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教学策略、方法的运用关乎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展和进行,同时也直接影响和决定最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所以,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从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精心构建教学情境、提供合作交流空间、开展课堂练习活动与建立科学评价机制五个维度出发,分析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具体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策略;方法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灌输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和状态之中,从而会在某种程度上约束和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造成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热情,造成整个教学活动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阻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引,深入探索科学、创新的教学策略,从而切实提升数学教学实效,收获理想教学效果。
一、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启迪学生学习思维
问题是基础理论知识的有效载体,问题的设置和提出能够有效启迪学生的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展开主动、深入的探究,从而为教学效果的优化做好铺垫。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转变过去单方面传输的教学倾向,依据数学教材课本的重点难点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来精心设计问题,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探究意义;其次,教師需把握恰当的时机向学生进行提问,创设出充满悬念的教学情境,以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对问题的思考、分析与探究,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推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例如,在教授《因数与倍数》时,本节课程的内容相对简单,但是需要学生们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才能深刻掌握知识。所以,笔者在课程中设置了提问环节,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如,笔者先设置简单的倍数关系,让学生们思考其中的联系与区别。随着课程的推进,笔者再插入一些较难的问题。针对难点问题,学生们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笔者会引导学生们进行分析,避免学生们对一些概念记忆模糊。这样,笔者通过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启迪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二、积极构建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教学情境的构建和创设能够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起来,从而优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对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和基本技巧,尝试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图片、动画或者影像等形式呈现出来,使其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带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个层面的感官冲击,优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在课程开始前,笔者先对学生们进行了一项调查,了解到了学生们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情况。大部分学生通过课外学习对两种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认知层次仅停留在浅层的认知。所以,笔者决定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将两种图形进行直观的展示,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结构与特征。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学生们对两种图形的理解更加深刻。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导,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也愈发提高,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这样,笔者通过积极构建教学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提供合作交流空间,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合作交流是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和基本手段,能够改善和优化学生间的关系,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促进每个学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转变统一性的授课模式,积极地组织和开展合作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合作交流空间,鼓励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某个问题或者知识点的沟通、讨论、互动与交流,实现思维碰撞与资源共享,促进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和优势互补,从而让学生在合作中顺利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分数乘法》时,在本节课程前,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而本节课程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升华。所以,在课程开始后,笔者将学生们分成了多个小组,为学生们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首先,笔者会带领学生们一同对本节课程的内容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让学生们初步了解本节课程的内容。然后,笔者再给予各小组讨论的时间,对学习完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另外,笔者还会制定一些探究任务,让学生们在任务的引导下进行讨论,以此更加深刻地掌握本节课程的内容。学生们讨论结束后,笔者会让小组派出代表回答各组的答案。通过学生们的回答,笔者可以了解学生们讨论的情况。针对学生们出现的问题,笔者还可以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笔者通过提供合作交流空间,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
四、开展课堂练习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始终,是帮助学生巩固、消化并运用所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提高对课堂练习的重视程度,以基本的数学教学内容为基础来开展练习活动,及时地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基础性、拓展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可以将基础知识应用到练习中以实现对知识的验证、理解、记忆和巩固,进而为学生今后解题中的灵活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优化和提升。
例如,在教授《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掌握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这就需要学生们不断练习。所以,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设置了练习环节,通过适当的练习加深学生们的计算能力。在设置例题时,笔者会考虑到学生们的特点,优化题干内容,让例题更加新颖,以此加快学生们审题的速度。这样,笔者通过开展课堂练习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新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和行为的直接反馈,是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础依据,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提高教学最终效果。所以说,每个小学数学教师都需突出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再以成绩为唯一的评价依据,而是积极地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多元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最终结果,关注并肯定学生的努力、进步,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以促使学生从中受到一定的鼓舞,从而真正有效强化学生学习自信,为教学效果的优化提供保障。
例如,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学生们对于立体图形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重点放在对学生们评价的环节。首先,笔者会根据学生们的表现对学生们进行评价,让学生们体验到被肯定的感受。然后,在课程即将结束时,笔者还会制定考核环节,通过这个环节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并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对学生们进行表扬。这样,笔者通过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自信心。
综上所述,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是各个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目标,也是现如今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深入的重要动力。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必须要彻底摒弃落后的观念和思想,把握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实质,通过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精心构建教学情境、提供合作交流空间、开展课堂练习活动与建立科学评价机制等策略的运用,来优化整个教学的过程,唤醒学生的学习潜力,最终才能够真正达到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晓丽.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之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74-175.
[2]李晓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46.
关键词: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策略;方法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灌输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和状态之中,从而会在某种程度上约束和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造成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热情,造成整个教学活动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阻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引,深入探索科学、创新的教学策略,从而切实提升数学教学实效,收获理想教学效果。
一、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启迪学生学习思维
问题是基础理论知识的有效载体,问题的设置和提出能够有效启迪学生的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展开主动、深入的探究,从而为教学效果的优化做好铺垫。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转变过去单方面传输的教学倾向,依据数学教材课本的重点难点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来精心设计问题,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探究意义;其次,教師需把握恰当的时机向学生进行提问,创设出充满悬念的教学情境,以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对问题的思考、分析与探究,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推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例如,在教授《因数与倍数》时,本节课程的内容相对简单,但是需要学生们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才能深刻掌握知识。所以,笔者在课程中设置了提问环节,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如,笔者先设置简单的倍数关系,让学生们思考其中的联系与区别。随着课程的推进,笔者再插入一些较难的问题。针对难点问题,学生们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笔者会引导学生们进行分析,避免学生们对一些概念记忆模糊。这样,笔者通过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启迪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二、积极构建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教学情境的构建和创设能够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起来,从而优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对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和基本技巧,尝试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图片、动画或者影像等形式呈现出来,使其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带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个层面的感官冲击,优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在课程开始前,笔者先对学生们进行了一项调查,了解到了学生们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情况。大部分学生通过课外学习对两种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认知层次仅停留在浅层的认知。所以,笔者决定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将两种图形进行直观的展示,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结构与特征。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学生们对两种图形的理解更加深刻。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导,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也愈发提高,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这样,笔者通过积极构建教学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提供合作交流空间,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合作交流是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和基本手段,能够改善和优化学生间的关系,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促进每个学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转变统一性的授课模式,积极地组织和开展合作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合作交流空间,鼓励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某个问题或者知识点的沟通、讨论、互动与交流,实现思维碰撞与资源共享,促进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和优势互补,从而让学生在合作中顺利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分数乘法》时,在本节课程前,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而本节课程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升华。所以,在课程开始后,笔者将学生们分成了多个小组,为学生们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首先,笔者会带领学生们一同对本节课程的内容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让学生们初步了解本节课程的内容。然后,笔者再给予各小组讨论的时间,对学习完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另外,笔者还会制定一些探究任务,让学生们在任务的引导下进行讨论,以此更加深刻地掌握本节课程的内容。学生们讨论结束后,笔者会让小组派出代表回答各组的答案。通过学生们的回答,笔者可以了解学生们讨论的情况。针对学生们出现的问题,笔者还可以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笔者通过提供合作交流空间,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
四、开展课堂练习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始终,是帮助学生巩固、消化并运用所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提高对课堂练习的重视程度,以基本的数学教学内容为基础来开展练习活动,及时地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基础性、拓展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可以将基础知识应用到练习中以实现对知识的验证、理解、记忆和巩固,进而为学生今后解题中的灵活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优化和提升。
例如,在教授《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掌握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这就需要学生们不断练习。所以,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设置了练习环节,通过适当的练习加深学生们的计算能力。在设置例题时,笔者会考虑到学生们的特点,优化题干内容,让例题更加新颖,以此加快学生们审题的速度。这样,笔者通过开展课堂练习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新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和行为的直接反馈,是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础依据,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提高教学最终效果。所以说,每个小学数学教师都需突出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再以成绩为唯一的评价依据,而是积极地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多元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最终结果,关注并肯定学生的努力、进步,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以促使学生从中受到一定的鼓舞,从而真正有效强化学生学习自信,为教学效果的优化提供保障。
例如,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学生们对于立体图形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重点放在对学生们评价的环节。首先,笔者会根据学生们的表现对学生们进行评价,让学生们体验到被肯定的感受。然后,在课程即将结束时,笔者还会制定考核环节,通过这个环节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并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对学生们进行表扬。这样,笔者通过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自信心。
综上所述,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是各个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目标,也是现如今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深入的重要动力。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必须要彻底摒弃落后的观念和思想,把握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实质,通过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精心构建教学情境、提供合作交流空间、开展课堂练习活动与建立科学评价机制等策略的运用,来优化整个教学的过程,唤醒学生的学习潜力,最终才能够真正达到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晓丽.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之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74-175.
[2]李晓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