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春三月,距成都一百多公里的眉山市丹陵县天台村正是“桃树”枝头春意闹的时节。峨影新片《这山更比那山高》(以下简称《这》)在这儿开拍,更为小乡村增添了新鲜热闹的气氛。
拍摄现场——天台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宅院,灯光雪亮,人声鼎沸,几乎全村的人都挤在这里。这也难怪,乡亲们几时见过拍电影的场面,更何况拍的是自个儿的事呢?
“大老板”李永田饰小老板李冬生
东北大汉李永田一到拍摄现场便嚷嚷:“人家说一看我这样就是演大老板的,演这么个小老板太委屈了!”这话不假,第一次在现场看到这位粗犷壮实的男二号“李冬生”的,着实令人吃惊,四川农民哪有这么高的?哪有这一脸的豪迈之气呢?
可一见他拍戏就放心了。只见他哼着小曲儿,颇有兴头地将一台大彩电推出门外,呷酒拈菜,顺带教训他那不长进的弟弟的“秋生”,真是演活了一位暴发户的得意、欲求与烦恼。
李永田认为:“大家都说李冬生这个角色最有戏,但也最难演。这是个具有超前意识、务实精神、智商挺高的新时代农民形象,纯朴近于木讷的农民本色在他身上荡然无存,同时这种类型的新农民也在冲击着传统道德本身。因此这个人物的处理决不能概念化、脸谱化。我的方式是:尽量含蓄、杜绝痕迹。”
谈到自己选择角色的标准时,李永田举出两点:一是和自己的本身性格有反差,而且反差越大越好;二是这个角色要有创造、发挥的余地,“象谈恋爱一样,要喜欢对方,才有与对方接近的欲望,是吧?”
自1980年从影以来,李永田与众多导演合作过,深知电影创作的甘苦。他说,与香港、美国的电影制作相比,大陆电影的投资实在太少,但却同样有拿奖与票房两大压力。在这样的条件下,追求艺术是太不容易了。”但是,他挺调皮地引用了一句口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演好他的倔”
丹陵县招待所的食堂里,《这》剧组人员纷纷走进来用早餐。一位老人默默走到灶前,舀了碗稀饭,拿个馒头吃起来。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这》剧里男一号王超群老师。真是令人吃惊,他哪里有一点演员的作派呢?不知道的人都会以为他不过是个普通的工作人员罢了。
换了演出服,一个手拿烟袋,眉头紧锁,眼神有一丝无奈和认死理的牛劲的地道的四川老农活现在人们眼前。
王超群老师的从艺之路颇耐寻味。当年,他是在观看了《文天祥》一片后产生了做演员的念头,于是考入重庆中华剧专攻读,毕业后进入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多年的话剧表演经验为他进入影视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谈起梁老贵这个角色的特点时,王超群老师反复强调一个“倔”字。“你不能横眉竖眼就完了,如果对角色的心理掌握不好,挖掘不深,那么你说话、动作的节奏就跟别人不协调,跟整个片子的气氛不吻合。”
临开拍的时候,只见王老师一个人立在那儿,垂着头喃喃地说:“还有什么好说的?”语气的沉痛非比寻常。他在干什么呢?原来是在念道白!
今年已七十高龄的王老师,身子骨挺硬朗,和记者谈话时忽然想起自己的道具(烟袋)落下来,马上跑回去拿,一点儿不觉着累。而且在剧组里他从不倚老卖老,如果导演认为从前一直演话剧的他有时动作过火了,他就及时纠正;对组里的青年演员,也不时地叮咛:“这是个学习的好机会,别错过了。”
郝岩:人如其名
初见郝岩,是在照片上:黄灿灿的油菜花地里,一脸灿烂的笑。而在拍摄现场见到的她,与照片上截然不同,一个人裹着军大衣静静地坐着,大概是在默默体会自己的角色吧!
拍戏的间隙记者和她交谈起来。“我很乐意尝试,可以这么说,什么样的角色我都演过。”“不觉得您饰演一位农家妇女气质太过高雅了吗?”记者半开玩笑地问。“不会,我就是在农村长大的嘛!”
谈起自己在戏里饰演的女一号伍明秀,郝岩说:“这是个精明强干的女性,有才又有德,可在处理家庭与事业的关系上却处处犯难。”那么郝岩自己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现代社会和以前不同了,女人不会也不能总呆在家里围着锅台转。当代女性如果依照传统观念,迟早要和自己的丈夫在观念、思想上出现裂痕,拉大差距。虽然工作重要,家庭也同样重要,我很希望自己能做到两者兼顾。”
与大多数的北方人一样,郝岩喜欢麻辣的四川火锅,但对这里潮湿阴冷的气候心有余悸。拍戏期间,她一直都在感冒,身上总是裹着一件厚厚的军大衣,不停地擤鼻涕;可只要导演一喊“开始”,她立刻振作精神,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角色中去了。
郝岩说话时,眼神和语言都透着冷静、沉稳和严肃,一字一句都像是经过思索后讲出来的,而并非什么客套或敷衍。这不禁让人想起她的名字:岩,山石也。真是人如其名!
拍摄现场——天台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宅院,灯光雪亮,人声鼎沸,几乎全村的人都挤在这里。这也难怪,乡亲们几时见过拍电影的场面,更何况拍的是自个儿的事呢?
“大老板”李永田饰小老板李冬生
东北大汉李永田一到拍摄现场便嚷嚷:“人家说一看我这样就是演大老板的,演这么个小老板太委屈了!”这话不假,第一次在现场看到这位粗犷壮实的男二号“李冬生”的,着实令人吃惊,四川农民哪有这么高的?哪有这一脸的豪迈之气呢?
可一见他拍戏就放心了。只见他哼着小曲儿,颇有兴头地将一台大彩电推出门外,呷酒拈菜,顺带教训他那不长进的弟弟的“秋生”,真是演活了一位暴发户的得意、欲求与烦恼。
李永田认为:“大家都说李冬生这个角色最有戏,但也最难演。这是个具有超前意识、务实精神、智商挺高的新时代农民形象,纯朴近于木讷的农民本色在他身上荡然无存,同时这种类型的新农民也在冲击着传统道德本身。因此这个人物的处理决不能概念化、脸谱化。我的方式是:尽量含蓄、杜绝痕迹。”
谈到自己选择角色的标准时,李永田举出两点:一是和自己的本身性格有反差,而且反差越大越好;二是这个角色要有创造、发挥的余地,“象谈恋爱一样,要喜欢对方,才有与对方接近的欲望,是吧?”
自1980年从影以来,李永田与众多导演合作过,深知电影创作的甘苦。他说,与香港、美国的电影制作相比,大陆电影的投资实在太少,但却同样有拿奖与票房两大压力。在这样的条件下,追求艺术是太不容易了。”但是,他挺调皮地引用了一句口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演好他的倔”
丹陵县招待所的食堂里,《这》剧组人员纷纷走进来用早餐。一位老人默默走到灶前,舀了碗稀饭,拿个馒头吃起来。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这》剧里男一号王超群老师。真是令人吃惊,他哪里有一点演员的作派呢?不知道的人都会以为他不过是个普通的工作人员罢了。
换了演出服,一个手拿烟袋,眉头紧锁,眼神有一丝无奈和认死理的牛劲的地道的四川老农活现在人们眼前。
王超群老师的从艺之路颇耐寻味。当年,他是在观看了《文天祥》一片后产生了做演员的念头,于是考入重庆中华剧专攻读,毕业后进入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多年的话剧表演经验为他进入影视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谈起梁老贵这个角色的特点时,王超群老师反复强调一个“倔”字。“你不能横眉竖眼就完了,如果对角色的心理掌握不好,挖掘不深,那么你说话、动作的节奏就跟别人不协调,跟整个片子的气氛不吻合。”
临开拍的时候,只见王老师一个人立在那儿,垂着头喃喃地说:“还有什么好说的?”语气的沉痛非比寻常。他在干什么呢?原来是在念道白!
今年已七十高龄的王老师,身子骨挺硬朗,和记者谈话时忽然想起自己的道具(烟袋)落下来,马上跑回去拿,一点儿不觉着累。而且在剧组里他从不倚老卖老,如果导演认为从前一直演话剧的他有时动作过火了,他就及时纠正;对组里的青年演员,也不时地叮咛:“这是个学习的好机会,别错过了。”
郝岩:人如其名
初见郝岩,是在照片上:黄灿灿的油菜花地里,一脸灿烂的笑。而在拍摄现场见到的她,与照片上截然不同,一个人裹着军大衣静静地坐着,大概是在默默体会自己的角色吧!
拍戏的间隙记者和她交谈起来。“我很乐意尝试,可以这么说,什么样的角色我都演过。”“不觉得您饰演一位农家妇女气质太过高雅了吗?”记者半开玩笑地问。“不会,我就是在农村长大的嘛!”
谈起自己在戏里饰演的女一号伍明秀,郝岩说:“这是个精明强干的女性,有才又有德,可在处理家庭与事业的关系上却处处犯难。”那么郝岩自己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现代社会和以前不同了,女人不会也不能总呆在家里围着锅台转。当代女性如果依照传统观念,迟早要和自己的丈夫在观念、思想上出现裂痕,拉大差距。虽然工作重要,家庭也同样重要,我很希望自己能做到两者兼顾。”
与大多数的北方人一样,郝岩喜欢麻辣的四川火锅,但对这里潮湿阴冷的气候心有余悸。拍戏期间,她一直都在感冒,身上总是裹着一件厚厚的军大衣,不停地擤鼻涕;可只要导演一喊“开始”,她立刻振作精神,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角色中去了。
郝岩说话时,眼神和语言都透着冷静、沉稳和严肃,一字一句都像是经过思索后讲出来的,而并非什么客套或敷衍。这不禁让人想起她的名字:岩,山石也。真是人如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