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新课程教师角色观下的科学新课引入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10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思考新的教师角色定位,认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促进者、活动的参与者、课程的开发者。思考科学新课引入的方法,实践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使之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更为专业有效。用以旧拓新法、情景引入法、问题引入法扮演学习的引导者角色;用故事引入法、设置悬念法实践学习的促进者角色;用实验引入法承当活动的参与者角色。
  关键词:教师角色定位;科学新课引入;学生主体
  
  笔者执教浙江教育出版社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7~9年级《科学》教科书四个多年头,在教学工作实际中逐渐明确了自己在当今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责任和地位,进而构建起符合新课程精神的新角色,以期自己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更为专业有效。笔者以为,教师角色可在科学新课引入中定下调子并很大程度上决定定位是否正确。今谈体会如下,以求证于方家。
  
  一、学习的引导者角色
  
  新课程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从传授知识的主角进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与学习困难的基础上,注重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充分感受,然后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质疑、实验、探究,开展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教师导入新课后,适时点拨,使学生思维进入高潮,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用“以旧拓新法”引入。比如在学习《大气压强》这一节时,让学生用老师准备好的道具来做实验以证实大气压强的存在,使得学生把原来的知识加以回忆,再由几个力气比较大的同学来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然后问学生:“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看出大气压强不但存在而且还很大”,“那么它到底有多大呢?大家想不想知道答案呢?想不想知道怎样来测定它的值呢?”这样,学生既复习了原来的“大气压强的存在”这一知识,又很自然地引导到我们要学习的大气压强的测定这一新课上来,我们的教与学就变得自然、轻松。
  在教学中我们把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引燃点”,并最终联系到新课程上来。这种方法既回顾了前面的旧知识,又为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作好了铺垫,也使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指出了方向,铺平了道路,使学生更易掌握新知识。
  用“情景引入法” 引入。如在讲授《平面镜的应用》这节课时,创设这样的情景:“让一个学生躲藏在讲台下,问他能不能看到熟悉的同学是谁或在干什么,当然他什么也看不见,然后给他一台潜望镜,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能如数家珍在说得一清二楚,学生的求知热情被激发出来,充满了好奇。”由于学生较大程度地参与到了情景活动中,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形成了水到渠成的教学形势,当然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容易了。
  情景引入法是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然后让学生说出其担当某个角色的感觉或意见,从而涉入到新课的知识点,教师成功切入新课。可见,该方法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做主动探究的主人。
  用“问题引入法” 引入。比如在教授《物体的摩擦》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所见到的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而不是方的?车轮胎为什么又要刻上花纹?为什么短跑运动员在跑步时都喜欢穿带钉子的鞋子,而长跑运动员又不穿钉鞋呢?”利用种种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来学习新知识,让学生知道车轮制成圆的是为了减小运行过程中的摩擦力,而轮胎刻上的花纹是为了增加地面与轮胎的摩擦力,从而推动车子前进,同样的道理短跑运动员穿带钉子的鞋子也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同时防止滑倒,而长跑的特点是要靠运动员的耐力或者说体力的,如果脚底摩擦力太大,这个摩擦力会消耗运动员体力的,到后来运动员就跑不起来了。紧接着又问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
  这些问题涉及的都是学生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但是你让他说出为什么,在没有掌握这节课之前,他们却是很难说得清,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起到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对所学新课知识点核心的指向性作用,可达到目标更清晰、重点更突出的效果。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二、学习的促进者角色
  
  以前,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或知识体系的呈现者,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拥有权力,教学以快速精确地传递课本中的知识为宗旨,学生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然而在新课程条件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决定了教师角色必须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特别是在概念、规律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促使将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丰富的教学情境来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支持,促进学生建构知识,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用“故事引入法” 引入。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这一节时,我以这样的故事引入新课。300年前的一天早晨,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在实验室做实验,一位花木工作给他送来了一盆紫罗兰,他随手拿来一瓣放在实验桌上,他倒出浓盐酸时不小心溅在花上,他想洗去花上的酸沫,于是给它放在水里,一会儿紫罗兰颜色变红了。他很诧异,设想可能是盐酸使紫罗兰变红的,于是又试验了一次,结果都变红了。换了其他已知的酸溶液也变红了。由此他推断不仅是盐酸,其他酸都会使其变色。偶然的发现,激发了他探求的欲望,他用其他的花瓣做试验,并且制成花瓣的水,酒精的溶液来检验试剂的酸碱性,后来他又从石蕊苔藓中提取紫色的浸液,酸能使它变红色,碱能使它变蓝色,这就是最早的石蕊试液,波义耳把它称作指示剂。偶然的发现,就给我们的科学研究带来了无穷的益处。你想学好科学并成就一番事业吗?那就从我们今天的《探索奇妙的自然界》开始。在此配一些有趣的酸、与石蕊试液、酚酞反应等的实验。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科学发展史中,妙趣横生的典故很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到寓教于趣之效,更能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用“设置悬念法” 引入。讲《安全用电》一节时,一上台就设下这样的悬念“有一只小鸟,落到几千伏的高压线上,将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引入光的折射这一课题时,先是讲叉鱼的情景,然后问学生怎样瞄准才能叉到水下面的鱼?一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这样想,有的学生那样答,尽管他们一时找不到正确的答案,但调动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指向解决问题的学习目标也立了起来。
  美国著名教育家哈曼说过:“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冷的生铁”,而设置悬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直接有利于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从而激发起学生达成目标的兴趣。
  
  三、活动的参与者角色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满堂灌”现象几乎一统天下。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师生对话,积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指导学生亲自体验编剧、导演、演员三种角色。因此,教师必须摆脱传统教育中的家长式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活动的参与者,用平等、尊重、理解、关心、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用“实验引入法” 引入。比如我们在教授《物质的变化》这一节时,就可以给学生做分组实验:点燃镁带、用口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事先不告诉他们是石灰水)、将大理石投入稀盐酸溶液中(事先不告诉他们是稀盐酸溶液)等实验。学生很快就会有了合作探究的兴趣,因为他们的经验就是金属不能够燃烧,向水中吹气不会有沉淀产生,大理石投入水中了不可能有气体产生,而我们的实验为什么就违反了他们的常识呢?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迫切地想解开这个谜。
  实验引入法是教师通过自己或让学生以安全、易操作、程序相对简单且经济的科学实验的演示来向学生介绍新课。由于科学实验有动手过程,有实验现象,有科学道理,且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观赏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高等特点,所以,教师如果能够选择一些生动、有趣、新奇的演示实验来引入新课,一定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动手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融入到教师的教学流程中去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利用演示实验来引入新课也往往更能够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好奇、好看,要求解惑的心情急迫。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教师可演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使学生在感官上承受大量色、嗅、态、声、光、电诸方面的刺激,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通过实验巧疑布阵、设置悬念。
  
  四、课程的开发者角色
  
  传统的课程开发的任务被认为是教育专家的事,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是教学的“法律文件”,教材被看成圣经一样,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新课程改变了这种“崇拜”,同时,新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与实践链接,给教师预留了充分的空间和余地。因此,教师在建构符合实际教学情景的课程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才能开发和利用好教科书以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如校内教育资源(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育设施等)、校外教育资源(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社会、自然资源)、计算机和网络教育资源(闭路电视、广播、卫星电视、局域网、校园网、互联网等现代传媒资源)等,这些资源都是学生自主探索、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保证。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思维、情感、行动的整合,把课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使课堂充满情趣。《新英语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使用英语中学习英语,让学生成为“Good User”而不是“Learner”,让英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工具而不是累赘。那么,如何使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真正实现语言
数学实验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全新的思路,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再创造式数学教学方法。数学实验教学是再现数学发现过程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然而,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很
摘 要:“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在有效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是关键所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如何设计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键词:有效教学;问题设计;教学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国家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赵占良老师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多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在活动中体验成长。为了提高小学品德课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抽象逻辑思维是一种通过假设进行的、形式的和反省的思维。学生感性知识的获得,一部分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学习逐步积累起来的,还有大量的是在课堂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自己演示各种直观材料进行观察或实验取得的,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我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的创
摘 要:探究性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语言怎样运用才能吸引学生,其最基本的途径是老师的授课语言要贴近新课标。在突出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不同教学环节教师会应用指导性语言、建设性语言、概括性语言将教学层层深入,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探究性学习;教学语言    历史教学语言是一种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目标,以规范化的表达为媒介的思维载体
新课程改革给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教师应积极探索开发英语课程资源,以拓宽学生英语学习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英语教学中,单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好玩的年龄特点使小学生不愿意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识记单词上,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思维规律决定小学生往往只会听、说、读单词,而听写单词,他们常常只能凭想象胡乱写出所谓的单词,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不断变化教学策略,使枯燥的内容鲜活起来。笔者在单词教学中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提高参与课堂学习的心智并有
所谓思路,就是人们对某一问题的思维方式及以此为基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而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即使是同一问题,其解决方法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利用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而进行的教学方法,叫做“思路教学”。应用“思路教学”引导学生去学习,去领悟和思索,使他们从概念、规律建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对化学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正确解决化学综合问题的能力。    一、让学生领会教师的讲授思路    思路教学的关键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