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既美味,又营养”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ng06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一顿名副其实的“大餐”,它“味道十足 营养丰富”,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它的人文性致使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出现了“营养失衡,消化不良”的普遍现象,叫人痛心令人担忧。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光彩,迸发火花,使其成为学生向往的精神乐园?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学生才能尽情享用,怡情养性,全面发展。
  一、“人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念,获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悟,确立“人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手段。
  二、“人情味”,是语文教学的“土壤”。
  有位伟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而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体察民情、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感受养母情深,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深情,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致橡树》中领悟独立不依的爱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别深情,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文学味”是语文教学的“养料”。
  所谓“文学性”,就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仅从理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构思、技巧,却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形象性”。久而久之,势必使语文教学陷入枯燥、机械的境地,使学生对语文课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热情。
  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生活味”是语文教学的“活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探讨焦仲卿、刘兰芝对封建礼法抗争时,学生就说双双殉情的抗争是消极的,现实生活中一般会私奔,这时候教师就应引导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为尾段化鸟双飞,化木连理的浪漫主义结局做铺垫。教师要培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把抽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时代味”是语文教学的“脉搏”。
  语文课堂教学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课堂与社会、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气息的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比如,在上《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课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神六,神七的发射过程,学生们对将要发射的神八也充满了无限期待,也想到了很多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紧跟时代,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例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所以语文教师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点,能力点,得分点,也要关注学生的素养和发展,也要关注语文的人文性特点。从精神的开拓,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会领会到语文所包涵的丰富内涵。
其他文献
【教材特点、教学设想】  与《唐诗宋词选读》相比,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数量少,难度略小,教学要求低,系统性也较弱,且其人文内涵都只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主题。因此,利用好《唐诗宋词选读》,将在教学内容主题的系统性方面,教学方式方法的生成性方面,以及引导学生获得对古典诗歌的整体性审美感知方面得到更大的突破和提升。  我发现,通过建立以横向为同一作家诗词的专题介绍,纵向为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诗词流变的坐标
期刊
实行新课标后,语文涉及的范围更广泛,教学内容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预习、复习、阅读、思考,充分调动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思考力等,主动愉快地开展探究合作,课堂才会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和谐互动的高效学习的课堂。  (一)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求师生之间培养合作关系、情感关系、
期刊
一直以来人们对探春的形象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有人称赞她的改革精神, 有人称赞她的人格尊严,也有人说她是封建卫道士。这主要是由探春思想内涵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造成的。她一方面有着比较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 另一方面又具有叛逆反抗的性格, 既平和恬静, 又寡淡无情, 既豪爽开朗, 又敏感脆弱。下面我们就从心理学角度,来探究这些性格背后深层的原因。  一、庶出制度与弱势性别的双重受难而形成的自卑心理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之于文,要求考生的作文能境界高远、思想深刻。  古人云,文以载道,文章是思想的载体、文化的载体、精神的载体。老舍先生也说过:文学的力量来自于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思想深刻,也是考场作文对考生提出的要求。“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的
期刊
诗歌的情感把握是高考诗歌鉴赏的常见题型,也是学生得分的难点之一。诗歌的情感从何而来?笔者根据自己历年在高三备考的一些实践,结合近年各地的高考题目,提出以下“三个关注”,希望有助于广大高三学生的备考工作。  一、关注诗歌的题目。题目对作品而言,为眼睛,为窗口。诗歌的题目内涵往往很丰富,透过它,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因此,要把握情感,题目就是关注点之一。例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语文卷诗歌鉴赏
期刊
李白所写的关于战争的诗歌按主题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  第一类,反对战争,同情民生疾苦。  唐人常以汉代喻唐朝,讥讽明皇黩武穷兵,好喜边功,发动不义战争,造成兵士死伤惨重。且看李白这首诗: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期刊
西方一句谚语说:“一磅的学理,不如一两的实际。”杜威也讲要“从做中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要认真领会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把课本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不能因学而教,而应因实践而教。也就是教师教的东西,学生切实可以运用到实践中,融入到现实生活里。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告诉我: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态度,使学生认识到课本知识本源于现实生活,学习课本知识也是学习生活实践并最终
期刊
一本成熟的教材所传达的信息是丰富而多元的,有很多独特的部分都可以辅助教学。当前,文本、图片、音频视频材料、网络等等新型的教学媒体都广为教师所用。而教材本身的内容却经常被忽视。  1.《致同学》和“单元导语” 教材在卷首编写了《致同学》,这不仅仅是写给同学们看的,也是教师要潜心咀嚼的。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一模块的主要内容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这里面包含了编者对教师教学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对学生的学
期刊
当今社会存在一些“特殊学生”,父母长期务工不在他们身边。对于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只有对他们异常心理行为及时进行矫正,促进他们健康发展,才能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我们都知道,家庭、学校、社会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三大课堂,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要齐抓共管,各尽其责。  1.首先应克服种种烦恼,尽早摆脱过去老年家庭生活的阴影,多为孩子着想,既不应把孩子看作是私
期刊
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什么书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然而,在当今的校园,升学的压力,作业的繁多,使学生的阅读时间不足,阅读环境不佳,使阅读一直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具体表现如下:  1.阅读时间不足,阅读环境不佳。高中生面临着较为沉重的学业负担,在考试指挥棒下,众多学生挣扎于烟波浩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