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英民歌认知模型对比研究初探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bo_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壮族和英国民族民歌在爱情主题上都存在超越时空的『共同想象』这使得二者的比较研究有了可比性但是双方在哲学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这种『共同想象』必然是同中有异以认知诗学和比较文学理论分析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和文学规律在民俗学和译介学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认知模型可比性认知模型建构原则应用价值
  中国壮族民歌和英国民歌分别是中国壮族典籍和英国诗歌发展的杰出成就。虽然二者产生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时代心理和创作背景等方面呈现明显差异,但是他们都表现了青年人追求爱情的主题。因此,以爱情认知模型比较作为切入点对二者主题进行平行研究,探析两种民歌在爱情主题表现方面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哲学、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是可行的,并且能够为相关的文化比较和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可比性分析
  1研究背景
  以《平果壮族嘹歌》(以下简称嘹歌)和《布洛陀经诗》为代表的中国壮族民歌,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唐宋甚至更早的时期。在明清时期,由于当时广西百色平果地区的思恩土司兴建学宫,推崇民歌创作,涌现出了许多土司家族诗人,至此嘹歌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而英国民歌产生发展的时期是从中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主要有传统民谣(Traditional Ballads)、市井民谣(Broadside Ballads)和文学民谣(Literary Ballads)三种。在浪漫主义时期,包括文学民谣在内的诗歌也迎来了以威廉·华尔华兹为代表的诗歌发展的高峰期,二者发展的时间大体相同。
  嘹歌围绕着人们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给我们展现了古代壮族人民的婚恋、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战乱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英国抒情民谣也是大多反映和表现苏格兰和英格兰等民族人们歌颂爱情和热爱生活的主题,但是只有发展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个人情感才被推崇到极致,以追求爱情和幸福生活为内容的诗歌才得到极大的发展。因此,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民歌被选取为主要比较对象。
  2比较依据
  英国民谣作为民歌的一个类别,是以歌曲形式口头传唱的俗体诗(popular poetry)。在形式上通常是叙事性的四行诗,第二、四行押韵或是双韵体,抑扬格四音部与抑扬格三音部诗行交替出现,诗节中包含叠句(refrain)和增量重复(incremental repetition)格式。但是英国民谣在篇幅、行数、押韵格式等方面变体很多,如有的民谣采用八行诗节,辅音韵而不是尾韵。除具有叠句和增量重复的特征外,嘹歌在语言形式上以五言四句为主,押腰脚韵或头脚韵。然而,与英国民歌的叙事传统不同,嘹歌的五部长歌是以男女对唱形式演绎的,打破了通常意义上的时空排列,情节不完整,其中有问答、抒情、议论等多种表现形式,运用比兴、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在爱情主题上,前者多是客观地反映个人爱情追求与社会传统观念的矛盾和女性的生存状态;后者则褒扬与家族、封建势力抗争的爱情。二者在表现各自的爱情主题时,运用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同中有异,那么寻找其中的规律和背后的文化根源是一个有趣有益的探索。
  二理论基础
  1认知诗学原理
  读者对于诗歌文本的有效解读是诗歌价值的最终体现。而读者对于该文本的解读却不仅仅依赖于文本本身,读者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等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读者的解读过程和结果。鲁文·苏尔(Reuven Tsur)解释道:“认识诗学的基本理论假设之一是在文本结构和读者解读文本的心理过程方面解释一个文本中的信息是如何被感知的。另一个假设是这样一个解释性的模型必须不仅能够系统地解释一些被感知的效果,而且还要能够解释可供选择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认知过程要素。”因此,通过对比分析读者对壮族嘹歌和英国民谣中爱情脚本的解读,发现其中的认知规律,进而逆向探析认知规律背后的文化根源是合理和可行的。
  认知诗学视角下的诗歌比较研究可以从分析诗歌的主题入手,选取某一主题的诗歌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通过文献研究法获得学者解读这些诗歌时所使用的策略和得出的结论分析学者,即读者解读文本的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构建适合于某一主题的认知模型。由于认知模型都是根植于某种文化土壤,因此可以在认知视角基础上继续挖掘所研究对象的文化内涵。正是基于以上对认知诗学理论视角的理解,笔者认为将这一批评理论应用到比较文学研究中将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于不同民族文化、文学现象的认知规律和文化规律的阐释力。
  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在范畴化、认知视角、语言使用、逻辑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生活习俗等方面千差万别。这些差异会在他们头脑中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模型,即认知模型。认知模型的作用就如同飞机的导航系统一样引导读者的思维和行动。写作和阅读等行为也必然受到认知模型的支配。作家通过再现亲身经历或是合理想象创作的诗歌文本反映那些反复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典型经历、事件和主题,读者阅读这些文本时,被其中描写的事件所吸引联想起到自身经历或是从以往阅读体验中得到的信息,这时储存在大脑长时记忆中的认知模型就会被激活帮助读者理解文本的主题、技巧、逻辑关系等,使读者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性认识。例如,在爱情脚本(love scenario)的帮助下,壮族读者很容易理解诸如放蛊、打爱符等婚恋习俗,就像英语读者很容易理解夏洛特女郎所受的诅咒一样。但是如果没有相关的调查了解,双方都很难理解对方的习俗。根源在于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认知模型不同。然而,这也正是比较研究的意义所在,即找出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文学作品中的共性,分析思维、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比较文学原理
  比较文学的本体和基础是比较视域。比较视域是指多元视角的研究视野,要求研究主体的视域能够把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汇通,在透视中追寻双方结构体系中的内在共同性,即共同关系,它包括事实材料关系、审美价值关系和学科交叉关系。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不仅存在差异,而且存在共通规律,比较文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归纳找出这些共通规律,而不是仅仅比较表面的相似或相异特征。比较文学分为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三种模式。其中平行研究模式是探寻不同国家、民族、时代文学以共同文学规律为基础的内在共同性和差异性。对于异质对象的比较应采取分析的方法,分别按照比较对象各自的特性应用适当的理论进行研究,然后再将分析的结果整合起来进行对照研究。壮英民歌认知模型对比研究探析读者在解读两种民歌的爱情主题时所用的爱情认知模型的构成、特征,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差异、文化根源以及认知模型比较研究的应用,具有透过基于不同文化、语言背景的文学现象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层次认识和理解的特性,跨越了语言学、文学、心理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符合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模式的要求。
  中国壮族民歌和英国民歌中都有大量表现爱情主题的诗歌。从它们所描写的爱情典型情景中,读者们很容易注意到具体交往模式、观念的不同;在诗歌的格律上,以壮族嘹歌为代表的中国民歌与英国民歌相比也存在鲜明的民族特征。这些差异存在的直接原因是人们头脑中的心智结构,即认知模型不同,根本原因则是两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知觉模式、逻辑思维方式、哲学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然而,作为平行研究,其核心内容应是探寻以认知思维方式为基础的共通文学规律。
  三认知模型建构原则与应用
  认知模型对比研究的内容涉及壮英民歌认知模型的构成要素、表现形式、特征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以及从哲学、文化、心理学等视角分析壮英民歌的文化内涵。那么,认知模型的建构原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1认知模型建构原则
  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ICM)是指特定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由许多认知模型集合而成,具有完型整体性。关于这个概念,语言学家们给出了不同的理解:查尔斯·菲尔莫尔(Charles Fillmore)认为框架“作为对语言意义描述起作用的一个概念,是适应一些激活性语境(motivating context)而组织起来的范畴系统”。认知语法学家认为语言就是词素、词、短语、句子、语篇等符号单位(symbolic unit)的集合体,具有象征性,是对概念的符号化。而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认为人的理性包含富有想象力的一面,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在推理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而并非是文本外围无关紧要的附属物,它们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语言和经验的理解。基于以上理论,乔治·莱考夫提出了建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四个原则:1、命题结构原则;2、意象——图式结构原则;3、隐喻映射原则;4、转喻映射原则。笔者认为适合于民歌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建构可以遵循这一原则。爱情理想化认知模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以典型的概念、情境、经历为框架,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认知视角、逻辑结构为深层结构,反映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模型。
  2认知模型对比研究的应用价值
  (1)认知与文化
  从认知层面对中国壮族和英国民歌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从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加深对二者的认识和理解,归纳出的文学通则和模式对于弘扬和保护壮族珍贵文化遗产,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外,在文学创作上,壮英民歌在文体学、音韵结构、诗歌意境等方面有各自的艺术特色,通过这一研究可以在认知层面上更好地突出上述特质,促进壮族民歌与英国民歌之间的互相借鉴和交流。
  (2)认知与译介
  壮英民歌认知模型对比研究在框架模型(frame)、脚本(scenario)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壮英民歌的互译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了解这些特性,有利于建构民族典籍翻译的认知语用框架,有助于合理运用归化与异化策略,帮助译者更好地处理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矛盾。
  四结语
  民歌反映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民族共同思维习惯和记忆的载体。以爱情主题为切入点,应用认知诗学和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对比分析中国壮族民歌与英国民歌在认知模型的典型要素、结构特征等方面所具有的规律性,是基于两种民族文化的“共同想象”,具有可行性,其研究成果在文化传承、交流和壮族典籍英译等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注:本文系广西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壮英民歌认知模型对比研究(201204LX431)。
  
  参考文献:
  [1] Tsur,Reuven.Toward a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M].Sussex:Sussex Academic Press,1992:29.
  [2]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4] Lakoff,George.Women,Fair and Dangerous Things[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xi,68.
  [5] Fillmore,Charles.Frame Semantics[M].Seoul:Hanshin,1982:381.
  [6] Lakoff,George and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ix.
  
  
其他文献
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徜徉于诗歌殿堂的卓越诗人之一,她有天马行空的思想和感觉,诗歌打破传统,突出个性。文章梳理了女诗人狄金森生前发表的诗歌,并根据她发表的诗歌与生平,阐释诗人漫漫诗歌创作之旅前进的三阶段。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创作诗歌  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惠特曼(1819-1892)并驾齐驱,她创作的诗歌令每一位读者都会感到无与伦比的
期刊
近年来,艾云的作品我经常阅读,却不敢轻易动笔。艾云的写作重心几经其变,从理论研究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文化思想随笔再到近年的艺术散文。一个对生命充满疑惑又有着内在思想活力的人,其思想轨迹就如山路十八弯的曲折,又如一道蜿蜒的河流,必在文化气候和地貌变化中寻找自身的方向。仔细看来,艾云的写作转折却并未断裂,上一阶段总是不自觉地成了下阶段的沉淀和底色。这既造成了艾云作品的深沉魅力,也是她作品较少获得普通阅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长诗《古舟子咏》中对于罪恶的救赎。论文先对《古舟子咏》中的罪恶和救赎进行了简单分析,然后分别从三种罪恶和惩罚深刻剖析诗人在诗歌中对于罪恶以及惩罚的呈现,最后分别从诗歌中的救赎意象信天翁鸟以及诗歌对于人类罪恶救赎的本质剖析,深刻反观柯勒律治在诗歌中对于罪恶的救赎观。  关键词:《古舟子咏》柯勒律治罪恶救赎信天翁鸟  英国在19世纪逐渐形成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潮,其中柯
期刊
引言  19世纪中后期,亚洲的两个大国——中国和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轨迹却发生了很多的不同。在当时两国都有两个貌似均衡的执政者,中国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日本是天皇和幕府。当时两国都采取了“闭关政策”造成了经济的落后和民众的疾苦,甚至也都经历了外国的侵略。但是随着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了当时的亚洲第一强国。而中国也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戊戌变法”,却以失败为告终。相同的开
期刊
摘要“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道德观念,也是孔子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的本意是“人”,基本要求是“亲亲”;引申义为心思敏感,顾及别人的感受。“仁”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涵义是不同的,在家庭中,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在政治上都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  关键词:《论语》 孔子仁学  “仁”是孔子学术思想的一个中心概念,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仁”的理解似乎偏离了它的本意。人们只是从“仁”字的后起意义,例如,仁爱
期刊
摘要《庄子》神话与西方神话有显著区别,在《庄子》神话反映出隐秀的东方神韵,竹林深处,才能看见另一番美景。我们普遍对“神话性”存在三方面误读,其实具备叙事、令人崇拜向往、使人信以为真的特征就可以看作神话。《庄子》的神话学价值尚需深入挖掘。  关键词:文艺学《庄子》神话隐秀  一《庄子》其神话性探析  尘世与净土间总有层层叠嶂,曲胜直、忍胜躁,经过环环紧扣的阻碍终会拨云见日。中国艺术的含蓄美需要我们用
期刊
摘要郑淑昭是“西南硕儒”郑珍之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熟读《列女传》,歆慕汉史学家班昭,能文能诗。郑淑昭23岁嫁给父亲的学生赵廷璜,育有三子一女。她亲课子女学业,品端行正,以身为范,宽严相济,因材施教,注重环境对子女的影响,寓教于劳,敦敦教导,教子有道,三个儿子最终皆学有所成,声名远播。  关键词:郑淑昭以身为范教子有道三子成名  郑淑昭是“西南巨儒”郑珍的长女,生于公元1826年,卒于
期刊
摘要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涌现了不少女作家,她们使文学史的发展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特殊现象。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勃朗特姐妹、简·奥斯丁、盖斯凯尔夫人等,她们是英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维多利亚是一个看重伦理道德的时代,所以这个时期的小说多数是以伦理道德为题材。所有的作家都重视社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小说中对其进行揭露和批判,女作家更是从独特的视角颂扬美善,鞭挞丑恶。本文
期刊
摘要音乐在电影中对于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是表现电影内涵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大多数电影人为了创造出好看且成功的电影,均在制作电影时想尽方法选择优秀且符合电影主题的音乐作为背景。如《山楂树之恋》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与电影背景音乐的正确选择是离不开的。本文就《山楂树之恋》中音乐的功能作用、结构布局、乐器使用特点、纯音乐使用概况等特点探讨了音乐在成功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山楂
期刊
摘要张艺谋导演从1988年拍摄第一部影片《红高梁》至今一共拍摄了15部影片,其中以巩俐为女主角的一共有6部之多,巩俐是张艺谋电影中当之无愧的“谋女郎”。在这些影片中,巩俐成功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本文以巩俐饰演的影片为例,总结归纳巩俐在张艺谋导演电影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并剖析这些女性形象背后所蕴涵的人格美、人性美、内在美等震撼人心的内在力量。  关键词:敢爱敢恨真实的生命抗争担当  自从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