划做全面系统的介绍;学生层面,各个工作室的室长从第二课堂的职能,工作室成员的成长侧面介绍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内涵;(3)组织专业技能展示,进行形式丰富、贴近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为提高专业技能展示的有效性,从每个专业选择几名专业技能突出学生,让其展示运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制作的典型作品若干,并随时为参展学生解答与作品制作相关问题。总之,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对各专业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后再进行选择专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忠诚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机制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构建基于专业方向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层次选择空间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多种有效的专业认知途径实现了专业方向自主选择机制的构建。该机制建立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开放、自由的专业方向选择环境,使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是建立在对各专业方向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是在明确自已专业特长和兴趣之后的理性选择,一旦选择发生变化也能够比较容易的改变专业方向,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生兴趣与专业方向特点相匹配,提升了学生学业成就感和职业期待吻合度。但该机制在实际运行中也遇到三个问题:(1)受资源条件限制,每个专业方向能够容纳的人数有限导致无法满足所有感兴趣的学生;(2)生多师少也导致老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引导不够;(3)专业方向选择的宽度不够,导致小部分学生无法行使专业方向自主选择权利。这些问题表明,如何构建专业方向自主选择的良性机制,还需要我们根据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作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邹艳春.认知风格: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心理学分析[J].教育评论,2002(6):36.
  [2]吕慈仙.高校专业自主选择机制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2(23):39.
  [3]方志梅,赵伐,李慧仙,等.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宁波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71.
  [4]谢石连,张弘,葛敏敏,等.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4(9):54.
  [5]潘洪军.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4):116.
  [6]毛芳才.提升大学生专业认知能力的途径探究[J].高教论坛,2012(9):82.
  [责任编辑秦涛]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用工形势的理性变化,对铁路职业院校轨道交通专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一味发展轨道交通专业已经不合时宜,且有一定的办学风险。通过分析市场,提出铁路职业院校应关注轨道交通行业用工形势的变化,选择性发展既有的社会通用专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进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铁路职业院校;持续发展;用工;国际化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铁路职业院校非铁路专业的现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推进以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为代表的办学机制的改革创新,是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和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政策推力下,以建设—管理“两段式”机制为重要代表的基地“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机制的创新构建为切入点,构建高职教育PPP运行机制,以实现“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的政策要求与高职教育运行机制创
期刊
摘 要:职业英语技能竞赛致力于推动中职英语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目的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在“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的技能竞赛机制下,校级英语技能竞赛在贯彻国家技能竞赛精神,实现竞赛目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介绍我国职业英语技能竞赛发展概况,阐释职业英语技能竞赛赛项设计理念,在介绍学校英语技能竞赛赛制的同时,对比分析历届英语技能竞赛的赛项设计,从中得出启示,以期发挥职业英语技能竞赛
期刊
摘要:大学“第二课堂”主阵地在学生社团,充分发挥社团思想引领、文化引领的载体作用和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求。以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为例,重点介绍了依托大学生社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人文素养;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劳家仁,男,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助理研究员,硕士,主
期刊
摘要:首轮中职星级评估在江苏经济社会转型、职业教育谋求高位发展的背景下产生。星级评估通过制度设计、政策导向,确保了不同层次学校参与评估的积极性,并均能在星级体系中找准定位与目标。作为一种综合性、具有持续推动作用的质量保障机制,星级评估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但在实践中亦有其问题。省市协作将是今后其改变的方向。  关键词:中职;星级评估;质量保障;变革  作者简介:徐夏,男,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质控处教
期刊
摘要: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视角,采用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数据,分行业、企业、职位对营销人员职业素质评价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期望能为用人单位在甄选、使用、评价营销人员和人才培养机构培育营销人员时提供明确的指引。  关键词:职业;营销职业;素质;职业素质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专项资金项目子项目(项目编号:GDGM2012-ZZ-08)  作者简介:易正伟,
期刊
摘 要:为研究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中影响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的因素,设计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采用基本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获取了影响学生高等数学学习因素的规律性和相关性,并提取了4个主成分,对后续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高职生;分段培养;高等数学;学习因素;多元统计分析  基金项目: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社科类课题“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中学生高等数
期刊
摘 要:由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组织的“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活动已经开展多年,这项活动包括教案评比、说课以及答辩三个方面,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量。其中,“说课”非常重要,要想“说好”课,须从“明、暖、准、巧、实、顺、效、妙”八个字上下功夫;要注意突出“说”字,说时充满自信和激情;同时,要注意说课稿的提练加工和PPT的制作。  关键词:职业学校;“两课”评比;说课技巧  作者简介:刘
期刊
摘要:信息化可以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规范程度,有效地实施信息化的项目管理需要用信息化的思维营造管理环境,构建管理的相关要素并借助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目标。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在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管理中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项目信息化管理道路,为类似项目管理提供很好的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项目管理;信息化;管理思维;骨干高职  基金项目: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科研改革项目“骨干校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研究”(
期刊
说起民国时的高等教育,很多人对那时的大学充满了向往,相信那时的大学有独特的民国范儿:“这一时期大学的精神是独立的,向上的。一批大学的学术水平是很高的,出现了一代真正的学术宗师,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人文科学,奠基人差不多都产生于民国时代。”那时的高等教育真的如此美丽吗?  1937年,地质学家翁文灏出国访问,看到西方国家的繁荣景象,联想到自己的祖国,颇多感慨,给胡适写了一封信,其中提到炼钢、炼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