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披风”时尚秀

来源 :中国科学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an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明末清初的绘画、瓷器装饰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女子服饰。这种服饰明清两代如此流行,但中国服装通史类书籍均未提及。明代对这种服装有专门的称谓——披风。
  1.《雍正妃行乐图》(清 佚名 绢本设色) 外穿对襟开衩“披风”,内搭立领衫子和裙子,衫子立领和“披风”瓦领上有金扣。
  2.波斯细密画(15世纪) 敞领大衣搭配立领金扣。
  3.康熙年间瓷瓶局部(1710~1720年)“披风”搭配斜襟立领衫子。
  4.《朱氏舜水谈绮》中的“披风”图。
  5.《三才图会》(明万历年间)中的披风(褙子)。
  6.阿富汗丘比特骑海豚小金扣,4.5×3cm,公元1世纪。
  7.明代童子捧花小金扣,3.3×1.6cm。
  8.明代蝶恋花金扣,8×3.5cm。
  9.阿富汗方形大金扣,公元1世纪。
  “披风”是怎样的服饰?
  明代的“披风”是一种男女皆穿的外衣,具有固定的款式。朱之瑜是明末有名的学者,南明灭亡后,他东渡日本讲学,写了一本《朱氏舜水谈绮》,介绍中国服饰及生活礼仪等。此书图文并茂,甚至附带尺寸,其中有关于“披风”的图文说明:披风最大的特点是对襟,瓦领下端有玉扣花,或者用小带系缚,两边开衩。据此,我们可以认出绘画及墓葬出土的“披风”,比如明末的《妇人像》《雍正妃行乐图》中妇女外穿的服装、贵州思南明代张守宗夫妇墓出土的衣物。
  明代的“披风”的款式是在“褙子”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两者都是对襟、两边开衩,最大的区别在于领子。“褙子”是合领,从上到下一直通下来,“披风”是重新的瓦领,将两领之间的距离加宽,领子的下端基本接近腹部。这种大敞领可以充分地展示里面的衣服,同时方便拆换,易于清洗。
  “披风”的材料丰富多样,不同阶层的女子都能穿着,身份地位高贵的可能采用昂贵的宋锦、绣缎、貂鼠之类,地位稍低的可能采用普通的素绸、麻布之类。《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八回描述了林太太穿的貂鼠皮披风:“白绫袄儿,貂鼠披风,大红裙,带着金铎玉佩”。《红楼梦》里王熙凤穿的是灰鼠披风:“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版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很多服饰都有季节性,“披风”却一年四季都可以穿,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材质和搭配方式。林太太的貂鼠“披风”、凤姐儿的灰鼠“披风”、明代的剪绒“披风”都是相当昂贵的冬天御寒之衣,一般穿在立领的袄子外面,袄子下面穿裙。孝端皇后的绣缎“披风”,最适合春秋穿,里面搭配立领的对襟或斜襟衫子,下面着裙。春秋季的“披风”材料多样一些,缎、绢、罗、绸、布,甚至纱质“披风”都可以套穿衫子。在夏季特别炎热的时候,纱、绢、罗、绸质“披风”便可以贴身穿在抹胸外面,隐约露出底层服饰的图案和质感,透出女人肌肤的朦胧之美,正如杨维祯诗里描述的,“美人睡起袒蝉纱,照见臂钗红肉影。”
  万历年间到康熙年间是“披风”流行的高峰期,跨度约为150 年。在服饰时尚变化相对较快的明末清初,“披风”能够流行这么久,可见它是一种美观而又方便的服饰,深得人们的喜爱。京剧服饰中的“帔”便是对明代“披风”的继承和发展。
  “披风”为什么这样流行?
  明代以前,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不强调显露女性的身材,也不突出杨柳细腰的妩媚,一般是直摆下来。“披风”在“褙子”的基础上收腰大摆和敞领大开,很可能是受到了西亚、中亚服饰的影响。
  明代初期中国的陆路朝贡贸易非常频繁,仅帖木儿王朝从洪武二十年(1387 年)至弘治十七年(1504 年),与中国的朝贡贸易达 78 次之多,有时甚至一年几次。正德年间,武宗召大量回回女入宫表演西域歌舞,并留下年轻貌美者。随着中亚人、西亚人的频频亮相,他们的奇装异服很容易引起明人的兴趣,进而模仿。“披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西方女子的服饰自古就强调收腰大摆,如克里特岛出土的持蛇女神雕像,袒胸露乳,细腰宽裙,彰显女性身材的性感。后来的紧身胸衣大撑裙,更加夸张地表现女性的第二性征。中亚以西地区的古代女子服饰都强调细腰大摆,凸显身材。因此,在明代中西交流的大背景下,“披风”的收腰大摆可能受到了西亚和中亚服饰的影响。
  在北方风沙大的地区,游牧民族特别喜爱穿着挡风的服饰,既可以挡风,又方便穿脱。这种服装在西亚、中亚具有悠久的传统。在15世纪的波斯细密画中,可以看到男女穿着这样的大衣,与“披风”的款式相似,直领下来也有细带,不同之处在于袖子偏小,直身无摆。这些波斯服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衣领敞开。这种敞领给里面服饰的领部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展示空间。至于女子,大衣里面一般搭配立领,敞领更加彰显立领上金扣的珍贵。这些波斯细密画的年代为1410年左右,正值明代永乐时期,那时中国尚未出现敞领“披风”配立领金扣的服饰。因此,西亚的这种搭配模式很可能在频繁交流中被中土模仿。
  中国古代女子服饰在明以前没有立领的样式,根据新疆尼雅出土的浅蓝色长袖女绢衣推断,中亚至少在汉代就已经穿着立领服饰了。如果“披风”的流行是受到西亚、中亚服饰的影响,那么为什么敞领大衣与立领金扣的搭配模式会受到明人的喜爱,尤其是立领会被明代女子接纳?重要原因在于金扣和立领很配,而明初正好具备了制作金及金镶宝石纽扣的技艺,并制作了大量精美的金扣。
  这些金扣精美异常,是明代工匠的首创,当时被作为奢华的首饰对待,在贵族女子的服饰中相当流行。当西亚、中亚的立领配金纽扣的形式传入中原时,明人很容易想到模仿,将原来脖子上的护领变成与衣身一体的立领,让金“对扣”既有闭合作用,又有装饰之美。
  从“披风”可以看出,中亚、西亚的服饰对明代的女子服饰产生的影响。另外,明末清初女子头上的毛皮装饰“卧兔儿”、立领对襟的衫子和袄子,也都受到游牧民族服饰的影响。明代女子服饰并非像人们想象得那样,都是汉族服饰的遗风,而是处处遗留了中西交流的痕迹。“披风”的敞领大开配里面立领衫子,再加上收腰大摆的形制,基本上定格了明清女子端庄而贤淑的形象,成为今天人们对中国古代女子的整体印象,甚至从中看到了旗袍的“气质”。从某种角度说,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女子穿着旗袍时含蓄而典雅的韵味,实际上在明代的女子服饰中已初见端倪。(撰文、供图/陈芳,鸣谢/三联书店;本文摘自《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有删改。)
其他文献
人们常声称自己喜欢动物,但不得不承认,这种喜欢只是针对部分动物:那些毛茸茸的,看起来很可爱的哺乳动物或鸟类。  其他一些动物,比如长着6条腿的昆虫,就不那么讨人喜欢了。尤其是当看到一张图里有很多只虫子的时候,一些朋友头皮发麻,甚至想要举报……  虽然有些昆虫并不怎么讨人喜欢,还时常带给人们惊吓。但如果地球上真的没有昆虫了会怎么样呢?(当然,就不用买杀虫剂了。)  今天谈论这个再合适不过了。  昆虫
期刊
冬至过后,迎来了更为寒冷的一二月。好在笔者(一木吃货小分队)早用了一整年的美食给自己囤积了厚厚的脂肪来抵御寒冷,如果再能围着火炉子烤个小火,烧个红薯,煮杯热茶,那是冬天才有的惬意。  在人类历史上,面对寒冷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惬意。在百万年的进化中,人类皮肤因为散热需要脱下厚重的毛发系统,却又为了获取空间和食物不得不又穿上了各种兽皮,征战更北或者更高的寒冷之地。直到近百年间在各种科技的加持下,吃饱喝
期刊
多年来,沃尔夫致力于结合分子病毒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和人类学等方法来研究地球上微生物的生命多样性。对于具有如此特异之生命形式的病毒,他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寄宿在地球上几乎每一种细胞有机体内的所有这些病毒,有着如此惊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难道就只有负面作用吗?提起病毒,人们通常会联想到,那是一种微小的致病的病原体;它们的存在,就意味着毒害和破坏。对人类病毒的大部分研究,也都侧重于病毒的病原体作用。然而
期刊
大家都知道我喜欢登山,但是知道在我的登山背包里始终放着几本书吗?书本始终伴随着我。古人说的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像登山一样,读书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生活状态。我觉得这样才能使人生更精彩,更有意义。  在不断的阅读中,我也体会到读书给予自己的益处。1983年我到深圳经济特区,没过多久就发现自己同别人思维方式不一样,总能在信息把握、市场判断上快半拍。我自己分析总结说是因为有阅读英文能力,信息的收集上处
期刊
建筑会说话,服饰会说话,石头会说话,饮食会说话,习俗会说话,地戏更在说着沧海桑田。人们呀请放慢脚步,聆听江南音调呢喃中诉说着起始于六百年前的屯堡文化。  明洪武帝朱元璋六百年前灭元建立明朝,各处纷纷归顺南京中央政权。只是西南地区元朝所封的梁王固守盘踞,明朝廷多次招降,梁王自恃地险路遥,顽固据守并不时地作乱。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征南将军傅友德、左副将军蓝玉、右副将军沐英率领三十万大军挥师西南,不日平
期刊
驱魔帝君,万众敬仰  相传,钟馗是一个丑八怪,丑到了什么程度?丑到了连皇帝看了都眼晕。不过,即便长得丑、在阳间受尽了歧视,可在阴曹地府里,钟馗却施展出了卓越的才能,干起了专门抓鬼、斩鬼、吃鬼的差事。  老辈儿的中国人被人算计了常会自我开脱,明明吃了亏,还会念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然后,狠狠地盯着占了便宜的家伙,心里说:“你就作恶吧,等到了阴曹地府,钟馗是饶不了你的!”好长时间了,钟馗一直是很
期刊
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动力,便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在科技并不昌明的时代,值得人类好奇的地方有很多,神话与想象也往往围绕着这些地方展开。比如在难以抵达的水底,中国人幻想那里有龙宫仙女,西方人幻想有娜迦海妖。这片神秘的领域与深林、山顶、天空一起,组成了人类梦想的一部分。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有多条世界级河流,这一江河湖海之乡本应对水面之下有更多的好奇。  而随着潜水技术的进步,亲眼观察不同深度的水下成为
期刊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中华社会发展基金会国防文化公益基金、联盟主办,联盟副理事长汉云总策划的“重走史迪威公路”徒步活动于10月10日在重庆正式拉开序幕。徒步全程的三位勇士将沿重庆-贵州-云南-缅甸-印度雷多行走。让我们用敬仰的目光和崇拜的心灵陪伴他们一路前行!
期刊
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发现了迄今为止观察到的最大气体结构,这或许将改变人类对银河系物质形状的认识。  据观测,这个波浪状结构长约9000光年,宽约400光年,在银河系星系盘中央平面上下延伸了约500光年。另一方面,这个结构又长又薄,形状类似“池塘里的涟漪”,包含了一个巨大的“恒星育婴室(又称分子云)”,即恒星形成的区域。  哈佛大学的研究小组利用欧洲空间局(ESA)的盖亚任务(Gaia)获得的新数据,
期刊
近日,山东新泰市青云户外运动俱乐部自驾车历时26天,完成了“2015——西行梦中的殿堂”之行。活动从泰山启程、驱车西安、成都、318线、牛背山、稻城亚丁、拉萨、日喀则、珠峰大本营回走到羊卓雍错-羊湖。车队一路经历艰险,途遇泥石流,终于来到西藏的圣湖湖畔。世界那么大,一定得看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