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人格教育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eng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素质教育是培养主体完满人格的教育
  素质教育一方面开发人的潜能,体现教育的功能性价值,确立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关注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培养健全的人格并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因此,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主体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完满人格。
  二、人格和人格教育
  人格具有复杂性、稳定性、倾向性、独特性等品质。教师人格既包含教师群体应共有的普遍性的心理品质,又包含每位教师作为独特的个体所别具一格的心理特征,前者具有公共性和稳定性倾向,后者具有特殊性和个性化倾向,两者使得教师人格更鲜明、更丰富。
  “教育首先是人学!”这可以说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义教育宣言。他用深情的目光对准每一个人的心灵,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看到自己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看到自己的强大优势,并为自身个性的充分发展而自豪、而骄傲。这才是人格教育,这样的教育会赋予每个主体自我开发的不竭动力。
  三、教师人格的隐性价值
  教师人格既包括以塑造民族未来为己任的群体的总体价值取向和理想化的精神风貌,又包括作为个体的人在其人格构成上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的倾向。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人格对学生身心长远、全面、和谐地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隐性价值。
  1.激励价值
  教师人格中那种高洁的理想精神、虔诚的敬业态度和强烈的求知欲激励着学生好学进取、 奋发向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学生能受教师的人格鼓舞,把学习转化为一种内动力,那么,这种教师对学生无形的“影响”和“震撼”,则是学生终身的财富。
  2.示范价值
  教师如果是“经师”,只是以空洞苍白的道德说教,从外部制约学生道德行为,那么学生就不会有动力对灵魂作自我审视和自我反省,更不会用活生生的道德规范来衡量自己并作出自我调节,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应该是“人师”。诚实、勤奋、公正、廉洁、坚持原则、追求平等、善恶分明、光明磊落,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对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具有显著的示范价值,使其能自觉主动地按照教师所显示出的具体的道德规范去校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3.促进价值
  教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深思慎行、不屈不挠,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和顽强的毅力。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日子里,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教师托举生命的顽强和刚毅,并把这种对意志力的心灵体验内化为自己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意志,这对独生子女来说比掌握任何知识和能力都重要。
  四、语文学科和人格教育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赋予了它在培养真善美统一的人格教育中的特殊的使命,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真善美的教育。
  1.真的教育
  求真亦即求知,“求知是人类的天性”。语文教育教人求真,主要目标有二:一是教人探求真知,即语言文字本身的内在规律;二是教人坚持真理,即不迷信权威,不屈从传统,勇于探求和坚持真理。教人求知就是追求人的智慧人格,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考、学会认知、学会学习。
  2.善的教育
  求善或向善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永恒追求,教人求善就是培养主体的道德人格。人们追求善的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无限发展、永无止境的。汉语言负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个生和睿智,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语文教育不要作形而上学的牵强的解释,让学生自己打开语文的“宝藏”——开阔视野、净化性情、增添智慧、提升精神、品尝人生、认识社会,从而内化成一定的道德人格。
  3.美的教育
  教人求美就是培养主体的审美人格。语文学科为主体的审美需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语文教育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和诱惑力,使学生在尽情享受美所带来的感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品所蕴藏的美的熏陶,由此获取新知、开发智力、净化心灵、丰富情感,从而全面发展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审美人格的塑造。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之于文,要求考生的作文能境界高远、思想深刻。  古人云,文以载道,文章是思想的载体、文化的载体、精神的载体。老舍先生也说过:文学的力量来自于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思想深刻,也是考场作文对考生提出的要求。“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的
期刊
诗歌的情感把握是高考诗歌鉴赏的常见题型,也是学生得分的难点之一。诗歌的情感从何而来?笔者根据自己历年在高三备考的一些实践,结合近年各地的高考题目,提出以下“三个关注”,希望有助于广大高三学生的备考工作。  一、关注诗歌的题目。题目对作品而言,为眼睛,为窗口。诗歌的题目内涵往往很丰富,透过它,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因此,要把握情感,题目就是关注点之一。例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语文卷诗歌鉴赏
期刊
李白所写的关于战争的诗歌按主题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  第一类,反对战争,同情民生疾苦。  唐人常以汉代喻唐朝,讥讽明皇黩武穷兵,好喜边功,发动不义战争,造成兵士死伤惨重。且看李白这首诗: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期刊
西方一句谚语说:“一磅的学理,不如一两的实际。”杜威也讲要“从做中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要认真领会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把课本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不能因学而教,而应因实践而教。也就是教师教的东西,学生切实可以运用到实践中,融入到现实生活里。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告诉我: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态度,使学生认识到课本知识本源于现实生活,学习课本知识也是学习生活实践并最终
期刊
一本成熟的教材所传达的信息是丰富而多元的,有很多独特的部分都可以辅助教学。当前,文本、图片、音频视频材料、网络等等新型的教学媒体都广为教师所用。而教材本身的内容却经常被忽视。  1.《致同学》和“单元导语” 教材在卷首编写了《致同学》,这不仅仅是写给同学们看的,也是教师要潜心咀嚼的。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一模块的主要内容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这里面包含了编者对教师教学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对学生的学
期刊
当今社会存在一些“特殊学生”,父母长期务工不在他们身边。对于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只有对他们异常心理行为及时进行矫正,促进他们健康发展,才能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我们都知道,家庭、学校、社会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三大课堂,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要齐抓共管,各尽其责。  1.首先应克服种种烦恼,尽早摆脱过去老年家庭生活的阴影,多为孩子着想,既不应把孩子看作是私
期刊
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什么书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然而,在当今的校园,升学的压力,作业的繁多,使学生的阅读时间不足,阅读环境不佳,使阅读一直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具体表现如下:  1.阅读时间不足,阅读环境不佳。高中生面临着较为沉重的学业负担,在考试指挥棒下,众多学生挣扎于烟波浩渺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一顿名副其实的“大餐”,它“味道十足 营养丰富”,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它的人文性致使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出现了“营养失衡,消化不良”的普遍现象,叫人痛心令人担忧。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光彩,迸发火花,使其成为学生向往的精神乐园?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学生才能尽情享用,怡情养性,全面发展。  一
期刊
一、剖析原因  我曾经在自己任教的学生中做过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请学生就“你认为自己在课上发言不积极的原因是什么?”作出回答,通过整理发现大致可归因为以下几点:  1.“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习惯于老师的表演,被动地接受知识,发言的机会不多,久而养成一味听的习惯。  2.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是出于怕答错的心理而不敢“乱”举手的。比如,有学生认为:“自己说错了,别人会说不懂还举手,老师会不会认
期刊
记叙文是传统文体,学生从小学就开始训练了。记叙文写作,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但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想凭借记叙文获得高分,非得下一番功夫,有所超越不可。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要具备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方面因内容的不同可以有所侧重。如何将一篇记叙文写得生动,使之拨动阅卷者的心弦。下面的一些做法,可作为爱好记叙文写作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