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真题·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素材视点】
①自强奋发,敢作敢为。《周易》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鲁迅名言“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劝人奋发,催人自强,给人以人生启迪。
②家国情怀,立志四方。杜甫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凸显思乡情结,魏源名言“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立足心系四方。
③人格提升,社会担当。李清照名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着意自我人格境界提升,毛泽东名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突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高考佳作】
扫除腻粉呈风骨
辽宁一考生
时下,人们喜欢美容,买贵重的化妆品。一项英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会化妆的女性平均收入往往高于不化妆的女性,而且显得更聪明。所以,化妆的女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女人一定会化妆,一定会更注重仪容仪表。爱化妆是爱美之心的表现,这种心理人皆有之,但只注重这外在的“浅碧深红”,而忽略了内在的“芳香馥郁”,岂不是有徒虚表之嫌?
李清照描写桂花诗说:“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我想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年代确实离我们远了一些,不施粉黛想清新脱俗的女子也不多见了。我总认为,每天化一点淡妆不仅会让自己的心情好,也美化了风景,何乐而不为呢?但仅仅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施粉弄眉,翘首弄姿,妖艳惑众,而内里却“空空如也”,岂不是俗不可耐?因此,表里如一,内外兼修,才能芳香馥郁,这应是我们追求的“极品”。
艰苦朴素是一种美,但绝不是不修边幅;适当的修饰但不能妖艳,这样可以被世人接受。一个人无论在家,还是立足社会,都应有责任和担当精神,才能顶天立地,堂堂正正活出真我,而不是为别人活着。巴金說过:人不是为了吃米而活着。那么除了吃穿住以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恰如恩格斯所言: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有所作为。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不凡气质,舍弃行尸走肉的“空皮囊”,就“必须敢于正视……敢当。”人有了精神气,往往就敢于担当。
外在之美不可少。试想,如果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在笔试成绩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面试是选择素面朝天、穿着打扮不加修饰的颓废者,还是愿意选择精心修饰的朝气者,答案肯定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美容打扮一番无可厚非。但金玉其外,虚有表面,缺少涵养、文化和能力,就是缺少内在之美的底蕴,这样的人能走多远,令人怀疑。因为韶华易逝,青春難再,能留得住的只是“芳香馥郁”的人格魅力。
内在修为是必须的。鲁迅说得好:“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先贤圣哲倡导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另一种美。关键是美的适度。如宋玉所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恰到好处。残花香尤存,蜂蝶恋旧枝。德行、品格与学识能力等综合起来,方能彰显高贵气质。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果不想被社会淘汰,就跟上时代步伐。人前举止谈吐得体,人后增强内蕴,今朝我少年,必在自强不息中收获精彩人生。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给人以审美愉悦。出自宋代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此词是一首咏吟桂花之作:“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通篇虽无“桂花”二字,但花香、花色、花性、花品均宛然如见。面对桂花,词人有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愉悦:“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词人赞赏桂花的美丽、芳香,更注重其“情疏迹远”的孤寂清苦,透露出了桂花不与尘世合流的清高脱俗品质,表现出一种远离尘嚣、清高不凡的情怀。
◎素材还原现场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与题旨相映成趣。此名句出自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意思是: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喻指文学作品要像芙蓉出水那样自然清新。这两句诗赞美韦太守的文章自然清新,也表示了自己对诗歌的见解,主张纯美自然——这是李白推崇追求的文章风格,反对装饰雕琢,李白自己的作品也正是如此。
【还原链接】叠引名句,正反对比。考生于开篇立论不久,即着力阐释“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的喻义,为此明引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暗引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此叠引名句,意在强化己见。继之,以退为进,先正面承认“每天化一点淡妆不仅会让自己的心情好,也美化了风景”的做法,再从反面否定“为了取悦他人而施粉浓眉,翘首弄姿,妖艳惑众”的“俗不可耐”之举,由此得出“表里如一,内外兼修,才能芳香馥郁”的结论,依据说理,令人信服。
■运用揭示
◎成功示例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可以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相比而言,哪种美更为重要呢?培根说过:“形容表现不出的部分,正是美中最美之处。”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其《杂说》中也曾谈到“才美不外现”,培根和韩愈所说的“表现不出的部分”或“不外现”正是内在之美,内在之美是一种潜在的、内涵的、又无法掩盖的美。做人、做事和与人交往,要看内在之美。外在的东西,很容易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失去人们的吸引力,而那些具有丰富内涵,对人灵魂具有深邃影响的内在之美,才能与时俱进、历久弥香,保持永久的吸引力。让我们在做人、做事和交往中积极塑造内在之美,让内在之美绽放出更美、更为持久的光彩。 【运用亮点】聚焦内美,立体论证。短文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话题,自然推出主题论述;继而援引培根名言、韩愈观点,来明确诠释内在美“潜在的、内涵的、又无法掩盖的美”的特质;再从做人、做事和与人交往诸方面拓展开去,引而伸之,立体论述,至此凸显内在美“历久弥香”的人格魅力,启人心智。
【高考真题·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素材视点】
①重读自我,感悟事理。重读,可悟出人生的事理,镌刻传统的积淀和时代的印记。用平等的心灵对话,触摸灵魂,理性认知,如长辈们不盲目从众、人云亦云,而更多的是凭借自己阅历,有独立的思想,坚持原则、承担责任,都是“重读”的价值体现。
②理性看待,包容长辈。人生如一本大书,阅读长辈,既能从中汲取人生的丰富营养与众多智慧,也可以长辈为镜子,反思自我,提升人生境界。因此,“重读”不代表就是全盘接收,而在“辩证地去重读”前辈这部书,用求同存异、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长辈。
【高考佳作】
我们还没有燃透
天津一考生
电影《老炮儿》中,六爷年轻时拿着军刀抵抗十几人,为朋友两肋插刀;老了,也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慷慨解囊。在儿子面前,生活落魄的他带着一种英雄末路的颓废,不被认可的伤感无奈。老炮儿那一辈人的价值观正在被时代无情淡忘,然而那些无形的财富却从未被被时代无情淘汰,恰恰随着生活的变迁、时代的发展,长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愈发显得珍贵。
近年来,老人遭受诈骗的事情屡见不鲜,老人摔倒不敢扶,老人为跳广场舞与年轻人发生冲突的报道也见诸报端。老人退休了就该在家做家务,带孙子,跳跳广场舞,喝喝下午茶。仿佛,一群群老人智商不够用,他们加紧迈着蹒跚的步伐却怎么也跟不上时代的洪流,这是我们对长辈们的定位。如果你真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还有多少长辈,他们不是落伍者,而是跟潮者;不是老气横秋,而是壮志凌云;不是发挥余热,而是再创辉煌。
今年当选美国总统的特朗普已是70岁的老人,与他竞争的希拉里也是70歲的老人。两人展开了十个多月的斗争,硝烟过后,特朗普从商界大亨直接跃至总统。在人们印象中,70多岁的老人应是目光呆滞,行动迟缓了。在特朗普和希拉里身上,我们不仅看不到这一点,相反,两人精力之充沛、逻辑之清晰、思维之敏捷、头脑之精明,让无数年轻人叹服。
在中国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年届90的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再一次拨正改革开放大船的航向;103岁的学者杨绛先生,笔耕不辍,出版作品《我们仨》;科学泰斗钱学森老人,老而不忘国家的航天事业,身躺病床,心忧家国,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优秀的长辈们为后辈树立了榜样,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燃透生命的火光,留下满天霞光。
1987年,已经74岁的白芳礼老人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车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那年,白芳礼看着在地里劳作的孩子,心里像灌了铅般难受。从此,他自己省吃俭用,将蹬三轮车挣来的钱全部捐了出去。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栉风沐雨,一脚高一脚低踩出来的!照常理,像他这样的古稀长辈应该可以安心接受儿女的关心和照顾了。可他没有,不仅没有,反而是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
2017年3月7日,方福林老人走了。从退休至去世的二十五年间,他在捐助之路上从未停歇;满头银发的张家敏走上了朗读者的舞台,自1995年以来,在自己接受乳腺癌手术之后,她一直公开自家的电话号码为患者热线……这些长辈们走过或苦或甜、或浓或淡的时光,浑身上下透着岁月沉淀的浓香,让人闻之即醉。
《老炮儿》中六爷在殊死搏斗之前毅然将信件寄到中纪委,《人民的名义》中陈岩石毅然卖掉自己的老干部公寓房,捐资助学,为老厂职工挺身而出……老骥伏枥,而仍志在千里的他们,正如豆瓣网友所说:“我们老了,但还没有老透;我们燃烧过,但还有没燃完的部分。把它烧透吧!”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新修订的《杨绛全集》成功面世。全集呈现了杨绛一生的主要心血,其中包括她的小说、散文、戏剧、译著以及此前从未发表的古体诗作,这位103岁老人笔耕不辍的文字人生,第一次得以向世人全面展示。早在2004年,该社就推出了《杨绛文集》。从《杨绛文集》到《杨绛全集》,时间跨度足有整整十年,这十年杨先生又有新作完成,如著名的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我们仨》,还有她的戏剧作品《称心如意》《弄真成假》等,以及译作《堂吉诃德》等。
【还原链接】论点提纲挈领,典例启迪人生。考生在强调长辈们不是时代落伍者,而是与时跟潮者时,具体列叙70岁的老人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90的老人邓小平考察深圳并发表载入史册的南巡讲话、103岁的老人杨绛先生笔耕不辍,出版众多作品等经典事例,以表达对当今长辈“不是老气横秋,而是壮志凌云;不是发挥余热,而是再创辉煌”的景仰之情,巧妙地照应了题旨。
■运用揭示
◎成功示例
今天在健身的同时听评书,特别有味,正好把小时候听过的评书重新听一遍。那些故事,至今已经远远超过二十年了,令人感叹岁月流逝之快。听着听着,我有一个非常惊奇的发现,原來两位伯父和父亲的话语体系,受评书的影响极大,只可惜小时候没发现,渐渐长大又没去听评书,结果是这么多年自己都不知道。继续听下去,我发现自己犯了很多错误,例如,一些伯父和父亲的用词,以及对历史的认知,就像“邀买人心”之类的说法,我未有深究其意,便以为是他们搞错了,听了评书才知道是自己错了。现在,我突然发现自己很浅薄,对父辈的很多判断停留在一个肤浅的层面上,而他们对历史和世界的深刻理解不仅是因为岁月的积淀,还有评书里栩栩如生的人性揭秘。幸好,这一切都还来得及。重温评书,重新认识父辈,重归心灵的故乡。
【运用亮点】感知传统曲艺,重新认识父辈。通过追忆一段过往,感知一种曲艺,作者在“听书”中注重对父辈的重新认识,作出了深刻的道德反思:理解父辈,不能忽视他们的话语体系。是的,以前是一种“误读”,而今倏地彻悟,幸好,这一切都还来得及。
编辑/李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素材视点】
①自强奋发,敢作敢为。《周易》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鲁迅名言“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劝人奋发,催人自强,给人以人生启迪。
②家国情怀,立志四方。杜甫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凸显思乡情结,魏源名言“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立足心系四方。
③人格提升,社会担当。李清照名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着意自我人格境界提升,毛泽东名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突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高考佳作】
扫除腻粉呈风骨
辽宁一考生
时下,人们喜欢美容,买贵重的化妆品。一项英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会化妆的女性平均收入往往高于不化妆的女性,而且显得更聪明。所以,化妆的女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女人一定会化妆,一定会更注重仪容仪表。爱化妆是爱美之心的表现,这种心理人皆有之,但只注重这外在的“浅碧深红”,而忽略了内在的“芳香馥郁”,岂不是有徒虚表之嫌?
李清照描写桂花诗说:“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我想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年代确实离我们远了一些,不施粉黛想清新脱俗的女子也不多见了。我总认为,每天化一点淡妆不仅会让自己的心情好,也美化了风景,何乐而不为呢?但仅仅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施粉弄眉,翘首弄姿,妖艳惑众,而内里却“空空如也”,岂不是俗不可耐?因此,表里如一,内外兼修,才能芳香馥郁,这应是我们追求的“极品”。
艰苦朴素是一种美,但绝不是不修边幅;适当的修饰但不能妖艳,这样可以被世人接受。一个人无论在家,还是立足社会,都应有责任和担当精神,才能顶天立地,堂堂正正活出真我,而不是为别人活着。巴金說过:人不是为了吃米而活着。那么除了吃穿住以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恰如恩格斯所言: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有所作为。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不凡气质,舍弃行尸走肉的“空皮囊”,就“必须敢于正视……敢当。”人有了精神气,往往就敢于担当。
外在之美不可少。试想,如果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在笔试成绩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面试是选择素面朝天、穿着打扮不加修饰的颓废者,还是愿意选择精心修饰的朝气者,答案肯定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美容打扮一番无可厚非。但金玉其外,虚有表面,缺少涵养、文化和能力,就是缺少内在之美的底蕴,这样的人能走多远,令人怀疑。因为韶华易逝,青春難再,能留得住的只是“芳香馥郁”的人格魅力。
内在修为是必须的。鲁迅说得好:“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先贤圣哲倡导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另一种美。关键是美的适度。如宋玉所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恰到好处。残花香尤存,蜂蝶恋旧枝。德行、品格与学识能力等综合起来,方能彰显高贵气质。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果不想被社会淘汰,就跟上时代步伐。人前举止谈吐得体,人后增强内蕴,今朝我少年,必在自强不息中收获精彩人生。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一:“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给人以审美愉悦。出自宋代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此词是一首咏吟桂花之作:“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通篇虽无“桂花”二字,但花香、花色、花性、花品均宛然如见。面对桂花,词人有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愉悦:“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词人赞赏桂花的美丽、芳香,更注重其“情疏迹远”的孤寂清苦,透露出了桂花不与尘世合流的清高脱俗品质,表现出一种远离尘嚣、清高不凡的情怀。
◎素材还原现场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与题旨相映成趣。此名句出自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意思是: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喻指文学作品要像芙蓉出水那样自然清新。这两句诗赞美韦太守的文章自然清新,也表示了自己对诗歌的见解,主张纯美自然——这是李白推崇追求的文章风格,反对装饰雕琢,李白自己的作品也正是如此。
【还原链接】叠引名句,正反对比。考生于开篇立论不久,即着力阐释“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的喻义,为此明引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暗引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此叠引名句,意在强化己见。继之,以退为进,先正面承认“每天化一点淡妆不仅会让自己的心情好,也美化了风景”的做法,再从反面否定“为了取悦他人而施粉浓眉,翘首弄姿,妖艳惑众”的“俗不可耐”之举,由此得出“表里如一,内外兼修,才能芳香馥郁”的结论,依据说理,令人信服。
■运用揭示
◎成功示例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可以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相比而言,哪种美更为重要呢?培根说过:“形容表现不出的部分,正是美中最美之处。”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其《杂说》中也曾谈到“才美不外现”,培根和韩愈所说的“表现不出的部分”或“不外现”正是内在之美,内在之美是一种潜在的、内涵的、又无法掩盖的美。做人、做事和与人交往,要看内在之美。外在的东西,很容易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失去人们的吸引力,而那些具有丰富内涵,对人灵魂具有深邃影响的内在之美,才能与时俱进、历久弥香,保持永久的吸引力。让我们在做人、做事和交往中积极塑造内在之美,让内在之美绽放出更美、更为持久的光彩。 【运用亮点】聚焦内美,立体论证。短文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话题,自然推出主题论述;继而援引培根名言、韩愈观点,来明确诠释内在美“潜在的、内涵的、又无法掩盖的美”的特质;再从做人、做事和与人交往诸方面拓展开去,引而伸之,立体论述,至此凸显内在美“历久弥香”的人格魅力,启人心智。
【高考真题·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素材视点】
①重读自我,感悟事理。重读,可悟出人生的事理,镌刻传统的积淀和时代的印记。用平等的心灵对话,触摸灵魂,理性认知,如长辈们不盲目从众、人云亦云,而更多的是凭借自己阅历,有独立的思想,坚持原则、承担责任,都是“重读”的价值体现。
②理性看待,包容长辈。人生如一本大书,阅读长辈,既能从中汲取人生的丰富营养与众多智慧,也可以长辈为镜子,反思自我,提升人生境界。因此,“重读”不代表就是全盘接收,而在“辩证地去重读”前辈这部书,用求同存异、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长辈。
【高考佳作】
我们还没有燃透
天津一考生
电影《老炮儿》中,六爷年轻时拿着军刀抵抗十几人,为朋友两肋插刀;老了,也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慷慨解囊。在儿子面前,生活落魄的他带着一种英雄末路的颓废,不被认可的伤感无奈。老炮儿那一辈人的价值观正在被时代无情淡忘,然而那些无形的财富却从未被被时代无情淘汰,恰恰随着生活的变迁、时代的发展,长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愈发显得珍贵。
近年来,老人遭受诈骗的事情屡见不鲜,老人摔倒不敢扶,老人为跳广场舞与年轻人发生冲突的报道也见诸报端。老人退休了就该在家做家务,带孙子,跳跳广场舞,喝喝下午茶。仿佛,一群群老人智商不够用,他们加紧迈着蹒跚的步伐却怎么也跟不上时代的洪流,这是我们对长辈们的定位。如果你真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还有多少长辈,他们不是落伍者,而是跟潮者;不是老气横秋,而是壮志凌云;不是发挥余热,而是再创辉煌。
今年当选美国总统的特朗普已是70岁的老人,与他竞争的希拉里也是70歲的老人。两人展开了十个多月的斗争,硝烟过后,特朗普从商界大亨直接跃至总统。在人们印象中,70多岁的老人应是目光呆滞,行动迟缓了。在特朗普和希拉里身上,我们不仅看不到这一点,相反,两人精力之充沛、逻辑之清晰、思维之敏捷、头脑之精明,让无数年轻人叹服。
在中国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年届90的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再一次拨正改革开放大船的航向;103岁的学者杨绛先生,笔耕不辍,出版作品《我们仨》;科学泰斗钱学森老人,老而不忘国家的航天事业,身躺病床,心忧家国,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优秀的长辈们为后辈树立了榜样,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燃透生命的火光,留下满天霞光。
1987年,已经74岁的白芳礼老人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车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那年,白芳礼看着在地里劳作的孩子,心里像灌了铅般难受。从此,他自己省吃俭用,将蹬三轮车挣来的钱全部捐了出去。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栉风沐雨,一脚高一脚低踩出来的!照常理,像他这样的古稀长辈应该可以安心接受儿女的关心和照顾了。可他没有,不仅没有,反而是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
2017年3月7日,方福林老人走了。从退休至去世的二十五年间,他在捐助之路上从未停歇;满头银发的张家敏走上了朗读者的舞台,自1995年以来,在自己接受乳腺癌手术之后,她一直公开自家的电话号码为患者热线……这些长辈们走过或苦或甜、或浓或淡的时光,浑身上下透着岁月沉淀的浓香,让人闻之即醉。
《老炮儿》中六爷在殊死搏斗之前毅然将信件寄到中纪委,《人民的名义》中陈岩石毅然卖掉自己的老干部公寓房,捐资助学,为老厂职工挺身而出……老骥伏枥,而仍志在千里的他们,正如豆瓣网友所说:“我们老了,但还没有老透;我们燃烧过,但还有没燃完的部分。把它烧透吧!”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新修订的《杨绛全集》成功面世。全集呈现了杨绛一生的主要心血,其中包括她的小说、散文、戏剧、译著以及此前从未发表的古体诗作,这位103岁老人笔耕不辍的文字人生,第一次得以向世人全面展示。早在2004年,该社就推出了《杨绛文集》。从《杨绛文集》到《杨绛全集》,时间跨度足有整整十年,这十年杨先生又有新作完成,如著名的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我们仨》,还有她的戏剧作品《称心如意》《弄真成假》等,以及译作《堂吉诃德》等。
【还原链接】论点提纲挈领,典例启迪人生。考生在强调长辈们不是时代落伍者,而是与时跟潮者时,具体列叙70岁的老人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90的老人邓小平考察深圳并发表载入史册的南巡讲话、103岁的老人杨绛先生笔耕不辍,出版众多作品等经典事例,以表达对当今长辈“不是老气横秋,而是壮志凌云;不是发挥余热,而是再创辉煌”的景仰之情,巧妙地照应了题旨。
■运用揭示
◎成功示例
今天在健身的同时听评书,特别有味,正好把小时候听过的评书重新听一遍。那些故事,至今已经远远超过二十年了,令人感叹岁月流逝之快。听着听着,我有一个非常惊奇的发现,原來两位伯父和父亲的话语体系,受评书的影响极大,只可惜小时候没发现,渐渐长大又没去听评书,结果是这么多年自己都不知道。继续听下去,我发现自己犯了很多错误,例如,一些伯父和父亲的用词,以及对历史的认知,就像“邀买人心”之类的说法,我未有深究其意,便以为是他们搞错了,听了评书才知道是自己错了。现在,我突然发现自己很浅薄,对父辈的很多判断停留在一个肤浅的层面上,而他们对历史和世界的深刻理解不仅是因为岁月的积淀,还有评书里栩栩如生的人性揭秘。幸好,这一切都还来得及。重温评书,重新认识父辈,重归心灵的故乡。
【运用亮点】感知传统曲艺,重新认识父辈。通过追忆一段过往,感知一种曲艺,作者在“听书”中注重对父辈的重新认识,作出了深刻的道德反思:理解父辈,不能忽视他们的话语体系。是的,以前是一种“误读”,而今倏地彻悟,幸好,这一切都还来得及。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