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危机

来源 :美与时代· 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NU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也纳经历了一段彻底的社会变革和艺术觉醒期,由于经济的繁荣,在所谓的“创建时期”(Gründerzeit) 内许多事情都变得可能。艺术方面,对于图案和形式,由原先对再现自然的热衷,转而尝试主动造型;从描绘具体的形象向抽象化形象过渡。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大背景下,分离派于1897年成立,作为其领袖的克里姆特的艺术作品也正逐渐从古典的传统绘画转而向新的方向发展。无论在绘画形式还是艺术色彩上,克里姆特都洋溢着其艺术画面的独创性,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形式感。
  关键词:装饰;形式;寓意
  1860年,奥地利的自由主义分子在哈布斯堡帝国西部,迈出了他们执掌政权的第一步。从他们掌权的那一刻起,自由主义分子们便开始以他们自己的构想来重塑这座城市。这一城市重建的中心项目,就是环城大道(Ringstrasse)。由于其风格统一,规模宏大,“维也纳环城大道”已经变成了奥地利人的精神概念,能够在他们心中唤起一个时代的特征,就仿佛“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之于英国人,“创建时期”(Gründerzeit)之于德国人,或者“第二帝国”(Second Empire)之于法国人一样。
  克里姆特刚毕业时担任建筑装潢师,此时正值环城大道那些规模宏大的纪念性楼宇项目进入收尾阶段,他抓住机会,将自己在历史绘画上的才艺尽数运用到了最后一批大楼中的两座上,即皇家剧场和艺术史博物馆。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正是凭借自己为环城大道的资产阶级文化所做的贡献而声名鹊起,而新大学恰恰就是大道上最后一批宏大工程之一。于是1894年,文化与教育部(Museum für Kultus und Unterricht)在咨询过教工委员会之后,邀请克里姆特为这所新大学的大礼堂设计三幅天顶画,以绘画来象征大学教育的各个学科。然而克里姆特在接受这项委托的时候(1898-1904年),已投身于分离派运动,为自己寻求新的真理。
  1892到1907年间,克里姆特与同学马茨奇一起接受了教育部的委任,克里姆特绘制其中的《哲学》(图1)《医学》(图2)和《法学》(图3)三幅天顶油画以及十幅三角壁油画。在1898年,对于他的初步设计曾有过些许争议,不过在此之后,学院委托会和文化部交由克里姆特全权处理。1900年,他完成了《哲学》,1901年又完成了《医学》。可惜的是,由于这三幅作品在“二战”时被焚毁,我们只能从黑白照片和作者的创作草图中欣赏一个世纪前维也纳的备受争议之作。
  从《哲学》中,就可看出克里姆特仍然将自己表现为一个戏剧文化的孩童。从他呈现给我们的世界里可以看出,克里姆特给了我们一个舞台般的场景,混沌纠缠在一起,漂浮于空中,似乎我们正身处深渊中抬头仰视它,这是巴洛克传统里的“剧场世界”(theatrum mundi)。《哲学》在构图上由一群扭曲拥抱着的裸体女人所组成的圆柱,茫然地悬在粘滞的虚空当中。从创作草图可以看出,右侧朦胧地浮现出一张巨大的女人头像,她披散着长发,仿佛是一个主宰者,从宇宙中心缓缓升起。可是巴洛克的剧场世界可以清楚地分为天堂、人间和地狱,而克里姆特画面中的人间却似乎消失不见了,只剩下了地狱和天堂。
  “在无边的黑暗之外——星星远在后方——一个庞大而昏沉的斯芬克斯若隐若现,她自身也不过是大片空间原子缩合而成的。只有图画底部的那张发光的脸,才表明存在着有意识的头脑。‘知识之神’(Das Wissen)被置于脚灯的照射下,就像一个转过身来的题词人,提醒我们观众进入那宇宙的戏剧中。”
  《哲学》表达了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痛苦迷茫,掺入了幻想的主题,用以象征命运与宇宙间的神秘力量。画面人物相互纠缠重叠在一起,有的人物极度夸张、有的人物又做简约化处理,使画面不断产生出神秘、力量、运动的感觉,以此来象征对于生命、死亡的思考与感受。
  由于克里姆特的社交圈对瓦格纳、叔本华和尼采这样的人物都敬仰有加,所以他可以从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那里获得宇宙观的灵感。克里姆特的宇宙观就受到叔本华的影响——世界就是意志,就是无意义的生育、爱恋及死亡,这种轮回往复中看不到的能量。彼得·维尔果提出,克里姆特对于叔本华的认识来自瓦格纳,特别来自瓦格纳的文章《贝多芬》(Beethoven)中对这位哲学家思想 的简要总结。维尔果指出,《哲学》的母题很可能来自瓦格纳的艾尔达(Erda),对于这点休斯克却认为,克里姆特曾在1898年借鉴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创作了《音乐II》。如今他的《哲学》中的人物所表现的,正是查拉图斯特拉《午夜酒醉之歌》(“Drunken Song of Midnight”)中的黑暗狂想语:
  啊,人类!当心吧:
  听那深深的午夜在诉说些什么?
  “我已熟睡——
  从沉梦中我醒来,得知:
  世界是深沉的,
  远非白日所能知晓。
  其哀伤是深沉的——
  而欲望——比哀伤还要深:
  哀伤对它言说:去死吧!
  可欲望却要永存——
  深深地,深深地永存!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克里姆特的创作是直接对其上诗句的再现,但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克里姆特大胆地将心中所想描绘下来,并脱离了传统构图。不论是在思想的表达上,还是在画面的处理上,《哲学》《医学》和《法学》都受到了来自大学教授们的强烈抨击。《法学》更是直接将人物形象进行了图式化的处理,人物之间以剪贴般的形式安排在画面中,打破了原有的对称、平衡的构图程式,已经渐渐开始营造出一个虚拟的平面化世界。从《法学》草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克里姆特已不再拘泥于描绘微观世界的琐碎细节,转而注重对人生的宏观把握与表达。并且,从《法学》中我们亦可看到克里姆特的寓意性绘画初显端倪,画面中出现了大量的圆圈、方块、以及几何组合图形,这在他其后的分离派作品以及《贝多芬饰带》中表现得愈发淋漓尽致。   随着“大学”绘画的创作与展示,使得克里姆特遭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反对和批评,并引起了社会范围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的论战。联名抗议的大学教授们声称,他们可以理解克里姆特《哲学》绘画的意思,尽管他们不能公开认同其中叔本华式的世界观。他们指责克里姆特“通过模糊不清的形式来表达模糊不清的观念(Verschwommene Gedanken durch verschwommene Formen)”。在分离派刊物《神圣之春》中刊载的《医学》被公诉人命令没收,理由是其“违反公众道德”。其后虽在分离派负责人的极力维护下得以保全,但气氛依然剑拨弩张。“大学”绘画所引发的危机,因其在克里姆特作品的发展历程中所产生的影响,而在艺术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克里姆特觉得他从没有找到自己,他只是在用一种‘外语’绘画,他不能忍受这一点。只有这时他才知道是什么造就了艺术家——即展现自我内在世界的能力,这个世界在他生前从没有存在过,而在他身后也将不再存在。于是这就是他想做的。他想成为唯一。他经历过了一个相当难熬的危机直到他抹去了所有的外来物,找到自己的表现方式,从而最终形成自己。”
  在这场争论之外,分离派激进主义的局限性暴露无遗。克里姆特个人在争论中的失败,预示着自己担当的古典样式颠覆者的角色划上了句号。“大学”绘画后,他从此更加确定自己作为现代性艺术家的使命,并最终踏上了绘画生涯中更为抽象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Stephan Koja, Gustav Klimt: The Beethoven Frieze and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Freedom of Art[M].Prestel Munich, Berlin, London,New York,2006.
  [2]Stephan Koja, Gustav Klimt: Landscapes [M].Prestel Publishing,2006.
  [3]Gottfried Flied, Gustav Klimt:——1862-1918 The World in Female Form[M]Taschen,1990.
  [4]Tobias Tatter, Gerbert Frodl, Klimt’s Women[M],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 and London,2000.
  [5]Christian M. Nebehay,Renee Nebehay-King(translator) Gustav Klimt: From drawing to painting[M].Thames and Hudson,London,1992.
  [6]Hermann Bahr, Against Klimt, 1903. [M]//Attached in Klimt’s Women[M].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
  [7]Susanna Partsch,Gustav Klimt: Painter of Women (Pegasus Series)[M].Prestel Publishing,1994.
  [8]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M].李锋,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9]库恩.希腊神话[M].朱志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0]周国平.尼采一一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1]何政广.克利姆特/世界名画家全集[M].石家庄:河北美术教育出版社,2005.
  [12]孙欣.克里姆特绘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薛文婧,上海大学美术学史论系,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后印象派在艺术观念上注重绘画的表现性意识和创新意识,强调艺术个性在绘画语言上的形、色、构图、笔触、肌理等绘画因素的综合运用。他们内在的情感、观念影响着他们的绘画语言,反过来,又由外在的形式使其内涵更加深刻。代表画家从不同角度为20世纪的现代艺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美术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后印象派;印象派;梵高  一、后印象派简介及其特征  后印象派源于印象派之后,是对印象
期刊
摘 要:吴冠中虽已去世三年,但他的绘画风格将长期影响艺术界,其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探索,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严肃的命题。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但如何创新,不是哗众取宠,这将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要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尽可能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作用。  关键词:吴冠中;水墨画风;抽象画风  一、引言  吴冠中(1919-2010)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创作可以说是他绘画风格的演变成熟期,他
期刊
摘 要:以舞阳农民画和户县农民画这两类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农民画,分析两者代表作品中的艺术语言,探讨形式语言在农民画中的主要应用,从两者的艺术特色、绘画题材、艺术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使人们从中领悟它们所展现出的不同的艺术魅力,进而去保持其特色语言,张扬其艺术个性,明确其文化定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基因。  关键词:舞阳农民画;户县农民画;艺术语言;比较  基金项目:1.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人文社
期刊
摘 要:艺术的美妙不仅仅在于真实的美,更在于意境的美。水彩画作为美术艺术的类别之一,更是很好地对此进行了诠释,而且还与其画种自身的相关特性有所关联。纵观整个世界最为著名的三大水彩画大师,ALVARO CASTAGNET, JOSEPH ZBUKVIC和HERMAN PEKEL,他们在进行水彩画的时候,就以极为出众的意境之美而享誉世界。从水彩画与意境之美的概念入手,并对水彩画艺术在其特点以及题材等多
期刊
摘 要:漆画源自我国传统的漆器工艺,经多年发展,目前已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门类。漆画的材料、技法、语言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漆画涉猎的材料丰富,漆艺技法更有“千文万华芬然不可胜识”之说。漆画鲜明的艺术语言由漆的特性造就,在漆画创作中需解决好漆与画的关系,化限制为自由,使感情、审美和材料得以统一。时代在进步,漆画艺术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漆画创作者要及时反思、总结创作中的经验教训,升华至严谨的文字理
期刊
摘 要:中原画风的“打造”问题在河南省美术界一直受到关注,如何将有关中原画风建构的思考引向具体、引向深入?本文由豫籍画家王宏建获得国际大奖一事为引言,抛出“中原画风”需要怎样的学理阐释?怎样确立地域指向和风格特征?秉持怎样的主旨精神?怎样看待批评等议题,并在相关讨论中针对性地提出了关注前车之鉴,立于学术、求真务实和重视批评等若干主张。  关键词:中原画风;构建;阐释;地域性;批评  引言  今年6
期刊
摘 要:林风眠的画作,孤独中透着纯洁的坚守,寂寞里涌动着热烈的沉思,萧瑟中饱含着倔强的伸张,淡雅中蒸腾着对传统的颠覆。诗心、梦骨,抒情、唯美,纯粹、清静,安谧、温暖,是人类艺术乌托邦的理想家园。画风萃取中、西方艺术之精华,同时打破中西方艺术之程式。独具匠心,独树一帜,自由奔放,彰显个性。他是融汇贯通中西方绘画艺术的领军人。此乃艺术大同的必由之路,亦即林风眠画作,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气韵生动”为南北朝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之首,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全面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基础。“气韵”与“传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上是一致的,但“传神”一词多指人物的面部及眼神所传达的内在情感,而谢赫的“气韵生动” 侧重画的总体感觉,要求在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系画之魂。是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重大突破。这是绘画理念
期刊
摘 要:癫狂与艺术,两者之间看似毫无联系却又相互影响,两者所共同具有的一些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人的情感、精神和心灵,都涉及到了“人的内心”这一领域,也涉及到每个人不同的思想与性格。而徐渭,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在被人生的各种挫折与痛苦击打而致癫狂之后,却用书画相容的方式开创了一种新的水墨大写意画,用自己的热情与痛苦开辟了一条癫狂不羁的艺术之路。  关键词:癫狂;书画相容;以书入画  一、癫狂与艺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也需要调整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性不够,但是基础知识扎实;改进的“课题制”教学与社会、市场结合紧密。把传统教学中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和“课题制”教学的实践性相结合,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关键词:高校 艺术设计 课题制 教学  [本论文为基金项目:保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