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演义大王”胡兆才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40年前巡逻在南京街头巷尾的公安战士,如今写成了400多万字的中国现代军史演义,被媒体誉为“军史演义大王”,他的名字叫胡兆才。在一次战友聚会中,已经晋升少将军衔的王守仁以羡慕的口吻对他说:“还是你有成就,为军史留下了痕迹。”
  
  抢占“高地”
  
  胡兆才萌发写军史的念头,是从1981年开始的,那时他参加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有关新四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条目,在资料室里看到《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作者是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这使他联想到过去读过的《西行漫记》、《中国人民的命运》等反映中国革命斗争的一些名著,都出自于美国人笔下,心中颇有感触:“为什么有关中国近代重大题材的书多出自于外国人的笔下呢?这不是对中国文化人的极大讽刺吗?”从1985年3月起,胡兆才就在每天下班后和节假日里,开始构思整个书的框架,整理目录和撰写提纲,半年后动笔写起了《新四军演义》。
  促使胡兆才写作军史的另一个因素是,从儿时开始,他就对新四军产生了敬佩之情。他听到的第一首歌谣是:“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看到的第一块革命烈士的墓碑是新四军团长胡文杰烈士的;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是新四军在延陵打日本鬼子的事迹。他入伍后的第一任班长戴玉宝是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他经常在班里讲志愿军在朝鲜的战斗故事。这些歌谣、碑刻和故事,进一步激发了他写作军史的热情。
  
  冲进“雷区”
  
  读过胡兆才军史演义的读者,无不佩服他的智慧和勇气。纵观中国历史,史书多为后人所写,我国有个不成文的传统,“当代人不写当代史”。当今写党史军史,同样会遇到很多麻烦。例如,当事人有的还健在,有的还在历史的前台,对一些史实难免有争议;有的当事人虽已谢世,但他们的家属、子女还在,立论、立事也难尽如人意。这些犹如布满地雷的禁区,难以跨越。
  胡兆才动笔写军史演义时,也有友人好心劝阻,而胡兆才却另有想法,他认为当代人写当代史最能接近事实。他决心冲进“雷区”,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写好军史作品。落笔时为留有余地,又根据友人的建议,借鉴清末史学家和演义作家蔡东藩编著中国历代演义的做法,“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写成小说体裁的“演义”。对于史料中有分歧的人和事,则只摆事实,不加评论;或选取具有权威性的多数说法;或尊重当事人的回忆,以求得各方面的认同。
  胡兆才的《新四军演义》写成后,在一家出版社搁置了一年左右。后来幸遇南京出版社的张增泰、李荣昌,他们慧眼识宝,才得以出版。
  
  一只“蜜蜂”
  
  要写好这样一部军史演义,若没有驾驭辉煌战史的才能、没有丰富的战略战术头脑、没有深厚的第一手资料,困难是难以想象的。而这正好是胡兆才的弱项,他是和平时期入伍的新兵,提升干部后主要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从未见过战场上的烽火硝烟,是一名中学没有毕业的文化兵。
  胡兆才的个性是,认准了的事就要做好,做到底,从娃娃开始就是这样。他凭借多年积累起来的新闻报道工作经验,向书本学习,向实际学习,向一切懂行的人学习。边学边写,边写边学,以蜜蜂自律,采集“花粉”,酿出最甜的“蜜汁”,贡献给读者。他攻读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翻阅刘伯承、叶剑英、陈毅等老帅、名将的传记、回忆录,研究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刘基兵法,参观军事博物馆和众多的军史陈列室、战役纪念馆,查阅历书档案馆、图书馆的资料,求教专家、学者。同时,他还访问健在的当事人、知情人,察看昨日硝烟弥漫的战场。
  所有重大战役、战斗的主战场也留下了胡兆才的足印,如八路军狙击日寇的平型关大捷的战场、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东进的荒山野岭、国民党军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的亡命处——孟良崮,以及淮海战役的战场等,胡兆才都亲自察看过。
  
  再现硝烟
  
  经过多年的努力,胡兆才搜集和整理了5000万字的资料,其中第一手资料就有2000万字。继《新四军演义》1990年出版后,到2002年8月,又先后出版了《八路军演义》、《中国红军演义》、《中国人民解放军演义》和出版时定名为《中美决战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演义》,为我国近代史上新型军史演义系统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胡兆才的作品中再现了人民军队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展示了广大指战员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史无前例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还是支撑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无论是战果超过苏德战争的解放战争四大战役,还是在朝鲜战场上和头号帝国主义军队较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摆兵布阵方面都是紧张有序,指挥若定。战争中首脑机关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战斗中的南征北战、纵横捭阖;战场上的烽火硝烟、刀光剑影,都绘声绘色。书中出现的人物,犹如繁星满天,熠熠生辉。
  笔者对《中国红军演义》里描述的人物进行了粗略的统计,有600多人,比《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还多出三分之一左右,其中有小传的就有20多名,全套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有1000余名。
  胡兆才在写人物时,既浓墨重彩地塑造了很多英雄形象,也别具匠心地刻画了各种中间人物和反面人物。这些人中大多数虽已故去,他们的个性、心态、形象在胡兆才的笔下栩栩如生。
  
  原汁原味
  
  “原汁原味”是胡兆才写军史的准则,这也体现了他为真理而战的品格。在他的作品中出现的人物都是确有其人;描述的每一次战役、每一场战斗、每一个事件都是确有其事的;引用的电报、文件、信件,甚至珍藏在亲属手中的遗书也都确有其物。胡兆才为了写好彭雪枫,了解其人其事,与其夫人林颖通信大半年,林颖写给他的十几封信,至今保存完好。
  胡兆才在书中既写了我军的胜利和辉煌,也写了失败和悲壮。过去为了大树光辉形象而被粉饰的假象,或是被掩盖的阴暗面,都实事求是地展露在读者面前。这种对宣传了几十年的史实的澄清、补正,和对其中错误的纠正,奉献给读者原汁原味的军史,让人们从中受到了真真切切的教育和刻骨铭心的警示,也会使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忠烈冤魂得到慰藉。
  
  大智若愚
  
  胡兆才写成的军史演义得到了老一辈军事家的赞同,李德生、郭化若、江渭清、叶飞、向守志分别为各部演义作序,希望通过军史演义,引起老同志对往事的回顾和思考,年轻人从中了解前辈们的伟大历史业绩,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振奋精神,锐意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套军史演义系列丛书一经出版,就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关爱,来信如雪片般飞来,好评如潮。其中《新四军演义》被全国十多家报刊、电台连载或连播,曾被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等评为向全省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之一。
  徐州一位名为赵尔金的读者来信说:“我从朋友那里借了一套《八路军演义》,读后不仅我被深深地吸引,而且我们全家人也爱不释手,轮流看着……”
  手捧这些沉甸甸的来信,谁能想到胡兆才是在只有五六平方米的阳台上写成军史的呢?由于种种原因,胡兆才两代四五个人只分得了一套70平方米的宿舍,无法安排书房,无奈之下,便在阳台上安装铝合金窗户,充当写字间。由于施工粗糙,既不隔热,也不隔音。冬天冷似冰窖,夏天形同火炉,耳边不时传进人声、风声、汽车喇叭声的交响乐。久而久之,胡兆才患上了颈椎病,严重时刚伏案就头晕目眩,他便站立奋笔疾书,以修炼思想境界,修炼文学品位,自寻其乐。正应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名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当笔者阅读了一本本军史演义时,头脑里总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在胡兆才周围的文化人很多,他的领导、他的战友中人才济济,职务比他高、资历比他深、写作条件比他好的大有人在,为什么惟独胡兆才完成了这项工程?笔者向他提出这一问题时,他总是笑而不答。不由使笔者想起了和他共事过大半辈子的军旅作家胡居成6年前对他的赞誉:“大智若愚”。细细品味,颇有道理。大智者,胸怀大志;若愚者,以愚者自居。回顾他走过的历程,好学上进,著书立说,矢志不渝;饱经风霜,历经坎坷,愈挫愈坚。在前进的过程中,不论进步多快,成绩多大,从不满足。和人交谈时,总像一名充满稚气的小学生坐在你的面前,听取对方的谈话,认真记录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熟悉他的人,说他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看不出他是个有名气的作家。正如明朝思想家李贽所说:“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欲以实其理。事故大智若愚焉耳。”
其他文献
黑沉沉的海面上突兀着一条大船。  这条船灯火璀璨,红红绿绿的光影闪烁着勾勒出船的漂亮外型。  已是深夜十一点钟了。  我随游客们乘渡船去那里观看一场歌舞表演。这场表演有点儿特殊而神秘。  因为这是在泰国的滨海城市——被称为“东方夏威夷”的香艳之都芭堤雅。这条豪华游船就在泰国湾东岸,芭堤雅海滩的一侧锚泊,当然它也不是一个普通角色了,并且有了一个不逊的名字叫“海上璇宫”。  演出是在船舱内进行。  人
期刊
我想,我要死了  我想念我的爱人  我想念我的湖泊    (1)  游艇“嗖”的一声掠过水面。芦苇丛中,寂静得出奇,我闭着眼睛,突然感觉到危险在逼近,起飞。一条大网从天而降,裹住我的翅膀。  我想,现在应该是在一个岛上面。我透过木栅的鸟笼,看到一群衣着华丽的“上流阶层”。  “哎呀,这是什么,从来没有吃过!”秃顶男人喊道。刀疤脸凑到一个秃顶耳边,附身低语了几句。那秃顶脸上笑开了花。  “伊莲。”刀
期刊
创业百事通编辑按: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个金字塔,只有往上攀登,才可能享受最大的自由和空间。     一部分人庸庸碌碌,终其一生都在老地方徘徊,另一部分人按部就班、辛辛苦苦地在从E层爬到C层,只有少数人,能很迅速地攀到A层,跻身成功者之列,享受顶峰风光。   杨小华原来的身份是建筑小工,每天在工地挥汗如雨,工资寒碜;仅仅三年,他改写自己的人生,每天西装革履,日进斗金,资产上百万。   站在金字塔的塔峰
期刊
1    林昭这个名字,是在1979年的冬天从张元勋先生那里知道的。那时候,我是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二年级的学生,张元勋先生则刚刚平反落实政策,也来到曲阜师范学院任教。他被安排在一间学生宿舍里,所以经常与我们混在一起。不记得最先是怎么开始的,只记得他经常到我们宿舍来,来了就海阔天空地聊天。张先生虽然历尽坎坷,但显得比年轻人还有朝气,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使我们感觉不到年龄的差距。记得我曾说他二
期刊
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的女儿今天给我打电话,声调很低地说:“妈,告诉你一个事,你先不要着急。”然后,又用我经常叮咛她的口吻说:“咳,不是我多说。你呀,啥事儿也不能急,得稳住架。”我急了,忙说:“别开玩笑。怎么了?是不是考研没成功。”只听她慢条斯理地说:“哎,妈,我就说吗,这败家女儿,就不能要。这回咱家还得往外掏三年学费。”我听后乐得操起电话,丁零咣啷告诉她爸爸:“女儿真争气,咱家最大一件事解决了!”只
期刊
盗墓是丑恶的现象    历史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挖掘出来的人类足迹,是古代文明和重大往事的真实记录,是对人类每一个具体成果、每一个特别事件的还原写真。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忠于史实的中国史官有敏锐的眼光,有直笔修史的优良品德,有记言修书的好传统。中国的史籍浩如烟海,仅仅26部正史就十分详细地记述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成果和历史瞬间,让后人得以知道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的人类辉煌和发生在历史关头的重
期刊
军旅作家赵启杰又出新作,“士兵版《亮剑》”——《曾经当兵》2008年6月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长篇小说《曾经当兵》是已出版《农村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姊妹篇。作品从军营五虎兄弟张彪、鲁兵、晁显、郑宏和肖克的一次聚会入笔,骤起波澜:老板娘苏欣的女儿芦荻暗中对鲁兵产生了好感,鲁兵喜欢的却是刘萍;苏欣成功地在芦荻与助理员徐小虎之间牵上了红线;张彪花钱雇服务员小马冒充女友骗取父亲欢心
期刊
我初中尚未毕业就到漕桥“恒盛丰”南货店当学徒。解放前不久,区委书记史国樟同志到镇上来发展进步势力,组织工会,迎接解放。当时镇工会下面有两个工会:一是搬运工会,二是店员工会,我们大多数人都参加了。工会组织不久,镇子就解放了,工会也更加活跃了。主要是维护社会秩序,查夜;再就是搞一些宣传工作,同时把工会里的年轻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工会文工团。  工会文工团中还有振声中学的一批女学生,我在学校就爱好文体
期刊
一、“墓”的变化    提起盗墓,不少人或许会想起野蛮、龌龊、肮脏、缺德这些不雅的词汇。实际上,盗墓背后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盗墓的出现,是因为有墓。  与“墓”意思相近的,还有“坟”、“茔”、“丘(邱)”、“冢”、“垅(垄)”、“土”、“培”、“堬”、“垜(垛)”、“山”、“陵”、“寝”等十多种叫法。  “墓”,大概是最为原始、正宗的概念了。笼统地说,墓是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余物的固定设施。在考
期刊
提起陈毅这个名字,很多人立即想到曾经担任新四军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中国外交部长的陈毅。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两位与陈毅元帅同姓同名的人。这两个叫陈毅的人与陈毅元帅一样,不仅是军人,而且也都做到了将军的位置上。三个陈毅不仅名字相同,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指挥部队打过仗,还都从事过外交工作。  另两位陈毅将军究竟是何方神圣?    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陈毅    他是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