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战争诗之三类主题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白所写的关于战争的诗歌按主题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
  第一类,反对战争,同情民生疾苦。
  唐人常以汉代喻唐朝,讥讽明皇黩武穷兵,好喜边功,发动不义战争,造成兵士死伤惨重。且看李白这首诗: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 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古风》(其十四))
  此诗写天宝六年哥舒翰攻吐蕃石堡城之事。当时,国家富庶,但玄宗侈心动、贪边功,授意哥舒翰率众兵攻打坚固却并无多少战略重要性的石堡城,结果造成军士死伤殆尽,后果极其悲惨。《唐宋诗醇》说:“此诗极言边塞之惨,中间直入时事,字字沉痛,当与杜甫《前出塞》参看。”
  再看这一首: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古风》(其三十四))
  诗中反映的是天宝十年杨国忠、鲜于仲通等发动的南诏之战。由于土风不便,瘴疠伤害,馈饷缺乏等因素大败,造成远赴云南的士卒死亡人数达二十万之多。李白描绘的正是这一非正义之战所带来的父母妻子别离,战士远赴死地的人间痛苦。诗末两句对玄宗提出当用文德使远人来服的恳切建议。《唐宋诗醇》评论说:“‘群鸟夜鸣’写出骚然之状。‘白日’四句,形容黩武之非。至于征夫之凄惨,军势之怯弱,色色显豁,字字沉痛。……体近风雅,杜甫《兵车行》、《出塞》等作,工力悉敌,不可轩轾。”可见李白关注国事民生的诗可以和杜甫那些忧国忧民的诗作一较高下。
  上面这些诗体现了李白珍视生命,关注国事,同情士兵行役之苦的人本仁爱思想,其思想价值丝毫不逊色于杜甫。
  二
  第二类,反映了人应当积极报国、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且看: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白马篇》)
  此诗李白模拟曹植的《白马篇》,表明了人当立功边塞的远大抱负。末两句“ 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以退隐避世为耻,颇有一种傲睨一切的自负在里面。
  立功边塞豪情十足的诗还有《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其一),“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其二),“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其六)等表达了驱除外敌,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其中不乏要求取功名的意愿。《出自蓟北门行》: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从军行》:“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也是表达类似主题。
  在这些壮怀激烈的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将士们的边地生活之苦:“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塞下曲》其二),“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塞下曲》其五),“孟冬风沙紧,旌旗飒凋伤”“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出自蓟北门行》),尽管边地气候恶劣,生活艰苦,但一想到能报效国家、建功立业,这些苦就不算什么了。
  以上诗歌辞壮气豪,体现了李白想要立功边塞、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有着激奋人心、热爱祖国的积极效果。
  三
  第三类,思妇闺怨之愁,表达了对妇女生活的关心。从妇人的角度,由于战争造成夫妻间的相思别离之苦,这类诗歌往往写得哀怨含蓄,韵味悠长: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思》)写一个妇女对遥远燕北地区服兵役丈夫的思念,诗中没有写自己直接想念丈夫,却通过物候变化委婉道出对丈夫思念之久。萧士赟云:“末句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此诗可谓得《国风》不淫不诽之体矣。”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秋思》)兰蕙是女人所配以悦男者,所谓“女为悦己者容”,然而,由春到秋,兰蕙再凋,是则一年又过去了还是等不到心中的人归来。思妇之心,何其悲也!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子夜吴歌》其四)一句“明朝驿使发”让我们感到时间之仓促,一个“抽”一个“冷”字让我们感到妇人心灵手巧而又心意拳拳,一句问语“几日到临洮”活脱脱地把思妇内心极度渴想的痴情神态勾勒出来。短短几句话,诗人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善良痴情贤惠的思妇形象,可谓简洁传神,言简义丰。
  如此痴情的思妇形象在《捣衣篇》里展现得更为具体明晰、凄婉动人:
  闺里佳人年十余,颦娥对影恨离居。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鸟泛中洲。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有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丈夫远赴交河征役,妇人独守空闺十余年,春去春又回,娇美少妇在漫漫等待中独自熬成了白头,多少个春花秋月夜化成无尽相思泪!肖士赟说:“末句‘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意谓滔滔不归,则惟有托梦以从其夫于四方上下而,此亦极怀思之形容也欤!”
  世间最黯然销魂者莫过于离别,国家常年征战造成人间多少夫妻长久离别,又引发多少人生痛苦?这无可计算,但李白思妇闺怨诗中没有怒目圆睁,痛哭陈诉,而是以一种温和的笔法展现人间夫妻的相思痛楚,“哀而不怨,悲而不伤”,含蓄蕴藉,发人深省,深得温柔敦厚之旨。
  由上三类战争诗可见,李白也有关怀国家大事、体恤民生疾苦的诗,非尽是妇人艳语、饮酒求仙之词。且李白这三类诗在思想价值上并不逊色于杜甫,艺术成就也很高,为后世称道的诗篇较多。用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的话作结:“白作为诗歌,不过狂醉于花月之间,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视甫之忧国忧民,不可同年语。此种见识,真‘蚍蜉撼大树’,多见其不知量也。”
其他文献
如何提高学生古典诗歌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一问题令学生困惑,也让老师感到棘手,阅读理解诗词的方法以及题型解法很多很多,但学生还是读不懂诗歌,解不好题。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古典诗歌的阅读障碍。很多的解题方法无非是想投机取巧,一劳永逸,所以也就不可能实实在在地提高诗词的理解能力。我认为,除了那些老生常谈的方法之外,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让学生懂得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想挖掘诗词思想感
期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在高考中语文能否取得优异成绩,归根结底还得看其是否形成了较高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主战场仍然在课堂,尤其是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提升课本教学质量!  一、要重视选择高质量课本。  一套好的语文教材,首先必须提供最优秀的文本,强调读书,强调有益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现行语文教材,种类较多。而就选文和编排思路来看,现行人教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
期刊
语文教学,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一种情感与智慧的艺术。但长期以来,语文课的这种特点一直被忽视,我们的一些教师,总是把充满灵性和诗意的语文课变成单调而枯燥的说教,把充满激情与智慧的课堂简化成机械的应试训练场。于是,语文教学,在这种单调重复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她的灵性与魅力。语文的本质,离我们越来越远。  重构精彩课堂,使语文课堂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使语文教学更加充满智慧与激情,这是每位语文教师应该努力的
期刊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学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在教学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已有一个学期了,两个模块的内容也就马上要结束了,回想这几个月的教学历程,我感受深刻的一点就是苏教版的教材更多体现人文性,“向青春举杯”十六岁的少年刚上高中哪一个不是意气奋发,歌咏青春正是他们所向往的,第二版块“获得教养的途径”,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学习,对学习的看法。“月是故乡明”更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告诉学生,
期刊
自楚汉相争以来,尤其是一代史家司马迁写就《史记》以后,项羽便以一个悲剧英雄形象出现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人们对这位失败的英雄却总是难以释怀:喜爱者有之,赞美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力;尊崇者有之,颂扬其“不肯过江东”的骨气;怜惜者有之,为“四面楚歌”洒一行同情的眼泪;贬低者有之,为“沐猴而冠”发一番由衷的感慨……项羽面对渡船,面对亭长“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的劝告
期刊
【教材特点、教学设想】  与《唐诗宋词选读》相比,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数量少,难度略小,教学要求低,系统性也较弱,且其人文内涵都只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主题。因此,利用好《唐诗宋词选读》,将在教学内容主题的系统性方面,教学方式方法的生成性方面,以及引导学生获得对古典诗歌的整体性审美感知方面得到更大的突破和提升。  我发现,通过建立以横向为同一作家诗词的专题介绍,纵向为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诗词流变的坐标
期刊
实行新课标后,语文涉及的范围更广泛,教学内容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预习、复习、阅读、思考,充分调动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思考力等,主动愉快地开展探究合作,课堂才会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和谐互动的高效学习的课堂。  (一)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求师生之间培养合作关系、情感关系、
期刊
一直以来人们对探春的形象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有人称赞她的改革精神, 有人称赞她的人格尊严,也有人说她是封建卫道士。这主要是由探春思想内涵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造成的。她一方面有着比较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 另一方面又具有叛逆反抗的性格, 既平和恬静, 又寡淡无情, 既豪爽开朗, 又敏感脆弱。下面我们就从心理学角度,来探究这些性格背后深层的原因。  一、庶出制度与弱势性别的双重受难而形成的自卑心理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之于文,要求考生的作文能境界高远、思想深刻。  古人云,文以载道,文章是思想的载体、文化的载体、精神的载体。老舍先生也说过:文学的力量来自于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思想深刻,也是考场作文对考生提出的要求。“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的
期刊
诗歌的情感把握是高考诗歌鉴赏的常见题型,也是学生得分的难点之一。诗歌的情感从何而来?笔者根据自己历年在高三备考的一些实践,结合近年各地的高考题目,提出以下“三个关注”,希望有助于广大高三学生的备考工作。  一、关注诗歌的题目。题目对作品而言,为眼睛,为窗口。诗歌的题目内涵往往很丰富,透过它,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因此,要把握情感,题目就是关注点之一。例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语文卷诗歌鉴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