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这首被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歌曲如今再次在大银幕上响起。《南泥湾》是彭丹第一次当主旋律电影的导演。而除了导演身份,在这部电影中彭丹同时还是制片人、女主角和编剧之一。在此之前,彭丹是名副其实的“红色艺人”, 《黄埔军人》、《张思德》、《可爱的中国》……都有她的身影。再往前看,她是香港电影圈炙手可热的明星,是拒绝了《花花公子》封面拍摄的选美冠军。如此巨大的转变和反差,只能发生在彭丹身上。
外公教我不要忘本
拍摄《南泥湾》之前彭丹思考了很久,如何才能把一个大伙儿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拍出新意。她选取了低角度小人物的方式去展现这段宏大的叙事。“《南泥湾》虽然是主旋律电影,但我希望它是一部以小见大的电影,透过一个点让观众看到南泥湾的真实情况。”彭丹说。为了让《南泥湾》接地气儿,彭丹采用了一个女性的视角来讲故事,还加入了情感戏。“《南泥湾》实际上是讲战争与爱情的故事。那个年代的人的表达是含蓄的,可是他们的情感是浓烈的、真挚的。”彭丹说。“那是用生命换来的爱情,用生命去爱。我经常说:‘南泥湾吃不饱饭,死了都要爱’。吃不饱饭,饿死,还是要爱,还是在爱。”
在《南泥湾》中,彭丹从25岁一直演到95岁,这是她第一次挑战这么大的年龄跨度。为了演好95岁的老人,彭丹到敬老院去体验生活,经常和那些老人一呆就是一个白天,观察他们怎么吃饭、怎么聊天、怎么走路、怎么看电视。《南泥湾》是以回忆的形式展开的,影片里面有很多画外音,是95岁的苗子(《南泥湾》中的女主角)在叙述当年的故事。拍摄的时候,大家考虑了很多配音演员,也找了好几个有名的配音演员来配音,但是配完之后录音导演和主创们都不满意。于是大伙儿一齐“怂恿”彭丹亲自配音,结果录完之后,所有人都选择了彭丹的配音——全票通过。于是,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就是彭丹自己的声音。这也把她累得够呛,因为要学衰老的声音,录完之后喘不过气来,比演戏的时候都累。
彭丹的外公是位老红军,曾经任职遵义市的副市长。革命故事彭丹从小就耳濡目染。小时候,外公经常给彭丹讲自己参加革命、光荣负伤的经历,在小小的彭丹心中早早被埋下了红色的种子,从小对革命怀有深深的敬仰。外公一直叫她不要忘本,不要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彭丹觉得饮水思源,革命精神在任何年代都不过时。
几年前在陕西延安拍摄电影《张思德》的时候,彭丹遇到了一个红军三五九旅的老排长,被他讲述的一段当年的历史所感动。那时候,彭丹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拍一部关于南泥湾的电影。后来,彭丹四次去延安,和当地老百姓聊天收集素材,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三五九旅的老兵,听他们的经历。《南泥湾》讲的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红军三五九旅在缺衣少粮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提前进入南泥湾垦荒的故事。为了拍摄这部片子,整个剧组去了延安、富平、富县、甘泉、铜川、宜川……把延安周围的这些县都跑遍了。彭丹要求一定要找原始森林的景,但所到之处净是植树造林的小树苗。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大树参天的森林,却发现根本不具备拍摄条件,车开不进去,设备也没法运进去。彭丹就要求剧组扛也要扛进去。于是,在冬天最冷的时候,下着大雪,整个剧组扛着机器、道具、机枪、化妆箱、服装,在零下十几度的深山老林里一呆就是56天,每天吃的都是带冰碴子的饭,却一天都没有停机。56天彭丹每天只睡3个小时。大伙儿嘴上不敢说,心里都在暗暗骂:这个导演神经病,有影视基地不拍,非得跑到荒山野岭来受罪。可是,电影计划拍摄时间60天,结果提前四天完成任务,整个拍摄过程没有出一次事故,没有一个人受伤。
彭丹说,《南泥湾》的整个拍摄过程就是体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过程。“如果南泥湾不苦,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苦的地方了。”这也是戏里面三五九旅旅长王震的一句台词。现在剧组的演员们去到别的剧组,都在传递着南泥湾的精神,“哎哟,你们这算什么苦啊,我们拍《南泥湾》的时候……”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很多观众最开始熟悉彭丹,还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她在香港拍的《猛龙过港》、《街头赌圣》、《97家有喜事》等一系列商业片。
彭丹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她在美国茱莉亚艺术学院影视导演专业读书。她参加选美比赛,先后当选华裔小姐冠军、中国小姐冠军和世界亚裔小姐冠军。《花花公子》杂志邀请她拍封面,酬劳是25万美金,彭丹拒绝了。消息传出,在华人演艺界引起轩然大波。随后,她被黄百鸣赏识,应邀到香港拍摄《狼吻夜惊魂》,从此踏足香港娱乐圈。
1995年,彭丹到了香港。此后几年间,曾志伟说:彭丹在东南亚和香港比成龙还要红。整个香港一看见彭丹就开心得要命,曾志伟的电视节目《无敌掌门人》收视率上不去的时候就打电话找她来救场。那会儿,《东方日报》力捧的明星《苹果日报》不写还要骂,《苹果日报》力捧的明星《东方日报》则要封杀,只有彭丹左右逢源。
1999年,在香港事业正值如日中天的彭丹毅然决然回到内地,拍了一部叫作《开着火车上北京》的剧情片,讲的是新中国第一代内燃机车女司机的故事。香港媒体大跌眼镜。此后,彭丹彻底离开香港影视圈,在内地拍摄了一系列的主旋律题材影视剧。在香港,像她这样学院派的不是很多,尽管在香港影视圈轻车熟路,是棵摇钱树,最多的时候一年主演14部电影,彭丹却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得不到发挥。相比之下,内地的戏比较多元化,回到内地专心致志拍电影对她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彭丹很享受这种感觉。
如今,当被问到自己当初离开香港回到内地的决定是否正确 ,彭丹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想要很高的知名度,很高的曝光率,想要万众瞩目,想要鲜花和掌声,那当然是香港好了。但是,如果你想把自己学的东西学以致用,去拍一些自己真正想拍的东西,实现自己艺术上的追求,可能在香港就不适合了。”彭丹说。离开香港的时候,很多朋友甚至家人都不理解她。上世纪90年代末,能到香港拍片的内地演员还是凤毛麟角,那个时候走是需要勇气,需要魄力的。
2002年,彭丹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投拍电影、电视剧和广告,还有一些演出活动。骨子里的军旅情结让她对红色题材格外偏爱。彭丹说自己不喜欢重复过去,喜欢挑战和创新。不管是什么电影,对她来讲都是一样的,最重要的都是要讲好的故事给人家听。
慈善是需要传承的
回到内地后彭丹渐渐远离了喧嚣,开始踏踏实实拍电影,低调做事情。她成立了“彭丹爱心基金会”、“真爱基金——彭丹专项资金”……“母亲水窖”也有她的身影,她捐建的四川省康骨医院,已经免费给贫困山区的股骨头坏死儿童看病12年了。
早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彭丹是茱莉亚学院第一个拿到全额奖学金的内地学生。彭丹只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各见过她的资助人一次,知道他叫罗伯特。毕业典礼上,罗伯特和彭丹握手时说:“你的毕业成绩很优秀,资助你我觉得很骄傲。希望你将来能够多做一些慈善事业。”这句短短的话深深印在了彭丹的脑海里。彭丹一下子意识到,慈善就应该是这样的,不需要感激甚至不需要跟被资助对象接触,不应该宣扬也不应该有压力,更不在于捐了多少钱,做了多么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见到了需要帮助的人就去帮助他,就这么简单。
十几年前,在四川拍摄电影《烈火英雄》的时候,彭丹得知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姐弟,姐姐退学去放羊供弟弟读书。这个故事本来是要拍成电影的,彭丹直接就说“把这个姐姐找来我资助她上学,要是等到电影拍完她都得放好几年羊了。”后来,小学的校长找到彭丹,说这样的孩子还有14个,于是,彭丹就把这14个学生都资助了,直到她们读完大学。现在,她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大学毕业,有些还经常给彭丹写信。彭丹也跟她们说当年罗伯特对她说过的话:把慈善传播给更多的人。慈善是需要传承的。
2001年,彭丹又去四川拍片,遇上车祸,腿骨骨折。在四川康骨医院接受治疗时,彭丹听到医院走廊里有人在哭,就让助理出去看一下情况。助理回来告诉她:“一些小孩得了股骨头坏死症,没钱做手术。”彭丹了解到,8至12岁是股骨头坏死症的有效治疗期,错过这个年龄段,孩子一辈子就要在轮椅上度过了。但是那些孩子的家里都太穷,没有钱给孩子医治。彭丹就从片酬里拿出10万元钱援助那些孩子进行治疗。她的行为也带动了医院里的医生、护士,还有其他患者家属,大家纷纷为孩子们捐钱。由于捐款没有用尽,四川康骨医院就建立了“彭丹爱心基金”。汶川地震时,在“彭丹爱心基金”的资助下,四川康骨医院治愈了100多名患者。
如今,彭丹希望成立一个关于矿难儿童的基金。每次听到矿难的新闻,彭丹都会格外留意,她发现矿难往往是一次性补偿30多万元,很多矿难家属迫于生计会把这些钱用来解决生活困难,而很少用到孩子的教育上面。彭丹正在筹划一项专项基金,长期资助那些矿难儿童上学。
彭丹说,做慈善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她从来没有期待得到任何回报,“赠予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做慈善需要持续地付出,而不是博取一时风光”。
彭丹
主旋律和好看之间并不冲突
如今一提到主旋律影片,观众总会皱起眉头,觉得很难把它们和好看、艺术性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这些年轻导演所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如果主旋律都是用过去的模式去拍,那么观众肯定离我们越来越远。在感叹主旋律很难受到年轻人欢迎的同时,我们也要检讨一下我们这些从业者,有没有真正做到从观众的角度、市场的角度出发,让这种宏大的题材,这些弘扬中华文化主旋律精神的电影能够走近观众。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想,效果可能就会好一些。
我在美国学导演专业的时候,发现其实很多美国影视剧都是美国主旋律。比方说,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传》、《珍珠港》、《兄弟连》等等。虽然都是主旋律,却都选择了从个体小人物的角度去展现宏大的历史事件。《拯救大兵瑞恩》从一个母亲寻找儿子开始,这么小的一个视角,这么普通的一个战士,但是它揭示的是美国的国家主义和人文关怀。我觉得中国的主旋律影片肯定会越拍越多,成为主流,也一定要越拍越好,我相信中国将来的几年会有这样的趋势。
外公教我不要忘本
拍摄《南泥湾》之前彭丹思考了很久,如何才能把一个大伙儿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拍出新意。她选取了低角度小人物的方式去展现这段宏大的叙事。“《南泥湾》虽然是主旋律电影,但我希望它是一部以小见大的电影,透过一个点让观众看到南泥湾的真实情况。”彭丹说。为了让《南泥湾》接地气儿,彭丹采用了一个女性的视角来讲故事,还加入了情感戏。“《南泥湾》实际上是讲战争与爱情的故事。那个年代的人的表达是含蓄的,可是他们的情感是浓烈的、真挚的。”彭丹说。“那是用生命换来的爱情,用生命去爱。我经常说:‘南泥湾吃不饱饭,死了都要爱’。吃不饱饭,饿死,还是要爱,还是在爱。”
在《南泥湾》中,彭丹从25岁一直演到95岁,这是她第一次挑战这么大的年龄跨度。为了演好95岁的老人,彭丹到敬老院去体验生活,经常和那些老人一呆就是一个白天,观察他们怎么吃饭、怎么聊天、怎么走路、怎么看电视。《南泥湾》是以回忆的形式展开的,影片里面有很多画外音,是95岁的苗子(《南泥湾》中的女主角)在叙述当年的故事。拍摄的时候,大家考虑了很多配音演员,也找了好几个有名的配音演员来配音,但是配完之后录音导演和主创们都不满意。于是大伙儿一齐“怂恿”彭丹亲自配音,结果录完之后,所有人都选择了彭丹的配音——全票通过。于是,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就是彭丹自己的声音。这也把她累得够呛,因为要学衰老的声音,录完之后喘不过气来,比演戏的时候都累。
彭丹的外公是位老红军,曾经任职遵义市的副市长。革命故事彭丹从小就耳濡目染。小时候,外公经常给彭丹讲自己参加革命、光荣负伤的经历,在小小的彭丹心中早早被埋下了红色的种子,从小对革命怀有深深的敬仰。外公一直叫她不要忘本,不要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彭丹觉得饮水思源,革命精神在任何年代都不过时。
几年前在陕西延安拍摄电影《张思德》的时候,彭丹遇到了一个红军三五九旅的老排长,被他讲述的一段当年的历史所感动。那时候,彭丹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拍一部关于南泥湾的电影。后来,彭丹四次去延安,和当地老百姓聊天收集素材,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三五九旅的老兵,听他们的经历。《南泥湾》讲的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红军三五九旅在缺衣少粮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提前进入南泥湾垦荒的故事。为了拍摄这部片子,整个剧组去了延安、富平、富县、甘泉、铜川、宜川……把延安周围的这些县都跑遍了。彭丹要求一定要找原始森林的景,但所到之处净是植树造林的小树苗。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大树参天的森林,却发现根本不具备拍摄条件,车开不进去,设备也没法运进去。彭丹就要求剧组扛也要扛进去。于是,在冬天最冷的时候,下着大雪,整个剧组扛着机器、道具、机枪、化妆箱、服装,在零下十几度的深山老林里一呆就是56天,每天吃的都是带冰碴子的饭,却一天都没有停机。56天彭丹每天只睡3个小时。大伙儿嘴上不敢说,心里都在暗暗骂:这个导演神经病,有影视基地不拍,非得跑到荒山野岭来受罪。可是,电影计划拍摄时间60天,结果提前四天完成任务,整个拍摄过程没有出一次事故,没有一个人受伤。
彭丹说,《南泥湾》的整个拍摄过程就是体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过程。“如果南泥湾不苦,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苦的地方了。”这也是戏里面三五九旅旅长王震的一句台词。现在剧组的演员们去到别的剧组,都在传递着南泥湾的精神,“哎哟,你们这算什么苦啊,我们拍《南泥湾》的时候……”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很多观众最开始熟悉彭丹,还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她在香港拍的《猛龙过港》、《街头赌圣》、《97家有喜事》等一系列商业片。
彭丹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她在美国茱莉亚艺术学院影视导演专业读书。她参加选美比赛,先后当选华裔小姐冠军、中国小姐冠军和世界亚裔小姐冠军。《花花公子》杂志邀请她拍封面,酬劳是25万美金,彭丹拒绝了。消息传出,在华人演艺界引起轩然大波。随后,她被黄百鸣赏识,应邀到香港拍摄《狼吻夜惊魂》,从此踏足香港娱乐圈。
1995年,彭丹到了香港。此后几年间,曾志伟说:彭丹在东南亚和香港比成龙还要红。整个香港一看见彭丹就开心得要命,曾志伟的电视节目《无敌掌门人》收视率上不去的时候就打电话找她来救场。那会儿,《东方日报》力捧的明星《苹果日报》不写还要骂,《苹果日报》力捧的明星《东方日报》则要封杀,只有彭丹左右逢源。
1999年,在香港事业正值如日中天的彭丹毅然决然回到内地,拍了一部叫作《开着火车上北京》的剧情片,讲的是新中国第一代内燃机车女司机的故事。香港媒体大跌眼镜。此后,彭丹彻底离开香港影视圈,在内地拍摄了一系列的主旋律题材影视剧。在香港,像她这样学院派的不是很多,尽管在香港影视圈轻车熟路,是棵摇钱树,最多的时候一年主演14部电影,彭丹却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得不到发挥。相比之下,内地的戏比较多元化,回到内地专心致志拍电影对她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彭丹很享受这种感觉。
如今,当被问到自己当初离开香港回到内地的决定是否正确 ,彭丹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想要很高的知名度,很高的曝光率,想要万众瞩目,想要鲜花和掌声,那当然是香港好了。但是,如果你想把自己学的东西学以致用,去拍一些自己真正想拍的东西,实现自己艺术上的追求,可能在香港就不适合了。”彭丹说。离开香港的时候,很多朋友甚至家人都不理解她。上世纪90年代末,能到香港拍片的内地演员还是凤毛麟角,那个时候走是需要勇气,需要魄力的。
2002年,彭丹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投拍电影、电视剧和广告,还有一些演出活动。骨子里的军旅情结让她对红色题材格外偏爱。彭丹说自己不喜欢重复过去,喜欢挑战和创新。不管是什么电影,对她来讲都是一样的,最重要的都是要讲好的故事给人家听。
慈善是需要传承的
回到内地后彭丹渐渐远离了喧嚣,开始踏踏实实拍电影,低调做事情。她成立了“彭丹爱心基金会”、“真爱基金——彭丹专项资金”……“母亲水窖”也有她的身影,她捐建的四川省康骨医院,已经免费给贫困山区的股骨头坏死儿童看病12年了。
早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彭丹是茱莉亚学院第一个拿到全额奖学金的内地学生。彭丹只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各见过她的资助人一次,知道他叫罗伯特。毕业典礼上,罗伯特和彭丹握手时说:“你的毕业成绩很优秀,资助你我觉得很骄傲。希望你将来能够多做一些慈善事业。”这句短短的话深深印在了彭丹的脑海里。彭丹一下子意识到,慈善就应该是这样的,不需要感激甚至不需要跟被资助对象接触,不应该宣扬也不应该有压力,更不在于捐了多少钱,做了多么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见到了需要帮助的人就去帮助他,就这么简单。
十几年前,在四川拍摄电影《烈火英雄》的时候,彭丹得知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姐弟,姐姐退学去放羊供弟弟读书。这个故事本来是要拍成电影的,彭丹直接就说“把这个姐姐找来我资助她上学,要是等到电影拍完她都得放好几年羊了。”后来,小学的校长找到彭丹,说这样的孩子还有14个,于是,彭丹就把这14个学生都资助了,直到她们读完大学。现在,她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大学毕业,有些还经常给彭丹写信。彭丹也跟她们说当年罗伯特对她说过的话:把慈善传播给更多的人。慈善是需要传承的。
2001年,彭丹又去四川拍片,遇上车祸,腿骨骨折。在四川康骨医院接受治疗时,彭丹听到医院走廊里有人在哭,就让助理出去看一下情况。助理回来告诉她:“一些小孩得了股骨头坏死症,没钱做手术。”彭丹了解到,8至12岁是股骨头坏死症的有效治疗期,错过这个年龄段,孩子一辈子就要在轮椅上度过了。但是那些孩子的家里都太穷,没有钱给孩子医治。彭丹就从片酬里拿出10万元钱援助那些孩子进行治疗。她的行为也带动了医院里的医生、护士,还有其他患者家属,大家纷纷为孩子们捐钱。由于捐款没有用尽,四川康骨医院就建立了“彭丹爱心基金”。汶川地震时,在“彭丹爱心基金”的资助下,四川康骨医院治愈了100多名患者。
如今,彭丹希望成立一个关于矿难儿童的基金。每次听到矿难的新闻,彭丹都会格外留意,她发现矿难往往是一次性补偿30多万元,很多矿难家属迫于生计会把这些钱用来解决生活困难,而很少用到孩子的教育上面。彭丹正在筹划一项专项基金,长期资助那些矿难儿童上学。
彭丹说,做慈善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她从来没有期待得到任何回报,“赠予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做慈善需要持续地付出,而不是博取一时风光”。
彭丹
主旋律和好看之间并不冲突
如今一提到主旋律影片,观众总会皱起眉头,觉得很难把它们和好看、艺术性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这些年轻导演所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如果主旋律都是用过去的模式去拍,那么观众肯定离我们越来越远。在感叹主旋律很难受到年轻人欢迎的同时,我们也要检讨一下我们这些从业者,有没有真正做到从观众的角度、市场的角度出发,让这种宏大的题材,这些弘扬中华文化主旋律精神的电影能够走近观众。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想,效果可能就会好一些。
我在美国学导演专业的时候,发现其实很多美国影视剧都是美国主旋律。比方说,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传》、《珍珠港》、《兄弟连》等等。虽然都是主旋律,却都选择了从个体小人物的角度去展现宏大的历史事件。《拯救大兵瑞恩》从一个母亲寻找儿子开始,这么小的一个视角,这么普通的一个战士,但是它揭示的是美国的国家主义和人文关怀。我觉得中国的主旋律影片肯定会越拍越多,成为主流,也一定要越拍越好,我相信中国将来的几年会有这样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