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高考历史越来越侧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其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一般可分为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文字加图表混合型材料题三类,多以“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来呈现。该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是“开刀上药”——开语文刀(阅读材料,提炼材料的主要观点、主要论据及主要结论),上历史药(根据设问,联系历史知识,进行规范答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具体步骤。
一、审——解答的关键
认真审题是解题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在答题之前,一定要对题目进行仔细的审读,明确题目的要求。材料解析题和材料选择题一样,都由“题干”和“题肢”两部分组成,所不同的是“题干”(设问)放在“题肢”(材料)的后面。一般审题要抓住设问的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来源或者答案出处:表述为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2.答题要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判断等。
3.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如政治、经济、思想等)等。
4.核心词(答题语):原因、措施、特点、影响、意义、趋势、启示、观点等。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片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分析】该题的第二个设问包含了答案出处(根据材料)、答题要求(分析)、限定词(唐代扬州经济繁荣)、核心词(原因)四个方面。在考试当中,考生更容易忽略的是第一和第三方面的审题要求,即容易忽视“答案出处”的判定和对“限定词”的审读与思考。因此考生可在审题时用不同的符号对其进行标识,如“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以提醒自己不要忽略相关要求。
【答案】(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2)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二、读——解答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材料,是解好题的重要一步。现在高考注重“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创设和运用,在卷面中会呈现大量材料,而文字型材料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出处三部分,在做题过程中我们要规范阅读材料的程序和方法,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读材料引言(题引)
文综考试一般都采用专题式或者主题式命题方法,即一道题目都有一个中心和主题,这体现了命题者的立场和意图,而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领会命题意图和考查方向,就如同找到了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2.读材料正文
这是读题的核心部分,一般要求阅读材料在两遍以上(要有粗读、细读、重点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做到“分、概、划”。分,有些材料比较长,而且信息量比较大,要根据材料当中的“;”“。”“……”或根据材料内容,用“‖”符号划分材料段落和层次,这主要有利于一些概括、对比类的问题的理解分析;概,在阅读材料时需要概括出划分的每段或每层材料的中心,找出中心词,为正确理解分析问题做准备;划,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的提取材料的重要信息,使线索更清晰,以全面把握重点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这三者不是分开孤立进行,而是要同步进行,在粗读后的细读、重点读阶段,要做到边分、边划、边概。
3.读材料出处
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因此在考试中要高度重视。对于没有文字或文字很少的地图、图片、图表型材料,要做到据史读图、据图说史、以图补文。
【例2】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分析】读材料引言(题引):这题的材料引言是,“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从中我们可领会到命题意图和考查方向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计划经济思潮,这样有利于我们针对性的对材料正文的阅读以及对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的整合。
读材料正文和出处:这两部分的阅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划出(如材料中所示)和概括出上述三则材料的关键信息。第一则为1933年(材料出处)苏联经济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经济制度(材料正文)——国际的正面经验,第二则为1933年(材料出处)中国急需实行计划经济是因为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材料正文)——国内的中国国情,第三则为1934年资本主义世界放任经济政策失败(材料正文)——国际的反面教训。经过阅读归纳概括出材料的关键信息,再结合对应时间相关国家的历史,我们就可以寻找到答题的信息。
【答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三、找——解答的核心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寻找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不能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材料题是运用材料论证问题,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原则。因此,要做到一边读材料一边读设问,将设问置于材料中对照,从材料中寻找回答问题的信息。读材料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获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而且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挖掘一些隐含信息。另外不要忽略材料的引言和出处,有时关键信息可能隐含其中,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尤其是提示语为“根据材料回答”的设问,材料本身就蕴含着解题信息,但要注意一点,组织答案时不要简单照抄原材料,要对相关的有效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概括。
2.从材料与课本的联系——找取关联点
现在的高考材料题虽然都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问题,但与教材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一般通过材料和设问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如时间、人物、事件)可以找到与教材的关联点,利用这些关联点的教材内容可以进一步对材料进行解读和理解,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例3】阅读分析材料(如图1),完成下列各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缅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
【分析】这道驼峰航线题是一道文字图表混合型材料题,属于典型的“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历史高考题。
从材料内容本身找:材料中的“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缅公路运到中国。”告诉我们中国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内有较多的外部物资援助的通道;对于“图1太平洋战争形势图(1942年5月)”,我们根据“据史读图、据图说史、以图补文”的方法,可以得出,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再联系材料中“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驼峰航线”, 我们可产生这样的设问,驼峰航线开辟前,中国曾经有获取物质援助的通道,为什么在1942年中美还要付出巨大代价开辟新的通道?这样我们可以挖掘出材料隐含的一个重要信息:从二战全面爆发到1942年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导致以前的物质援助难以为继,这也是开辟驼峰航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从材料与课本的联系找:联系课本我们可以直接得出中国国防工业薄弱,军用物资匮乏,加上长期战争消耗,急需外部物质援助这些解题信息源。同时根据上面挖掘出的“从二战全面爆发到1942年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导致以前的物质援助难以为继”这一隐含信息,结合“1942年”这一重大时间背景,联系课本我们可以得出“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力援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英美援华物资通道被切断”以及“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国希望中国牵制日军”等这些具体的解题信息点。
【答案】(1)①中国国防工业薄弱,军用物资匮乏;长期战争消耗,外援更显重要。②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力援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英美援华物资通道被切断。③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国希望中国牵制日军。(2)略。
四、答——解答的落点
答是解题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终的落点,前面的三个步骤都是为最后的解答做铺垫和准备。这中间除了一些方法和技巧外,还要注意答题规范,以免出现非智力性因素的失分。
1.答好第一问
现在的高考材料解析题一般是一组材料多个设问,很多时候各设问之间环环相扣,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甚至有些题就是以第一问为基础进行展开,例如判断(选择)观点并进行论述类型的题。这种情况下答好第一问就至关重要了,要不然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2.按分值答题
高考材料解析题的每个设问后面都会注有相应的分值,高考阅卷是依据“踩点给分”的原则。一般来说,答题时要“面宽点浅”,即答案的要点要全面,但每个要点要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同时要结合每问的分值,分值大的设问,要点要全,内容要详;分值小的设问,要点要精,内容要简。
【例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怀疑主义、独立思想,都是没有活动余地的。没有自由工会,没有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充其量只有对宗教的有限的宽容。适应这个体系的某些苏维埃犹太人却发现自己受到较多的宽容,有些人甚至取得了重要岗位。但是多数犹太人仍面临着怀疑和不信任,而且在宗教事务上受到困扰。艺术、文学,甚至科学都变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的作品——以及从事它们的人员——在苏维埃文化生活中消失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苏联思想文化状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状况带来的严重后果及产生的根源。(10分)
【分析】本题共有三个小问题,其分值分别为:思想文化状况的特点(6分),严重后果(2分),产生根源(2分)。这样我们可初步分析出第一问的答案应该要点多、内容详,第二、三问的答案应该要点精、内容简。通过仔细阅读材料,我们可完整地归纳出思想文化状况特点的六个要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出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和产生的根源,各一个要点即可。
3.遵循答题思路或模式
根据设问中的“核心词”或“答题语”,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形成基本的答题思路或模式。
原因(背景)类:主观—客观;国内—国际;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
影响(评价)类:分析性质;积极—消极;直接—间接—深远;对内—对外等。
措施类: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
作用类:由近及远;由内到外;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趋势)类:由……到……;越来越……等。
体会(启示)类:材料反映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得出的经验或教训;应该努力的方向等。
比较类:相同点;不同点;原因—内容、措施—结果—意义、影响—性质等。
判断(选择)观点类:判断(选择)观点—阐述理由、论证观点。
【例5】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遭。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三: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齐底步《世界经济通史》
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此题属于判断(选择)观点类型的问题,其基本的答题模式为:判断(选择)观点——阐述理由、论证观点。
首先选取其中一种观点,点明自己同意第一种还是第二种观点,勿放在论述后或不加选择,一般选择观点也是得分点。
然后对所选择观点进行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中一是要依据所学知识,二是要注意材料信息的利用。比如此题中如果选择“临时性措施”,则应当充分注意到在前面材料中“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属于临时性为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选择第二种观点则可以“借鉴、应用”材料中“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措施都属于制度性建设。
【答案】同意第一种观点:以工代贩、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同意第二种观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旨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4.运用相关的史学观点和基本原理
在答题时要运用一些史学观点和基本原理,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等,去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分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讨和论证历史问题。
【例6】以上文例3的第二问为例:(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
【分析】解答此问的重点在于运用全球史观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要把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系起来,既要答出驼峰航线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也要答出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这样从中国角度和世界角度综合分析其作用,答案才能完整。
【答案】从物质上支援了中国抗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有利于中国对日作战并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5.答题行文要规范
答题行文要做到“三规范”,即(1)卷面规范: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按照要求、讲究格式。(2)表达规范:语言精炼、运用术语、按问作答、答案三化(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3)内容规范:要点完整、合乎逻辑、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一、审——解答的关键
认真审题是解题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在答题之前,一定要对题目进行仔细的审读,明确题目的要求。材料解析题和材料选择题一样,都由“题干”和“题肢”两部分组成,所不同的是“题干”(设问)放在“题肢”(材料)的后面。一般审题要抓住设问的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来源或者答案出处:表述为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2.答题要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判断等。
3.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如政治、经济、思想等)等。
4.核心词(答题语):原因、措施、特点、影响、意义、趋势、启示、观点等。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片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分析】该题的第二个设问包含了答案出处(根据材料)、答题要求(分析)、限定词(唐代扬州经济繁荣)、核心词(原因)四个方面。在考试当中,考生更容易忽略的是第一和第三方面的审题要求,即容易忽视“答案出处”的判定和对“限定词”的审读与思考。因此考生可在审题时用不同的符号对其进行标识,如“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以提醒自己不要忽略相关要求。
【答案】(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2)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二、读——解答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材料,是解好题的重要一步。现在高考注重“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创设和运用,在卷面中会呈现大量材料,而文字型材料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出处三部分,在做题过程中我们要规范阅读材料的程序和方法,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读材料引言(题引)
文综考试一般都采用专题式或者主题式命题方法,即一道题目都有一个中心和主题,这体现了命题者的立场和意图,而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领会命题意图和考查方向,就如同找到了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2.读材料正文
这是读题的核心部分,一般要求阅读材料在两遍以上(要有粗读、细读、重点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做到“分、概、划”。分,有些材料比较长,而且信息量比较大,要根据材料当中的“;”“。”“……”或根据材料内容,用“‖”符号划分材料段落和层次,这主要有利于一些概括、对比类的问题的理解分析;概,在阅读材料时需要概括出划分的每段或每层材料的中心,找出中心词,为正确理解分析问题做准备;划,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的提取材料的重要信息,使线索更清晰,以全面把握重点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这三者不是分开孤立进行,而是要同步进行,在粗读后的细读、重点读阶段,要做到边分、边划、边概。
3.读材料出处
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因此在考试中要高度重视。对于没有文字或文字很少的地图、图片、图表型材料,要做到据史读图、据图说史、以图补文。
【例2】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分析】读材料引言(题引):这题的材料引言是,“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从中我们可领会到命题意图和考查方向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计划经济思潮,这样有利于我们针对性的对材料正文的阅读以及对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的整合。
读材料正文和出处:这两部分的阅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划出(如材料中所示)和概括出上述三则材料的关键信息。第一则为1933年(材料出处)苏联经济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经济制度(材料正文)——国际的正面经验,第二则为1933年(材料出处)中国急需实行计划经济是因为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材料正文)——国内的中国国情,第三则为1934年资本主义世界放任经济政策失败(材料正文)——国际的反面教训。经过阅读归纳概括出材料的关键信息,再结合对应时间相关国家的历史,我们就可以寻找到答题的信息。
【答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三、找——解答的核心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寻找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不能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材料题是运用材料论证问题,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原则。因此,要做到一边读材料一边读设问,将设问置于材料中对照,从材料中寻找回答问题的信息。读材料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获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而且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挖掘一些隐含信息。另外不要忽略材料的引言和出处,有时关键信息可能隐含其中,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尤其是提示语为“根据材料回答”的设问,材料本身就蕴含着解题信息,但要注意一点,组织答案时不要简单照抄原材料,要对相关的有效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概括。
2.从材料与课本的联系——找取关联点
现在的高考材料题虽然都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问题,但与教材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一般通过材料和设问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如时间、人物、事件)可以找到与教材的关联点,利用这些关联点的教材内容可以进一步对材料进行解读和理解,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例3】阅读分析材料(如图1),完成下列各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缅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
【分析】这道驼峰航线题是一道文字图表混合型材料题,属于典型的“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历史高考题。
从材料内容本身找:材料中的“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缅公路运到中国。”告诉我们中国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内有较多的外部物资援助的通道;对于“图1太平洋战争形势图(1942年5月)”,我们根据“据史读图、据图说史、以图补文”的方法,可以得出,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再联系材料中“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驼峰航线”, 我们可产生这样的设问,驼峰航线开辟前,中国曾经有获取物质援助的通道,为什么在1942年中美还要付出巨大代价开辟新的通道?这样我们可以挖掘出材料隐含的一个重要信息:从二战全面爆发到1942年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导致以前的物质援助难以为继,这也是开辟驼峰航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从材料与课本的联系找:联系课本我们可以直接得出中国国防工业薄弱,军用物资匮乏,加上长期战争消耗,急需外部物质援助这些解题信息源。同时根据上面挖掘出的“从二战全面爆发到1942年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导致以前的物质援助难以为继”这一隐含信息,结合“1942年”这一重大时间背景,联系课本我们可以得出“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力援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英美援华物资通道被切断”以及“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国希望中国牵制日军”等这些具体的解题信息点。
【答案】(1)①中国国防工业薄弱,军用物资匮乏;长期战争消耗,外援更显重要。②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力援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英美援华物资通道被切断。③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国希望中国牵制日军。(2)略。
四、答——解答的落点
答是解题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终的落点,前面的三个步骤都是为最后的解答做铺垫和准备。这中间除了一些方法和技巧外,还要注意答题规范,以免出现非智力性因素的失分。
1.答好第一问
现在的高考材料解析题一般是一组材料多个设问,很多时候各设问之间环环相扣,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甚至有些题就是以第一问为基础进行展开,例如判断(选择)观点并进行论述类型的题。这种情况下答好第一问就至关重要了,要不然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2.按分值答题
高考材料解析题的每个设问后面都会注有相应的分值,高考阅卷是依据“踩点给分”的原则。一般来说,答题时要“面宽点浅”,即答案的要点要全面,但每个要点要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同时要结合每问的分值,分值大的设问,要点要全,内容要详;分值小的设问,要点要精,内容要简。
【例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怀疑主义、独立思想,都是没有活动余地的。没有自由工会,没有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充其量只有对宗教的有限的宽容。适应这个体系的某些苏维埃犹太人却发现自己受到较多的宽容,有些人甚至取得了重要岗位。但是多数犹太人仍面临着怀疑和不信任,而且在宗教事务上受到困扰。艺术、文学,甚至科学都变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的作品——以及从事它们的人员——在苏维埃文化生活中消失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苏联思想文化状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状况带来的严重后果及产生的根源。(10分)
【分析】本题共有三个小问题,其分值分别为:思想文化状况的特点(6分),严重后果(2分),产生根源(2分)。这样我们可初步分析出第一问的答案应该要点多、内容详,第二、三问的答案应该要点精、内容简。通过仔细阅读材料,我们可完整地归纳出思想文化状况特点的六个要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出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和产生的根源,各一个要点即可。
3.遵循答题思路或模式
根据设问中的“核心词”或“答题语”,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形成基本的答题思路或模式。
原因(背景)类:主观—客观;国内—国际;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
影响(评价)类:分析性质;积极—消极;直接—间接—深远;对内—对外等。
措施类: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
作用类:由近及远;由内到外;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趋势)类:由……到……;越来越……等。
体会(启示)类:材料反映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得出的经验或教训;应该努力的方向等。
比较类:相同点;不同点;原因—内容、措施—结果—意义、影响—性质等。
判断(选择)观点类:判断(选择)观点—阐述理由、论证观点。
【例5】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遭。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三: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齐底步《世界经济通史》
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此题属于判断(选择)观点类型的问题,其基本的答题模式为:判断(选择)观点——阐述理由、论证观点。
首先选取其中一种观点,点明自己同意第一种还是第二种观点,勿放在论述后或不加选择,一般选择观点也是得分点。
然后对所选择观点进行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中一是要依据所学知识,二是要注意材料信息的利用。比如此题中如果选择“临时性措施”,则应当充分注意到在前面材料中“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属于临时性为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选择第二种观点则可以“借鉴、应用”材料中“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措施都属于制度性建设。
【答案】同意第一种观点:以工代贩、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同意第二种观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旨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4.运用相关的史学观点和基本原理
在答题时要运用一些史学观点和基本原理,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等,去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分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讨和论证历史问题。
【例6】以上文例3的第二问为例:(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
【分析】解答此问的重点在于运用全球史观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要把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系起来,既要答出驼峰航线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也要答出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这样从中国角度和世界角度综合分析其作用,答案才能完整。
【答案】从物质上支援了中国抗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有利于中国对日作战并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5.答题行文要规范
答题行文要做到“三规范”,即(1)卷面规范: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按照要求、讲究格式。(2)表达规范:语言精炼、运用术语、按问作答、答案三化(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3)内容规范:要点完整、合乎逻辑、观点正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