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唐英伟与“温故而知新”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smbb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与藏书票
  
  一般都认为鲁迅和中国藏书票的起源与发展脱离不了关系,那么我们先从他的日记和书简中来看,总共有五处提及:1920年6月12日的日记:“夜访内山书店买《藏书票的话》(斋藤昌三)十元。”1935年5月31日的日记:“收《现代版画》第九辑(李桦等主编)一本”。1936年5月21日的日记:“得《现代版画》第十八辑一本。”这两辑都是在鲁迅支持下,由李桦、唐英伟等人主编的《现代版画》专刊,其中有两本藏书票专辑。1936年3月23日,鲁迅致唐英伟函:“13日信并藏书票十张,顷已收到,谢谢。”(又见该日的日记作“十种”,可能就是唐英伟自己手拓50本的《藏书票集》),可知当时鲁迅除了版画外,还搜集藏书票。
  
  此外,鲁迅于1934年3月,以三闲书屋的名义,将他以宣纸换来的苏联单幅与插图木刻,选出59幅编成《引玉集》,以供那时中国青年艺术家参考。其中第六页刊有一张毕思凯来夫《国立美术馆图书室》。有趣的是,鲁迅称它为“藏书图记”,而不称之为“藏书票”。
  不过那时鲁迅应该是以提倡新兴木刻运动为主,搜集藏书票为辅;或者把藏书票当作版画的延伸来收藏,因为迄今并未发现他自己使用的藏书票。假如把他和中国藏书票的起源与发展联想在一起,尤其说“始于鲁迅”,可能是有点牵强。
  
  中国的血
  
  
  1995年3月,版画家梅创基带我去拜访隐居于香港的唐英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唐英伟是中国藏书票协会创始人李桦的朋友,两人并于1934年6月共同发起“现代版画创作研究所会”。他们共同创作出版的《现代版画》18辑,已经成为鲁迅提倡新兴木刻运动的见证。鲜为人知的是,唐英伟在那时就出版了他的《藏书票集》,内收10款藏书票,手拓50本,可说是中国第一本藏书票集。其中一部送给鲁迅,并且只有少数几部送到朋友手上,其余的都毁于战火。
  抗战胜利后唐英伟到香港定居,从此就很少跟外界连络,但是一直还在从事艺术创作,完成有关香港的植物方面的版画,并为胡适、朱家骅等人做铜像雕塑。我见到他的时候,已近八十高龄,还在为香港九七回归创作一幅超过百米的香港特区,九龙及各岛屿环岛风光的水墨画,蕴含了脱离殖民地统治的民族意识。如今已十几年未见了,不知他老人家还健在否?
  更难得的是,这款藏书票刊于1939年8月20日香港出版《中国的血》木刻集,印在封底。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激烈时期,唐英伟在香港以版画为笔,号召同胞抗日,但仍不忘情于藏书票创作。许地山在该书题签:“愿将此中的一切永刻在人人底心版上。”这款奔赴沙场战士的藏书票,就是最好的见证。
  
  温故而知新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发现关祖章藏书票后,陆续有人也找到。其中有人以为贴在出版时间更早的书上,就比我发现的这款年份更早,其实这是比较危险的推论。就像我们在宋版书钤盖藏书印,就可以代表这颗藏书章在宋代使用吗?
  我有一套三大册19世纪下半英国出版的精装书,每本除了贴上一款“相衡郑麟藏书之章”的藏书票外,还贴有与此套书出版时间相近的英国木刻名家的藏书票,画面是米勒的拾穗,但因没有留下其他的文字纪录,所以始终存疑搁置在一边。2005年9月,我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展览时,特辟“中国早期藏书票”专题;其中北京收藏家国槐也提供了这款藏书票展出,不过尺寸比我小了一半,可见这款藏书票至少有两种尺寸,但是至今仍然无法断定它确切的使用年份。
  2007年3月我到上海,陆灏翻出他十几年前,请古书店帮他从旧书堆里淘到的十几款藏书票,我又看到郑麟的另一款。画面中央的黑色反白的图案,是中国文人喜欢的几株修竹,右上方有行字:“温故而知新”,左下方也有一行字:“郑麟相衡珍藏”,除了底下有“EX LIBRIS CHENG LIN”外,四周还补上梅花的图案,可见票主是一位很雅致的读书人,并且具有传统的人文素养。关于我对这款藏书票的研究,何尝不是“温故而知新”。
  
  吴兴文
  1957年生,台北市人。现任远流博识网文化公司总经理。
其他文献
如果倒退到二十多年前的光景,一样是暑气逼人的夏天,一样哄哄闹的蝉鸣;要骑过好多条街才能到那个令我眉开眼笑的地方——租书店。如果不住在城市,没有太多零用钱,租书店极有可能是图书馆以外可以取得课外读物的唯一来源。当时三四好友每人出10元,租到的漫书、小说都要很快地交换看完。看《尼罗河女儿》、《千面少女》漫书,接触三毛、琼瑶的小说,大半都是这样开始的。  但如今,青少年比我们以前幸福多了。    台湾青
期刊
纵观大陆青春文学的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1996年,郁秀的《花季·雨季》可以说是青春文学领域标志性作品,是国内青春文学市场上的第一本畅销书。但《花季·雨季》出版后,虽然取得一定的影响,但并未形成气候。  第二阶段为兴起阶段。200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为歌狂》系列,引发了各种销售热潮,带出图书出版销售的另一番天地,青春文学也开始受到了大众的重视。此后,青春文
期刊
台北市最值得放慢脚步好生踅逛的巷弄街道有几处,如大稻埕周遭、齐东街一带、北投温泉区、永康街与青田街交织的区域等等。不论天气好坏与否,能在路上闲适晃荡的悠然滋味总教人舒心,尤其在节奏快速的台北市中,可以用缓慢的步伐享受走路的感觉,实在是件奢侈却又异常轻易的事情。  在布满日式建筑的永康街与青田街,有许多咖啡馆、茶铺、食店座落其中,随意走上几分钟,不时便出现可供暂时歇脚的地方,听听音乐,享用个下午茶,
期刊
“是浮萍就好了。一片叶子嘛,顺着水流轻轻松松。可惜我不是。”张桂越在新书《阿娜答的神秘世界》的开篇中这样自嘲。她当然不是。只要稍稍了解她的经历,和那些口传的有关她的故事,你就会对这句话报以会心的微笑。  张桂越是一位有25年资历的资深新闻记者。她在世界各地奔波了30多年,走过41个国家,采访过战乱的科索沃、达富尔难民营、阿富汗人质事件,闯进危险的泰缅边境……2000年,她前往欧洲火药库巴尔干半岛,
期刊
“思想起,蝴蝶飞……”2009年10月,厦门,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开幕式上,歌仔戏《蝴蝶之恋》正在上演,《思想起》苍凉悠远的调子响起,交织梁祝传说的缠绵戏中戏,讲述两岸艺人的一世情爱,半世纪相思,戏里戏外也勾勒出歌仔戏百年来穿越海峡的跌宕身世、依依情缘。    “思想起,蝴蝶飞……”2009年10月,厦门,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开幕式上,歌仔戏《蝴蝶之恋》正在上演,《思想起》苍凉悠远的调子响起,交织梁祝
期刊
在两岸政治氛围越来越好的情势下,台湾出版累积的市场能力与价值,是否有机会能像两岸航线一样,截弯取直进入大陆?或者透过其他的模式嫁接,让两岸出版互蒙其利?《两岸书香》特别针对两岸未来出版机会和阅读环境专访台湾资深出版人苏拾平,带读者放眼两岸出版未来交流的模式与互动。      两岸出版嫁接的路径    由于近年投入两岸出版培训工作,苏拾平在两岸出版交流方面开始进行深入的观察,甚至也在思索未来可能的出
期刊
从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四年左右时间内,上海租界成为日本军队包围圈中的一座“孤岛”。“孤岛”之上,日军对影剧业重重设关,上海影剧业走上了一段商业化的发展道路。爱国作家的创作,可谓步履维艰。当时,虽有许多电影工作者转移到内地和香港,但仍有一批电影工作者留守下来坚持斗争,他们排除困难,写出了一批令人刮目相看的剧本。而明末戏也成为“孤岛”剧作家们最关注的题材之一。较
期刊
陈逸华,一个以曲艺为研究方向的文学院学生,平时喜欢一个人到处走走,走过台湾很多非观光化的乡村后,他走到了大陆,在沿海城市流浪了三个月,感受了不同于台湾的旧书市场。    这样的开始    78年次的陈逸华,刚刚从佛光大学文学研究所毕业。这91天的流浪,缘起其入选云门舞集文教基金会的“流浪者计划”。陈逸华说,参加“流浪者计划”,一来是自己喜欢到处走走,二来是因为有藏书的嗜好,而两岸的文字相通,自己对
期刊
你知道吗?很多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撼动人心,其实是因为它真的存在这个世界,所以特别能触碰到人们心里最柔软的部份。  戴维·班尼欧夫(David Benioff)在美国是位知名的好莱坞编剧,他经手创作的电影剧本,都是大制作大卡斯的精彩场面,像是先前的《追风筝的孩子》(The Kite Runner)和X战警《金钢狼》(X-Men Origins:Wolverine)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电影。像所有的创作
期刊
编按  6月29日,台湾畅销作家侯文咏的新作《没有神的所在——侯文咏私房阅读》问世。  此书预购阶段就在台湾引起各界关注,本刊连线台北,对侯文咏进行新书专访。    电话那头传来有些台湾腔的男性声音,“我是侯文咏”。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听侯文咏的声音。曾经有段时间,上下班的路上,NANO里一直播放着转录下来的由他主持的“飞碟晚餐”。侯文咏是讲故事的好手,有些故事,听了几遍仍意犹未尽。作为电台主持人,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