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研究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gl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黑龙江卫视播出的《见字如面》是国内首档也是唯一一档读信节目,其用书信讲述中国故事的节目形式也为我国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开辟了新路。本文借用“传播仪式观”理论,从节目现场设置对仪式感的建立、书信演绎者对仪式感的建立、书信对文化的建构、观众共同参与共建仪式秩序、嘉宾解读信件的仪式感五方面对《见字如面》节目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传播仪式观;见字如面;集体主义建构;仪式感

一、传播仪式观理论概述


  传播仪式观是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在“传播仪式观”理论中,传播并非指信息在空间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它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1]在仪式观视角下,传播被认定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受众被传播内容所营造的共同的身份聚合在一起,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见字如面》是国内唯一一档读信节目,由黑龙江卫视播出。节目邀请影视明星朗读名人书信,通过一人、一信、一讲台的方式呈现,用书信讲述中国故事,再由专家学者作为“拆信人”,在第二现场为观众解读书信背后的历史场景与人生故事。节目所选的都是一些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或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书信。通过大众传媒将书信这种原本属于私密人际交往的介质呈现在观众面前,打造了一场关于文化认同和情感唤起的仪式盛宴。

二、《见字如面》对传播仪式的运用


  《见字如面》的产生源于一档英国综艺《Letters Live》,与原版节目集会式狂欢的呈现方式不同的是,《见字如面》在引进的过程中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录制现场没有华丽的布景,更加注重信件本身所傳递的内涵。
  (一)节目现场设置对仪式感的建立
  《见字如面》已经播出了两季,节目的呈现形式是一人、一信、一讲台。虽都是邀请明星朗读信件但明星并非是主角,明星在讲台上深情地读信,第二现场嘉宾主持会进行解说。第一季中,明星读信的第一现场布置是红色砖墙背景,简约的讲台,观众围坐在讲台旁,和读信人的距离很近。第二季舞台升级,由围坐的小剧场升级成了大剧院,更为庄重和更具有仪式感。无论是第一季还是第二季的布置,节目都尽可能简化了舞美,让整场的氛围有利于聚集对信件的演绎。节目现场一切从简的场景设置,不仅凸显出了对信件内容本身的重视,并且拉近了读信人、观众和写信人的距离,大大增强了节目的现场仪式感。
  (二)书信演绎者对仪式感的建立
  《见字如面》节目所邀请的明星不是被“消费”,而是抛开明星本身的自带光环,将聚焦点回归信件本身。读信检验了每一位明星的演绎水平,明星们在没有特效、道具的辅助下,感受信件内容本身传达的情感,伴随着信件中的情感一起浮沉,并将其传递给受众。通过演员们的演绎,让信件本身流露出的真情去感染观众,把观众带进信里,一起感受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节目组挑选不同年龄段、不同个人经历的演员去演绎不同性质和类型的信件,让信件中的情感得到更精准的表达。在节目邀请到的嘉宾中,张国立、姚晨、王耀庆、周迅、蒋勤勤、何冰、赵立新、张丰毅、喻恩泰、徐涛等,他们用生动且富有真情的演绎,将尘封的书信内容在受众面前打开。
  周迅读太平轮脱险旅客周侣云的家书《现在我眼睛一闭上,就觉得身体漂浮在水里》,这封信储存了关于巨大灾难的详细记忆,周迅在读信时候的哽咽、停顿、眼泪的涌出、擦拭泪水等神态和动作,将信中的情感呈现得淋漓尽致;明道读马云2014年写给阿里巴巴员工的信《我们需要适应一个大家不适应我们的常态》,通过读信的演绎,让信件中表达的愿景与使命、责任、情义呈现得更有份量;张国立和王耀庆读黄永玉与曹禺两人写给对方的信,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以及曹禺的回信《但愿迷途未远,我还能追回已逝的光阴》,两人在读信时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丰富的动作神态进行表达和演绎,其中王耀庆的两次回头堪称经典,朗诵完之后两人拥抱,将书信中的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
  书信朗读者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通过声音,还通过神态、肢体动作等来进行情感的传递。每一位读信人在读完之后对观众深深的鞠一躬,以及节目录制了每个读信人读完之后的内心感受,通过读信人台前幕后的演绎和表达来实现仪式感的建立。
  (三)书信对文化的建构
  1.书信对各种情感意义的建构
  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认为,人类是符号动物,个人和社会的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符号活动这个中心而开展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在进行符号互动。
  在《见字如面》节目组所收集的书信中,从古到今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阶段。信件的内容涉及到爱国主义、亲情、爱情、友情、独立精神等不同的精神层面。关于爱国主义的内容,归亚蕾朗读萧红的《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关于亲情的内容,林更新朗读的秦军士兵黑夫和惊给哥哥衷的家书《这场战事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关于成长的内容,姚晨读刘若英在四十四岁生日时写给自己的一封成长回顾信《希望你老得开心,老得理直气壮》;关于科技的内容,王耀庆朗读的刘慈欣给女儿的信《在时间之河的另一端》,在信中刘慈欣展望了未来的科技社会,充满着深刻的洞见;关于爱情的内容,明道朗读的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我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关于友情的内容,张国立、王耀庆共同朗读的黄永玉和曹禺之间的通信,堪称《见字如面》演绎得最好的关于友情的片段等等。节目组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信件的演绎,使信件的意义也丰富了起来,完成对每个特定时期历史意义的建构。
  2、书信对集体记忆建构
  法国心理学家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一书中将集体记忆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意识的延续性。[2]换言之,只有在社会的环境之中,个体才能获得记忆,才能唤起、识别和定位记忆。大众传媒尤其是电子媒体取代了言传身教成为集体记忆的主要储存工具,正因为此,《见字如面》中的信件从某种程度上担当了集体记忆建构的重要工具。   司马迁给好友写的千古民信《报仁安书》,表达了为了理想,甘于忍受凌辱,坚韧的战斗精神;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彰显了旧时文人不甘于俗世的风骨和气节,《见字如面》将原本属于私人的具有隐秘性的信件转变为公共空间对集体记忆的缅怀与反思,从而形成了一种仪式化的狂欢。
  (四)观众共同参与共建仪式秩序
  在现场聆听的观众,在电视机前、电脑前观看的观众,他们都是仪式的参与者,在意义的呈现与建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现场的观众在演员演绎书信内容时,可以跟演员有视线的触碰,当演员读到动情处时,我们可以看到现场观众擦拭泪水,观众的情感伴随着演员一起浮沉,以及自发地鼓掌、起立等,都是对现场仪式的构建,现场观众的表现更真实、直接地体现演员们所传达出的情感。
  同时,现场观众观看的即时反应也展现在电视机、电脑前观看的广大观众面前,从而影响场外观众的反应;而场外的观众,也可以借助媒介手段,参与到这一文化与情感的仪式中。除了自我的沉浸与反思外,场外观众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发在微博、微信,以及可以通过知乎、豆瓣等参与《见字如面》相关话题讨论,彼此间进行交流,获得新的感悟。正是由不同层次的观众通过不同的手段共同参与同一个仪式,构建共同的仪式信念和共同的信仰。
  (五)信件的解读对仪式感的建立
  除了明星朗读信件之外,在节目的第二现场,由人文学者许子东、杨雨、梁文道、雾满拦江、蒋方舟、史航等进行点评,作为“拆信人”对信件的内容及背后的历史进行讨论与分析。学者和主持人之间的讨论与解说,对观众理解信件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信件背后的历史进行解读,帮助受众更深入地理解信件传达的精神意义。
  在节目的第二现场,李立群读完梁启超写给孩子们的信《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的事情》,梁文道和许子东将这封信表达的意思进行一层一层分析,并剖析了当时背景下梁启超写这封信的原因;周迅读完太平轮脱险旅客周侣云的家书之后,史航和许子东分析了灾难幸存者的心理状态,解读周迅在读信时停顿以及一度落泪的情绪。赵立新读完冯唐的信《很多了不起的事情,跟钱一点关系都没有》之后,蒋方舟就谈到自己的金钱观,认为钱不能取代意义,但是能给人某种程度的自由。通过第二现场文化嘉宾的分析,对受众起到一定的引导意义。
  在文化学者坐镇的节目第二现场,主持人和嘉宾多元的观点在这里碰撞,对信件深层次意义的挖掘,在主持人與两位嘉宾的互动中,建立了第二现场的仪式感。

结语


  每一封信都在打开不同的真实场景,也折射后世,通过每一封书信打开历史的节点,对不同历史时期信件意义的建构,也让更多观众知道那些值得我们记住的历史。本文通过《见字如面》节目,在传播仪式观理论的观照下,通过节目现场设置对仪式感的建立、书信演绎者对仪式感的建立、书信对文化的建构、观众共同参与共建仪式秩序、文化嘉宾解读信件的仪式感这五方面,对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进行分析和研究,此类节目的文化内涵值得进一步挖掘。
  注释:
  [1]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张方敏.仪式传播场域论纲——对传播仪式观研究支点的探索[J].当代传播,2009(05).
  [2]张红军,朱琳.论电视综艺节目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路径——基于“仪式观”的视野[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03).
  (作者:湖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2020年12月12日,中央农广校一楼大厅,人潮涌动。一场以“建校40周年”为主题的校史会史展览,在这里举行。“放眼祖国山川海洋,我的讲台连接四方,绿色的电波架起桥梁……”校歌《播种春天》在唱响,一张张生动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真实的文献实物,铺展开一幅中央农广校的历史画卷。农广校教师和农民学员在“光阴的故事”里,感受着时代前行的澎湃潮声。  40年来,守初心,担使命。由农村改革孕育,与“三农”同行,
【摘 要】总编室作为出版社主营业务的枢纽、协调部门,对产品的顺利出版及营销推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规范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思路,在出版流程中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强基础建设,总编室才能以更强有力的姿态参与出版营销管理,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关键词】总编室;出版营销;精细化管理  总编室作为出版社主营业务的枢纽部门,承上启下,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工作流程的规范、创新,其协调、把关能力和执行力等都对产
【摘 要】本文选取2012至2017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29篇人物型电视系列报道,通过对获奖数量、报道内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进而观照优秀的人物型电视系列报道在报道主题的选定、报道人物的选取、制作手法的选择方面是如何谋划的,试图为人物型电视系列报道策划总结一些经验,为创作者提供一些思考方向。  【关键词】人物型电视系列报道;新闻策划;报道主题;报道人物  我国最早的系列报道出现在改革开放以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赞美,也反映出人们认为教师这一职业应该是快乐和幸福的。然而,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和轨道式生活、升学率和职称评定的压力,使得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群体,往往难以感受到快乐和幸福。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会产生职业倦怠,缺少幸福感。为此很多专家著书立说,从职业理想到工作追求,再到读书养性等方面深入求索,试图破解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难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痛
【摘 要】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医学科普期刊渠道建设日趋成熟,技术和渠道已不是传统期刊发展的羁绊,必须更加注重内容的打造,用科学性、权威性、有用性、安全性、趣味性的内容,凸显健康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赢得公信力。让内容成就品牌,成为期刊决胜的王牌。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医学科普期刊;内容;品牌  随着传媒竞争的加剧,内容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推崇,许多人强调内容建设对于整个信息产业发展
摘 要:从广场舞纠纷的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全民健身存在健身场地尤其是社区体育场地不足、现有健身项目无法满足中老年妇女的健身需求、全民健身路径实际管理不力、缺乏对群众文明健身的宣传引导、现行全民健身相关法规不够完善等问题。研究认为这些问题是因为我国现行全民健身整体情况无法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造成的,提出加强全民健身场地保障、重视老年健身人群需求、加强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加强文明健身引导工作、加强
案发前的杨佳并未有更多的丧心病狂的迹象,而他身上的一些标签实在太普通——    一个蒙面人,一把27厘米长的单刃剔骨刀,八个装满汽油的啤酒瓶,一辆自行车引发的血案。  袭击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行凶至21楼,连刺11名警察和保安,死亡6人,重伤5人。7月1日,即将年满28周岁的北京青年杨佳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报复了警察,也给自己人生的“非常旅程”按上了暂停键。  在当今多元表达的社会中,6条人命在手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计算思维已然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对于计算思维是什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计算思维教育,以及如何基于可视化编程工具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等问题,一线教师还存在一定的困惑。作者结合现状,参照问题解决的一般流程,将计算思维的五大核心要素融入其中,构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计算思维培养模式,并以“水温杯垫”一课为例,采用此模式开展课堂教学,以期能为中小学教师进
【摘 要】河南卫视《老家的味道》节目秉承“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创作思路,以美食为载体,挖掘、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运用“电视 ”手段助力国家扶贫战略,在文化价值、思想内涵、节目形态方面成为电视节目的佳作。  【关键词】电视节目;老家的味道;美食节目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成为党和国家中心工
去年下半年,家里出了几件不好的事。先是自己脚上长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包,开始没当回事,随着包的飞快生长,连鞋子都穿不上了。看医生,怀疑是恶性骨肿瘤,吓得半死,做病理,确诊为良性,割下就没事了。  脚上的包刚拆线3天,老公半夜突发心肌梗死,急送省医抢救,上了三个支架,差一点儿我就成了寡妇……  老公手术一个月后,我陪他去省城复查,路上手机响了,妹妹说母亲的腿摔断了,躺在医院,可能要终身瘫痪……  急急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