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为何要这样划分数线

来源 :中国科学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xu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高考就要放榜了,各地考生们吐槽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就是某省分数线太高,考上好大学太难。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古代科举考试中,省际之间录取名额的不公平现象,已存在千年之久。
  欧阳修大战司马光:第一次南北方取士名额之争
  古代的科举是人才选拔机制,并不单纯是教育问题,而是政治意味很浓重的政策性问题。
  中国地域广大,各地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和民风民情都有着巨大的差异。魏晋南北朝以来,文化中心逐渐南移,建康、荆州、江州等地成为文化重镇,特别是三吴一带,民间学风很盛,成为全国的文化高地。北齐神武帝高欢就曾感叹,“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
  延展到宋朝,科举取士逐渐定型,各地文化教育上的差距慢慢浮上水面,开始真真切切地影响到人们的具体生活。北宋北方诸路与辽、西相接,战争频繁,教育环境不够稳定,因而士子们在科考中没有任何优势。据《容斋随笔》记载,“宋受天命,然后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
  南北人士中举比例越来越悬殊,终于引起北方人的不满。司马光是陕州夏县人(今山西夏县),他以宰辅之尊炮轰宋朝科考制度,开启了历史上第一次南北科考名额之争。此事发生在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司马光上书说,现行科考过于偏重诗赋,而对传统儒经不够重视,应当停止考试文学诗赋,而改考诗书礼易等儒经。表面上看司马光没提及南北地域之争,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北方教育重儒学经术,而诗赋文学是弱项,南方则反之。
  司马光这个提法很快得到北方籍官员的赞同,两年后舆论热潮高涨起来,司马光图穷而匕首见,径直向皇帝提出了按人数比例取士的办法。
  大意是不管是南是北,诸路、州、县,按10人取1的比例选取应考者。这个方案大大提高了北方特别是西北考生的应举比例,同时,也极大压缩了人才茂盛的江南考生的比例。
  南方人对此非常愤怒。江西人欧阳修上书开怼司马光,说历来科举取士,都是为国家选取治国之才,就应该量才录用,而不能搞平均。
  两位大佬对轰,虽然代表的是当时南北人士的利益,但从国家层面看,确实也涉及到地域平均与量才录用的核心矛盾。
  量才录用固然是考试的最高标准,否则用劣不用优,大家还考什么?但地域文化发展不均衡由来已久,没有哪个朝代能解决。如果只坚持“分数论”,一些文教落后地区长期享受不到政治利益,这对国家统一肯定是不利的。
  那么宋朝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
  北宋一直以来外患十分严重,急于解决国防压力最终压倒一切,宋英宗、宋神宗及以后诸帝,基本上还是沿用“分数论”,谁有才用谁。虽然也相应提高了经学在科举考试中的比重,但南北文化差距太大,细部调整最终没有改变大形势。终北宋之世,南方人进士登科数量占据绝对优势。据刘海峰先生考据,北宋进士全国有9630人,其中南方诸路达9164人,占95.2% ,北方诸路仅466人,占总数的4.8%。
  明朝南北榜案:朱元璋亲点北方人当状元
  明朝开国后,也面临着与北宋同样的难题。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爆发了著名的“南北榜”案。
  这年会试,朝廷的主考官刘三吾录取了52名进士,全都是南方人。举行殿试时,又选了来自闽县(今福建闽侯)的陈安为状元。放榜之后,北方举子顿时炸了锅,纷纷指责湖南人刘三吾偏袒南方人。
  其实明初刚刚从元末大乱中恢复过来,被元朝糟蹋的北方诸省成了文化荒漠,根本无法与南方相提并论,成绩差是正常的。刘三吾并没有什么袒护之举。只不过会试全部选南方人有点凑巧,刘三吾的政治敏锐性可能也确实差了点,故而闹得不可收拾。
  朱元璋两度严查,虽然查实刘三吾没有枉法之举,但仍然听信北方举人的诬告,流放刘三吾,杀了几个主考官,并重新阅卷取进士。最终朱元璋选定61个北方人为进士,状元桂冠也被北方人摘走。当年的南方举子全部吞蛋。
  朱元璋的做法無疑过于偏激,他死后建文帝并没有沿用,此后25年间进行了9榜考试,仍然是凭分数定高低,9年间选取的进士,南方每省平均达270名,北方则只有每省45名,南方是北方的6倍!
  这么做显然不合适,长久持续下去,政界全是南方人,北方人被排斥于政权之外,这无疑是极为危险的,大明帝国很有可能被撕裂。明仁宗、宣宗两代,经过反复权衡,终于确定了南北卷制度。
  所谓的南北卷就是按区域分配名额。进士名额按南北方分两部分,不管南方人成绩比北方高多少,都按南方人60%、北方40%的比例选取。虽然从数字上看南方人仍然有优势,但一边倒的局面大为改观,极大缓解了地域矛盾。后来实行过程中,朝廷发现有些省份不好界定到底是南还是北,于是又添加了中卷,比例改为南方55%、北方35%、中部10%。所谓的南方省份包括苏、浙、闽、赣、两湖、广东,北方省份包括冀、鲁、豫、陕、晋等,中部包括川、滇、黔、桂及皖省部分地区。
  清朝的“摊煎饼”政策:按人数比例最终成了主流
  清朝入关后,为了迅速获取中原支持,在科举的公平化上更进一步。
  清朝科举全盘继承明朝制度,最初仍采取南北卷制度。但随着清朝行政疆域划分逐渐明晰,南北卷中的弊端又逐渐显现出来。
  第一,各省人口不均。南北卷从地域上说虽然公平了一些,但各省之间人口多寡不一,比如川省人口众多,而黔、桂二省人口稀少,按同样的比例选取进士,仍然对有些省份不公平。
  第二,南北区域内部竞争问题。南北中三区分配后,每个大区域内不再进行细分,哪个省教育水平高,就可以多中进士。南方各省中,苏浙两省文风最盛,教育水平非常高,考中者非常多,而湖广诸省则远远落后。明朝宣德朝有一科会试,浙江出了109个进士,而同为南卷的广东,只有11名,差距非常大,也容易引发不公平问题。   基于这些问题,清朝废除了南北卷制度,改为各省按人口总数确定比例。
  除此之外,清朝还引入了民族配额,满、蒙两族单独放榜,不和汉人的科考重合。
  后来随着统治的稳固,行政控制更加深入细化,清朝不光分配会试名额,在乡试(各省选举人考试)和院试(各地选秀才的考试)两级,也引入了名额分配做法,把科考的雨露尽可能广泛地撒播到每个学子头上。
  清朝的这种“摊煎饼”政策在各地引发的效果各不一样。对苏浙闽赣等省来说,由于名额少,竞争更加激烈。对边远省份来说,有条件学习的士子本来就少,录取比例实际上提高了,这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从全国来看,这无疑使国家统一更加巩固、民心更加稳定。虽然牺牲了个别地区的利益,但总归无伤大局。
  名副其实的学霸省:清朝苏州状元占全国总数五分之一
  然而即使朝廷各种限制,各种摊煎饼,教育水平高的省份,在进士数量上仍然处于超然地位。
  清朝从顺治三年到光绪三十年200余年间,共擢选进士26849人,排名前十的分别是江苏(2933)、浙江(2803)、河北(2707)、山东(2249)、江西(1886)、河南(1694)、山西(1421)、福建(1401)、湖北(1230)、安徽(1191)。
  这组数据反映的是各省份人才数量,苏浙两省人口并不多于山东、河南,但进士数量远远超过后两者。
  还有一组数据可以反映各省人才的质量,即“巍科”人数。所谓的“巍科”,是指会试的第一名,殿试的前四名,每科共有5名。
  清代进入巍科共539人,排名前十的分别是,江苏(169)、浙江(125)、安徽(41)、河北(38)、江西(25)、山東(23)、湖南(20)、广东(19)、湖北(18)、福建(14)。
  苏、浙两省遥遥领先,其余诸省根本无法比拟,真可谓学霸省份。浙江与江苏两百年间你争我抢,在进士总数量上打了个不分伯仲,彼此相当,雍正、乾隆、嘉庆诸朝,浙江省进士总数一直压了一头。但是一看巍科数量,相比江苏,浙江的成绩就一望可知了。
  康熙四十八年,京城大放榜,江苏人拿下一甲的状元和探花,以及二甲前十名中的7个席位。若比拼尖子数量更是令人咋舌,清朝共114位状元,仅江苏苏州府一地,就出了26位状元,占全国五分之一还多。这个数量比其他省全省状元都多。
  如此恐怖的成绩单,真是震撼!
  江苏浙江领先全国,并非这两省的人天生就比别省的人聪明。究其原因,还在于江南文化传统十分深厚,明清近六百年间,许多著名的文化现象、文化流派,都酝酿于此、壮大于此,正面的如大型图书的修纂、乾嘉考据学派、清代小说,反面的如文字狱,都与这一地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都是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是历史的偶然。
  结语
  历史已经远去,但历史总结的经验,仍在为现代提供借鉴。科举史上关于量才录取与按人口比例录取的争论,越到后来越是后者占了优势。而且分区、分比例取士的办法还越来越具体,区域配额越分越细,这成了中国科举史上的一个发展趋势和规律。
  时至今日,古人制度设计中的一些先进思想,也被现代高考参考和采纳,对教育资源分配的平均化,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发现了迄今为止观察到的最大气体结构,这或许将改变人类对银河系物质形状的认识。  据观测,这个波浪状结构长约9000光年,宽约400光年,在银河系星系盘中央平面上下延伸了约500光年。另一方面,这个结构又长又薄,形状类似“池塘里的涟漪”,包含了一个巨大的“恒星育婴室(又称分子云)”,即恒星形成的区域。  哈佛大学的研究小组利用欧洲空间局(ESA)的盖亚任务(Gaia)获得的新数据,
期刊
近日,山东新泰市青云户外运动俱乐部自驾车历时26天,完成了“2015——西行梦中的殿堂”之行。活动从泰山启程、驱车西安、成都、318线、牛背山、稻城亚丁、拉萨、日喀则、珠峰大本营回走到羊卓雍错-羊湖。车队一路经历艰险,途遇泥石流,终于来到西藏的圣湖湖畔。世界那么大,一定得看看!
期刊
在明末清初的绘画、瓷器装饰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女子服饰。这种服饰明清两代如此流行,但中国服装通史类书籍均未提及。明代对这种服装有专门的称谓——披风。  1.《雍正妃行乐图》(清 佚名 绢本设色) 外穿对襟开衩“披风”,内搭立领衫子和裙子,衫子立领和“披风”瓦领上有金扣。  2.波斯细密画(15世纪) 敞领大衣搭配立领金扣。  3.康熙年间瓷瓶局部(1710~1720年)“披风”搭配斜襟立领衫子。 
期刊
寄到乌克兰的中国邮票  我是在利沃夫的市政厅登上楼顶眺望后出来,沿街一直走到几座教堂的后面,发现了一个周末跳蚤市场。我根本没有想到,在乌克兰西部,距离波兰边境只有70公里的古城的小市场里,居然会见到这些珍贵的中国邮票!  当一位热情的乌克兰大叔递给我几本邮册后,我很快发现里面大量的俄罗斯、波兰老邮票里面居然露出了几张熟悉的“面孔”。  刹那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是1955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努
期刊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在青藏高原腹地,海拔3500-4800米处,藏着一方绚丽的水世界——长江、黄河、澜沧江由此发端,孕育滋养了中华文明。这里就是被称为“中华水塔”的青海三江源。  在三江源,水不止一种形态  在这片素以奇崛高寒著称的土地上,水呈现的形态多姿多彩:除了流淌的水,绝大部分都以冻土、冰川的形式被大地封藏,还有一些或汇聚于湖泊,或涵养于湿地,或渗透于地下,共同构成一个高原水世界。
期刊
10月23-26日 联盟帐篷唯一指定供应商Longsinger 龙行者户外品牌亮相苏州首届户外运动绿色出行装备展,本次展会苏州广播电视总台高度重视,凭借自身媒体优势在苏城引起了广大户外爱好者的追捧。同期举办的“夸父之战”山地越野马拉松赛,哈雷机车表演,U型赛车车道体验的活动也为本次展会增添了不同的精彩。
期刊
三千年的守候, 只为你的到来。 联盟临汾巅峰之旅户外运动有限公司国庆长假第九期长线活动,让队员感受到了素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胡杨之美誉。胡杨被视为植物的活化石,每当深秋季节,胡杨树叶变得一片金黄,形成胡杨秋色,树影婆娑,金韵斑斓,奇妙绝伦,赏心悦目。
期刊
四川是旅游的天堂,但提起四川,人们想起的大多是九寨、黄龙等著名景区。  其实四川深藏了许多小众又绝美的景点,比九寨野,比黄龙仙,个个美到窒息。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沟”,藏于山谷,个个比仙境还漂亮,四季都是好风光。  海螺沟  “世界奇观”  海螺沟是进藏旅游的第一站,也是众多驴友强烈推荐的川西必去之处,“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风光堪称世界一绝。  这里有亚洲规模最大的海洋性现代
期刊
夜鹭是一种羽毛白色和蓝灰色相间的中型涉禽,体长46~60厘米;体较粗胖,颈较短;嘴尖细,微向下曲;头顶生有两三根细长的白色蓑羽,随着头部运动而摇摆,很是好看;它还有一双红宝石一样的眼睛,古灵精怪的。  夜鹭是少数具备夜视能力的鸟类之一,这也是它被称为夜鹭的原因。夜鹭喜欢结群,常于晨昏和夜间活动,老百姓称其为“夜游鹤”。白天通常隐蔽在沼泽、灌丛或林间,一般缩颈长期站立一处不动,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间走动
期刊
千百年来,万壑银水从新疆阿尔泰山的雪峰之巅争流而下,汇集成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长期风雨侵蚀、流水切割,造就了许多深沟峡谷。阿尔泰山的主体由花岗岩构成,在额尔齐斯大峡谷中形成了一条集山水、草原、奇石、温泉等于一体的丰富自然景观长廊。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出千奇百怪的山峰。一块石头就是一座山,一座山就是一块完整的巨石,这是峡谷中花岗岩山峰最显著的特征。而最具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