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吃不饱饭都要爱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_lang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这首被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歌曲如今再次在大银幕上响起。《南泥湾》是彭丹第一次当主旋律电影的导演。而除了导演身份,在这部电影中彭丹同时还是制片人、女主角和编剧之一。在此之前,彭丹是名副其实的“红色艺人”, 《黄埔军人》、《张思德》、《可爱的中国》……都有她的身影。再往前看,她是香港电影圈炙手可热的明星,是拒绝了《花花公子》封面拍摄的选美冠军。如此巨大的转变和反差,只能发生在彭丹身上。
  
  
  
  外公教我不要忘本
  拍摄《南泥湾》之前彭丹思考了很久,如何才能把一个大伙儿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拍出新意。她选取了低角度小人物的方式去展现这段宏大的叙事。“《南泥湾》虽然是主旋律电影,但我希望它是一部以小见大的电影,透过一个点让观众看到南泥湾的真实情况。”彭丹说。为了让《南泥湾》接地气儿,彭丹采用了一个女性的视角来讲故事,还加入了情感戏。“《南泥湾》实际上是讲战争与爱情的故事。那个年代的人的表达是含蓄的,可是他们的情感是浓烈的、真挚的。”彭丹说。“那是用生命换来的爱情,用生命去爱。我经常说:‘南泥湾吃不饱饭,死了都要爱’。吃不饱饭,饿死,还是要爱,还是在爱。”
  在《南泥湾》中,彭丹从25岁一直演到95岁,这是她第一次挑战这么大的年龄跨度。为了演好95岁的老人,彭丹到敬老院去体验生活,经常和那些老人一呆就是一个白天,观察他们怎么吃饭、怎么聊天、怎么走路、怎么看电视。《南泥湾》是以回忆的形式展开的,影片里面有很多画外音,是95岁的苗子(《南泥湾》中的女主角)在叙述当年的故事。拍摄的时候,大家考虑了很多配音演员,也找了好几个有名的配音演员来配音,但是配完之后录音导演和主创们都不满意。于是大伙儿一齐“怂恿”彭丹亲自配音,结果录完之后,所有人都选择了彭丹的配音——全票通过。于是,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就是彭丹自己的声音。这也把她累得够呛,因为要学衰老的声音,录完之后喘不过气来,比演戏的时候都累。
  彭丹的外公是位老红军,曾经任职遵义市的副市长。革命故事彭丹从小就耳濡目染。小时候,外公经常给彭丹讲自己参加革命、光荣负伤的经历,在小小的彭丹心中早早被埋下了红色的种子,从小对革命怀有深深的敬仰。外公一直叫她不要忘本,不要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彭丹觉得饮水思源,革命精神在任何年代都不过时。
  几年前在陕西延安拍摄电影《张思德》的时候,彭丹遇到了一个红军三五九旅的老排长,被他讲述的一段当年的历史所感动。那时候,彭丹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拍一部关于南泥湾的电影。后来,彭丹四次去延安,和当地老百姓聊天收集素材,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三五九旅的老兵,听他们的经历。《南泥湾》讲的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红军三五九旅在缺衣少粮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提前进入南泥湾垦荒的故事。为了拍摄这部片子,整个剧组去了延安、富平、富县、甘泉、铜川、宜川……把延安周围的这些县都跑遍了。彭丹要求一定要找原始森林的景,但所到之处净是植树造林的小树苗。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大树参天的森林,却发现根本不具备拍摄条件,车开不进去,设备也没法运进去。彭丹就要求剧组扛也要扛进去。于是,在冬天最冷的时候,下着大雪,整个剧组扛着机器、道具、机枪、化妆箱、服装,在零下十几度的深山老林里一呆就是56天,每天吃的都是带冰碴子的饭,却一天都没有停机。56天彭丹每天只睡3个小时。大伙儿嘴上不敢说,心里都在暗暗骂:这个导演神经病,有影视基地不拍,非得跑到荒山野岭来受罪。可是,电影计划拍摄时间60天,结果提前四天完成任务,整个拍摄过程没有出一次事故,没有一个人受伤。
  彭丹说,《南泥湾》的整个拍摄过程就是体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过程。“如果南泥湾不苦,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苦的地方了。”这也是戏里面三五九旅旅长王震的一句台词。现在剧组的演员们去到别的剧组,都在传递着南泥湾的精神,“哎哟,你们这算什么苦啊,我们拍《南泥湾》的时候……”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很多观众最开始熟悉彭丹,还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她在香港拍的《猛龙过港》、《街头赌圣》、《97家有喜事》等一系列商业片。
  彭丹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她在美国茱莉亚艺术学院影视导演专业读书。她参加选美比赛,先后当选华裔小姐冠军、中国小姐冠军和世界亚裔小姐冠军。《花花公子》杂志邀请她拍封面,酬劳是25万美金,彭丹拒绝了。消息传出,在华人演艺界引起轩然大波。随后,她被黄百鸣赏识,应邀到香港拍摄《狼吻夜惊魂》,从此踏足香港娱乐圈。
  1995年,彭丹到了香港。此后几年间,曾志伟说:彭丹在东南亚和香港比成龙还要红。整个香港一看见彭丹就开心得要命,曾志伟的电视节目《无敌掌门人》收视率上不去的时候就打电话找她来救场。那会儿,《东方日报》力捧的明星《苹果日报》不写还要骂,《苹果日报》力捧的明星《东方日报》则要封杀,只有彭丹左右逢源。
  1999年,在香港事业正值如日中天的彭丹毅然决然回到内地,拍了一部叫作《开着火车上北京》的剧情片,讲的是新中国第一代内燃机车女司机的故事。香港媒体大跌眼镜。此后,彭丹彻底离开香港影视圈,在内地拍摄了一系列的主旋律题材影视剧。在香港,像她这样学院派的不是很多,尽管在香港影视圈轻车熟路,是棵摇钱树,最多的时候一年主演14部电影,彭丹却觉得自己所学的东西得不到发挥。相比之下,内地的戏比较多元化,回到内地专心致志拍电影对她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彭丹很享受这种感觉。
  如今,当被问到自己当初离开香港回到内地的决定是否正确 ,彭丹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想要很高的知名度,很高的曝光率,想要万众瞩目,想要鲜花和掌声,那当然是香港好了。但是,如果你想把自己学的东西学以致用,去拍一些自己真正想拍的东西,实现自己艺术上的追求,可能在香港就不适合了。”彭丹说。离开香港的时候,很多朋友甚至家人都不理解她。上世纪90年代末,能到香港拍片的内地演员还是凤毛麟角,那个时候走是需要勇气,需要魄力的。
  2002年,彭丹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投拍电影、电视剧和广告,还有一些演出活动。骨子里的军旅情结让她对红色题材格外偏爱。彭丹说自己不喜欢重复过去,喜欢挑战和创新。不管是什么电影,对她来讲都是一样的,最重要的都是要讲好的故事给人家听。
  慈善是需要传承的
  回到内地后彭丹渐渐远离了喧嚣,开始踏踏实实拍电影,低调做事情。她成立了“彭丹爱心基金会”、“真爱基金——彭丹专项资金”……“母亲水窖”也有她的身影,她捐建的四川省康骨医院,已经免费给贫困山区的股骨头坏死儿童看病12年了。
  早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彭丹是茱莉亚学院第一个拿到全额奖学金的内地学生。彭丹只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各见过她的资助人一次,知道他叫罗伯特。毕业典礼上,罗伯特和彭丹握手时说:“你的毕业成绩很优秀,资助你我觉得很骄傲。希望你将来能够多做一些慈善事业。”这句短短的话深深印在了彭丹的脑海里。彭丹一下子意识到,慈善就应该是这样的,不需要感激甚至不需要跟被资助对象接触,不应该宣扬也不应该有压力,更不在于捐了多少钱,做了多么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见到了需要帮助的人就去帮助他,就这么简单。
  十几年前,在四川拍摄电影《烈火英雄》的时候,彭丹得知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姐弟,姐姐退学去放羊供弟弟读书。这个故事本来是要拍成电影的,彭丹直接就说“把这个姐姐找来我资助她上学,要是等到电影拍完她都得放好几年羊了。”后来,小学的校长找到彭丹,说这样的孩子还有14个,于是,彭丹就把这14个学生都资助了,直到她们读完大学。现在,她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大学毕业,有些还经常给彭丹写信。彭丹也跟她们说当年罗伯特对她说过的话:把慈善传播给更多的人。慈善是需要传承的。
  2001年,彭丹又去四川拍片,遇上车祸,腿骨骨折。在四川康骨医院接受治疗时,彭丹听到医院走廊里有人在哭,就让助理出去看一下情况。助理回来告诉她:“一些小孩得了股骨头坏死症,没钱做手术。”彭丹了解到,8至12岁是股骨头坏死症的有效治疗期,错过这个年龄段,孩子一辈子就要在轮椅上度过了。但是那些孩子的家里都太穷,没有钱给孩子医治。彭丹就从片酬里拿出10万元钱援助那些孩子进行治疗。她的行为也带动了医院里的医生、护士,还有其他患者家属,大家纷纷为孩子们捐钱。由于捐款没有用尽,四川康骨医院就建立了“彭丹爱心基金”。汶川地震时,在“彭丹爱心基金”的资助下,四川康骨医院治愈了100多名患者。
  如今,彭丹希望成立一个关于矿难儿童的基金。每次听到矿难的新闻,彭丹都会格外留意,她发现矿难往往是一次性补偿30多万元,很多矿难家属迫于生计会把这些钱用来解决生活困难,而很少用到孩子的教育上面。彭丹正在筹划一项专项基金,长期资助那些矿难儿童上学。
  彭丹说,做慈善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她从来没有期待得到任何回报,“赠予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做慈善需要持续地付出,而不是博取一时风光”。
  
  彭丹
  主旋律和好看之间并不冲突
  如今一提到主旋律影片,观众总会皱起眉头,觉得很难把它们和好看、艺术性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这些年轻导演所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如果主旋律都是用过去的模式去拍,那么观众肯定离我们越来越远。在感叹主旋律很难受到年轻人欢迎的同时,我们也要检讨一下我们这些从业者,有没有真正做到从观众的角度、市场的角度出发,让这种宏大的题材,这些弘扬中华文化主旋律精神的电影能够走近观众。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想,效果可能就会好一些。
  我在美国学导演专业的时候,发现其实很多美国影视剧都是美国主旋律。比方说,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传》、《珍珠港》、《兄弟连》等等。虽然都是主旋律,却都选择了从个体小人物的角度去展现宏大的历史事件。《拯救大兵瑞恩》从一个母亲寻找儿子开始,这么小的一个视角,这么普通的一个战士,但是它揭示的是美国的国家主义和人文关怀。我觉得中国的主旋律影片肯定会越拍越多,成为主流,也一定要越拍越好,我相信中国将来的几年会有这样的趋势。
其他文献
我太喜欢积攒东西了!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照相器材,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收藏照相机,135机器、120机器很多,现在柜子里面都塞满了,桌子上摆的也全是相机。我有一大堆莱卡系列,尼康家族基本上收全了,有大型座机,也有哈苏……很多相机都是全新的,没有用过,那是因为舍不得,准备用的时候就买一个二手的使用。  我自己收藏的第一部相机是哈尔滨生产的熊猫DF单反,那是在1978年,是当时中国最好的相机,手里拿着
期刊
彼得雷乌斯:被“妒火”拉下马  编辑人语:美国中情局前局长彼得雷乌斯与他个人自传的作者、预备役少校布罗德维尔的婚外情一直隐秘而低调,但雷乌斯万万没想到的是,布罗德维尔却把美军基地社会联系人凯利当作潜在情敌而发邮件威胁,最终导致婚外情丑闻暴露。从驻阿富汗美军司令到美国中情局局长,彼得雷乌斯或许有可能在未来参与总统竞选的角逐。但他的仕途因婚外情丑闻只能黯然收场。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说,虽然他取得非凡的事
期刊
1986年北大艺术节,我们这些所谓的“地下诗人”,有了在未来国家栋梁面前展示朗诵才华的机会。当时我正苦学禅宗,号称“求道派”,写的一水儿的“山水景观诗”,我给北大学子朗诵的是《空山向晚》,挺有李商隐“向晚意不适”的感觉。我那时也特喜欢配乐诗朗诵,用的背景音乐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爱的罗曼斯》,所以有人就管我叫“爱的罗”,现在回想起来,不是很靠谱。  不过,在北大朗诵会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诗歌,
期刊
演员李玉刚  舞台上,李玉刚是貂蝉、西施、王昭君、杨玉环,是杜丽娘,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美的女性。  可是坐在我眼前的李玉刚,一脸英气,除了模拟表演动作之外,全无忸怩之态。他说自己过去更不修边幅些,“成了公众人物才注意点形象”。  成了公众人物,他也有痛苦,“男扮女”,也会有人讥笑嘲讽。他过去说,自己最怕别人不理解。如今再问他,他说他渐渐明白,自己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但是,“这种努力不会停止”。  
期刊
“我特别欣慰拍了这么一组片子记录老北京人冬天的生活。现在,那些都没了。”朱宪民言语里透出几分骄傲和感慨。记得中学有篇课文叫《济南的冬天》,此文的作者老舍先生写道“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朱宪民是山东人,“山东的冬天跟北京差不多,小时候就打雪仗,在冰上玩儿”。1978年,朱宪民从吉林调到北京工作,当时赶上改革开放,整个社会处在变化之中,“
期刊
C&A本季全新冬季款在艺术绘画中寻找到巧妙的色泽搭配,运用到了服饰用色灵感中。配合新颖的剪裁和潮流的设计元素,这个冬季,都市男女们的衣柜里不再只有单调的灰白,穿上C&A,让冬季的空气也跟着鲜活与色彩起来。  大胆撞色点亮冬季  ——C&A YESSICA女装系列  YESSICA女装系列本季在色彩与色彩的碰撞中展现女性的千姿百媚。深色系在这一季被红色的艳丽“撞”亮,无论是大红的上衣还是耀眼的红裤,
期刊
这个秋冬季装饰主义再次回潮,华丽的珠宝镶嵌、文艺的Art Deco,复古的巴洛克风格充斥着整个T台。浮夸珠宝是绝对主角,不管是存在感十足的大手镯、巴洛克风格的耳饰还是存在感十足的夸张项链,总之配饰一定要够大够复古够复杂。选对配饰是考验潮人的第一步,聪明的时装精会发现,这一季珠宝和高级成衣的结合才是最时髦的趋势。Prada领口珠宝装饰,Dolce & Gabbana宝石镶嵌时装,Lanvin华贵绝美
期刊
从二十年前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一纸风行到而今冯小刚导演作品《一九四二》尚未公映即成为影坛焦点,关于这部作品的丰富内涵,一直存在着多义性的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从多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正是作品艺术魅力的一部分,也是作品对不同类型读者和观众都产生强烈吸引力的重要原因。  《温故一九四二》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一九四二》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最简单而直接的评论就是“民族苦难史”。没错,这是一望可知
期刊
“I LOVE AIJING:艾敬综合艺术展”经过两年多创作与准备,在11月19日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艺术家艾敬再次以“爱”为主题呈现出装置、雕塑、绘画等近200件作品,这也是国家博物馆首次推出当代艺术展。艾敬给她的展览起名“我爱:艾敬”,而不是简单的“爱”,并非偶然。艺术家要的是爱的行动。对艾敬来说,爱是一种努力,是一系列善意的行为,不只是一个人遭遇的被动状态,需要意志和行动,是人的行为。  
期刊
昨日重现  今年的伦敦奥运会,叶诗文和孙杨的出色表现让更多人将目光投向泳池。殊不知,20年前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有“五朵金花”之称的五个中国姑娘曾经称霸女子泳坛,创造出了4金5银的骄人战绩,成为当年奥运会最轰动的新闻之一。  钱红就是其中一朵“金花。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她以58秒62的成绩打破奥运会纪录并夺得女子100米蝶泳金牌,她也是中国女子100米蝶泳第一个突破1分大关的运动员。  1971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