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需要各行业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信息产业也不例外,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战略,4月17日信息产业部在山东威海召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根据“十一五”期间农村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目标,要求信息产业部门积极参与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
然而,农村信息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除了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还需要通信运营商积极投入、鼎力支持,在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中之间找到平衡点,让信息通信不断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通工程”意义重大
“村通工程”作为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农村通信普遍服务的重点工程,从2004年1月开始启动以来,成果明显,行政村通电话的比率从“村通工程”开始前的89.9%上升到97.1%,提高了7.2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邮电十五规划”中“全国95%以上行政村通上电话”的任务。1996-2005年我国“村通工程”进展情况,如图1所示。
“村通工程”进展顺利,与各通信运营商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村通工程”的实现方式,是按照“分片包干”原则由6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具体负责实施。具体做法是:将全国现有的31个省、市、自治区视为31个普遍服务地区,对每个地区按照提供普遍服务的难易程度进行综合评估打分,得出普遍服务任务量,然后在各运营商之间进行组合分配。运营商所承担的义务多少和其在电信业务市场上的收入成正比例关系。6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承担的“村通工程”任务的完成情况,如图2所示。
虽然目前“村通工程”进展顺利,但是运营商推动农村通信服务水平的提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村通工程”的深化实施,在2006年解决1 0600个未通电话行政村的通电话问题,使得我国村通电话率达到98.6%,到2007年底,全国所有的行政村都将接通电话;“村村通电话”工程由行政村向自然村的延伸;在东中部地区行政村基本普及互联网,实现“村村能上网”,在西部农村地区逐步推广互联网业务,确保“十一五”末全国基本实现“乡乡能上网”等规划目标的实现,还需要通信运营商们承担更多的责任。
农村市场面临困难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在电信消费方面的投入较少,而且经过各大运营商多年的放任自流的发展后,有消费能力的农户大部分已经成为通信产品的使用者了。目前,剩下的农户和各大运营商承接“村通工程”的行政村的经济能力就更弱了,运营商们要进入这部分农村通信市场,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效益差
我国农村地区居民居住群落非常广、杂、散,难以形成像城市那样集中的人口和通信消费需求。农村地区环境的差异也很大,除了基础设施状况不同外,更主要表现在我国是一个多地貌的国家,平原、山区、丘陵、高原、草地、沙漠、江、河、湖、海,这些不同地形更加剧了通信用户的分散性,加大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据有关部门测算,采用架杆拉线办法,我国农村安装一部固定电话的平均成本为城市的10倍以上,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由于地理环境恶劣,采用有线的接入方式,投资更大,有些地方每台电话的投资成本甚至达到5000元以上。而农村地区的用户通信消费水平又普遍较低,农村用户ARPU值远低于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通信建设成本大、投资回收期长、收益差,甚至可能经营亏损的不利局面,因而电信运营商在农村通信市场上主动性不强。
二、通信消费门槛高
通信终端一直以来都是开发农村通信市场的最大瓶颈,长期以来农村通信市场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通信终端的价位高于农民的经济收入。终端的高价格给农户入网设置了障碍,把数量巨大的有消费需求而消费能力相对弱的农村通信产品潜在用户群无形中拒之门外。
从某调查公司对我国某农业大省农村通信市场的调查结果来看,将近九成的农民表示能够承受的通信终端价格在300元以下,如图3所示。农民期望的终端价格与市场上终端的价格还有一定的差距,终端价格成为了农村通信消费门槛高的一个主要因素。
资费是提高农村通信消费门槛的另一大因素。
2005年,信息产业部调整了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这虽然给了运营商相当大的下调资费的自主权,但是各大运营商从保持收入的角度出发,都没有大幅度的直接降价,特别是对农村地区通信消费影响较大的本地通话费和区间通话费几乎没什么大的变化,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农村地区相对较高的通信资费成为了农村通信市场发展的另一大瓶颈。
三、销售渠道覆盖力有限
无论是什么产品,它要到达客户都要通过销售渠道,电信产品也不例外,目前各大运营商在农村市场的渠道实力相差较大,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渠道建设相对完善,但在渠道覆盖和渠道运营效率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而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由于进入通信市场的时间相对较短,而且市场拓展的重心长期集中在城市,农村市场的渠道建设相对落后,特别是自有渠道对农村地区的覆盖率还比较低。
运营商要兼顾责任与利益
尽管“村通工程”及其相关工程的最终完成,还要走很长的路,尽管在发展农村通信、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通信运营商们还会遇到其他的困难,但是通信运营商作为社会中的企业公民,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职责,这种职责要求企业在处理任何重大商业决定时,不能仅仅从利益最大化出发,还要考虑这些决策对社会、经济乃至环境的影响,最终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面临着政府的行政压力和市场的经营压力,尽管有点痛苦,但是如果我们从积极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在发展农村通信的过程中,采取的手段也愈发多样性,不仅有强制的手段,把硬性的任务分配给各个通信运营商,也有激励性的手段,考虑到企业的利益,逐渐建立激励机制,使企业从普遍服务中也能获得收益。
另外,目前的农村市场并不完全是一个“非营利”的通信市场,除了“村通工程”中那些条件恶劣、投入巨大、没有收益甚至亏损的公益事业外,农村通信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让通信运营商有所作为。
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大,电话普及率低,潜在市场空间大。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字来看,农村地区的人口数占我国全部人口的57%,而农村地区的固定电话的普及率只有城镇地区的1/3,每百人才有15部固定电话,由于移动电话的入网门槛高于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就更低了。农村地区的庞大的人口数量,相对较低的普及率,为通信 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1997—2005年我国农村电话发展情况,如图4所示。
同时,农村地区电话增长率也比较低,2005年农村固定电话用户增长仅为9%,仍低于城镇固定电话14%的增长率,说明农村通信市场的需求释放得比较缓慢,市场需求有进一步激发出来的可能。
农村经济增速加快,农民收入会随之增长,通信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在交通通信方面的消费明显提高,交通通信消费在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例由1995年2.58%增长到2004年的8.82%,特别是自2004年中央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即“一号文件”后,农民在交通通信消费增速显著,2004年交通通信消费货币支出比2003年增长了18.52%。《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发布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对农村经济和农村通信的发展做出了新的指示,这将会对我国农村收入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通信消费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通信运营商需要把握好企业求利意识与发展农村通信产业之间的关系,把效益发展与提供普遍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既然任务和责任不可避免,那么电信企业应该从务实的角度出发,力争既完成任务,又依靠自身优势,根据农村通信市场自身的独特之处,不断寻找商机,开发适合农村用户的多种通信业务,在发展农村通信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不断突破成本大而产出小的窘境,解决效益差的难题。
“借力政府”与“低成本”开拓农村市场
农村市场是一个比较特别的通信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企业行为受到政府的影响很大,通信运营商一方面有来自政府“普遍服务”任务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有市场盈利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运营商要在农村通信市场上成功突围,做好以下两点是关键。
一、借力政府,争取放松管制
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通信是国家的一项国策,在这过程中,能否获得政府的支持,特别能否赢得主管部门在管制方面的放松,决定了农村市场开拓的最终成败。因此,通信运营商在开发农村市场时,要借助政府的力量,争取某些方面的管制的放松,比如放松资费方面的管制,从而探索更有效的经营模式;针对各地区域具体情况,获得技术上的许可,允许使用各种适宜、可行的技术等,突破农村通信市场发展的瓶颈。
二、低成本进入,提高经济效益
运营商要提高农村通信市场的经济效益,采取低成本策略进入农村市场是关键。农村通信市场的“低成本”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广覆盖、低成本的网络建设和针对话音业务的低营销成本。在网络建设方面实现“低成本”策略,需要做好投资可行性方案评价,通过灵活、可扩展、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在保证基本通信质量的基础上,简化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因地制宜采用适用传输技术等,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低成本覆盖。在营销成本方面实现“低成本”策略,则是利用农村现有资源低成本建设营销服务网络,如可与当地渠道能力强的机构如邮政、农村信用社、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公司等结成联盟,以其分支为平台,发展农村分销网络;采用刷墙、横幅等低成本的宣传方式,传递产品促销信息,降低营销成本。
编辑/陶勇
然而,农村信息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除了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还需要通信运营商积极投入、鼎力支持,在社会责任和企业利益中之间找到平衡点,让信息通信不断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通工程”意义重大
“村通工程”作为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农村通信普遍服务的重点工程,从2004年1月开始启动以来,成果明显,行政村通电话的比率从“村通工程”开始前的89.9%上升到97.1%,提高了7.2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邮电十五规划”中“全国95%以上行政村通上电话”的任务。1996-2005年我国“村通工程”进展情况,如图1所示。
“村通工程”进展顺利,与各通信运营商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村通工程”的实现方式,是按照“分片包干”原则由6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具体负责实施。具体做法是:将全国现有的31个省、市、自治区视为31个普遍服务地区,对每个地区按照提供普遍服务的难易程度进行综合评估打分,得出普遍服务任务量,然后在各运营商之间进行组合分配。运营商所承担的义务多少和其在电信业务市场上的收入成正比例关系。6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承担的“村通工程”任务的完成情况,如图2所示。
虽然目前“村通工程”进展顺利,但是运营商推动农村通信服务水平的提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村通工程”的深化实施,在2006年解决1 0600个未通电话行政村的通电话问题,使得我国村通电话率达到98.6%,到2007年底,全国所有的行政村都将接通电话;“村村通电话”工程由行政村向自然村的延伸;在东中部地区行政村基本普及互联网,实现“村村能上网”,在西部农村地区逐步推广互联网业务,确保“十一五”末全国基本实现“乡乡能上网”等规划目标的实现,还需要通信运营商们承担更多的责任。
农村市场面临困难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在电信消费方面的投入较少,而且经过各大运营商多年的放任自流的发展后,有消费能力的农户大部分已经成为通信产品的使用者了。目前,剩下的农户和各大运营商承接“村通工程”的行政村的经济能力就更弱了,运营商们要进入这部分农村通信市场,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效益差
我国农村地区居民居住群落非常广、杂、散,难以形成像城市那样集中的人口和通信消费需求。农村地区环境的差异也很大,除了基础设施状况不同外,更主要表现在我国是一个多地貌的国家,平原、山区、丘陵、高原、草地、沙漠、江、河、湖、海,这些不同地形更加剧了通信用户的分散性,加大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据有关部门测算,采用架杆拉线办法,我国农村安装一部固定电话的平均成本为城市的10倍以上,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由于地理环境恶劣,采用有线的接入方式,投资更大,有些地方每台电话的投资成本甚至达到5000元以上。而农村地区的用户通信消费水平又普遍较低,农村用户ARPU值远低于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通信建设成本大、投资回收期长、收益差,甚至可能经营亏损的不利局面,因而电信运营商在农村通信市场上主动性不强。
二、通信消费门槛高
通信终端一直以来都是开发农村通信市场的最大瓶颈,长期以来农村通信市场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通信终端的价位高于农民的经济收入。终端的高价格给农户入网设置了障碍,把数量巨大的有消费需求而消费能力相对弱的农村通信产品潜在用户群无形中拒之门外。
从某调查公司对我国某农业大省农村通信市场的调查结果来看,将近九成的农民表示能够承受的通信终端价格在300元以下,如图3所示。农民期望的终端价格与市场上终端的价格还有一定的差距,终端价格成为了农村通信消费门槛高的一个主要因素。
资费是提高农村通信消费门槛的另一大因素。
2005年,信息产业部调整了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这虽然给了运营商相当大的下调资费的自主权,但是各大运营商从保持收入的角度出发,都没有大幅度的直接降价,特别是对农村地区通信消费影响较大的本地通话费和区间通话费几乎没什么大的变化,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农村地区相对较高的通信资费成为了农村通信市场发展的另一大瓶颈。
三、销售渠道覆盖力有限
无论是什么产品,它要到达客户都要通过销售渠道,电信产品也不例外,目前各大运营商在农村市场的渠道实力相差较大,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由于历史原因,农村渠道建设相对完善,但在渠道覆盖和渠道运营效率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而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由于进入通信市场的时间相对较短,而且市场拓展的重心长期集中在城市,农村市场的渠道建设相对落后,特别是自有渠道对农村地区的覆盖率还比较低。
运营商要兼顾责任与利益
尽管“村通工程”及其相关工程的最终完成,还要走很长的路,尽管在发展农村通信、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通信运营商们还会遇到其他的困难,但是通信运营商作为社会中的企业公民,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职责,这种职责要求企业在处理任何重大商业决定时,不能仅仅从利益最大化出发,还要考虑这些决策对社会、经济乃至环境的影响,最终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面临着政府的行政压力和市场的经营压力,尽管有点痛苦,但是如果我们从积极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在发展农村通信的过程中,采取的手段也愈发多样性,不仅有强制的手段,把硬性的任务分配给各个通信运营商,也有激励性的手段,考虑到企业的利益,逐渐建立激励机制,使企业从普遍服务中也能获得收益。
另外,目前的农村市场并不完全是一个“非营利”的通信市场,除了“村通工程”中那些条件恶劣、投入巨大、没有收益甚至亏损的公益事业外,农村通信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让通信运营商有所作为。
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大,电话普及率低,潜在市场空间大。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字来看,农村地区的人口数占我国全部人口的57%,而农村地区的固定电话的普及率只有城镇地区的1/3,每百人才有15部固定电话,由于移动电话的入网门槛高于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就更低了。农村地区的庞大的人口数量,相对较低的普及率,为通信 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1997—2005年我国农村电话发展情况,如图4所示。
同时,农村地区电话增长率也比较低,2005年农村固定电话用户增长仅为9%,仍低于城镇固定电话14%的增长率,说明农村通信市场的需求释放得比较缓慢,市场需求有进一步激发出来的可能。
农村经济增速加快,农民收入会随之增长,通信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在交通通信方面的消费明显提高,交通通信消费在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例由1995年2.58%增长到2004年的8.82%,特别是自2004年中央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即“一号文件”后,农民在交通通信消费增速显著,2004年交通通信消费货币支出比2003年增长了18.52%。《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发布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对农村经济和农村通信的发展做出了新的指示,这将会对我国农村收入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通信消费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通信运营商需要把握好企业求利意识与发展农村通信产业之间的关系,把效益发展与提供普遍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既然任务和责任不可避免,那么电信企业应该从务实的角度出发,力争既完成任务,又依靠自身优势,根据农村通信市场自身的独特之处,不断寻找商机,开发适合农村用户的多种通信业务,在发展农村通信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不断突破成本大而产出小的窘境,解决效益差的难题。
“借力政府”与“低成本”开拓农村市场
农村市场是一个比较特别的通信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企业行为受到政府的影响很大,通信运营商一方面有来自政府“普遍服务”任务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有市场盈利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运营商要在农村通信市场上成功突围,做好以下两点是关键。
一、借力政府,争取放松管制
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通信是国家的一项国策,在这过程中,能否获得政府的支持,特别能否赢得主管部门在管制方面的放松,决定了农村市场开拓的最终成败。因此,通信运营商在开发农村市场时,要借助政府的力量,争取某些方面的管制的放松,比如放松资费方面的管制,从而探索更有效的经营模式;针对各地区域具体情况,获得技术上的许可,允许使用各种适宜、可行的技术等,突破农村通信市场发展的瓶颈。
二、低成本进入,提高经济效益
运营商要提高农村通信市场的经济效益,采取低成本策略进入农村市场是关键。农村通信市场的“低成本”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广覆盖、低成本的网络建设和针对话音业务的低营销成本。在网络建设方面实现“低成本”策略,需要做好投资可行性方案评价,通过灵活、可扩展、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在保证基本通信质量的基础上,简化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因地制宜采用适用传输技术等,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低成本覆盖。在营销成本方面实现“低成本”策略,则是利用农村现有资源低成本建设营销服务网络,如可与当地渠道能力强的机构如邮政、农村信用社、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公司等结成联盟,以其分支为平台,发展农村分销网络;采用刷墙、横幅等低成本的宣传方式,传递产品促销信息,降低营销成本。
编辑/陶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