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于年少贫穷,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磨砺坚强品格和卓越毅力的考验,而避开去谈贫穷对一个孩子成长过程的阻碍和限制。其实,年少贫穷并不美好,根据医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年少贫穷会对人的一生产生严重影响,会对人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埋下深重的隐患,就像被终身监禁了一样。
一场关于贫穷的实验
科学家因自己的研究项目而受触动流泪,这很罕见。20世纪90年代末,哈佛大学神经学家查尔斯·尼尔森针对贫穷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对生活在罗马尼亚的贫困儿童展开了一项长期研究。
这个研究发现,出生于贫民窟中的婴儿,由于父母常常忙着自己的事情,出生第一年几乎都被置于床上,疏于照顾,白色的天花板使得他们的视觉经验单调受限;而且家里人很少有时间和婴儿说话,婴儿接触的语言刺激也比较少。因此,这些孩子从小就被剥夺了社会心理刺激,他们的大脑发育较普通家庭的同龄人更为缓慢。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穷家庭的孩子与同龄人的差距变得更为显著。他们不仅在智商上比同龄人低,语言组织上不如同龄人流畅,甚至于在大脑体积上,这些孩子也同样输给同龄儿童。贫困的孩童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到了青春期之后,这些贫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心理问题变得突出,性格变得非常偏执。另外,78位受测试的贫困孩童中有20人智商在12岁之后出现了下降的状况,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通常智商会随着孩子的大脑发育以及接受的信息刺激而逐渐提升,到达某一水平后趋于稳定,极少出现这种智商回退的现象。
富国也有穷人
尽管西方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儿童很少会遇上墨西哥或孟加拉国贫民窟和孤儿院孩子的绝望环境,但是仍旧有许多孩子正在经历着贫穷。根据英国儿童贫困行动组统计,全英共有290万个孩子生活在贫困中,这一数字占整个英国儿童总数的1/4以上。在美国,1500万名儿童生活的家庭收入低于官方贫困线。即便生活在较为富裕的国家,家庭状况不至于特别悲惨,但贫穷仍旧会对他们产生持久的不利影响。比起普通家庭的同龄孩子来说,这些贫穷的孩子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方面都要落后许多。
可怕的从来不是贫穷本身,而是基于贫穷的资源稀缺以及错误传播的认识和观念,这些深入骨髓的心理枷锁限制了孩子观察世界的视野,剥夺了他们对人生应该存有的正确思考,造就了所谓的“穷人思维”。
自卑与自尊的双重煎熬
低收入的环境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父母或是疲于工作养家,或是没有教育意识,忽略亲子时间,很少跟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缺乏关注,家庭氛围的缺失会使孩子性格趋于孤僻,不愿与人沟通交流。
由于养家负担的辛苦,一些贫穷家庭的父母经常在言语中抱怨生活,对孩子缺少鼓励,甚至把对生活的不满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用讽刺与挖苦的语言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传达出许多负能量的信息。不少低素质的家长甚至通过对孩子实施暴力来进行管束,完成“家庭教育”。
种种来自家庭的压力对孩子大脑发育会造成持久性的伤害。动物处在感到危险的环境中,尚且懂得保持警惕,小心谨慎,不敢踏足未知环境,人类更是如此。长期处在这种贫穷的压抑氛围中,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也会变得异常敏感,害怕社交,自卑心重。这种心理压力会阻碍他们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接触的人和事少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智力发展。而小心谨慎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孩子们本来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丧失了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奢侈的时间观念
对于贫穷的家庭来说,时间是富余资源,金钱是稀缺资源,因此他们会更愿意用耗时间的办法来省钱。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孩子对于时间的观念就比较淡薄,对效率的提高也缺乏追求,对花钱这件事缺乏底气。
比如,两个年轻人都得到一笔钱,一个家境较好、没有金钱压力的年轻人A最聪明的做法是把钱用在投资自己身上,通过参与培训、技能学习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来自贫穷家庭的年轻人B可能就会把这笔钱存起来。即便这是个奋发向上的小青年B,决心通过自学去了解那些技能,而缺乏专业指导,耗费了时间的同时,他可能并不能收获同样的提升效果。后来,当遇到一个升职的机会,A自信地通过更高的个人能力抓住了机遇,等着升值加薪,用更多的资源提升自己的能力,而B手里攒下的钱永久地存在银行的账户上,并没有衍生出更多价值。
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
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穷困的环境而培养出难以戒除的狭隘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会进一步加剧一个人的穷困状况。
普通人家借助物质资源在少年时期可以建立起来的品质,穷人家的孩子需要长大后自己去建立。比如,分享的习惯、谦让的美德,这些在穷困的人家不见得会受到父母的赞赏。人生有很多必修课,小时候没在适当的时候学会,长大了难以再补回,那些印刻在性格里的谨慎和安全缺失往往导致一个人长大后做事畏首畏尾,缺乏决断。
一个穷人,为了生活,往往需要在小事上精打细算,却很少有时间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个人发展,过度忙碌,非常疲惫,但缺乏方向,效率低下。很多出身贫穷的人,比常人更加努力,但是因为长期处于贫穷环境,失去了摆脱贫穷的眼光、决策力和判断力。他们更愿意维持稳妥、安定的生活状态,对于风险的恐惧超过一般人。即便有一天他们摆脱了暂时的贫穷,也会因为这种狭隘的思维而失去许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穷困本身不可怕,但如果因为这种骨子里禁锢的思维,失去对生活的思考,对未来的远见,会使人逐渐变得缺少想法,乏味单调,在“穷”这个死循环里,逃不出来。
穷,也不穷
当然,所有上述这些,也并非绝对。贫穷的环境也不总是只有恶劣:重视家庭教育的父母可以用愛与关心养育出坚强、勇敢、和善的孩子;书籍、学校教育以及通过人际交往得到的信息可以拓宽一个人的视野,提高一个人看问题的高度;通过奋斗和努力,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走出了贫困,也在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中,一步步摆脱狭隘的思维枷锁。如果破除这种恶劣环境造成的禁锢,一个人经济上的匮乏将只是暂时的。
一场关于贫穷的实验
科学家因自己的研究项目而受触动流泪,这很罕见。20世纪90年代末,哈佛大学神经学家查尔斯·尼尔森针对贫穷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对生活在罗马尼亚的贫困儿童展开了一项长期研究。
这个研究发现,出生于贫民窟中的婴儿,由于父母常常忙着自己的事情,出生第一年几乎都被置于床上,疏于照顾,白色的天花板使得他们的视觉经验单调受限;而且家里人很少有时间和婴儿说话,婴儿接触的语言刺激也比较少。因此,这些孩子从小就被剥夺了社会心理刺激,他们的大脑发育较普通家庭的同龄人更为缓慢。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穷家庭的孩子与同龄人的差距变得更为显著。他们不仅在智商上比同龄人低,语言组织上不如同龄人流畅,甚至于在大脑体积上,这些孩子也同样输给同龄儿童。贫困的孩童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到了青春期之后,这些贫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心理问题变得突出,性格变得非常偏执。另外,78位受测试的贫困孩童中有20人智商在12岁之后出现了下降的状况,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通常智商会随着孩子的大脑发育以及接受的信息刺激而逐渐提升,到达某一水平后趋于稳定,极少出现这种智商回退的现象。
富国也有穷人
尽管西方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儿童很少会遇上墨西哥或孟加拉国贫民窟和孤儿院孩子的绝望环境,但是仍旧有许多孩子正在经历着贫穷。根据英国儿童贫困行动组统计,全英共有290万个孩子生活在贫困中,这一数字占整个英国儿童总数的1/4以上。在美国,1500万名儿童生活的家庭收入低于官方贫困线。即便生活在较为富裕的国家,家庭状况不至于特别悲惨,但贫穷仍旧会对他们产生持久的不利影响。比起普通家庭的同龄孩子来说,这些贫穷的孩子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方面都要落后许多。
可怕的从来不是贫穷本身,而是基于贫穷的资源稀缺以及错误传播的认识和观念,这些深入骨髓的心理枷锁限制了孩子观察世界的视野,剥夺了他们对人生应该存有的正确思考,造就了所谓的“穷人思维”。
自卑与自尊的双重煎熬
低收入的环境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父母或是疲于工作养家,或是没有教育意识,忽略亲子时间,很少跟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缺乏关注,家庭氛围的缺失会使孩子性格趋于孤僻,不愿与人沟通交流。
由于养家负担的辛苦,一些贫穷家庭的父母经常在言语中抱怨生活,对孩子缺少鼓励,甚至把对生活的不满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用讽刺与挖苦的语言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传达出许多负能量的信息。不少低素质的家长甚至通过对孩子实施暴力来进行管束,完成“家庭教育”。
种种来自家庭的压力对孩子大脑发育会造成持久性的伤害。动物处在感到危险的环境中,尚且懂得保持警惕,小心谨慎,不敢踏足未知环境,人类更是如此。长期处在这种贫穷的压抑氛围中,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也会变得异常敏感,害怕社交,自卑心重。这种心理压力会阻碍他们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接触的人和事少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智力发展。而小心谨慎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孩子们本来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丧失了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奢侈的时间观念
对于贫穷的家庭来说,时间是富余资源,金钱是稀缺资源,因此他们会更愿意用耗时间的办法来省钱。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孩子对于时间的观念就比较淡薄,对效率的提高也缺乏追求,对花钱这件事缺乏底气。
比如,两个年轻人都得到一笔钱,一个家境较好、没有金钱压力的年轻人A最聪明的做法是把钱用在投资自己身上,通过参与培训、技能学习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来自贫穷家庭的年轻人B可能就会把这笔钱存起来。即便这是个奋发向上的小青年B,决心通过自学去了解那些技能,而缺乏专业指导,耗费了时间的同时,他可能并不能收获同样的提升效果。后来,当遇到一个升职的机会,A自信地通过更高的个人能力抓住了机遇,等着升值加薪,用更多的资源提升自己的能力,而B手里攒下的钱永久地存在银行的账户上,并没有衍生出更多价值。
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
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穷困的环境而培养出难以戒除的狭隘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会进一步加剧一个人的穷困状况。
普通人家借助物质资源在少年时期可以建立起来的品质,穷人家的孩子需要长大后自己去建立。比如,分享的习惯、谦让的美德,这些在穷困的人家不见得会受到父母的赞赏。人生有很多必修课,小时候没在适当的时候学会,长大了难以再补回,那些印刻在性格里的谨慎和安全缺失往往导致一个人长大后做事畏首畏尾,缺乏决断。
一个穷人,为了生活,往往需要在小事上精打细算,却很少有时间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个人发展,过度忙碌,非常疲惫,但缺乏方向,效率低下。很多出身贫穷的人,比常人更加努力,但是因为长期处于贫穷环境,失去了摆脱贫穷的眼光、决策力和判断力。他们更愿意维持稳妥、安定的生活状态,对于风险的恐惧超过一般人。即便有一天他们摆脱了暂时的贫穷,也会因为这种狭隘的思维而失去许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穷困本身不可怕,但如果因为这种骨子里禁锢的思维,失去对生活的思考,对未来的远见,会使人逐渐变得缺少想法,乏味单调,在“穷”这个死循环里,逃不出来。
穷,也不穷
当然,所有上述这些,也并非绝对。贫穷的环境也不总是只有恶劣:重视家庭教育的父母可以用愛与关心养育出坚强、勇敢、和善的孩子;书籍、学校教育以及通过人际交往得到的信息可以拓宽一个人的视野,提高一个人看问题的高度;通过奋斗和努力,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走出了贫困,也在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中,一步步摆脱狭隘的思维枷锁。如果破除这种恶劣环境造成的禁锢,一个人经济上的匮乏将只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