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改,别走入华而不实的时髦误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77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数学问题少了,思考感悟少了,思维交流少了,能力提高少了……倘若不冷静反思,则容易使数学教学步入“歧途”。因此,应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
  
  一、华丽情境少一些,数学问题多一些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所谓的情境已经成为许多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结果却引发了不少问题。
  案例:“倒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 (出示汉字“吞”“呆”) :你们知道这些汉字的部首调换位置后各是什么字吗?
  生1:“吞”字上下部首调换应是“吴”字。
  生2:“呆”字调换部首是“杏”字。
  师:下面老师可要出一些比较难的题目,你们敢挑战吗? 请把我说的句子倒过来念。客上天然居!
  生:居然天上客!
  师:人过大佛寺!
  生:寺佛大过人!
  师: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种有趣的现象,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倒数。(板书课题)
  ……
  上述教学案例,教师充分挖掘语文中的教学资源,通过汉字的倒写、句子的倒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倒数”这一概念。但这一情境中蕴含了多少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多少数学思考?回答是否定的。在“倒数的认识”学习之后,少数学生把“6”的倒数写成了“9”,将“3.27”的倒数写成了“7.23”,这应该说是教学思维的误导。因此,课堂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数学问题要多一些,思考价值要高一些。
  
  二、低效活动少一些,思考感悟多一些
  
  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但是,现实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动手操作了,可思考、感悟却少了。
  案例:“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学片断
  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上学时究竟是走中间的直路较近,还是分别绕道位于直路两侧的邮局和商店较近?然而,尽管从一开始被提问的学生就能立即对上述问题正确作答,大多数学生能依据“两点间直线最短”对此作出必要的论证,但任课教师却仍然坚持要求学生去量一量来验证结论,并重新提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猜想。
  上述案例中,学生对活动的结果已经一目了然了,还有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吗?好的数学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揭示数学的本质,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
  
  三、空泛提问少一些,思维交流多一些
  
  新课程下的很多课堂提问成为公开课的一种装饰,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随意的应和,不加以科学、深度的引导,导致学生对问题缺少深入的思考和思维的有效提升。
  案例:“ 1亿有多大”教学片断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亿”这个计量单位,你们能想象出1亿有多大吗?
  生1:我猜想1亿栋楼房摞起来可以冲到月球上去。
  师:你的想法真奇特!但是1亿栋楼房能摞起来吗?
  生2:我猜想1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姚明那么高吧!
  师:比姚明要高多了!
  生3:我猜想我的指甲里大约有1亿个细菌吧。
  师:是吗?那你可要讲卫生哟!
  生4:我猜想1亿张纸摞起来可以冲到天空上去吧,1亿粒米大约有一个房间那么多吧。
  师:同学们,你们的猜测很大胆,到底谁猜得比较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1亿有多大”。
  ……
  案例中,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空泛,引导没有思维含量,以至学生只能瞎猜,而没有数学思考。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具有思维含量,提一些看似简单却能揭示规律的有价值的问题。
  
  四、过程铺设少一些,能力提升多一些
  
  教学中,教师往往尽可能想做到面面俱到,每个过程的铺设都尽可能“全”和“齐”,但结果却是重了形式而少了实质。
  案例:“三角形面积”练习课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面积为12平方厘米、底为6厘米的三角形,要求学生先计算出三角形的高,然后画出三角形,最后集体交流反馈。
  这个案例中,练习的设计本身是好的,但由于教师预设后面还有很多的练习,所以当学生画好教师评价后就结束了,而没有对学生所画的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得出等底等高的特征。这样的练习设计再多、再新,也只是“蜻蜓点水”,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责编黄海)
其他文献
阅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8年第6期田志明老师《关于解方程新旧方法孰优孰劣的争议》一文,感触很深,因为我在教学中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也一直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文中,田老师认为,对于非常基本的方程,如6-x=3.5,可以和过去一样,借助四则计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用相关运算律进行解答;对于复杂一些的方程,女Dx 3.2=5.6-x,则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答,因为这样也恰好体现了算法的多样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学“可能性”时,我努力体现这一要求,以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程为主线,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对知识的体验、感悟。  片断一:猜球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好吗?我们设立了得星榜,要比一比6个小组中,哪个小组得星最多,合作最默契。先来玩第一
本文描述的方案一是我在平时教研活动中以及在各种杂志上经常看到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比较后发现,各教学设计的情境多种多样,过程却惊人相似。仔细想来,这些设计是在实践课程标准所强调“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应该说这种设计方案有很多亮点,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但如果把它当作固定的教学模式,则未免有些机械化。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多歧为贵,不取苟同。” 做
随着办学条件的提高,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愿望得到了实现。不可否认,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但是,课堂教学中,存在滥用、不正当使用多媒体手段的现象。课堂仿佛成了播放课件、演示课件的场所,课件演示不仅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思维过程,而且代替了教师的板书与师生的交流
天使报喜堂天使报喜堂:庄严触动人心  位于拿撒勒的天使报喜堂,是天使告知玛利亚怀孕消息的地方,这座1969年重建在旧址上的教堂,相传中央位置就是玛利亚当时居住的岩洞。教堂两侧墙壁上镶嵌了世界各地教会赠送的巨幅壁画,大多以圣母圣子为主题,多尊栩栩如生的圣母雕像散发着慈母光辉。  在参访的众多教堂中,天使报喜堂的庄严氛围最触动人心,真正体会圣灵充满福杯满溢。当我心怀虔敬触摸圣母左手时,似乎真实感受到掌
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一些课堂现象作冷静思考,不难发现,由于没有准确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内涵,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作为新课程实践的一线教师,应该反复阅读《数学课程标准》,深刻理解其实质,理性打造真实课堂。    一、过度突出学生自主而放弃了教师的主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索新知识,去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且
片断一:分一分,建立表象。  师:同学们今天带来的东西真多!谁能介绍一下自己所带物体叫什么?形状是怎样的?  生1:我带来的是魔方,它是方方的。  生2:我带来的是易拉罐,它上下是平平的,中间是圆的。  生3:我拿的是牙膏盒,它是长长的、方方的。  生4:我带来的是乒乓球,它是圆的,还能滚。  ……  师:看来小朋友们对自己所带物体都非常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前后4人为一小组,将你们带来的物体按形状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直观认识量角器,掌握角的度量方法,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能力目标:把画面阅读和文字阅读结合起来,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分享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准确读出所测量的角的度数。  三、教学流程  (一)复习角的
教师是一门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储备以外,更多的、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数学教师而言,则是如何引导、激活、作用、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也就是思维教育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启迪、发展、激活学生的思维?郭思乐提出了思维场的概念,他认为教师思维教育的重点是作用于思维场。思维场是伴随着某一问题情境产生的情感、动机、过去有关经验和记忆,以及外部环境与主体状况相互作用所共同组成的
新理念,是构建新课堂的关键元素。事实上,由于教师个体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经验及个性特质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使得落实新理念,构建新课堂的策略和过程也往往是不尽相同的。近期,在一次概念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有幸观摩了“分数的意义”的三节课。执教的三位国家级名师,着眼“凸显探究过程、优化概念教学”这一共同的理念视角,设计新颖,智慧施教,各自创生了别样的课堂风景!  [著名特级教师 钟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