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起源和原理
动脉内旋切术是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介入性治疗技术,其通过旋转的刀片将斑块切除,致使动脉内膜破裂及管壁变薄、动脉扩张,相对下夹层发生率及再狭窄率低,治疗指征宽。
动脉硬化斑块切除术(Atherectomy)主要有四种旋切系统,即:Simpson硬化斑块切除导管,主要用于髂股或股腘动脉的偏心性狭窄;TEC导管,主要用于切除股腘动脉中较长的病灶;Auth旋切器,主要用于膝以下动脉中较短的、坚硬的钙化狭窄病灶;Kensey硬化斑块切除装置,主要用于髂或股腘动脉中长段的纤维化的狭窄及阻塞病灶。
二、专利申请分析
粥样斑块环切装置主要分布在国际专利分类号A61B17/3207中,以下统计分析是以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以及世界专利文摘库、德温特世界专利库组成的虚拟数据库为基础的,专利文献公开截至2018年。
在该领域各国申请的分布情况,其中申请量排名前三的分别为美国(US)、欧洲(EP)、日本(JP),美国(US)在多数典型医疗领域的申请量上都独占鳌头,在该领域也不例外,其申请量几乎是欧洲(EP)申请的两倍、日本(JP)申请的三倍;接下来的中国(CN)、加拿大(CA)、澳大利亚(AU)在申请量上也占据一定的地位,这三者申请数量上逐个递减但相差甚少。从整体的分布情况可知,该领域的申请主要还是掌握在少数大国中。
该领域申请量在时间上的变化,20世纪以前基本没有关于该领域的申请,从两千年后申请量才有了缓慢的上升,直到2007年申请量明显增多,到2013年申请量更是有了显著的提升并在后几年内有所持续(此处由于统计截止至2018年,按比例预计在2018年之前申请但未公开的文献,2016-2018年申请量较前三年依旧会是稳步上升的),国内在该领域的表现相当随大流,只是在2007年以前发展极为缓慢以至于未能出现抢占先机的专利技术。
整体来说,该领域的申请在近几年才有了穩定的发展,随着专利法体系的完善、科技水平的全面提升,各国对专利技术的掌握更加重视,且近年来微创治疗成为一种趋势,斑块切除术利用从小开口插入的导管治疗,在这样的需求下有许多优越性,因此该领域专利技术的发展与微创治疗手段的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该领域主要申请人的排名,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列表的申请人均为美国的企业,美国对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研发投入可见一斑,对前沿科技的掌握更是值得其他国家申请人的学习。
国内申请人申请量相对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国外最先开始关注动脉硬化斑块切除术的治疗,并开发了相应的装置系统,形成了较为成熟、久远的发展脉络,伴随着申请量的上升,专利权的获取,留给国内申请人的进一步开发的机会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该领域早期未能引起国内研发的重视,国内申请人大多不能敏感地识别技术发展趋势,导致找不到突破口。
我们不能忽略专利申请量上较大的差距,部分国内企业可以从资源投入和回报的角度、公司技术发展前景考虑,较少地研发国外技术,依靠独有的核心技术在国际平台上站稳脚跟。
三、主要申请人分析
下面分析排在前三的申请人的专利概况。
1.CARDIOVASCULAR SYSTEMS(心血管系统公司)
成立于1989年的CSI属于最早一批开始着手动脉钙化治疗开发的公司,其研发范围主要集中于治疗外周和冠状动脉钙化的系统。CSI专利申请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研发重点。
2010年以前,CSI的申请倾向于磨削头、驱动等机械结构上的改进,这种结构上的改进也是大多数技术发展的前期方向,例如:“用于高速旋转式动脉粥样斑块去除术装置的偏心磨削头”(PCT/US2008/066294 2008.06.09),装置在高速运转时能够将狭窄病变部位打开到明显大于加大磨削头的外直径的直径;“配有磁正交力摩擦离合器的冠状动脉旋切术装置”(PCT/US2010/041787 2010.07.13),具有位于发动机和驱动轴之间的离合器。
2010年以后,CSI的申请侧重于功能多元化、控制高级化的改进,这在医疗领域是“惯用伎俩”,例如:“对生物导管局部应用治疗剂的高速冠状动脉旋磨术系统、装置和方法”(PCT/US2011/026187 2011.02.25),将研磨头放在输送套内腔中,操作者可以在驱动轴高速旋转期间精确控制从输送套内腔远端释放的一种或几种治疗剂;“用于粥样斑块切除术设备的控制器”(PCT/US2013/031212 2013.03.14),电子控制设备包括与处理器通信的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具有存储在其上的软件,以便监控电动机的旋转以及监控盐水到驱动轴的传送,如图3-1;“用于在血管手术期间感测、测量和/或表征血管和/或病变顺应性和/或弹性变化的方法、装置和系统”(PCT/US2015/040838 2015.07.17),用于感测、测量、确定、显示和/或解释身体导管中的和/或身体导管内的病变中的顺应性。
CSI的这些发明并不是从无到有的革新,是基于基础的核心原理,通过同领域或不同领域的技术糅合不断向精准、安全、高效的大方向靠近的过程,也是该领域专利技术的趋势。
2.COVIDIEN LP;TYCO HEALTHCARE(柯惠有限合伙公司;泰科医疗)
柯惠医疗,原泰科医疗,提供诸多产品,其中粥样斑块切除术系统主要有定向粥样斑块和外周斑块切除系统。
柯惠在专利申请方面侧重于功能性细节的优化,与CSI不存在明显技术路线的交叉,例如:“具有提高的材料捕获效率的材料去除装置及使用方法”(PCT/US2010/059740 2010.12.09),用于将由切割元件产生的颗粒导向到组织收集室中的装置;“具有可旋转切削件的组织移除导管”(PCT/US2013/069045 2013.11.08),包括切削元件的径向结构改进。
3.BOSTON SCIENT LTD(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
波士顿科学创建于1979年,是全球领先的医疗科技公司,在心脏介入领域,波士顿开发了由导引导丝、磨头导管和推进器、旋磨介入治疗仪组成的血管内旋磨系统。波士顿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倾向于手术应用、功效增强,例如:“具有形状可控球囊的内膜下再进入导管”(PCT/US2014/023218 2014.03.11),用于方便从内膜下空间再次进入血管腔的再通导管;“振动和惯性增强的斑块旋切装置和方法”(PCT/US2014/019114 2014.02.27),使第一传动轴旋转同时使切削部件行进经过闭塞,使第二传动轴旋转从而引起切削部件的振动同时使切削部件行进经过闭塞。
四、前景展望
中国的粥样斑块环切装置在近年来开始逐渐发展,虽然专利申请基本上是PCT申请和通过巴黎公约进入中国的外国申请,但通过学习集中在几个大企业中的专利技术,有利于专利审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国内申请人进行专利挖掘、专利申请,从而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微创手术现在已经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医疗手段,如果其核心专利都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对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利,我国申请人应在这方面加以警醒,对国际企业的专利发展方向加以深入了解,从中找到突破口,寻找中国企业在该领域发展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协和医学词典》,罗慰慈,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1
[2] 《临床心脑血管病学》,何伋 等,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01
[3]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吴丹明 等,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
(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
动脉内旋切术是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介入性治疗技术,其通过旋转的刀片将斑块切除,致使动脉内膜破裂及管壁变薄、动脉扩张,相对下夹层发生率及再狭窄率低,治疗指征宽。
动脉硬化斑块切除术(Atherectomy)主要有四种旋切系统,即:Simpson硬化斑块切除导管,主要用于髂股或股腘动脉的偏心性狭窄;TEC导管,主要用于切除股腘动脉中较长的病灶;Auth旋切器,主要用于膝以下动脉中较短的、坚硬的钙化狭窄病灶;Kensey硬化斑块切除装置,主要用于髂或股腘动脉中长段的纤维化的狭窄及阻塞病灶。
二、专利申请分析
粥样斑块环切装置主要分布在国际专利分类号A61B17/3207中,以下统计分析是以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以及世界专利文摘库、德温特世界专利库组成的虚拟数据库为基础的,专利文献公开截至2018年。
在该领域各国申请的分布情况,其中申请量排名前三的分别为美国(US)、欧洲(EP)、日本(JP),美国(US)在多数典型医疗领域的申请量上都独占鳌头,在该领域也不例外,其申请量几乎是欧洲(EP)申请的两倍、日本(JP)申请的三倍;接下来的中国(CN)、加拿大(CA)、澳大利亚(AU)在申请量上也占据一定的地位,这三者申请数量上逐个递减但相差甚少。从整体的分布情况可知,该领域的申请主要还是掌握在少数大国中。
该领域申请量在时间上的变化,20世纪以前基本没有关于该领域的申请,从两千年后申请量才有了缓慢的上升,直到2007年申请量明显增多,到2013年申请量更是有了显著的提升并在后几年内有所持续(此处由于统计截止至2018年,按比例预计在2018年之前申请但未公开的文献,2016-2018年申请量较前三年依旧会是稳步上升的),国内在该领域的表现相当随大流,只是在2007年以前发展极为缓慢以至于未能出现抢占先机的专利技术。
整体来说,该领域的申请在近几年才有了穩定的发展,随着专利法体系的完善、科技水平的全面提升,各国对专利技术的掌握更加重视,且近年来微创治疗成为一种趋势,斑块切除术利用从小开口插入的导管治疗,在这样的需求下有许多优越性,因此该领域专利技术的发展与微创治疗手段的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该领域主要申请人的排名,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列表的申请人均为美国的企业,美国对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研发投入可见一斑,对前沿科技的掌握更是值得其他国家申请人的学习。
国内申请人申请量相对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国外最先开始关注动脉硬化斑块切除术的治疗,并开发了相应的装置系统,形成了较为成熟、久远的发展脉络,伴随着申请量的上升,专利权的获取,留给国内申请人的进一步开发的机会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该领域早期未能引起国内研发的重视,国内申请人大多不能敏感地识别技术发展趋势,导致找不到突破口。
我们不能忽略专利申请量上较大的差距,部分国内企业可以从资源投入和回报的角度、公司技术发展前景考虑,较少地研发国外技术,依靠独有的核心技术在国际平台上站稳脚跟。
三、主要申请人分析
下面分析排在前三的申请人的专利概况。
1.CARDIOVASCULAR SYSTEMS(心血管系统公司)
成立于1989年的CSI属于最早一批开始着手动脉钙化治疗开发的公司,其研发范围主要集中于治疗外周和冠状动脉钙化的系统。CSI专利申请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研发重点。
2010年以前,CSI的申请倾向于磨削头、驱动等机械结构上的改进,这种结构上的改进也是大多数技术发展的前期方向,例如:“用于高速旋转式动脉粥样斑块去除术装置的偏心磨削头”(PCT/US2008/066294 2008.06.09),装置在高速运转时能够将狭窄病变部位打开到明显大于加大磨削头的外直径的直径;“配有磁正交力摩擦离合器的冠状动脉旋切术装置”(PCT/US2010/041787 2010.07.13),具有位于发动机和驱动轴之间的离合器。
2010年以后,CSI的申请侧重于功能多元化、控制高级化的改进,这在医疗领域是“惯用伎俩”,例如:“对生物导管局部应用治疗剂的高速冠状动脉旋磨术系统、装置和方法”(PCT/US2011/026187 2011.02.25),将研磨头放在输送套内腔中,操作者可以在驱动轴高速旋转期间精确控制从输送套内腔远端释放的一种或几种治疗剂;“用于粥样斑块切除术设备的控制器”(PCT/US2013/031212 2013.03.14),电子控制设备包括与处理器通信的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具有存储在其上的软件,以便监控电动机的旋转以及监控盐水到驱动轴的传送,如图3-1;“用于在血管手术期间感测、测量和/或表征血管和/或病变顺应性和/或弹性变化的方法、装置和系统”(PCT/US2015/040838 2015.07.17),用于感测、测量、确定、显示和/或解释身体导管中的和/或身体导管内的病变中的顺应性。
CSI的这些发明并不是从无到有的革新,是基于基础的核心原理,通过同领域或不同领域的技术糅合不断向精准、安全、高效的大方向靠近的过程,也是该领域专利技术的趋势。
2.COVIDIEN LP;TYCO HEALTHCARE(柯惠有限合伙公司;泰科医疗)
柯惠医疗,原泰科医疗,提供诸多产品,其中粥样斑块切除术系统主要有定向粥样斑块和外周斑块切除系统。
柯惠在专利申请方面侧重于功能性细节的优化,与CSI不存在明显技术路线的交叉,例如:“具有提高的材料捕获效率的材料去除装置及使用方法”(PCT/US2010/059740 2010.12.09),用于将由切割元件产生的颗粒导向到组织收集室中的装置;“具有可旋转切削件的组织移除导管”(PCT/US2013/069045 2013.11.08),包括切削元件的径向结构改进。
3.BOSTON SCIENT LTD(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
波士顿科学创建于1979年,是全球领先的医疗科技公司,在心脏介入领域,波士顿开发了由导引导丝、磨头导管和推进器、旋磨介入治疗仪组成的血管内旋磨系统。波士顿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倾向于手术应用、功效增强,例如:“具有形状可控球囊的内膜下再进入导管”(PCT/US2014/023218 2014.03.11),用于方便从内膜下空间再次进入血管腔的再通导管;“振动和惯性增强的斑块旋切装置和方法”(PCT/US2014/019114 2014.02.27),使第一传动轴旋转同时使切削部件行进经过闭塞,使第二传动轴旋转从而引起切削部件的振动同时使切削部件行进经过闭塞。
四、前景展望
中国的粥样斑块环切装置在近年来开始逐渐发展,虽然专利申请基本上是PCT申请和通过巴黎公约进入中国的外国申请,但通过学习集中在几个大企业中的专利技术,有利于专利审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国内申请人进行专利挖掘、专利申请,从而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微创手术现在已经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医疗手段,如果其核心专利都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对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利,我国申请人应在这方面加以警醒,对国际企业的专利发展方向加以深入了解,从中找到突破口,寻找中国企业在该领域发展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协和医学词典》,罗慰慈,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1
[2] 《临床心脑血管病学》,何伋 等,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01
[3] 《周围血管腔内技术》,吴丹明 等,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
(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