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种狂想式的故事程式把技术和宗教结合在一起了,世俗的世界和宗教的世界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在中国电影中是看不到的。
印度宝莱坞的电影虽然有一些元素为西方导演所接受,变成了不印不西的混合物——比如去年备受瞩目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但是更多的宝莱坞电影还是为本地的观众所生产的。这个电影体系的自成一体,我看超过于香港电影。比如上个月我连续看了两场在印度十分走红的电影,深深感到这个电影模式的独特性。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融于电影技术中的宗教性。这是我们这些在社会主义的现代中国成长起来的人所无法感同身受的。
我所说的宗教性,并不只是说把宗教作为主题来表现,而是说电影技术制造偶像塑造奇观的能力,与神话的叙述方式相仿并与之重合,结果电影明星简直就是圣人,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和奇迹一般。这种狂想式的故事程式把技术和宗教结合在一起了,世俗的世界和宗教的世界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在中国电影中是看不到的。
但是当宗教走入世俗社会的时候,也有不同的方式,其政治也有保守和激进的区分。比如我最近看的这部电影《我的名字叫做汗》(My Name is Khan),在我看来就是一部十分保守的电影。
电影讲的是一个叫做汗的穆斯林男人,从小有自闭症,成年之后来到美国,结识了一位非常漂亮的单身母亲,是一个印度教的信徒。两个人结婚之后不久,赶上了美国向阿富汗宣战,美国社会对穆斯林产生歧视,以至于他们的儿子在学校里被坏孩子打死了。从此以后,汗就发誓要见美国总统,就为了跟他说一句话:“我的名字叫汗,我不是恐怖分子。”
扮演汗的演员是印度的超级巨星ShahrukhKhan,虽然演的是一个智障人士,还是非常英俊,非常有魅力。电影2月份在印度公映的时候还出了一点事儿,惹得一个印度教极端组织在公映影院门前示威。事情是这样的,电影明星汗拥有印度著名的板球联队的相当多的股份,也可以算个老板之一了。最近他就联队中是否应该吸收巴基斯坦的球员的问题公开发表了一些言论,他认为应该吸收,于是引起了印度教极端组织的不满,举行示威要求停映他的新片。当然没有很大效果。电影的票房仍然很好。明星汗还在自己的网页上感谢观众对他的厚爱。
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在印度历史中由来已久。这个电影讲的故事,有一半是针对印度内部的情况所言的,虽然故事都发生在美国,其实对美国的情况也并不是十分理解的。比如电影中把男孩子的死归咎于他的父姓汗,但实际上在美国知道汗是一个穆斯林姓氏的人还真的不多。美国社会只会因为他的长相和肤色把这一家人都看成为南亚或者亚裔人士,如此而已。当然电影中的汗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人,过几个小时就要祈祷,不管在公开场合还是在自己家里,这当然会使得一些美国人感到奇怪,因此而对他有所歧视倒也是有可能的。然而我觉得问题不在于这个电影真实与否,而在于其处理文化政治的方式非常保守。
电影用一个智障人士来描写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首先就已经把穆斯林与其他人群的差别过分明显化了。穆斯林只能够不断地向社会证明自己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怪,或者并不因为怪而一定具有暴力倾向。这一类型化表现使得穆斯林文化从一开始就被置于劣势,恳求人家接受我。这才是电影的文化政治的保守之处。
而我所感兴趣的是对于男主角的感召力的表现,具有很多神话的成分。比如他为了要见美国总统,追随着总统的足迹在美国“上下而求索”,这个描写使他变得很像甘地,他甚至还像甘地圣人一样,被极端分子捅了一刀。還有就是印度人对于科学天才的崇拜。这个自闭症的男人虽然日常生活不大能料理,但是却会修理很多种机器。超凡的技术才能,使得他变得像圣人一样具有偶像的魅力。我最近看的另外一部印度电影《三个傻瓜》,是去年印度最走红的电影。其对于科技的崇拜也有类似的表现。现在很多人都意识到科技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是很难截然分开的,这种现代式的迷恋是很强悍的,尤其是在某种政治势力的驱使之下,其结果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可能产生很大作用。
印度宝莱坞的电影虽然有一些元素为西方导演所接受,变成了不印不西的混合物——比如去年备受瞩目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但是更多的宝莱坞电影还是为本地的观众所生产的。这个电影体系的自成一体,我看超过于香港电影。比如上个月我连续看了两场在印度十分走红的电影,深深感到这个电影模式的独特性。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融于电影技术中的宗教性。这是我们这些在社会主义的现代中国成长起来的人所无法感同身受的。
我所说的宗教性,并不只是说把宗教作为主题来表现,而是说电影技术制造偶像塑造奇观的能力,与神话的叙述方式相仿并与之重合,结果电影明星简直就是圣人,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和奇迹一般。这种狂想式的故事程式把技术和宗教结合在一起了,世俗的世界和宗教的世界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在中国电影中是看不到的。
但是当宗教走入世俗社会的时候,也有不同的方式,其政治也有保守和激进的区分。比如我最近看的这部电影《我的名字叫做汗》(My Name is Khan),在我看来就是一部十分保守的电影。
电影讲的是一个叫做汗的穆斯林男人,从小有自闭症,成年之后来到美国,结识了一位非常漂亮的单身母亲,是一个印度教的信徒。两个人结婚之后不久,赶上了美国向阿富汗宣战,美国社会对穆斯林产生歧视,以至于他们的儿子在学校里被坏孩子打死了。从此以后,汗就发誓要见美国总统,就为了跟他说一句话:“我的名字叫汗,我不是恐怖分子。”
扮演汗的演员是印度的超级巨星ShahrukhKhan,虽然演的是一个智障人士,还是非常英俊,非常有魅力。电影2月份在印度公映的时候还出了一点事儿,惹得一个印度教极端组织在公映影院门前示威。事情是这样的,电影明星汗拥有印度著名的板球联队的相当多的股份,也可以算个老板之一了。最近他就联队中是否应该吸收巴基斯坦的球员的问题公开发表了一些言论,他认为应该吸收,于是引起了印度教极端组织的不满,举行示威要求停映他的新片。当然没有很大效果。电影的票房仍然很好。明星汗还在自己的网页上感谢观众对他的厚爱。
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在印度历史中由来已久。这个电影讲的故事,有一半是针对印度内部的情况所言的,虽然故事都发生在美国,其实对美国的情况也并不是十分理解的。比如电影中把男孩子的死归咎于他的父姓汗,但实际上在美国知道汗是一个穆斯林姓氏的人还真的不多。美国社会只会因为他的长相和肤色把这一家人都看成为南亚或者亚裔人士,如此而已。当然电影中的汗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人,过几个小时就要祈祷,不管在公开场合还是在自己家里,这当然会使得一些美国人感到奇怪,因此而对他有所歧视倒也是有可能的。然而我觉得问题不在于这个电影真实与否,而在于其处理文化政治的方式非常保守。
电影用一个智障人士来描写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首先就已经把穆斯林与其他人群的差别过分明显化了。穆斯林只能够不断地向社会证明自己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怪,或者并不因为怪而一定具有暴力倾向。这一类型化表现使得穆斯林文化从一开始就被置于劣势,恳求人家接受我。这才是电影的文化政治的保守之处。
而我所感兴趣的是对于男主角的感召力的表现,具有很多神话的成分。比如他为了要见美国总统,追随着总统的足迹在美国“上下而求索”,这个描写使他变得很像甘地,他甚至还像甘地圣人一样,被极端分子捅了一刀。還有就是印度人对于科学天才的崇拜。这个自闭症的男人虽然日常生活不大能料理,但是却会修理很多种机器。超凡的技术才能,使得他变得像圣人一样具有偶像的魅力。我最近看的另外一部印度电影《三个傻瓜》,是去年印度最走红的电影。其对于科技的崇拜也有类似的表现。现在很多人都意识到科技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是很难截然分开的,这种现代式的迷恋是很强悍的,尤其是在某种政治势力的驱使之下,其结果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可能产生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