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江南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uuper4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可以说江南就是中国人心目中最富有诗意的生活区域,也是隋唐以后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
  一个细雨蒙蒙的天气,一个水乡的清秀姑娘撑一把油纸伞缓缓走在一座座桥上,远远望去,好像自己生活在水墨画中一般,大家都能构想出这样的江南图景。

  但如果问一句:“江南到底在哪里?”却又很难说出一个具体的范围。
  从地理意义上来理解,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意思。这是一个与“中原”、“江北”等相对应的地域名,大体上所指的是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吴越地带。
  受长江和太湖流域等水体的滋润,这一带水土肥沃,百姓生活富裕,成为宜居的天堂。
  自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避让王位,而来到今天的吴地无锡,就开始了对江南文化的开发。
  之后经过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宋靖康之乱等历史上发生的多次战乱之后,大量北人南渡,对江南文化的营造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唐朝时,设置过江南道。但这个江南道很大,包含现在江苏,安徽,浙江,上海,江西,福建等部分地区。
  许多人不知道,明朝时,甚至还有一个“江南省”的存在———辖下包含现在的江苏和安徽,到了康熙年间,由于江南省过于庞大和富庶,牵扯利益太多,于是被分解成了两部分,即现在的江苏和安徽。
  江苏名字来源于南京的江宁和苏州,各取一字,于是有了江苏。安徽的名字来源于安庆和徽州,各取一字,然后有了安徽。
  无论是晋时山水诗的创始人谢灵运、天下第一行书的作者王羲之,还是南宋建都杭州,这些人或事都让秀气的江南,从此不但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也笼罩上了重重的王气。
  文人本就是有着一颗文艺的心,这样的思想使他们喜欢的东西都是拥有超脱灵魂的东西。江南属于水乡,生活在水乡,连思想应该也会变得温柔起来。
  唐代诗人杜牧《遣怀》写道:“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里的江南指的是扬州,可扬州却在长江的北面。
  南方看扬州是北方,北方看扬州是南方。扬州从方言,到饮食,到建筑,尽是南北交界的特征。
  瘦西湖的五亭桥,是北方样子的桥洞,上面却是典型南方廊桥的特征。连扬州街头的小院,也多了几分京城四合院的元素,却又保持了南方门庭的精致雕刻。
  在唐朝之后,扬州就逐渐成為江南地区的重镇,特别是明清时,其地位不亚于今天的上海。所以,才有了那句话: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所以,历史走到今天,中国人印象里的“江南”,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长江以南,更是穿越了历史,带有时间轴的文化意义上的“江南”。
  从徽州的山林,白墙,灰瓦,到秦淮河畔的灯火,歌舞,繁华;从太湖的烟波,浩渺,人家,到桃花坞里的胭脂,粉黛,桂花。
  江南的概念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终极追求:天堂情结,江南是每个人都构想过的一个梦幻的栖息地———有一方小小的院落,院落中有一个不大的池塘,门外便是孩童间的欢声笑语,再望细雨中的孤影,正是你梦中的那个姑娘……
  选自《中国旅游家》
其他文献
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以为,古人说的水不完全指清水,也有茶水,还可能有酒水,当然不应该有油水。我们自知还算不上真君子,所以不能免俗地要礼尚往来,但却有个共识:在一切可以作为礼品的东西中,茶叶是最能拿出手也最能为人所接受的。虽然茶也是物质,但因茶色染人目,茶味香人齿,就有了浓郁的情味,也就可以说是君子之交浓如茶了。虽然对喝茶并无讲究,但我却习惯性地喝绿茶,这全因一个“绿”字的诱惑,而绿茶中我又最爱喝“竹
有清一代文学家,龚自珍是我印象较深者之一。他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晚清晦暗的天空:27岁中举,38岁中进士,48岁辞官,次年暴卒,享年不足半百,因其思想的精锐和著作的成就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柳亚子语)。其名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和“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从小就耳熟能详。   散文《病梅馆记》则是我记忆最深的一则小品。   《病梅馆记》写了盛产梅花的江浙一带当时的一
捡漏,是一句古玩界的行话,就是以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而且卖家往往是不知情的。捡漏,形象地体现在一个“捡”字上,古玩界普遍认为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为。故而,北方的方言,用一个“捡”来寓意它的难得,是极诙谐而写实的表达,也是汉文化中调侃文化的形象化体现。马未都就是古玩界一个著名的“捡漏王”。他手中许多的珍贵文物,都是早期靠捡漏获得的,当年他用仨瓜俩枣的小钱换来的古玩,如今都涨价成百上千倍,有
在上海念大学时,中文系每月至少有两次雅集,饮酒时常常行“飞花令”。就是行酒令的人饮一口酒,先念一句诗或词,不论是自己作的,还是古人现成句,必定得包含一个“花”字;挨着个儿向右点,点到谁是“花”字,谁就得饮酒;饮后,再由饮者接下去吟一句,再向下点,非常紧凑、有趣。上的每一道菜,我们也时常以诗词来比配象征。例如明明是香酥鸭,看那干干黑黑的样子,却说它是“枯藤老树昏鸦”。端上一大碗比较清淡的汤,就念“吹
蘇州拙政园西园中,有一座别致的扇形小亭,立于水中小岛上,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幽美。小亭名即轩题额“与谁同坐轩”,乃姚孟起的隶书,取意苏东坡词《点绛唇·闲倚胡床》中的句子:“与谁同坐?”轩题额两旁悬挂的是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出自杜甫诗《后游》,由晚清书法大家何绍基题写。如此妙处,与谁同坐呢?苏东坡的《点绛唇·闲倚胡床》,写的是和朋友在杭州游玩时的情景。此时的苏轼是二赴
河阳 (今河南孟州) 人韩愈,虽然生于官宦之家,却是个苦命的娃。父母去世得早,由兄嫂抚养成人。19岁那年,韩愈信心满满地进京赶考,谁知,科举之路异常坎坷,连考三次都落榜了,直到25岁才考中进士。后来,韩愈参加吏部铨选考试,三次都没能成功。漂泊几年后,才在京城国子监谋得四门馆博士一职。这年春天,韩愈回乡探亲路过华阴县,在当地官员陪同下,登上了华山。韩愈一回头,见四周都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顿时吓得心惊
一阵风,便似人的一转念,历史,就是一飘絮。在时间长河中,一抛便落下,于是成就了一个人一生的风景。正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像一片秋叶静静落在这里。北宋重臣苏轼怎么也想不到,从他京城汴梁贬到黄州那一刻,千年后,他又飘飘忽忽进入了另一座京城──北京。今人看历史,也如现实,一粒灰尘落下,常常砸得一蹶不振。对于苏轼,经历了百日死亡的等待,像一头待屠的猪,终于有一天,皇帝老子一转念,杀了
四月的雨,总是把丝丝的情意,轻轻地,滚落在大地的胸膛。因为,她懂得,大地刚刚在渗透着寒气的梦里醒来,动静太大,会使大地受到惊吓。四月的风,总是将缕缕的温煦,柔柔地,抚摸着垂柳的脸颊。因为,她懂得,垂柳早就期盼着绿色的拥抱,那一抹抹可人的绿意,和微風共舞,摇曳春天的风姿。四月的燕子,呢喃着心中对北方的依恋,一声声,袭来的是一排排清新的气息。风懂得,雨懂得,燕子懂得。那缓缓流淌的河水,那随风而动的绿意
1997年2月,我从北京回到家乡汾阳,准备过春节。我的家乡是中国内陆省份山西的一个小县城。这里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街道,当然也掺杂着五十年代以来的社会主义建筑。回到家,父亲照例为我烧了几样好菜。我们在烟雾缭绕的房间里吃饭,父亲对我说:你应该去街上走走,县城主街很快就要拆掉了。这让我震惊,我是在这条街道上长大的,街上的每个店铺、店铺前的每个台阶都有我的成长记忆。想想这条街道就要消失了,我突然有种惆怅的感
这样的一个芳村,这个村庄里的日日夜夜,大约也是每一个村庄的日日夜夜,甚或,正是整个中国的日日夜夜吧?鸡鸣狗吠、日升月落、婚丧嫁娶、人事更迭,一些东西凋谢了,一些东西新生了。算起来,离开故乡已经二十多年了。最不能忘记的,是那个薄霜满天的清晨,秋风吹过院子,厨房里传来擀面杖在案板上“碌碌”的声响,喜悦的,轻快的,有一种跳跃的明亮在里面。母亲在包饺子。我即将到县城读书,家里要为我送行。上马饺子下马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