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文化受到社会发展、西方文化以及网络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发展的倾向。因此,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探讨当前高校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思路。
【关键词】高校文化;社会发展;西方文化;网络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之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高校校园已经被完全置于开放、快速的社会环境之中。传统的内敛、含蓄的高校文化与现代社会开放、独立的多元观念之间,表现出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的趋势,现代高校文化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
高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形态,反映了社会文化发展的程度。高校文化建设有着明确的指向,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作为知识分子的聚集地,高校是先进思想观念、科学技术、价值体系的发源地。因此高校文化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文化可以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和谐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可以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以及对科学文化的感受力、领悟力。
一、社会发展对高校文化的影响
目前我国进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部分领域改革进入深水期。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给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给高校文化建设带来了崭新的外部挑战。社会经济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高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而各种消极的社会因素则给高校文化建设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采用国家、社会、个人分担办学费用的方式,导致了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利益而忽视了对文化、课程的建设。竞争机制被引入到社会之中。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意识也渗透到校园,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带来了负面影响,不少学生舍弃自身价值和理想的实现去单纯追逐经济目标,过分的关注学习以外的事务,功利化和实用化的价值趋向使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对建设和谐高校文化形成阻力。
1999年以后的高校扩招为更多人提供高等教育机会,大学生虽然数量增加了但是其整体素质却下降了,这必然会影响到高校文化的品质。大学的扩招也加剧了大学生家庭经济背景差距的问题,面对大学校园里的“贫富差距”的加大,学生之间的观念、群体冲突也在加剧。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间的矛盾,加剧了学生的焦虑感,使得很多学生学习只注重分数、名次,而不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甚至使用考试作弊等手段。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不少学校不得不重新征地,建设新校区,无暇顾及高校文化的建设问题。高校中这种不健康的风气,使得师生员工中呈现出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及实用主义倾向。教师本应是大学高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但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高校文化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会在社会竞争中被淘汰和扬弃。
二、西方文化对高校文化的改变
高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一方面,它要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及社会主流文化相适应;另一方面,在特定环境中的高校文化,其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文化素质高、接受事物快的广大师生,这有别于其他社会文化主体。主体对象的独特性,决定了大学高校文化的高层次性及先进性。
高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生活在文化信息集中的环境,多种文化意识、各种生活信念、思想观念都在高校沉淀、交换和发展。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政治主导地位,强行的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试图以文化殖民的形式达到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控制。另外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商品交换的加速,人们很容易忽视商品化的产品所带来的文化渗透。依附于各種商品的文化价值具有很强的侵蚀力,比如手机、红酒、奢侈品等。这种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文化很容易被接受,“不要思想,只要工具”已经成为当代许多大学生最好的注解。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在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西方的古典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都渗透到了我国大学生的观念之中,使大学生原有道德观念的稳定性、合理性受到挑战,高校之中出现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的混孔,个别大学生甚至轻视或忽视民族文化和党的光荣传统,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
三、网络文化对高校文化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急剧增加和网络应用范围的扩大,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网络信息资源不可避免地存在良莠不齐,在有效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害信息,这些信息及其传播方式呈现出不可控性。校园文化是开放的,是与社会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上各种思潮都会敏感地在校园文化中传播,许多校园不良文化就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这对于长期接触网络、崇尚独立与自由的高校学生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因此必须对大学生加以合理的预防和引导,使他们不受侵袭,防止其个人权利被侵犯、身体受伤害。
网络开放、快捷、隐蔽的特点和大学生接收信息方面的优势、能力使得高校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文化渗透的重点对象。当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通过各种互联网渠道进入国内时,首先影响的就是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他们用外来的文化与国内的传统文化比较,当传统的文化模式、道德观念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时,他们就会对传统文化的产生怀疑和否定。加之一些国家刻意通过网络宣扬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冲击我国的新闻传媒舆论导向和主流文化,使得大学教育中的意识形态以及道德教育被严重弱化,大学生的价值体系和信仰基础被动摇,造成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崩坏。
互联网也在改变着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过度的依赖网络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人际交往问题。一方面,互联网信息量巨大、更新速度快,大学生容易形成对互联网的依赖,有问题总希望通过网络寻求解答。另一方面,各种IM、OTT软件在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交友范围的同时也冲击了现实校园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一些大学生把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网络中,出现社会交往失衡和人际关系淡漠的问题,甚至引发交流障碍、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四、新形势下高校文化的建设
高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文化建设要在全体师生中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师生;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坚持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树立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和每个师生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高校文化要反映时代要求,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创新是一切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创新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动力。高校文化创新就要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文化的创新应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在融合中辩证对待中西文化,在开放中的扬弃和利用。
高校文化还要引导利用网络资源,正确分析和对待网络文化的利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发挥网络的调适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网络强化校园精神,进一步激发高校文化的凝聚力。当今,高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的发展。信息网络的普及应用为高校教学培养等工作提供了新的便捷工具与手段,拓宽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活,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舞台;很多高校都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网络成为弘扬时代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新手段。因此我们要总结经验、加强探索,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积极主动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络和课堂的教育合力。
从本质上说大学是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学术殿堂,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摇篮,高校文化应当具有超凡脱俗的品质,走在时代的前列。更重要的是随着人类社会逐步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时代强烈要求现代大学不仅要服务社会,而且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引导社会前进,“五·四”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与印证。高校文化是学术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良知与理性的凝聚之所在,因此,高校文化建设更应该与时俱进,在创新中寻求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忠红.对我国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J].高教探索, 2008, (5).
[2] 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宋德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4] 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
[5] 季中,高霞.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思路[J].工会论坛,2010(1).
[6] 施欣.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3).
[7] 石殿杰.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設的创新[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关键词】高校文化;社会发展;西方文化;网络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之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高校校园已经被完全置于开放、快速的社会环境之中。传统的内敛、含蓄的高校文化与现代社会开放、独立的多元观念之间,表现出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的趋势,现代高校文化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
高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形态,反映了社会文化发展的程度。高校文化建设有着明确的指向,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作为知识分子的聚集地,高校是先进思想观念、科学技术、价值体系的发源地。因此高校文化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文化可以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和谐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可以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以及对科学文化的感受力、领悟力。
一、社会发展对高校文化的影响
目前我国进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部分领域改革进入深水期。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给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给高校文化建设带来了崭新的外部挑战。社会经济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高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而各种消极的社会因素则给高校文化建设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采用国家、社会、个人分担办学费用的方式,导致了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利益而忽视了对文化、课程的建设。竞争机制被引入到社会之中。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意识也渗透到校园,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带来了负面影响,不少学生舍弃自身价值和理想的实现去单纯追逐经济目标,过分的关注学习以外的事务,功利化和实用化的价值趋向使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对建设和谐高校文化形成阻力。
1999年以后的高校扩招为更多人提供高等教育机会,大学生虽然数量增加了但是其整体素质却下降了,这必然会影响到高校文化的品质。大学的扩招也加剧了大学生家庭经济背景差距的问题,面对大学校园里的“贫富差距”的加大,学生之间的观念、群体冲突也在加剧。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间的矛盾,加剧了学生的焦虑感,使得很多学生学习只注重分数、名次,而不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甚至使用考试作弊等手段。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不少学校不得不重新征地,建设新校区,无暇顾及高校文化的建设问题。高校中这种不健康的风气,使得师生员工中呈现出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及实用主义倾向。教师本应是大学高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但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高校文化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会在社会竞争中被淘汰和扬弃。
二、西方文化对高校文化的改变
高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一方面,它要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及社会主流文化相适应;另一方面,在特定环境中的高校文化,其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文化素质高、接受事物快的广大师生,这有别于其他社会文化主体。主体对象的独特性,决定了大学高校文化的高层次性及先进性。
高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生活在文化信息集中的环境,多种文化意识、各种生活信念、思想观念都在高校沉淀、交换和发展。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政治主导地位,强行的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试图以文化殖民的形式达到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控制。另外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商品交换的加速,人们很容易忽视商品化的产品所带来的文化渗透。依附于各種商品的文化价值具有很强的侵蚀力,比如手机、红酒、奢侈品等。这种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文化很容易被接受,“不要思想,只要工具”已经成为当代许多大学生最好的注解。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在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西方的古典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都渗透到了我国大学生的观念之中,使大学生原有道德观念的稳定性、合理性受到挑战,高校之中出现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的混孔,个别大学生甚至轻视或忽视民族文化和党的光荣传统,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
三、网络文化对高校文化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急剧增加和网络应用范围的扩大,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网络信息资源不可避免地存在良莠不齐,在有效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害信息,这些信息及其传播方式呈现出不可控性。校园文化是开放的,是与社会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上各种思潮都会敏感地在校园文化中传播,许多校园不良文化就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这对于长期接触网络、崇尚独立与自由的高校学生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因此必须对大学生加以合理的预防和引导,使他们不受侵袭,防止其个人权利被侵犯、身体受伤害。
网络开放、快捷、隐蔽的特点和大学生接收信息方面的优势、能力使得高校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文化渗透的重点对象。当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通过各种互联网渠道进入国内时,首先影响的就是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他们用外来的文化与国内的传统文化比较,当传统的文化模式、道德观念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时,他们就会对传统文化的产生怀疑和否定。加之一些国家刻意通过网络宣扬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冲击我国的新闻传媒舆论导向和主流文化,使得大学教育中的意识形态以及道德教育被严重弱化,大学生的价值体系和信仰基础被动摇,造成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崩坏。
互联网也在改变着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过度的依赖网络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人际交往问题。一方面,互联网信息量巨大、更新速度快,大学生容易形成对互联网的依赖,有问题总希望通过网络寻求解答。另一方面,各种IM、OTT软件在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交友范围的同时也冲击了现实校园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一些大学生把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网络中,出现社会交往失衡和人际关系淡漠的问题,甚至引发交流障碍、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四、新形势下高校文化的建设
高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文化建设要在全体师生中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师生;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坚持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树立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和每个师生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高校文化要反映时代要求,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创新是一切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创新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动力。高校文化创新就要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文化的创新应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在融合中辩证对待中西文化,在开放中的扬弃和利用。
高校文化还要引导利用网络资源,正确分析和对待网络文化的利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发挥网络的调适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网络强化校园精神,进一步激发高校文化的凝聚力。当今,高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的发展。信息网络的普及应用为高校教学培养等工作提供了新的便捷工具与手段,拓宽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活,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舞台;很多高校都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网络成为弘扬时代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新手段。因此我们要总结经验、加强探索,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积极主动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络和课堂的教育合力。
从本质上说大学是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学术殿堂,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摇篮,高校文化应当具有超凡脱俗的品质,走在时代的前列。更重要的是随着人类社会逐步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时代强烈要求现代大学不仅要服务社会,而且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引导社会前进,“五·四”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与印证。高校文化是学术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良知与理性的凝聚之所在,因此,高校文化建设更应该与时俱进,在创新中寻求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忠红.对我国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J].高教探索, 2008, (5).
[2] 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宋德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4] 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
[5] 季中,高霞.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思路[J].工会论坛,2010(1).
[6] 施欣.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3).
[7] 石殿杰.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設的创新[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