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寻根问祖”网站兴盛探讨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ju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根问祖”网站概述
  1.Ancestry.com概况
  “寻根问祖”网站即通过整合和挖掘家谱档案来帮助公众发现其家族历史,向公众提供“寻根问祖”服务的网站,公众可以通过这类网站来完善家族历史,构建“家族树”(famuily tree),并通过社交媒体把家族历史传承下去。国外比较典型的商业性“寻根问祖”网站有Ancestry.com和Findmypast.com等,它们帮助人们窥探过去,发现遗忘的家族历史记忆,在国外兴起了一种“寻根”时尚。以Ancestry.com为例,人们能在Anoestry.com上找到许多有意思的亲属关系:奥巴马与前任总统小布什是第11代表兄弟,他们的祖先是塞缪尔·辛克莱和莎拉·辛克莱兄妹,来自17世纪的美国马萨诸塞州;音乐巨星麦当娜和电视主持人艾伦·德杰尼勒斯是祖籍加拿大的远房表姐妹;《哈利·波特》中小魔女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特森在自己的家族树中找到神奇基因——她的祖先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一个被指控为施巫术的女人。
  Ancestry.com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年,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在线家谱历史资源网,其总部位于美国,在全球包括中国、美国、英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支网站。2009年11月,Ancestry.com在纳斯达克上市,IPO融资超1亿美元,目前市值约18亿美元。
  2.Ancestry.com的理论基础
  Ancestry.com等“寻根问祖”网站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家谱检索网站,而是一个以家族历史为纽带的关系聚合网,其理论基础是“六度空间理论”(SixDegrees of Separation)。该理论称,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即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换言之,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这种联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关系网。
  人和人之间有无数种排列组合方式,若没有信息手段聚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损耗。Ancestry.com的“家族树”就是一个以血缘和姓氏为基础的“关系聚合”,并通过这种聚合产生一种可信的社会网。这种以姓氏和血缘为基础建立的聚合网比一般社交媒体所能建构的聚合网要更牢固,因为从认同机制上来说,以姓氏和血缘为核心的“根”是一种相对牢固不变的身份认同维度:祖先不会变,血统不会变,“根”不会变,“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即是此理。Ancestry公司正是利用了这种家族聚合关系给公众带来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其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关于整个人类的族谱世系图。这种可信的社会聚合让Aricestry.com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截至2012年,Ancestry.com在几乎不存在竞争的家谱市场拥有超过270万的订阅量。
  Ancestry.com的兴盛原因
  1.市场需求:公众的认同需求
  在国外,家谱档案一直是利用者查阅频率最高的档案之一。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和北欧国家的档案馆中,家谱档案的利用人数均占50%以上,个别档案馆家谱档案利用者的比例甚至高达75%~80%。需求产生市场,Ancestry.corn应运而生,它实际上实现了家谱档案的专业化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功能扩展,因为它不仅仅只是提供家谱档案在线查询,还能根据姓名等信息建立“家族树”,形成家族关系网。
  庞大的市场需求是Ancestry.com兴起的根本原因。这种市场需求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认同危机衍生的“寻根”心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身份认同是人的一种本性,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基本愿望,即了解他们是谁、他们祖先是从哪里来的以及他们的祖先有过怎样的光辉事迹。在以“流动性”为本质特征的后现代社会,社会的“高流动性”带来“高个体化”,人们的身份维度越来越多,传统以国家、城邦、集权集体等为身份归属的权威系统已不再确定,“文化性”“疆域性”“政治性”“社会性”身份来源在“流动”中不断地发展变化,已然不能成为身份认同的确定来源。人们的过去和现在存在着很多断裂,如同蒲公英,被吹到世界各个角落生长,身份认知越来越模糊,归属感正在不断丧失。认同感缺失加大了人们探索“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的欲望,“寻根”热了起来。家族历史最让人感觉浓烈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诉求与满足,当你在泛黄的家谱上看到从未谋面的同辈宗亲,当你在异地找到跟你同姓的宗亲,那时候的心理感受是最强烈的。“寻根热”的发起人乔治·德伦特曾说,“我经历过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不安的心情,就像看到太阳落山或失去爱情时的感觉一样。通过对我家历史寻根探源,我终于发现了自我”。
  另一方面,公共档案馆的“寻根”服务欠缺专业性与时代性。虽然很多档案馆都为公众提供了家谱档案的查询服务,但是家谱档案服务毕竟不是档案馆的全部服务内容,家谱档案只是档案馆馆藏的一部分,且很多家谱档案并没有实现数字化而无法提供在线查询,用户只能上门查询,耗时耗力。再者,档案馆提供的家谱档案是有针对性的,无法实现自动匹配而建立专门的“家族树”,这会导致很多家族档案信息的遗失。当然,更多的家谱档案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对于一些保管在私人部门的家谱档案,公众也只能望洋兴叹。也就是说,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人们对于家族信息日益增长的利用需求,但是现实情况却无法满足这种需求的落差,这种落差形成的商机催生了Ancestry.com。
  2.资源基础:真实可靠的“大数据”
  “寻根”并非易事,因为家谱档案往往很难查找,Ancestry.com的主要定位在于为公众提供“寻根问祖”服务,既然是“寻根问祖”,就必然需要庞大的基于家庭关系的资料数据库作为支撑,Aricestry.com打造了一个旁人无法想象的庞大数据库。截至目前,Ancestry.com上线了大约3000个数据库和25000个主题,总计约1100万份历史文件,这些文件积累了官方或私人拥有的历史记录,包括人口普查、出生记录、婚姻状况、死亡、移民、入籍、法庭记录、遗嘱认证、土地所有权状况和军事档案以及各种名录和成员名单、历史地图、奴隶的叙述、地方史和报刊等。   庞大的家谱数据库构成了Aricestry.com难以被模仿和超越的核心竞争力,如Ancestry.com拥有1970~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英国用户甚至可以在Ancestry.com上查到13世纪剑桥大学的同学录。这些数据的积累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仅美国的人口普查档案数据录入就耗费了6年时间,共耗时661万个小时。在愈发激烈的信息资源争夺战中,这些家谱数据成为其源源不绝的“金矿”,且这座“金矿”的价值在不断的积累中只增不减,其资源积累途径有二:
  一是合作开发,挖掘历史资源。这是Ancestry.com主要的资源获取路径。Ancestry公司现已和来自29个国家(其中25个是欧洲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英国等国的档案馆、图书馆展开了合作。其合作模式为:档案馆提供许可特定年限内的资源使用权;Ancestry公司提供资金,开展数字化加工,提供在线(收费)服务。以英国国家档案馆(TNA)为例,2006年,TNA公司与Aricestry公司合作,由Ancestry公司提供了价值约5300万英镑的投入用于TNA相关家谱档案的数字化及其后续支持工作,而Aricestry公司获得了这些数字化档案的使用权。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档案馆也与Aricestry公司开展了合作,新南威尔士州档案馆提供了约1%的馆藏家族档案,Aricestry公司投入资金进行数字化。值得一提的是,这类合作开发的档案资源往往具有一定的法律风险。
  二是用户途径,资源滚资源。Ancestry公司在深层次上挖掘并实现了用户价值。该公司实施的“世界档案项目”(World Archives Project),鼓励用户自愿通过家谱软件上传资料,以此来充实数据库以支持更广泛的“寻根”活动。目前,这些成员已经创造了超过5000万个家庭树和上传了超过50亿份文件。Ancestry公司利用交互式计算机技术与社交媒体技术等来保留新材料,访问者可以浏览很多珍贵的历史档案,在Ancestry.com上建立、扩大和分享家庭树,还可以上传照片、文档以及家族故事等作为档案永久保留,为后代“寻根”提供证据。目前,已经上传超过1.6亿份照片、扫描文件和故事。在这期间,Ancestry.com将与个人签署隐私协定以保护隐私。同时,付费用户还可以通过社区服务寻找相关用户,此时网站扮演的是一种SNS社交网站的角色,为两者搭建起信息传递和沟通的平台。而免费用户实际上也在为网站贡献数据,他们所贡献的家族历史数据为其他用户,特别是付费用户的“寻根”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由于对用户价值的充分挖掘,Ancestry公司拥有其他SNS社交网站所无法拥有的用户忠诚度,因为用户一旦进入这个平台,建立了自己的“家族树”,便会形成一定的用户黏性,这使他们很难再迁移到其他平台。
  3.技术保障:积极开发应用新技术
  Ancestry公司是一个面向用户的消费类技术公司,其背后是由一个优秀的技术团队作技术支撑:
  一是在资源建设方面。Ancestry公司非常重视各种和资源建设相关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包括数字化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先进的搜索解决方案。该公司现已拥有世界领先的数字化技术和设备,这为Ancestry.com提供了“以技术换资源”的基石。据统计,Ancestry公司现已经数字化了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年的历史资料;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已经为成千上万的用户建立起了“家族树”,其最新的“家族树”制作软件“Family Tree Makerversion 2014”可以有效实现用户信息浏览、更新、分享;Ancestry.com还拥有先进的搜索解决技术,服务器每天平均处理4000万条搜索。同时,Ancestry公司还积极引入新技术来扩展相关的资源,包括利用生物学领域的基因技术,即Ancestry DNA来实现关联,以使用户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家族历史研究。
  二是在社区建设方面。Ancestry公司顺应时代潮流,利用多项社交媒体资源实现用户交互,包括Facebook、Twitter、Google+、Youtube、Pinterest等。此外,Ancestry.com还创立了一个社区平台,帮助互不认识的亲戚在这里进行沟通和交流,用户可以在社区平台上传和分享信息,还可以邀请家人和朋友在此创建“家族树”。Ancestry公司希望借助这个平台,一方面积累新的资源,另一方面通过用户协作来建立一个全球家族社区。可以说,Ancestry.com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特里·库克(Terry Cook)的档案四范式中“网络空间社会媒体连接起来的虚拟社会一道共建共享档案”的社会社区建档趋向。
  对我国家谱档案开发利用的启示
  Ancestry.com的兴盛不仅是一种商业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寻根热”。“寻根热”是大规模社会流动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在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五千年未有之巨变,有学者称其为“流动中国”,我们中的每个人都处于不断的“流动”之中,人们在“过去”和“现在”中“断裂”与“重生”,对于这些流动中的人,特别是青年一代,一旦他们的事业进入稳固阶段后,他们必然会产生“寻根”动机。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将“追根溯源”“落叶归根”作为传统的中国将会掀起一股“寻根”热潮。在这种需求急升情况下,Ancestry公司的经验或可为我们破除中国家谱档案开发的尴尬局面提供些许思路——革新开发理念,坚持资源先行,注重技术开发,建立一个以家谱资源为基础,以社交媒体为平台的“公众记忆库”。
  1.理念变革:树立“尊重传统、面向公众、充分利用”的理念
  中国的家谱源远流长,数量庞大,仅《中国家谱总目》就收录了中国家谱52401种、608个姓氏。当然,中国也并不缺少对家谱档案的开发,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关姓氏寻根的中文网站有200多个,这其中既有学术性的数据库,如上海图书馆家谱数据库等,也有综合性的门户网站,如家谱网、中华姓氏寻根网等;更多的则是各个姓氏的自办家谱网站,如中华丘氏网、世界叶氏宗谱等。遗憾的是,这些网站都未产生太大的社会效应,理念转变已成当务之急。   一是尊重传统的开发理念。这里的“尊重传统”是指尊重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如“寻根溯源”“叶落归根”“尊老爱幼”等优秀传统。中国的家谱源远流长,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包括家族来源、迁徙轨迹以及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事实上,家谱档案开发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过程,它要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以高科技为载体来更好地展现文化、传承文明,故在家谱档案开发中,必须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因为这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是面向公众的服务理念。要进行家谱档案开发,首先必须明确服务对象。现有的中国家谱网站中,比例最大的是各个姓氏的自办网站,这虽然有利于家族历史,但对于寻根起到的作用不大。确切地说,一个真正面向公众、服务于公众的“寻根”网站尚未在我国建立起来。一般来说,依据利用目的和利用群体的划分,档案利用可分为学术利用、实际利用和普遍利用,虽然以公众为主体的普遍利用才是档案利用的最终归宿,但遗憾的是,中国的家谱利用更多地停留在学术利用上。“面向公众”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Ancestry.com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重视为普通公众服务,满足公众需求,公众也更乐于参与其中,最终获得双赢。因而未来我国家谱开发应该把民众视为服务的主体对象,这样才能赢得更广阔的用户群体,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是充分利用的理念。中国的家谱档案的价值巨大,包括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史料价值、社会价值、民族价值、经济价值、文物价值等。梁启超曾言:“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得资料。”家谱档案的价值实现必须以充分利用的理念为前提,而“充分利用”一方面要求多途径地收集、整合相关的家谱资源,另一方面要求实现高效多样的利用途径。
  2.资源先行:建立以合作共享为基础的家谱资源库
  “公众记忆库”必须坚持“资源先行”。庞大的家谱资源是Ancestry.com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赢得用户黏性的根本。我国很多家谱网站就是由于网站依托的家谱档案的数据资源少并且系统性差,限制了相关大型数据库的制作。要实现家谱档案的有效开发利用必须坚持“资源先行”。
  我国的家谱档案保管在地域、机构上都十分分散,且往往各自开发,这导致资源分散而形成“孤岛效应”。合作共享已经成为家谱资源开发的必然。一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我国家谱保管单位有600余家,散落在不同的部门,包括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大学、民间……要实现家谱资源的整合,这些部门必须走向合作并达成资源共享。二是不同地域之间的合作。据了解,中国保管家谱档案最多的地域是上海、台湾和北京,其他地方则相对较少,但是在“流动中国”,地域界限,甚至是国土界限都渐渐地趋于模糊,因而,不同地域之间的家谱唯有实现了共享,才能适应现代流动性而体现关联。三是用户和供应者之间的合作。中国家谱散落在民间的数量要远远高于官方保存的数量,如何收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家谱将成为未来家谱开发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合作共享并不是一件易事,这需要建立在共赢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更多的情况下,隐私问题也无法回避。笔者认为,合作共享需要双方在意识上达成一致,目前要将家谱档案集中保存在一个部门是不切实际的,“各自保留原件,而数字信息共享”或许会是一个突破口,Ancestry.com的“以技术和资金换数字资源利用权”之举也未尝不可。
  3.技术支撑:建立以社交平台为基础的家族关系网
  “公众记忆库”必须以现代技术为支撑。这里的技术支撑,一方面指家谱档案数字化技术。技术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家谱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瓶颈,特别是网络技术以及光盘、缩微、扫描等数字化方式。家谱档案数字化实际上是以家谱的内容为揭示对象,通过扫描或文本的方式,将现存纸质型家谱资料(包含文字、图片)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化储存,以便于保存、阅读和网络传输,读者可以方便地在不同地点同时通过计算机来阅读和检索。它包括两个方面:数字化保存旧家谱和管理不断涌现出的电子家谱档案。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家谱档案数字化技术主要侧重于数字化保存旧家谱,在很多家谱网站,都可以通过登陆网站进行注册即可阅读家谱全文图像。在电子家谱管理方面,却相对滞后。一些家谱网站所生成的电子家谱,往往是个人所生成,属于私人所有,由此出现的是档案收集与管理问题,首先是大众化与分散性导致的收集与管理困难;其次是形态多样化与信息多元性,如何鉴别分类归档、选择保存,也成难题。是以,如何收集和管理这些方兴未艾的电子家谱档案也是未来家谱档案资源开发的主要课题。
  另一方面,“公众记忆库”建设离不开社交平台技术。每个人都有权利保存、知晓自己的过去,“公众记忆库”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特点十分明显,它是一个以个人为单位的家族历史的记忆库。因而它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公众理应成为“公众记忆库”的资源主体。公众参与必须以互动技术为支撑,简单地说,“公众记忆库”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帮助公众建立起“家族树”,更要通过互动交流平台来强化用户联系,进而帮助公众维护“家族树”,毕竟“记忆”不是简单的几个人,还包括这些人的经历。
  当然,“公众记忆库”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其所面临的问题远不止于此,还包括资金投入、后期宣传等。但不可否认,开发家谱档案资源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这种意义不仅体现在档案价值开发上,还体现在公众的身份认同寻求上,重视“公众记忆库”的构建,不仅是档案界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其他文献
卢光照(1914-2001),字春塘,别号“三不子老人”,生于河南卫辉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1932年在河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肄业,1934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受业于齐白石、溥心畲、黄宾虹诸名家。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他投笔从戎,奔赴抗战前线,参加张自忠所部五十九军,历任艺术干事、宣传队长、抗敌剧团副团长。1941年,卢光照辗转各地从事艺术教育工作。1946年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国
期刊
甲午战争距今一百二十年了,许多相关的回忆文章、纪录片、书籍纷纷面世,但也有不少著述反而模糊了人们的视线。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再见甲午》一书,对于读者了解甲午战争的真相,极有帮助。  中日甲午战争分为陆战、海战两部分,尤以海战牵动人心。当时名列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竟然全军覆没。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当下,对于甲午海战失败原因的考问就没有停止过。  以前的通说是慈禧挪用北洋海军军费修了颐和园
期刊
近读《汤斌集》,书中《功过定约》一文有这样一段话:  恐因缘陋习,不自觉察,开罪乡党,后悔何及?谨于功过,格外妄增数款,以自省戒,庶几少免愆尤云耳。  粗读,似乎文从字顺,并无不妥,然而细细品味,发现误置标点符号一处:“谨于功过,格外妄增数款”,“格外”二字当属上读,而误属下,应断作“谨于功过格外,妄增数款”。“功过格”是一个名词。  何谓功过格?“格”,《玉篇·木部》和《广韵·陌韵》均释日:“格
期刊
宿沙,传说中的炎帝臣。他与炎帝后裔共工一样,权势很大,是“霸天下者”。《艺文类聚》记他因“叛不用命”,后被炎帝“箕文谏而杀之”。但《世本》则记他为黄帝臣,那就未曾被杀。他的身世和命运虽存悬念,史官们却皆认他是始制海盐者,如《说文》:“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清代训诂学家郝懿行,素以考释名物、订正讹谬闻名学界,在所著《证俗文》里也说得很肯定:“盐,成也。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兹见,始煮海盐者冠以“宿
期刊
笔者最近因研究需要在查阅清代阿昌族的图像史料时,有幸获见了台湾华文书局于1968年4月影印出版的《皇清职贡图》(精装二册,扉页钤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印”)。根据封面上提供的文字介绍,作为王有立主编的“中华文史丛书之十一”而印行的这部《皇清职贡图》署“永璇监修董诰撰”,其所复制的是清“乾隆二十六年刊本”。滇西地区的阿昌族在整个清代多被记作“我昌蛮”或“我昌”等,出于长期养成的职业习惯,我通过目录直接
期刊
我在《中国婚姻法文化考论》一书中已对中国远古婚姻与岩画婚姻法文本详加考证,这里撮述其要,并加修正。  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10000~4500年)的一批岩画就是当时的婚姻法文本。这批岩画不难辨识:首先,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天地映射模式,都具有天上自然上帝北斗(婚姻神)、日、月和地下人类上帝北斗(婚姻神)、男、女的映射结构(有时天地共用一套北斗);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独地模式和交互婚配模式,取消了天部分,
期刊
对我国读者来说,“普希金”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别林斯基说过:“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我国对普希金的接受肇始于他的小说的汉译。1903年,戢翼翚译的《俄国情史》是我国正式接受普希金小说的开端。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他的《别尔金小说集》中的大多数小说译成中文。长期以来,普希金的小说广为人知,而他的中文译名却鲜为人晓,也一直未有专论。  普希金的中文译名得从晚清谈起。那是西学东渐的
期刊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刻书家张潮刊行了一套大书“昭代丛书”,这套收录了150部著述的丛书刚一面世就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这种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部一万多字的奇书引发的。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奇书呢?从内容上看,不过是一段风月繁华的记录,类似题材的著述前代已有不少,如《北里志》《教坊记》《青楼集》等,但该书并没有重复前人的老路,而是另辟蹊径,以十里秦淮狭邪艳冶的追述寄托故国之思、兴亡之叹,为风月繁
期刊
兴安村位于湖北省来凤县百福司镇的西南边陲,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界之接合部,东邻湖南桂塘,西连重庆大溪,是典型的“鸡鸣听三省”之地。这里聚居着土家族、汉族和苗族等多个民族,以土家族居多,约占总人口的85%,家庭住房建有吊脚楼的农户占60%以上,吊脚楼成独居或成群居之势,以古朴实用之态点缀山山寨寨。据统计,兴安村共有吊脚楼群50余处,约200栋,近七成村民居住于其中。  土家族吊脚楼的营造特点富
期刊
从地图上看,丙中洛的位置就在云南省的西北顶端,再往北不远便入西藏了。  游丙中洛,是当时我们整个怒江行游计划的一部分。从六库沿怒江笔直北行,中经福贡,抵达贡山。丙中洛所在的贡山,是云南西北端最边远的一个县。县城茨开镇极小,仅一条纵街,跟怒江平行,却五脏俱全,集中了必要的机构、商铺、饭店、娱乐场所等。  贡山是个多民族地区,傈僳族居多,还有怒、独龙、纳西、白、回、藏、汉等族,正式名称是贡山独龙族怒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