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运”而盛,不一样的千年古镇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gsa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水而建,因河而兴。作为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第三届大运河城市文旅消费论坛现场,2020—2021年度江苏文旅消费热力榜发布,“江南运河新钞关”苏州浒墅关古镇项目成功入选江苏文旅消费创新案例。
  一条京杭大运河,连接起千年的历史与繁华。今年年初,蘇州正式启动大运河苏州段“运河十景”建设,作为十大运河文化地标之一,浒墅关正向下一个运河时代不断奔腾。
  千年古镇浒墅关
  “先有浒墅关,后有苏州城。”浒墅关,一座在运河边成长起来的古镇,大运河经济造就了浒墅关的繁荣盛景,催生了无数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留下了“怅望武丘路,沉吟浒水亭”的佳句;宋元时期,许市(浒墅)已形成集市并设立巡检司;自明代设立钞关以来,运河两岸漕船如织,古镇街巷商铺林立;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期间曾两次在此驻跸并接见大臣;上世纪20年代初,这里成立了江苏省女子蚕业学校,为我国的蚕丝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苏州浒墅关古镇项目
  无论是“江南要冲地、吴中活码头”的繁华与荣光,还是如今作为苏州“运河十景”之一的浒墅关古镇项目,运河文脉始终在浒墅关生生不息。苏州浒墅关古镇项目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为宗旨,通过对浒墅关重要历史遗迹进行保护与复建,以“明清风+新苏式”风格的全新包装,高度融合运河文化与旅游休闲业态。作为苏州高新区唯一申报“运河十景”的重要节点项目,已获批“江苏2021年度省重大项目”。
  项目总规划范围3400亩,其中建设用地约1095亩,围绕“运河”“江南”“苏州”三个关键词,主打“运河上的苏意江南”文化主题,以运河钞关、苏市、苏式、苏工、苏样、苏仕、苏艺、苏宴等为文化支撑内容,打造“最江南的运河画卷”。
  “非遗”传承运河文脉
  大运河畔人杰地灵,这座千年古镇带来了它独一无二的文化传承作品,在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惊艳亮相。
  浒墅关草席:浒墅关自古商贾云集,贸易繁盛。在众多熙来攘往的商品中,关席名声最大。鼎盛时期,浒墅关“家家种草,户户织席”,顶级关席甚至成为皇家贡品。
  “席面清白勿见筋,阿囡撒尿勿要紧。”这是民谚对浒关席的朴素评价,关席选用一种淡水草蔺草编织而成,其编织有选料、劈麻、调筋、添草、压扣、抬扣、落扣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打一条席往往需要两人配合,花七八个小时工夫。民间有“织席五更起,落扣月西移”“百条茎,万根草,一条草席半身潮”等说法。
  施永赳和草席打了二十多年交道,是目前浒墅关为数不多还在坚持种席编席的村民。2013年,浒墅关草席制作技艺入选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家彭二胡:75岁的丁家彭,制作二胡的手艺算是祖传。2019年被列为第三批苏州高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为丁家彭、丁胜。
  制作一把二胡需要120多道工序,更需要经历漫长的周期。木料开料后,需要在自然环境下风干1至2年,做完的琴杆等半成品需要再悬挂风干半年以上。等木性稳定后才能得到一把优质稳定的乐器,不惧时间和地域的流转。
  丁家彭把每一把二胡都当作待嫁的女儿,精心打造,细心栽培,务尽完美。他制作的二胡如今还被国内众多知名演奏家收藏,并在公开音乐会上演奏。
  篆刻:2019年被列为第三批苏州高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浒墅关传承篆刻文化传承人庄铮擅长石头、木头篆刻,多项作品入展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篆刻艺术作品展。
  一枚小小的印章,在方寸之间布白留红,可表现疏密、收放、虚实变化,既可刻文字,亦可造像肖形。
  庄铮说,在篆刻前他先设计图案,文字、肖形的线条疏密与虚实的布局,这都非常考验创作者的艺术水平和经验。经过多年钻研,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融南北印风之华,刀法线条流畅而刚劲,笔情刀趣聚于方寸之间。
  民国旗袍:浒墅关手工艺人、旗袍收藏家金毅抢救性收藏保护民国时期传统旗袍620件,并从中发掘提炼苏派旗袍的制作技艺和工艺特点。从2010年到2017年间,金毅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上海、南京、香港、台湾……共收藏了超过600件民国旗袍,最后以一件绝无仅有的银丝旗袍收官。
  金毅说,这600多件旗袍背后有600多个灵魂,600多个家庭,600多个故事,它们拼凑在一起,辐射出的是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收藏旗袍,既是收藏昔日生活的“味道”,也是重拾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
  此后,为了研究旗袍的核心工艺,金毅决定自己研究制作方法,为此他专门雇了一位老裁缝,和他一起拆解大量的老旗袍,一点点拆分、研究、琢磨,总算有了令人满意的成果。通过拆解再制作,金毅复原了民国时期的各种传统旗袍,这项工艺在国内获得不少好评和奖项。
  古老的大运河,蜿蜒于华夏大地,翻卷起一幅幅壮丽的画卷,也镌刻在浒墅关千年流淌的岁月中。今天的浒墅关身上多了许多新标签,宜居之城、运河最精彩一段、商业大爆发……既有关于城市建设的美好,也有关于生活的美好,展现出一种蓬勃、时尚而充满活力的城市气质。
其他文献
在《礼记·礼运》中,儒家描绘了一个大同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老有所终、“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俨然成了当时人们理想的老年生活。  你打算如何度过老年生活?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养老观。想法和选择或许因人而异,但选择一个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养老方式,度过一个从容愉悦的晚年,却是人们所共同期盼的。  00后 活出自己,老了也会很可爱  “不求功成名就,只求万事随心,即使不再年轻,也要活
期刊
前段日子,有条新闻被刷屏,60岁阿姨在抖音上迷恋上“假靳东”而给对方转账。这从侧面就反映了中老年人的情感缺失,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老年人也需要精神上的关照与慰藉。  你想过退休后的样子么?有的围着儿孙转,有的行走在外饱览名山大川,也有的选择“再充电”,比如踏进老年大学重拾青春的记忆,不断丰富自身。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总之不让自己“闲下来”,忙,才是正解。  老年教育打开了一扇窗  苏州的老年人与日
期刊
“孩子们忙,但还是希望有人可以陪陪我、说说话。”“不喜欢死气沉沉的生活,希望有同龄人聊聊过往,有年轻人聊聊现在和未来。”“但愿心脏和血压别来‘闹事’,身体健康是保障。再者就是吃得穿得好点,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儿。”这些都是老年人的肺腑之言,如何实现,如何成就他们理想的生活,催生了今天养老产业的日渐崛起。  在我国,养老产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当前,养老产业市场高达10.29亿元。据中国社科院《中
期刊
老大爷购买保健品被骗,大妈旅游拍照挥舞丝巾,爸妈转发健康养生文……这些见得多了,难免暗自嘲笑两声。其实,老年人要是耍起酷来,可能就没年轻人啥事了。不信,你看看下面这位老人。  翁国良是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78岁退休眼科教师。退休前,他对自己老年生活已有规划,跟着在校学生一块儿旁听电脑课,边听边自学各个图文影像处理软件。做啥用?他并不知,先学了再说。殊不知,等他成为电脑达人后,带给大众一连串的
期刊
绿色空间让生活更美好,口袋公园让城市更精致。小而美的“口袋公园”,绝对是近两年市民家门口的“小确幸”。  蜿蜒的步道、青翠的树木、缤纷的花卉、整齐的草坪……眼下,行走在吴中,出门就能看到一幅自然图画,可以惬意地休息一下。一处处“口袋公园”,成为繁华闹市区中的静谧之地,附近的居民在这里纳凉聊天、健身休闲或打打棋牌,小小的空间,带给人们小小的幸福感。  散落在城市各处的“口袋公园”,不仅装点了城市容颜
期刊
似盛夏一般炙热的国庆假期,太湖畔一个新兴村落翩然而至,带来一丝秋的凉爽与惬意。林渡暖村,安顿心灵的耕读村落,于国庆第一天,暖心启幕。太湖畔网红专列小火车正式发车,带游人缓缓驶入林渡暖村的梦幻世界,小丑、音乐、营地、花海完美融合,林渡陶庐的陶器展正在如火如荼上演……  横泾林渡暖村揭开面纱  国庆长假的第一天,林渡暖村启幕仪式暨新村民招募大会在横泾举行。横泾拥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深厚的吴地太湖农耕
期刊
与从前相比,人的寿命延长了,但毕竟还是有限的。年岁渐长,脸上刻上一道道皱纹,白发多了一根又一根。年华流逝,身体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经历了生命的喧嚣,来到了安静的晚年。孤独、衰老、焦虑、抑郁、失落、恐慌,负面的情绪一时间全部涌来。  暮年已来,无论是有过荣光和传奇的老人,还是一生平平无奇的老人,都躲不过岁月匆匆。年岁上去了,大家都只剩一个共同的身份:老人。  衰老不可避免,躲也躲不过。如何面对衰老,
期刊
养老问题是多年来人们关注的重点,不管你是20岁、30岁还是40岁、50岁、60岁,生活都和养老息息相关。当你20岁、30岁时,面临的是父母的养老问题,当年纪再大一些时,面临的就是自己的养老问题。那么以下人们关心的“养老问题”,给你解答。  问题1: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规划养老?  中国有句古话叫“未雨绸缪”,意思是在没有下雨的时候,就考虑到下雨时的需求,以免风雨来时措手不及。对于养老这件事,同样适用。
期刊
名人故居如果空有房子,只是躯壳,有了记忆,有了故事,才有灵魂,才会生动,才有寄托,才有传承。正是如此,保护区、姑苏区古保委联合各街道,深入开展了历史名人记忆延续项目,挖掘苏州名人文化,扩大“江南文化”影响力。经历此次寻访,不但将更大范围的人群吸引到古城保护工作中来,激发大家对古城保护的热情和责任感、使命感,也将古城保护的社会整体氛围营造得越来越浓厚。  记忆抢抓不限底册  就片区内文保单位数量而言
期刊
去养老机构养老,一方面是需要。考虑身体机能、身体状况,去那里生活可以解决很多問题,减少很多困难。另一方面也为更好的生活。不单单是为了老人,也为家人,提高生活的质量。  去护理院,为更好生活  开业两周年,刘高安老·慈乐圆护理院已服务110多位老人。院长王钢有一句话特别让人认同,“即便老人住到了护理院,核心还是生活。”护理院配备了随叫随到的医生,方便解决部分医疗问题,但是住护理院绝对不是住医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