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家国情怀”主题式教学设计探究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是人教版教科书第五单元中的一首宋词。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上的重点及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教学主题设计教学内容。通过使用音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认知和了解,同时以“兼”“归”“恐”“人间”等关键词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并提出相应问题,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实现提高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学习与掌握。
  【关键词】语文;主题式;教学设计
  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中,诗人在超现实的眼光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无法辨认的幻想世界,通过一系列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渴望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而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专题式教学设计,更好地解释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古人在写作、叙述方面艺术的造诣,这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的教学内容。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反复诵读古诗的能力,通过阅读古诗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拥有完整诗歌背诵能力。
  2.使学生熟悉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二)课前准备
  1.首先需要让学生对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篇古诗中的字词有所了解,并能够顺利地翻译及朗读整篇文章。
  2.让学生大胆举手进行发言,探讨在这篇古诗中哪些段落哪些语句比较打动自己,同时挑一两处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拓展研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古诗是对月亮进行描述,让学生回忆在以往学过的课文当中哪篇文章也是描写月亮和表达思乡之情的,同时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进行比较。
  4.介绍作者。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我国豪放词派的创始人,苏轼传世作品共有300多首,但其中能够称得上是豪放派的只是少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描绘的意境优美疏阔,同时也体现了苏轼的崇高思想和阔达心境,抒发了他虽壮志未酬,但却仍时刻希望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1.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音频和视频对该课进行前期的教学导入,并讲述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2.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展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并介绍该作者的详细信息,而后阐述该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及欣赏其他作品中的经典诗句。
  3.在教学的过程中介绍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同时通过展示PPT及多媒体教学,向学生阐述这种“因声求声”的鉴赏方法,让学生把握古诗词中的作品精神,并且讓一名学生进行反复诵读,让全班学生进行齐读,在读的过程中了解作者创作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掌握作品的精髓。
  4.教师带领学生反复阅读该篇古诗词,了解古诗当中的生僻字词以及精美语句,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调整语速,感受作者对于创作过程中的停顿表达,注意语音语调,读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在教学过后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且提出课后作业。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思想拓展与传承教学设计
  (一)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主题思想拓展与传承教学设计中,需要先请学生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古诗词,并且挑选几名学生谈一谈读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什么样的理解和感觉,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发表发言完毕后,教师对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进行主题思想的拓展。
  首先,从“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中可以品味到作者不忍手足分离的兄弟之苦。通过喝酒来麻痹自己的神经,这也表达了作者在中秋的上元之夜,在眺望皎洁的月光后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而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和“低”这种意象的表达,暗示了作者在如此月光皎洁的夜晚体会到月亮正在移动,由于太过思念亲人,也表达了作者辗转无眠,夜不成寐的痛苦。而从“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但”“愿”“婵娟”等等,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而却无法见到亲人的思乡之苦,万事不是由个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就像虽然希望亲人犹在,亲人能够长长久久地相守,但却无法实现相见的现实。虽然心里供着所愿的婵娟,但是却无法改变离别之苦。而诗人从这种意象中也能够更了解当前所经历离别之苦的人有多么的痛苦,诗人通过“此事古难全”宽慰其他正在处于离别之苦的人。虽然不能跟所念的人相聚,但只要心里供着所愿的婵娟,却可以在心里与亲人长长久久地相守,诗人通过诗句对饱受思乡之情的人予以宽慰。
  (二)诗人通过明月所表达的不只是有对亲人的思念,更是承载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感情。苏轼在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古诗词的过程中,在政治上颇为失意,同时与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意见不合,又因乌台诗案而入狱,在经历这一系列的被贬苦楚以及踌躇满志的情况下,创作了这首古诗词。当苏轼面临着这种抑郁不满的情况下,又会想通过月亮倾诉什么。教师在教学引导后,通过诗句分析,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虽然历经被贬,但却对当今朝局势仍十分关注,同时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向往,还想为国效力的衷心。而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表达了诗人想要重回朝廷报效祖国的壮志,但又害怕在波涛汹涌的暗潮之中恐生朝堂巨变,惊恐担忧在党派之争中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在诗人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得出“高处不胜寒”。而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再次品味了诗人最还是终选择了祖国,报效朝廷。这是诗人内心的鸿鹄之志,虽然诗人也向往人间的烟火和山野自由快活。但是比起生活富足,诗人仍然想要展示自己的才华,报效国家,虽处庙堂之远,但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也品读到了诗人对于怀才不遇之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表现了诗人孤独失意的感情。诗人与月亮的对话我们已经心领神会,月亮不再是自然生命体,诗人已把自然人化了。月亮阴晴圆缺比喻人间的离合,月亮又隐喻了思乡思聚之情,此刻的月亮也隐喻孤独失意的人生处境,而此处皎洁的月亮更会让人联想到诗人豁达乐观的性格和伟大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相对较为困难,而古诗词的教学又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并且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热情,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此外,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炼关键字词句,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人在古诗词创作过程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古诗词句学习的难点。但在目前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课堂环节的设置仍不够紧密,课堂目标的设定仍为面面俱到。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对语文教材进行研读。同时,对于教学的设计问题,需要更为透彻,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收获,这也是在未来要不断改进的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1]杨景朝.基于核心素养的价值观教育——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为例[J].宁夏教育科研,2018(4):42-44.
  [2]周启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细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6):52-53.
  [3]赵莲芬.视域融合视角下对比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三个英译本[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7(10):28-29.
其他文献
【摘要】古诗词是初中语文乃至整个语文教学阶段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它所反映出的是社会的变迁,文化的繁荣与衰落,时代的更迭交替,甚至是当时百姓的生活。这些都对当今历史学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并且深远的影响。因此,让学生在初中这个对事物吸收相对较好的阶段,更加深入地了解古诗词是极为有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教学;古诗词;实践探究  作为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华名族文化的灿烂瑰宝,古
【摘要】线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从幼儿开始拿笔涂鸦,有意或者不经意间就用线条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对于线条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也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变化,正确的导向和方法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美术;线描教学;兴趣;表现情感;创作  线条是最基本的绘画语言元素之一,线描是儿童绘画的基础和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
本報讯 进入12月的广州依旧春意融融,筹备已久的广东省第二批科技教育名师工作室授牌仪式及工作室建设研讨会,于12日6日上午在广东实验中学学术报告厅举行。省实验中学蔡骘副校长代表东道主亲临现场指导。  本次大会由广东教育学会科技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实验中学承办。专委会副秘书长王增海主持了本次会议,理事长胡继飞教授、秘书长陈承声副教授和省实验中学副校长蔡骘共同为名师工作室和理事单位授牌,之后是科技
本报综合消息 10月25日下午,由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主办、广东南方出版传媒教材经营有限公司承办的“2020年中山市初级中学教学行政业务能力研修班”在长沙开班。广东教材出版中心副主任吴志海,中山市教育教學研究室副主任周曙、小学部部长冯玉生以及教研员张宝华、张泰刚等出席开班仪式。中山市各镇区教研员、初级中学教学行政等共50名学员参加了开班仪式。冯玉生主持开班仪式。  吴志海在开班仪式上充分肯定了中山
【摘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告诉了我们阅读的重要作用。课外阅读在语文考试中占分值很高,开展好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更好地进行语言积累,增强阅读知识,提高读书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要从兴趣入手,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有所渴求。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中高年级的课外阅读兴趣,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  【关键词】阅读;兴趣
【摘要】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但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一项内容。后进生虽然在学习等一些方面稍逊了一些,但他们也都是小学生,也同样拥有一颗真诚、纯洁的心灵。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更是班主任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育者应有的情怀。爱心、宽容、耐心、善意及心意,用得恰当,胜似疗药,也许能帮助个别思想后进的学生转变过来。  【关键词】爱心;宽容心;耐心;善意;心意  故事《小猫钓鱼》中的小猫“
【摘要】对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而言,阅读是其认识世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其对于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及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小学低年级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及阅读的特性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
【摘要】开展家庭体育锻炼能够提升学生智力水平,推动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当前,家庭体育锻炼的有效开展,受到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观念、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的影响。因此,为提升家庭体育锻炼的有效性,应改变家长的体育观念,提供家庭体育空间及引导家庭开展体育活动。  【关键词】学生体能素质提升;家庭体育锻炼;优化策略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与壮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这就需要
【摘要】教育心理学中“迁移”一般定義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有正迁移、负迁移。正迁移是助长性迁移,指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抑制性迁移,指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消极的干扰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运用迁移规律成为广大教师研究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迁移规律;运用  教育心理学指出:“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
一、背景  我们现在面对着的中学生正是2000年前后出生的城市独生子女,他们通常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缺乏的并不是得到爱的机会,而是付出爱的体验。我们学校的校园里收留了十几只流浪猫,生物园、校道上、池塘边……到处都有猫儿撒欢的身影,课间时,放学后,到处都有学生喂猫、逗猫、抱猫的身影;上课时猫儿们在走廊上、窗户边陪着学生们上课,等候下课后的欢聚;有时猫儿也等不及了,直接跑进课室玩,有时也是为取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