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不折腾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20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九月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再加上今年的中秋节与国庆节挨得很近,很多人早早就计划好了一个长假。休息一下,九月份,不折腾。
  
  加息:只说不动
  
  今年以来,围绕着通胀与加息的话题一直争论不断。上半年加息的呼声很高,而CPI指数并没因去年信贷的膨胀而飙涨;进入7月份,CPI上升到了3.3%,达到年内最高,但加息的声音反倒弱了。
  有一种说法是7月份的CPI将是年内高点,但是从国际粮价、国内猪肉、蔬菜价格的涨势来看,对通胀万不可掉以轻心。猪肉价格已经连续十周回升,而鸡蛋、生姜的价格增速赶超猪肉,继“蒜你狠”、“豆你玩”后,网友们直喊“蛋疼”。极端天气是促使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因素,游资炒作也功不可没,而如俄罗斯等粮食生产大国限制粮食出口,也不能不给我们敲响粮食危机的警钟。好在中国的粮食储备充足——超过国际粮食安全储备线18%的一倍以上,国际粮价的大幅上升不会直接影响国内粮食价格。
  认为今年不会加息的一个理由是经济在放缓,7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1.2,创17个月的新低。加息会导致经济进一步萎缩,反过来经济放缓也会抑制通胀。另一个理由就是目前的房产调控,房市股市都还处在弱市状态,这与2007、2008年连续加息的市场环境不一样,那时是为了抑制泡沫和过热。
  今年年初定下来的3%通胀率目标其实颇值得玩味,意味着允许一定程度的通胀存在,甚至不惜长期维持负利率的状态,以给经济结构调整保驾护航,避免经济出现衰退。同时又要防止严重通胀,更多的采取刺破房产泡沫来消灭流动性、抑制产能过剩让经济适度放缓的办法,而不是简单的加息。中国历史上对付通胀的方法一般最先想到的不是加息,未来亦会坚持这一原则,也许,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动向才是中国利率调整的先行指标。
  
  股市:看准了就动
  
  上证指数在跌至2319点后企稳回升,反弹还是反转尚无定论,但两个月来始终难以突破2700点,多空双方仍处于胶着状态。
  看空的理由很多:经济增速在放缓、货币紧缩的趋势不改、全球经济有二次探底之忧。此外,说地方融资平台要清理、产能过剩应抑制、房地产继续调控……
  看多的理由似乎只有一条——估值不高,但这一条也许是决定方向趋势的最重要一条。因为股市赚的就是“预期差”,如果当前市场估值已经最大范围的把坏的预期都包含在内,那意味着处在一个安全的区域,有积极的势头出现就会引领一波上升行情。
  目前的情况是:坏的消息被媒体大肆渲染,这是由媒体本身的特性决定的,而中国经济也确实有“病”,现在正在动手术,大家看到的都是手术过程中的危险和痛苦,却忘了这是走向健康的必经之路。其实,好的苗头一直在身边闪现——人们看到房价可控的时候开始敢于在其他方面消费了、基层员工特别是蓝领的工资确实在上涨、为应对成本压力很多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程度在提高,这些变化都在默默进行,不会成为爆炸性新闻走进公众视线。
  当然,病去如抽丝,何况现在病还没治好,指望股指出现明显上升趋势行情不太现实。如果有三种心态应对当前市场:一是等着股市大涨再赚钱;二是等着股市大跌好抄底;三是不希望股市大涨大跌,以让自己从容的买进好股票;那第三种心态更会赚到钱。所以说看准了就出手,好股票就拿住,不瞎折腾。
  还要说一点,政府很希望股市成为吸纳过剩流动性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平台,而不是大蒜、生姜、鸡蛋和房地产。在未来,房市中的钱流入股市可能会成为一个趋势,这不仅是因为股市相对于房市的洼地效应,更主要是因为这是政府希望看到的结果。
  
  房市:多看少动
  
  房市里有“金九银十”的说法,受调控而低迷了小半年的房市是否能迎来一波回暖,让很多人期待。不过,就目前的情形看,调控的基调不会改变,政策面上对房市没什么利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八天内两次提出坚决抑制房产投机炒作行为;重庆将试点房产税已经箭在弦上;银行宣布经过压力测试,房价跌50%影响不大;空置率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而当统计局说空置率很难计算时,就受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批评……
  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能看出这轮房产调控是“动真格”的,那市场层面是否能支撑楼市回暖呢?很难。货币政策只会更紧、开发商的资金链变得紧张,尽管“刚需”依然强劲,但房价并没怎么跌,房地产市场依然是有钱人的游戏,买涨不买跌的心理还在作怪。连任志强都说“开发商还是‘从了’吧,有什么可搏的?”我们还掺乎什么劲,看热闹吧。
  
  汇率:看不懂、说不动
  
  汇率问题亦很受关注,央行6月宣布进一步推进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并没大幅升值,反倒在最近出现连续贬值,这与美元受避险情绪被推高有关。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美元跌,A股涨;美元涨、A股跌。现在的美元越来越像曾经被用作套利工具的日元,当然这个现象还不能视为常态。
  美国的中期选举快到了,航母在黄海游弋、国会对人民币升值继续施压,但怎么看这都是在虚张声势。中国大幅增持日本国债,不过外汇储备中最多份额的还是美国国债,中美两国不是想脱钩就脱钩得了的。美国比核武器更厉害的是金融战略,中国必须练好内功,不给对手可乘之机,就从这点看,先行刺破房产泡沫也是必须的。
其他文献
经典故事    说到保险与法律的关系,就一定要先讲到下面这个故事:律师和保险公司的绝顶表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美国。  有位律师买了一盒稀有且昂贵的雪茄,并为雪茄投保了火险。结果他在一个月内把这些顶级雪茄抽完了,然后便提出要保险公司赔偿的要求。  在申诉中,律师说雪茄是在“一连串的小火”中受损。保险公司当然不愿意赔偿,理由是:此人是以正常方式抽完雪茄。结果是律师告上法院,赢了这场官司。  
期刊
2001年6月大盘从2245点暴跌,是因为国有股减持;2005年6月从998点疯涨,是因为国有股减持兑现;2007年10月从6124点暴跌,是因为大股东要减持,产业资本要代替金融资本;2008年10月1664点大盘又涨,是因为要捍卫中国金融主权;2009年8月3478点大盘又跌,是因为通胀、泡沫,是房地产捆绑了A股平均股价。  股市每一时期、每一阶段都有它可讲的故事,但这次2319点反弹,却真的不
期刊
“债券市场确实没我想象中那样疯狂。看来,新湖债涨到125的机会确实不大。股票大盘涨的倒不错,上证指数从底部的2319点开始反弹都有10%左右的收益了。可转债也有很大的机会,每个都有大反弹。尤其是中行转债简直太便宜了!” 我那可爱万能操盘手的邻居在我办公室里,如关不上的股评频道般不断向我灌输他的判断。  “对,可转债是个好东西,在大盘处于低位时买入可转债,在保护投资风险的基础上还能获得相应股票的上涨
期刊
国内各行普通储蓄卡部分收费一览表    现如今,银行为大众提供的服务多达3000多种,其中收费项目总数已超过750个,享受银行服务过程中,大众鲜有机会细究各种收费项目与相应收费比率,以各行普通储蓄卡的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和ATM同行异地取现费为例,收费标准各异,对此,9月即将出台的《银行收费新法》更令人拭目以待。
期刊
有完全产权才能抵押  抵押的前提是,产权完全归自己所有。原则上只有商品房、房改房、安居房可用作抵押物。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分经营性贷款和消费性贷款两种。前者要说明用途并具备银行认可的还款能力;后者银行一般会直接将贷款发放给消费品销售商。    异名、二次、超额抵押  除了常见的担保,还有“异名担保”。这是指自己没有房屋,在获许可的前提下,抵押亲戚朋友房屋获得抵押金额,并支付利息和最终偿还贷款。  
期刊
他很自信!因为几年间赢得的人生事业飞速发展足以支撑这份自信:从中关村马路上骑车送电脑的“板爷”,到以IBM公司优秀员工身份躺在夏威夷的沙滩上,他用了4年;从工程师到单单不败的销售。他用了3年;从白手创业到赢利百万,他仅仅用了1年。从第一次执笔写作到创下国内新作者的版税纪录,他只用了8个月。  他很霸气!言语间,狮子座的他会毫不留情地驳斥与自己相左的论调。更会公开批判《杜拉拉升职记》缺乏职业道德。 
期刊
到底是保荐人还是忽悠人?这是今年8月9日的《投资者报》对东方证券的质疑。根据该媒体的披露,从2009年6月重启IPO至今,东方证券一共获得了光大证券、西部建设、柘中建设、亚太药业、博深工具5家公司IPO保荐人项目,其中有4家公司在2010年上半年出现业绩变脸,变脸比重高达80%,仅博深工具一家业绩没“变脸”。  一家保荐机构80%的保荐项目变脸,其业绩变脸比例之高达到了令人诧异的地步。东方证券因此
期刊
出国留学办理签证时,往往都会买保险——保单多数是所在国的医疗险。这份“留学保险”是一份看病不用花钱的报销型“财险”,它不能够全面保障留学生将面临的所有风险,补充寿险保单必不可少。  出国留学除了要承受学业负担外,还要经历独立生活的磨练,所以,身处异国他乡的莘莘学子们更需要人身保险的保障。  出国留学保险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从踏出家门到学校的保险生效前,这段期间的保障;留学期间的保障;生命价值的保障。
期刊
华尔街大多数投行,把员工的职位分别定为十个级别(Band),员工的薪水段、红包的大小、假期的天数、公司业务对外交际费用的高低、退休金的比例等等都和级别挂钩。譬如,8级以上每年有两周带薪假期;7 级和6级有三周带薪假期  员工的职位级别犹如金字塔般分布,数字越大,职务越低,人数也就越多。一家投行大约有50% 的员工在10级到 8级之间,他们没有职位的Title,一般被称为Staff(职员)或Non-
期刊
4-2-1家庭结构:一个新型的倒金字塔形家庭结构,即两个年轻人,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个宝贝。在这样的家里,年轻人是大家庭的轴心,要赡养四老,还要抚养一小,生活的压力可能会非常大,该如何协调家庭中的种种关系和矛盾呢?  而今生活在北京这样大都市里的新移民,双方父母都远在家乡,父母可以来北京帮忙照看自己的孩子吗?如果父母生病了,年轻人又该怎么在兼顾工作的同时尽好孝道呢?  希望文章中的理财师能给读者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