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见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如学生初读课文时的自读感悟,熟读之后的领悟感知,以及深入理解之后的诵读表达。在教学一篇精读课文的时候,如果能够把握好这三个不同的读,将会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因此我们教师在注重点拨、指导的同时,更要多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去感知体味,然后再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那如何处理好精读课文中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这三个阶段的关系呢?我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以达到逐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自读感知文本内容
  我们所教的小学生因为各个方面的原因,还没有养成太好的预习课文的习惯。而课堂上的时间又很有限,老师就没有太多的时间给学生阅读。大部分老师错误地认为学生自读浪费时间,所以还不如自己多讲些让学生多懂点。于是,学生在没有充分时间阅读文本的情况下,教师就对所学的课文大加分析,岂不知这样反而没有什么效果。这样就造成了小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时间少,对课文的认识不真切,思考不深刻,此时条分缕析地讲解作品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这就如成熟了的果实会很容易地从枝头坠落一般,我们只看到了果实,却没有看到它从播种到发芽再到开花,进而结出硕果的全过程。即使通过老师的努力,我们知道了这一过程,却依然很难领悟如何以欣赏的心态去对待眼前的这枚果实。这也正如一只有着五彩羽毛的鸟想要翱翔天空,却被别人刺伤了眼睛,结果只能徒劳地乱扑腾一样,任凭老师讲得精彩纷呈,而学生只是一个茫茫然不知所以的被动者。
  如教学《狼和鹿》一课时,我没有急于分析课文,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一遍读完后,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因为没有我期望的人数多,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去读课文,看看自己究竟能读懂什么,还有哪儿不懂的做出标记。于是孩子们又开始读了。这次读完后,举手的同学多了不少,有的甚至举着手站了起来。我知道,此时的学生急于表达自己心中所想。正是因为一遍一遍的朗读,让学生们有了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所以在后来的课堂提问中学生表现得特别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也非常深刻,如:“为什么狼没有了,鹿反而也灭绝了?”“人帮助软弱的鹿,赶跑了凶恶的狼难道有错吗?”这不正是在充裕的时间内,自读感悟的结果吗?
  二、通过教学进行精读领悟
  我在教学《三袋麦子》这篇课文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你们觉得小猪、小牛、小猴,谁的做法好?大家都说小猴的做法好。我接着问:好在哪里?学生说小猴把麦子都种下地,收获了满囤麦子。很明显,学生仅仅是因为收获多就觉得好,而对小牛和小猪的做法并没有发现可以赞扬的地方,这是对文本的内涵还没有完全领会。于是我再次让学生读课文,让学生找一找小猪和小牛有没有可以值得学习的地方。通过积极的讨论发言,大家觉得小猪憨厚可爱,能做各种食品;小牛勤劳节俭,有计划……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出了文中三个动物的不同做法,体会到了小猴的做法更值得学习,而不是刚开始朗读时对小猪和小牛那种带有讽刺的语气了。这样的朗读指导,无疑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如果只靠教师的分析讲解,是无法达到的。
  三、利用诵读,升华小学生的情感
  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个冰冷的字体组成的,但是把它读出来,它便有了鲜活的生命。当学生深入了解文本之后,与文本的作者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与对话,又在教师讲解、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更深切的感悟,这时,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就成为此时表达必须的方式。用朗读将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用有声语言来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以读动情,用情促读,真正达到了升华文章主题与情感的目的。《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反映“5·12汶川大地震”时教师谭千秋舍生救护学生的真挚感人的文章。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为了进入那种情境,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这悲怆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所描绘的情感世界。学生们读得有声有色、充满感情,当课文读完了,教室里余音绕梁,还有好多学生仍然沉浸在这感人的课文之中,沉浸在这感人的音乐之中,有的学生早已泪眼模糊……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更是学生走入文本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实践证明,读出声音的朗读有助于人的记忆。阅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多读益于积累,积累有利于知识的贯通。因此,阅读必须成为我们课堂中的必需方式。而精读课文中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读,老师更要处理得当。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以读促讲,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真正做到口诵心惟,知与能和谐发展,以达到逐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上海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况分析报告[J].上海教育,2007,18。
  [3]孙景华 彰显本体,打实基础—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J].小学语文教师,2005,4。
  [4]郭根福 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与阅读教学的新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7。
  [5]蔡方 走出新课程阅读教学的误区[J].语文建设,2003,3。
  [6]皮连生 等 主编 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从积极意义来说,课堂“教学”正是为了课外“自学”,“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期刊
针对初一学生学习历史课记忆困难、学习犯难的情况,我在教学中就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进行了尝试。  一、编写历史朝代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轻松地理解记忆基础知识。  初一历史新教材图文并茂,并配有辅助文,可读性强,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能让学生比较感兴趣。但读完历史小故事后,学生短暂的学习兴趣也随之消失了,因此对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对学生来讲,没有兴趣可言。针对这种状况,为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活动课内容应是开放性并具时代气息的,活动课应以学生为中心,主要体现人人参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内容新颖 人人参与 提升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集各种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期刊
今天我在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上了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一课,课堂上学生与我配合得较好,发言讨论时气氛热烈,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也得到了体现,是一堂比较流畅的科学探究课。  在课前我认真研究教材,查找与摩擦力相关的教学资料,向资历较高、经验很丰富的科学教师不断请教,确定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我也从中感受到,以后每次备课都要把握好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方向。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将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提高物理教学效益的关键。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卢梭说过:“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 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以亲切感,使课堂充满温馨的气氛,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从而愿意与我们合作。我们
期刊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下面就我们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
期刊
让学生亲历体验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要把握学生在进行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兴奋点和着力点,很好地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获得质的飞跃。要根据教学内容、现有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适宜的体验情境。  一、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做数学”  “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将不能发展。”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
期刊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这就要求老师“关注生成”、“驾驭生成”,使数学课堂因为“意外”而增添光彩。  一、巧用“意外”,引导探究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课始,我让学生任意报数,师生比赛谁先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正当我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之中,几个“不识时务者”打乱了我课前的预想:
期刊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自身特点,课堂注意力问题一直是一个难点。但我们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觉的有目的的注意能力,随时观察学生的注意力,想方设法地吸引学生,使他们更有效地利用好整节课,达到人人爱听课、会听课的效果。  一、创情境,抓好奇   “好奇”可以促使儿童更多地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而与外界频繁地接触和交往,又反过来增强儿童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并且促进他们创造性的发
期刊
俗话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是动脑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这种求索的心理倾向,有力地推动着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提出启发性的有效提问,还要注重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发问,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一、注重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科学研究表明:在现代的课堂里,提问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向学生强调要点、给学生表达机会、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