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克里米亚去

来源 :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风景优美,又或者,你还能读读它的故事。
  “你今年夏天去克里米亚了吗?”
  “……去了。”
  这是1980年上映的苏联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里的一个场景,假扮教授女儿的女主人公面对男友母亲的询问,虽然从未去过克里米亚度假,也还是硬着头皮支吾着“去了”。电影开篇的时间大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那个时期,去克里米亚度假在社会地位和收入较高的人群中很是流行。
  不過,克里米亚的名声可不需要这部电影宣传——从沙俄时代至今,这座黑海边的半岛都是知名的旅游疗养胜地,而在这之外,围绕着这座半岛和其上的城市,诞生了无数的纠纷和故事。
  必争之地的往事
  克里米亚的人文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千余年,凯尔特人、斯基泰人和古希腊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和遗产。蒙古帝国崛起后,克里米亚在金帐汗国的控制下建立起了克里米亚汗国,并在土耳其的帮助下脱离了控制,从此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鞑靼人都是这里的主体居民。
  濒临黑海和亚速海,拥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雅尔塔、米斯霍尔是著名的疗养城市,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刻赤、塞瓦斯托波尔、叶夫帕托里亚等众多天然良港,塞瓦斯托波尔更是难得的深水不冻港,一直以来都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正因为有了这些珍贵的港口和自然优势,克里米亚在近500年以来,始终是各方争夺的焦点。为了将黑海出海口把握在手中,俄罗斯付出了几代人的时间和高昂的战争代价。
  15世纪下半叶,金帐汗国分崩离析。16世纪初,不断迁移扩张的俄罗斯人开始从大陆向克里米亚半岛南部迁移,从这时起,直到彼得一世的年代,俄罗斯帝国一直试图进军整个半岛,但直到彼得一世去世,俄罗斯更换了数任沙皇后,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克里米亚才正式并入俄罗斯版图。
  1774年,俄罗斯海军开进黑海并控制了刻赤海峡,克里米亚汗国从土耳其的控制下独立,又经历了几年的拉锯战,1783年,克里米亚汗国统治者放弃王位,这片土地也就成为了沙皇俄国的一个行省。19世纪中叶,克里米亚出现了第一个度假小镇。
  很快,俄罗斯与英法诸国之间展开的克里米亚战争在1853年爆发,这场战争由沙俄与奥斯曼土耳其的争端而起,最终演变为俄罗斯与西方几个大国争夺小亚细亚地区的大规模战争,是拿破仑战争以后规模最大的一场国际战争。战争双方共付出50多万人的伤亡后,1856年交战双方停战,俄罗斯接受了一系列苛刻的条约,终于收复了战争中的失地,这场战争也代表着沙俄在列强争夺中已经落于下风。
  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一八八五年的塞瓦斯托波尔》中,描述了这场战争结束前夕,俄军士兵放弃塞瓦斯托波尔的情景,“这是一种类似悔恨、羞愧和愤慨的感情。从北部回头望望被放弃的塞瓦斯托波尔时,几乎每个士兵都怀着说不出的痛苦叹了口气,并向敌人摇摇拳头。”
  1885年初,发动这场战争的沙皇尼古拉一世突然驾崩,猝然离世让各式各样的传闻始终紧随这位沙皇身后,最被人广泛所知的当然就是俄罗斯的失败压垮了他,让他选择一死了之,把后续的无穷问题扔给了长子亚历山大二世。
  这场战争后,俄罗斯新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看到了农奴制的弊端,开始着手改革,并最终废除了农奴制。尽管这一改革并没能让俄罗斯帝国再现辉煌,但逐步被从土地上解放的农奴成为了新的劳动力,为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打下了基础。
  医护界知名代表人物弗罗伦斯·南丁格尔正是克里米亚战场的一名护士,在看到大多数士兵因饥饿、营养不良以及护理卫生条件差而阵亡后,她开始致力于改善野战医院的卫生条件,并于战后在伦敦创办了第一所护士学校。
  十月革命后,俄罗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众多沙俄贵族纷纷出国,成千上万的人开始向外移民,克里米亚便是他们离别故土前往异乡的最后一站。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家族就是这些移民的一分子,在他的自传体小说《说吧!记忆》中曾描述了自己童年时期在克里米亚的短暂生活。
  重生与纠结
  2014年,克里米亚登上各大国际新闻的头版头条,那或许是“二战”后这座半岛在国际政治界最出名的时刻。重新进入国际政治视野的克里米亚再度提醒人们,在21世纪,它也仍然是地缘政治中重要的一块土地,始终牵动着无数人的政治嗅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位于苏联领土西南部的克里米亚在战争初期就遭遇德国军队正面进攻。1941年秋,苏军被迫撤出克里米亚,仅剩一些未能离开的队伍作为游击队继续抗击德军,纳粹军队在克里米亚建立了集中营,众多当地民众饱受侵略者荼毒,德军在首府辛菲罗波尔发动了“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屠杀之一。1944年春,克里米亚被苏军解放,塞瓦斯托波尔被授予“英雄城”称号。
  1945年初,半岛上的城市雅尔塔一时名声大噪,英美苏三国首脑于此会晤,举办了载入史册的雅尔塔会议。以这里为起点,世界的新格局建立起来,人类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二战”结束后,苏联政府指控克里米亚鞑靼人与纳粹勾结,原本的克里米亚鞑靼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被撤销,几十万人被迁往中亚和西伯利亚,大量俄罗斯人迁入,自此以后,这座半岛上的绝大多数居民都是俄罗斯人。1967年,这些人被苏联官方恢复名誉,但直到苏联解体后,他们才得以陆续返回故 土。
  1954年,苏联政府的一个决定为后来克里米亚的争议埋下了隐患:克里米亚被从俄罗斯名下划归乌克兰所有。当然,在苏联这艘巨船势头正劲之时,联盟内部的行政管辖权转移并不是什么难事,而且这个决定还解决了这一地区供水和能源方面的问题,只是当时谁也没能预料到,苏联会在37年后骤然解体,这一地区的争议,也随着联盟的瓦解浮出了水面。
  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自然也还是乌克兰领土的一部分,但俄罗斯人占据主体的当地人并不满意自己的处境,而乌克兰的政治局势也一直不够稳定,对这一地区的管辖能力始终有些捉襟见肘。2014年,乌克兰政权交接、内部抗议四起之时,克里米亚举行了全民投票,宣布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一同脱离乌克兰,并以两个主体(共和国和直辖市)的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   时至今日,俄乌两国仍对克里米亚的归属存在争议,而与这座半岛有关的纠纷,还将一直持续下去。
  黑海畔的度假胜地
  “我有生以来没有在任何其他地方呼吸过像雅尔塔这样的空气。呼吸着这样的空气怎能不恢复活力?”布尔加科夫在自己的克里米亚游记中如是写道。这也是百余年以来,千万曾到过克里米亚的游客内心的感受。
  上文我们提到,塞瓦斯托波尔一直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停驻港口,即便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一直从乌克兰手中租借这座基地。克里米亚的众多良港得益于自然优势,大自然也赋予了这座半岛优美的风光和优越的气候条件,成就了这片土地百年以来的名声在外。半岛上众多古希腊与拜占庭帝国时代的遗迹,一望无际的葡萄园与橄榄园,再加上温暖的地中海氣候,让这里有点儿像南欧,又有点儿像法国,底子却还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交融贯通的样貌,是拥有众多“化身”的俄罗斯在欧洲的一张与众不同的面孔。
  从位于半岛中央的首府辛菲罗波尔出发,不管是火车还是飞机都能便捷地到达克里米亚所有度假区,前往同是黑海畔知名旅游区的索契和克拉斯诺达尔也非常方便,温暖潮湿的南部海岸是最受欢迎的休养地。
  随便翻开一本19世纪的俄国小说,很有可能读到书中角色前往克里米亚疗养的剧情,不管是皮肤病、肺病还是什么心理原因导致的疾病,去克里米亚海岸泡泡矿泉准没错。在那些轻松愉快的传说里,人们只需要沿着海岸走走,呼吸一下林中新鲜潮湿的空气,再用矿泉水沐浴,回到莫斯科或者圣彼得堡的时候就成了个焕然一新的人。现在这些传统仍在,就算解决不了大问题,这里总归是个让人身心放松的地方。
  除了阳光和沙滩,克里米亚的埃佩特里(Ai-Petri)山脉也是个度假的好去处,冬季这里是高山滑雪的胜地,顶峰之上还有少数居民居住,驻守在这座交通并不便利的山峰 上。
  克里米亚仿佛一卷书,很多民族都曾在上面留下一笔,让后世人不会遗忘他们的故事。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克里米亚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文明的遗迹。两千余年间这些文明来了又去,有些早已湮灭于历史长河中再无传承,只余尚能看出当年精致的断壁残垣向世人昭示,曾有这么一群人在这座半岛上生活与战斗过。
  塞瓦斯托波尔郊区的克森尼索被人们称为“乌克兰的庞培城”和“俄罗斯的特洛伊”,泰瑞克丘桑古城名列世界遗产名录,这里是克里米亚保存最完整的古希腊和古罗马遗址,剧院和斗兽场仍能看出昔日辉煌,当年城市的街道和住宅也能依稀分辨出痕迹。
  沙皇俄国时代的宫殿建筑群能追溯到19世纪,沃龙佐夫宫、马桑德拉宫等都是沙皇与高官休养的行宫,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利瓦季亚宫则以雅尔塔会议举办地而闻名世 界。
  在这座半岛上,两千余年里响起的并非同样的祈祷,不同信仰的人们找到了自己的归属。这里既有不同年代建造的气势恢宏的东正教教堂,也有克里米亚汗国时代遗留下的清真寺,还有当年卡拉伊姆人修建的犹太教堂,不同的宗教在这里都有一席之地。
  克里米亚代表着俄罗斯与东欧文化的一面,也浓缩了古代欧洲的一长段历史,这片土地的传奇故事,在未来还将一直延续下去。
  若要寻觅中古时代千年长卷中某段细小的闪光,不如,到克里米亚去。
其他文献
2013年6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一些年轻干部走得过快的现状表示:“早熟的果子长不大,拔苗助长易夭折。”他认为,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此后,对年轻干部的选拔标准更加明晰,选拔要求也逐步细致。  新的干部选拔要求,被认为是“干部年轻化”实行三十多年来的一次纠偏和校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推行、公众耳熟能详的“干部年轻化”提法,在新的形势下不断调整。  调整:不是每个班
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是优秀的监督者,而非优秀的行动者。  换一个说法就是,我们都有一双监督别人的眼睛,却在自己这里熟视无睹;都有一腔公平和正义,却只是要别人公平,要他人正义。尘世间的崇高,不是以这样的方式被发现的,而是以这样的方式被沦陷的。  透过别人的不是,应该看到的是自我的不足。然而现实的情况是,透过别人看到的,永远是别人。这从动机上也不难理解:死死地抓住别人,不过是想巧妙地绕过自己。  这个世
“引述2500年前古希腊两个小邦之间争斗乃至战争的故事,形容中美两个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就是拾人牙慧,不能自圆其说了”,“一个现存大国与一个崛起中大国,被如此多的共同利益联结在一起,这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  用历史类比法描述复杂的中美关系的做法相当普遍,“修昔底德陷阱”即是一例。2012年8月,哈佛大学贝尔福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主任格里汉姆·埃里森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称,“修昔底德陷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消费者购物决策越来越依赖于在线评论。从信息接受模型对信息有用性影响出发,构建在线评论有用性投票增量的时间窗,建立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在线评论内容和评论者对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基于TripAdvisor.com的4258条酒店评论数据,运用负二项回归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评论内容长度、评论极端性、评论有用性投票数、评论者认可度和个人信息披露对在线评论有用性
〔摘要〕社交舆情传播影响因素是研究舆情规律的关键。本文从复杂网络视角出发,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社交舆情传播的相关文献,从网络结构特征、节点属性特征、信息内容特征以及其他因素4个方面分别对影响社交舆情传播的因素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结果发现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基本性质、网络关系特征等网络结构特征因素是影响社交舆情传播的客观环境基础,传播主体属性特征和传播客体属性特征等节点属性特征是社交舆情传播的主观人为条
《流浪地球》引起的教育培训机构搭上顺风车并被家长所买单,表面看来,是电影流量带来的附加价值,但是实际上则意味着电影内容背后所附带的理工知识,才是教育机构关注的价值所在。  春节期间,根据刘慈欣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流浪地球》热点居高不下。这部被称为中国史诗级的科幻电影,不仅掀起了电影界的大讨论,更是引发了教育行业的一波硬核操作。  由于涵盖了丰富的科学、物理、天文、数学、地理等知识,电影播出后,网络
本书收录了唐纳德·巴塞尔姆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的作品,而這段时期也正是巴塞尔姆的创作开始崭露头角并渐入佳境的一段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所做的任何创作和尝试,都一次次地颠覆着人们对小说的理解。相比巴塞尔姆其他书名标新立异的作品,本书的书名虽看似波澜不惊,却体现了巴塞尔姆站在更宽广的领域对待其作品的态度。书中汇集了他的八部已出版的重要代表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每一篇都在用自己的声音唱着自己的
前几年,曾经有一个很火的帖子,爆料顺丰快递:刚才顺丰的快递员在我公司发飙了,“我一个月工资1.5万元,会为了你这2000块钱的礼品丢这个饭碗吗!”整个公司,一片寂静。  很多人把它当段子看,但这是真的。顺丰的高工资是业界出名的,一般递送人员月薪都在三四千元,五六千元很平常,有经验的八千元一万元不算高,月薪1.5万元也不算特别。  你可能很好奇,一个跑腿送快递的,怎么一个月可以挣到这么多钱。顺丰的模
Abstract  In our experiment, we strived to find our how to improve persuasion by building up the appropriateness between the identity of persuader and the content of advertisement. We also conducted a
有新闻报道,《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课》在知识付费平台“得到”上已有17万订阅量,以订阅价199元计算,估计进账超过3000万元。在“小鲜肉”动辄几千万元的片酬面前,终于有一位教授证明了知识的价值,很多人感到解气。  有人说,今天是知识付费时代。其实为知识付费从未远去,以前孔子开课也收肉干,如今人们买書也是为知识付费。准确地说,是互联网知识产品价值变现的时代终于来了。在学校时,我曾有幸上过薛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