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史观——垂范百世的方法论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_go_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半年沉淀,再次面对大文学史观这个议题时,我不由得生发出万般感触。木斋先生所秉持的大文学史观之所以相值于垂范百世的方法论,乃因为它是“审美的,而非功利的;是探索的、创新的,而非因袭的、陈旧的;是整体的、流变的、联系的,而非局部的、僵死的、孤立的;是超越古人的,而非迷信盲从的;更是超越本时代的,而非受当下意识形态支配的”。
  先生治学,无比强调方法论,方法论绝不等同于方法,所谓方法是上手的工具、操作的流程;所谓方法论,是要求学人纵深地理解学科、把握到支持方法背后的意识形态。木斋先生的文学史观强调整体和流变,所谓整体和流变,是一种对当下学术分工过于精细化的反思。“只攻一项,不及其余”是对学术生命的局限,横向不能跨越学科桎梏,见到更高远的学术风光,纵向不能贯通古今,终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先生的大文学史观则是立体的文学史观,是综合了诗、词、曲于一体的整体流变的文学史观。从实际运用的角度看,先生治学的蓝图是努力为研究对象确立其在文学长河中的坐标,并以此作为研究的指归,渐渐向大目标逼近,最后精准定位,形成环环相扣、浑成一体的文学史体系。
  知易行难,今日之后来者在阅读木斋先生的论著时,甘之如饴,然其间耗费的心力与加诸的善功,唯先生一人知之,这亦是先生人格光照学界的根本原因。
  先生对大文学史观的运用不是偶然见之,而是经过炼造形塑成一種思想、一种习惯、一种根本的方法论,贯穿在每一段历史流光中。从真金美玉的《诗经》到风骨遒劲的建安文学;从隽永优美的山水田园诗到古典小说高峰《红楼梦》,无不可跨越出将文学作为“纯艺术”来探索的桎梏,在广泛的社会历史联系中发现文学创作的意义和趣味。比方说,在大文学史观的指导下,木斋先生用综合词乐史、歌诗史、曲词发生史的眼光,透视了五言诗的起源——研究五言诗起源,必须从五言诗发生史本身、铜雀台清商乐变革、汉魏历史演变等多维度进行研究。在五言诗基础上,先生又发展出对《古诗十九首》之写作年代的全新见解。一方面,先生以诗证诗,兼采史料,论证、界定出“五言诗”之确立标准,即“穷情写物”“一诗止于一时一事”,又确定了“每句三个音步的基本节奏”的外在特征和清商乐兴起的音乐条件,此之谓五言诗正式成立的基本要件。另一方面,先生又确认了“两汉时期的五言诗人尚未能透过描述具体场景来传情表意,只有到了建安年代,诗人们才会这种写法”这一信息。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先生科学地推论,东汉时之五言诗仅仅是建安文人五言诗的先声,尚未具备产生《古诗十九首》的写作条件。先生的这番论证过程是诗、史、乐的交互印证,宛如一出多声部交响乐般动人心弦,现在回望起来,倘若研究此领域的学者专攻一项,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又何能得来此般巧思呢?更遑论期待他们厘清文学史中的“疑案”。木斋先生的学术论见如大树般生发、延展,正是大文学史观这一主干的支撑、这一蓝图的存在,才孕育出先生今日这般破除成见、截断众流、超越时代的皇皇巨著。
  当我们把目光联结到先生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时,能发现先生在课堂上也无时不贯彻着大文学史观。比如,先生在课堂上讲解《红楼梦》的破译时,不为“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一句所拘束,而是将之放置在红楼大的脉络里思考。通过否定“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可能,进而追问谁人写下此语。在问题意识的导向下,先生联结脂批“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契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以及脂砚斋与畸笏叟之间对话式的记录,科学推断出“曹雪芹乃书中作者的集合体”,这番论证缜密周详、旁征博引、贯彻百年,直击我的内心。我深深感叹,木斋先生对于学术的发现竟能迸发至此般样貌,这绝不是巧思从天而降,亦不是瞬间的灵光闪动,而是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积累,宏观地把握整个文学史的全貌所结下的硕果。没有对文学史系统的把握,又何能在如此细小关节处缔造出学术史上的华美篇章呢?丢了大系统,哪能有巧思?
  感谢岁月,让我在年轻的时光遇到木斋先生,因为谁也不敢保证,当自己的学术观念和方法论凝固下来后,还能不能融化坚冰,去发现新的学术高地,去重新认识曾错误理解的观念。明我以德,木斋先生用学养光照了我的灵魂,让我学会格物致知、怀疑发问。
  (作者系中山大学在读本科生,台湾清华大学交换生。)
其他文献
值此《博览群书》出版400期之际,《博览群书》邀全球读者共同寻找400位善写400字美文高手。  一、活动主题和文章副题:我(们)与“博览群书”。其中括号内内容由作者确定,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是“我们家”“我们班”“我们组”“我们宿舍”“我们学校”等等;“博览群书”可以是本刊,可以是本刊微信公众号,也可以是您长期以来对“博览群书”四字的践行。  二、美文字数:400字(如包含个人身份信息,不超5
我们很多人最初的文学记忆,都来自中小学语文课本。课本中的古诗词文、“鲁郭茅巴老曹”等名家经典选段,从童年至今给我们无穷乐趣。让我记忆尤深的是中小学课本上的年,因为那些丰富讲究、有声有色、热闹欢乐的传统习俗,让世纪之交长大的孩子,尤其是90后,感到陌生、神秘而有趣。小的时候我们一遍遍阅读,想象过去的年,和课文中的伙伴交流并美滋滋地获得共鸣。写过年的作品远不止课本收录的,都给我们亲切感,让孩子时的我们
在北大教书多年,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编写教材,我自20世纪60年代跟随周一良、齐思和先生参加周吴本世界通史教材编写开始,可以说参加了不少此类教材的编写。不过越编热情越小,我曾经评论说我们的世界通史教材是“千人一面”,“味同嚼蜡”,虽有对前辈不恭之歉,但却是自己的真实感受。此次《世界文明史》的编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时系领导说世界史专业教师你年龄偏大,就将你的名字写在前面申请,不要你做什么具体工作,
1936年5月,刚从日本归国不久的青年学者何兹全,目睹愈加动荡不安的时局,尤其对在国民党重重围剿下而被迫走上长征之途的红军深表钦佩,不禁感慨万千,挥笔写下《纪念5月说几句旧话》一文。其中讲道:  共产党能号召一些青年跟着走,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不承认其中有些是信仰问题。近年的“剿共”,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部分人走错了路而生出的民族的痛心的事。  与学生同情长征的态度迥异,身为何氏老师的傅斯年,则
历史渐行渐远,现代文坛上的人与事也日益尘封到岁月的尘霾中,模糊不清了。吴奔星的遗著《待漏轩文存》(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8月版),为我们复活了一段远去的历史,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倡导者、诗人兼学者吴奔星平实又饱含诗人赤子之情的叙述中,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风云人物,胡适、钱玄同、黎锦熙、叶圣陶、冯至、卞之琳、艾青、臧克家、纪弦、李章伯、唐弢、王瑶、陈瘦竹等活灵活现地向读者走来,他们的音容笑
20世纪40年代,列维-斯特劳斯流亡美国期间同以布勒东等人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者们共同发现了西北太平洋海岸英属哥伦比亚地区的印第安人艺术,他们的艺术或想象恣肆,或雄浑阔大,或洗练写实。列维-斯特劳斯惊叹于这一地区印第安人在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他们的艺术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诸多印第安人艺术中,列维-斯特劳斯尤为钟情于他们的面具艺术,这直接促成了30年后《面具之道》一书的诞生。《面具之道》一书
《当年我读北大时》系大学同班同学刘福寿所撰。文章介绍了当年北大经济系教师队伍的豪华阵容,并对几位专业老师和公共课老师作了具体介绍。  实际上,大家都有着一样的思念。离开北大50年了,就像酒愈藏愈醇,我们思念也是历久弥深。关注北大,关注我们自己的老师,成了习惯,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情结,这种缘分,这种纠缠,蕴含着一种必然的逻辑。  初进北大的少年学子,面对如云的大师,有谁能够不激动、不信服、不
对于我来说,要将乔叶的新作《认罪书》(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说个清楚明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困难不是因为它没什么可说,或者是它太含混、太模糊,恰恰相反,它可说的实在太多,也非常的清晰明确,反倒让人一时之间不知从何说起,而一旦真的说起来,又不免挂一漏万、难以言尽。  还是从最切身、最直接的阅读体验说起吧。《认罪书》是一部让人一口气读到深夜读得欲罢不能的作品,也是一部让人在阅读中震动
中国文化复兴的首要基础在于民族语文的复兴  谢宁:白话文运动的反对者林纾在《论古文与白话之相消长》一文结尾,说过意味深长的话,“吾辈已老,不能为正其非,悠悠百年,自有能辨之者。请诸君拭目俟之。”整整百年过去,今天我们怎么评价白话文运动?  李春阳:林纾的文章题目意味深长,他用了很准确的动词“消长”,因为自唐宋以来,文言和白话一直并存,共同构成汉语书面语的格局。胡适等大力提倡白话,取代文言,甚至取消
当翻开近代中国的历史画卷,我们或许会被近代中国所经历的战争、所遭受的苦难而震惊,或许会为近代中国不屈不挠的努力和自强不息的前进而兴奋。也正因为此,自己常常希望能够自由徜徉于近代中国的历史叙述之中,去体味那近代中国历史展现的人生百味。  周锡瑞、李皓天主编,陈骁译的《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是最新出版的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一部力作。这部书中收录的主要是周锡瑞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