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要阐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心理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论述教师如何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准,促进学生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心理环境;渗透
随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思想偏激、行为怪异、不善交往、过于封闭自己;过于清高但又缺乏应有的自信力、处理问题不果断、缩手缩脚等方面。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整体教育协调整合,寻求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把心理辅导意识融入到教育教学理念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化为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准,促进学生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就可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全面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科特点与优势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教育。
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首先,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心理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课堂心理环境一般又是指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教师心理环境和学生心理环境两部分形成的。融洽、活跃、和谐的与冷漠、沉闷、紧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心理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不良的课堂心理环境,将会使学生陷入不良的情感氛围之中,学生的思维会受到束缚,创造性会受到压抑,课堂上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缺乏批判能力,缺乏独立能力,终究会养成处处模仿,事事服从,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进而导致人格不健全。所以我们应该从细微之处着手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影响学生,对学生倾注“爱心”。使用幽默的语言,实施健康向上的、积极有趣的、深入浅出的、科学严谨的、发人深思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放松紧张的心理,解除被压抑的情绪,缓解人际关系,摆脱尴尬、难看的困境,减轻焦虑,冰释误会,积极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求知,增加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在认知水平提升的同时积极健康的情绪得以培養,人格得以升华。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呢?
(一)教师保持健康心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知识积累,来自于教师的优良品质。故教师要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始终豁达、开朗、乐观向上,平时就必须勤于学习,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积极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
冰心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的关键是教师要对学生“施爱”,可以说教育事业就是倾注爱心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多加关爱;多接触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遇到问题或矛盾时,不妨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来化解矛盾,用豁达的胸怀原谅学生,用耐心和真诚来拉近师生之间情感上的距离,增强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以便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师生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求知。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意识的表现,是指学生在课堂认知活动中的主动怀疑,探究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教师要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将质疑升华为学生的动机和需求,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批判思维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其次,钻研教材,挖掘适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若能挖掘出来,结合学生的特点,借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利用化学教学中要求重视化学实验,强调尊重客观事实;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结合而产生情感和意识,体验和经历“事实胜于雄辩”的魅力,进而来引导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轻信“流言传说”,不轻易被外界的舆论“左右”,客观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地估量自己,摆正自己在班级家庭和社会上的位置,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与他人交往,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化学实验中制取氧气装置进行分析时,指出它是由铁架台、铁夹、酒精灯、玻璃导管、大试管、橡皮塞、水槽等很多单个的仪器按一定的顺序组装成 的“集体”,能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若将它们拆开,则无法完成这个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在集体中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善于与他人团结合作,有集体和家庭意识,不将自己游离在集体和家庭之外,不封闭和孤立自己,逐步培养出爱家庭、爱集体、爱祖国、爱全人类的高尚品质。
利用化学史,在对一些名人取得成就的故事介绍时,让学生领略献身科学应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经得起磨难,始终相信自己,相信科学,相信规律,按规律办事,不唯书,不唯权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敢于实践,脚踏实地,勤于积累。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 “氧化”和“还原”是一对矛盾,结合“矛盾的对立统一”,利用“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保持开朗的心境,蓬勃向上的精神,对人生始终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能够信心十足地面对挑战,始终相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努力,必能“冲破眼前的黑暗”。
(作者单位:西藏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心理环境;渗透
随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思想偏激、行为怪异、不善交往、过于封闭自己;过于清高但又缺乏应有的自信力、处理问题不果断、缩手缩脚等方面。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整体教育协调整合,寻求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把心理辅导意识融入到教育教学理念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化为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准,促进学生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就可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全面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科特点与优势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教育。
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首先,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心理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课堂心理环境一般又是指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教师心理环境和学生心理环境两部分形成的。融洽、活跃、和谐的与冷漠、沉闷、紧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心理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不良的课堂心理环境,将会使学生陷入不良的情感氛围之中,学生的思维会受到束缚,创造性会受到压抑,课堂上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缺乏批判能力,缺乏独立能力,终究会养成处处模仿,事事服从,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进而导致人格不健全。所以我们应该从细微之处着手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影响学生,对学生倾注“爱心”。使用幽默的语言,实施健康向上的、积极有趣的、深入浅出的、科学严谨的、发人深思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放松紧张的心理,解除被压抑的情绪,缓解人际关系,摆脱尴尬、难看的困境,减轻焦虑,冰释误会,积极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求知,增加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在认知水平提升的同时积极健康的情绪得以培養,人格得以升华。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呢?
(一)教师保持健康心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知识积累,来自于教师的优良品质。故教师要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始终豁达、开朗、乐观向上,平时就必须勤于学习,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积极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
冰心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的关键是教师要对学生“施爱”,可以说教育事业就是倾注爱心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多加关爱;多接触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遇到问题或矛盾时,不妨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来化解矛盾,用豁达的胸怀原谅学生,用耐心和真诚来拉近师生之间情感上的距离,增强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以便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师生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求知。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意识的表现,是指学生在课堂认知活动中的主动怀疑,探究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教师要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将质疑升华为学生的动机和需求,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批判思维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其次,钻研教材,挖掘适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若能挖掘出来,结合学生的特点,借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利用化学教学中要求重视化学实验,强调尊重客观事实;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结合而产生情感和意识,体验和经历“事实胜于雄辩”的魅力,进而来引导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轻信“流言传说”,不轻易被外界的舆论“左右”,客观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地估量自己,摆正自己在班级家庭和社会上的位置,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与他人交往,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化学实验中制取氧气装置进行分析时,指出它是由铁架台、铁夹、酒精灯、玻璃导管、大试管、橡皮塞、水槽等很多单个的仪器按一定的顺序组装成 的“集体”,能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若将它们拆开,则无法完成这个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在集体中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善于与他人团结合作,有集体和家庭意识,不将自己游离在集体和家庭之外,不封闭和孤立自己,逐步培养出爱家庭、爱集体、爱祖国、爱全人类的高尚品质。
利用化学史,在对一些名人取得成就的故事介绍时,让学生领略献身科学应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经得起磨难,始终相信自己,相信科学,相信规律,按规律办事,不唯书,不唯权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敢于实践,脚踏实地,勤于积累。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 “氧化”和“还原”是一对矛盾,结合“矛盾的对立统一”,利用“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保持开朗的心境,蓬勃向上的精神,对人生始终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能够信心十足地面对挑战,始终相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努力,必能“冲破眼前的黑暗”。
(作者单位:西藏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