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育儿书会让自己越来越焦虑吗?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茉茉家”是心理咨询师宫学萍老师的一个微信群,成员主要为孩儿妈,并且大部分兼具心理咨询师或者儿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小组学习氛围超浓,聊天时提到哪本书,大家会马上详细打听书名和作者。
  有一天,心理咨询师阿诺忽然说:“我其实有的时候不是很建议大家看那么多育儿的书。”
  专家为什么不建议大家看育儿书?阿诺老师解释:
  “因为有太多的标准限制我们的行为,或者说他们在限制我们如何去爱孩子。我更希望我们可以学着去遵照自己最原始的,或者说是最原版的那种母性去对待孩子。我觉得那才是很好的一个状态,书上说得都太标准了,太正确了,都是正确的废话,正确到限制了我们该如何爱自己的孩子,搞得我们凭空增添了一些焦虑,似乎我们就要以某种标准做,才能称得上是好妈妈,但是却忘记了我们爱孩子最原始的情感。在我看来,这个比任何育儿经都要重要。所以我不主张看太多的育儿书。”
  我作为“最家长”的编辑马上跳出来点赞,因为韩同学刚生小孩那会儿看育儿书看到走火入魔,因为专家的观点不一致而头大,不知道该听谁的。后来才发现是自己太迷恋标准答案了。
  “茉茉宫”老师对于育儿书籍的问题看法略有不同。
  她说——首先,任何时候我们觉得不舒服,都可以暂停手头正在做的事情,大学的时候,我一下子把所有有关成功学的书籍都扔了,因为我发现自己受不了了。育儿书也是,看到自己不喜欢的,可以马上暂停。
  但是,我真的是觉得有很多育儿书特别特别好,比如我今天下午看的《从尿布到约会》,特别好的性教育的书籍,我没办法说不推荐。
  我想,如果我们因为看了育儿书籍,就把自己搞得特别紧张焦虑,可能问题不是书籍,而是我们的“超我”太强大了,我们太想做到百分百正确了。
  很多时候,书中给出的答案和我们天然习惯了的做法很不一样,我们就会像看见邻居家那个门门功课都第一的倒霉孩子一样烦躁。我们可能会被激发出很多从小到大在那样被比较、被评价、被贬低时刻的糟糕感受,感受到被攻击,被苛责地要求,就像是一种条件反射,只不过以前可能是别人这样对待我们,长大以后我们就莫名奇妙地继续这样对待自己。
  另外,书中的东西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方向,它不会体恤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易,所以,如果我们可以自己体谅自己,有时间有精力的时候多学习一些关于孩子的知识,也不是太大的一件坏事。
  阿诺老师认为宫老师补充得很及时。
  大学老师柯盈盈说:“以前不知道敏感期的时候,孩子吃手,扔东西,都会去阻止,但是知道了‘敏感期’的说法后,就懂了。”所以她特别喜欢看育儿书。
  七月则说:“阅读是我的一部分,看育儿书还是看别的书,都是可以的。我始终觉得书只是一扇窗,一扇门,但是人远远比窗户和门重要。《妈妈的心灵课》里面温尼科特也是强调用妈妈的感觉来养孩子,他一直强调,不要听太多别人的意见,那个对妈妈的感觉是一种干扰。”
  七月的话让“茉茉宫”有了新的思考。她对阿诺说:“我突然灵光一现明白你的意思啦,你是说,当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如果还在脑子里使劲翻书找答案,那就真的还不如不看书了,是吧?”
  阿诺:“是的,总是希望找到一个和孩子在一起的标准,总是希望有人能够来给自己一个评价告诉自己做得对或者错,总希望去‘达标’,我觉得这种妈妈最好不去看书,或者少看。”
  茉茉宫:“嗯嗯,是这样。”
  阿诺:“说到底,做好妈妈要学习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觉察,这个比书上说得难呀。我们一起慢慢修炼吧。”
  茉茉宫:“这是慢活。”
其他文献
都说小小孩无忧无虑,扯淡!  当超哥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开门动静一大,他就会四爪一翘整个身体跟着惊跳一下,就像上大学那会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草履虫,一碰就浑身收缩。据说,小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受到惊吓就会全身做出反应。每当这时,我都会在他耳边轻轻说:没事,宝贝,只是开门的声音。我想,我温柔镇定的声音会对他起到一定地安抚作用吧?有  时,我还会跑过去故意再开一遍门,说:你听,刚才是不是就是这个声音
期刊
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合法,中国一对女同性恋伴侣在北京举办婚礼……媒体上关于同性恋的报道,让很多家长心里发毛——上初中的女儿与另一个女孩互称“老公老婆”,我的孩子不会是同性恋吧?如果是,怎么办?  很多恐惧源自道听途说,今天我们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为各位亲解疑答惑。  方刚(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孩子不会因为看新闻就变成同性恋  最近媒体上关于同性恋的报道很多,有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影
期刊
导演就像体操运动员,我们不得不“保持体形”,并努力向人们讲述我们知道的故事。    “需要再次确认信封里吗?”在平息了场内热烈的鼓掌欢呼之后,这位长期徘徊在奥斯卡之外的当今时代最伟大的导演缓缓自嘲道。在被奥斯卡拒绝了7次之后,在奥斯卡门外徘徊了26年之后,马丁·斯科塞斯终于从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乔治·卢卡斯这三位同行及好友手中接过奖杯。不过他的那句自嘲并没有别的意思。尽管这
期刊
4岁的小力,是女儿小伙伴圈里为数不多的淘气男孩。他妈妈总是因为“要求他道歉,他却无动无衷”而火大。据我观察,小力其实知道自己把人撞倒是不对的,可他偏就“嘴硬”,妈妈越要求他道歉,他越是情绪激烈、拼命反抗,有时甚至不惜以躺地打滚来表达不满和愤怒。  小力妈一脸无奈地向我求助。我对小力妈解释:其实孩子犯了错,他是知道的。  我女儿也很少给人道歉,特别是我要求她道歉,她更不会道歉。有一次她不小心弄伤了好
期刊
马拉松从来就不是一种贵族的运动,它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谦卑。    摇滚青年的长跑梦  1972年,24岁的比尔·罗杰斯怀疑,自己一定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那个人。  先是向老友借钱买来的“胜利牌”摩托车被人偷了,欠着一屁股债的他为了省钱,只能跑步上班。那是一份每周只有75块钱薪水的工作,付了房租剩不下几毛钱。他的职责是给波士顿一家医院当护工推轮椅,病人去世后再把遗体推到太平间。  这个穷得叮当
期刊
新闻事件:江西一个小男孩,吃完一包海苔后,对包装袋里的干燥剂产生了兴趣,他撕开袋子,兑上水,准备拿来吹泡泡,结果——干燥剂遇水爆炸,一下喷到眼睛上,严重受伤。  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柯从玉解释:石灰干燥剂化学性质不稳定,加水会放热,如果装到瓶子里,产生的热和气体膨胀,散发不出去,就会爆炸,而且产生的氢氧化钙有腐蚀性。一般包装上都会印有“不可浸水、不可开袋、不可玩耍”等字样。平时必须唠唠叨叨
期刊
前几天,一位我不认识的妈妈(我猜应该是妈妈,不是爸爸),在网上和我探讨一个问题:她有一个各方面都很出众的小女儿,也不乏自信,但是,就是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另外一个小女孩,这个孩子十分重视和那个小女孩的友谊。妈妈不知道如何让孩子从那种处处不如小伙伴的念头中出来。  我想,为了让孩子更加自信,乐于正确看待自己,父母首先要赞同这个女孩,她认为另外那个女孩很优秀、很棒是事实,父母首先要在这一点上赞同她,不要让
期刊
博士山的游戏战区Dark Zone,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地方,在这里能体验到带着激光枪,在宇宙中战斗的感觉。孩子们的生日聚会一般都在那里召开。  罗斯要离开澳洲回英国了,他在澳洲的最后一个生日聚会,就选在游戏战区。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活动,既要庆祝生日,也是与朋友们告别。我有一些伤感,罗斯、雷森、丹纽和我的儿子欧欧曾计划组建一个乐队,可孩子们转眼要天各一方了。  欧欧正要进活动室时,丹纽和妈妈也来
期刊
相信父母,却被说教  有段时间,母亲来台北疗养身体时住在我家。一天,正准备用餐,母亲随口跟我女儿说:“弹弹,快来吃饭,你跟外婆比赛,看谁吃得最快?”听到这话,我说:“妈,吃饭嘛,不比赛,享受吃就可以了。”  因为我说了这样的话,母亲不再对我教育孩子插话。母亲对我跟女儿的尊重,其实是我争来的,用她的话说:“反正我说也没用,从小你就是个讲不听的孩子。”  想想,我的人生有几个重大改变,然而,我却从来没
期刊
敢骂人的老顽童  有这样一幅中国画作,画中一位白胡子、白眉毛的老者,盘腿而坐,右手二指禅指向右侧,而眼睛却看向左方,神情似乎有很多不屑,还略带一丝笑意和调皮。这幅画作的提款也非常有意思:“人骂我我也骂人”。俨然是一个小孩吵架心态,寥寥几笔让人忍俊不禁。  这是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作品。  齐白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三十岁画人物,四十岁画山水,五十以后画花卉,他的画作不仅是技法的汇聚,更是他精神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