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本资源,构建满足差异的课程体系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471151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校提出的新命题。为了有效利用校本资源,构建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和差异的课程体系,并进行有效实施。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系统规划“启智”课程,从课程设置充分体现校本和满足差异,课程实施充分体现师生合作和分享,评价方式体现多元化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校本特色。
  关键词:校本资源;朱棣文精神;“启智”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6A-0027-05
  课程资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而提出的重要概念,是课程开发与实施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开发和利用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资源。所谓校本资源,是指支持学校达到一定办学目的,实现一定办学功能的各种资源,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因素,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先生的名字命名。朱棣文祖籍太仓,是一位对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伟大的物理学家。朱棣文伟大的科学成就、严谨的治学态度、深邃的科学思想、卓越的创新精神,均为世人所称颂。我校多年来通过对朱棣文的成长历程、杰出贡献及其人格魅力的研究,从他身上总结、提炼和汲取了优秀的精神特质——“厚积薄发、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和“探索发现、实践创造”的科学精神,并将其命名为“朱棣文精神”,以期引领学校发展与师生的精神成长。这是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资源,也是我校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基于此,学校提出了“启智教育”的主张,构建“启智”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奠基。
  一、“启智”课程建设的背景
  “启智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智慧生长。“启智”课程,是落实“启智教育”主张的重要载体。课程规划如何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学校特点并满足学生需求,是“启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實施与管理,由原来高度集中统一向权力下放进行了转变。权力下放也意味着责任分担,地方与学校已不仅是国家课程的管理者与执行者,而且是三级课程创造性实施的规划者、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这不仅对学校提出了课程管理能力与执行能力的要求,同时在如何创造性地领导本校的课程规划、开发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尤其是校本课程,它是在学校生成的,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校的资源特色,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辅相成,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特点。它是在对学生多样化需求进行科学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比,它有很多特殊之处,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需要学校的系统规划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
  (二)学校办学理念深化的需要
  为了实现朱棣文精神的落地生根,学校秉承“沐浴朱棣文精神,丰富学校内涵,促进师生最优化发展”的办学理念,分别从朱棣文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出发,培植具有“格物致知”和“书香致远”特质的学生,形成“崇尚科学精神,涵养人文情怀”的“启智教育”文化品牌。“格物致知”和“书香致远”因此成为我校的特色发展目标和学生的培养目标,要使这两种精神在我校学生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从这两方面着手规划、组织和实施启智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有着不一样的兴趣爱好、认知方式和学习起点,校本课程必须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和关注个体差异为旨归。学校应该从课程设置、选课、上课到课后评价,充分体现“学生至上”——课程设置充分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要,课程实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力求让每一位学生实现在自身基础上的有差异的发展。
  二、“启智”课程的架构和实践路径
  “启智”课程的规划,既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又要体现学校教育理念和历史传统,还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此,必须开发具有学校特点的、多样态的课程体系,实现学校目标和个体需求的高度统一。
  (一)“启智”课程的架构
  我国第一本教育学专著《学记》认为:教育本质为“化民由学”。“化民”即启智育人,启迪人类智慧。因此,“启智”教育是“启迪智慧”的教育,“启智”课程就是“启迪智慧”的课程。“智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生活的智慧。要培养有道德的人,能与人和谐相处的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我校德育的目标,因此衍生出“修德”课程和“和悦”课程。二是学习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智慧的学习内容和智慧的学习方式。这就决定了“启智”课程的另外两大类学习内容:“书香致远”课程和“格物致知”课程。通过课程设计、实施,营造书香弥漫的学校气质,培养“求知、爱美”的学生,培育“厚积薄发、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格物致知”对应的是“探索发现、实践创造”的科学精神。“书香致远”通过课程设计和实施,氤氲科技学习氛围,培养“求实、爱真”的学生。“启智”课程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智慧的,也就是指让儿童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课程的设置正是尊重学生个体需求、满足差异的体现。它的特点是学习过程是自主的,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习过程是开放的,能关注生成性目标的达成;学习过程是个性化的,能关注学生的不同的学习起点和认知风格,重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因素;等等。因此,“启智”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通过“修德”“和悦”“格物致知”“书香致远”四类课程,以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朱棣文小学建构了“启智”课程的图谱(见图1)。
  (二)“启智”课程的实践路径
其他文献
菜 花   常走进娘的菜地,渐渐地发现,蔬菜们大多会开着黄色的小花小朵。   比如西红柿、小白菜,比如浑身带着刺的黄瓜、棚架上正荡着秋千的丝瓜,还有大朵大朵花开金黄的南瓜。   还有一些蔬菜的花虽不是黄色,骨朵的形状却如会飞的蝴蝶。   比如紫蝶般的豆角花、豌豆花、萝卜花。   娘说,那耀目的黄色和彩蝶一样的形状,为的是尽可能多地吸引蜜蜂和蝴蝶光顾,那这小小菜地该是多么热闹呀。   娘
等一只羊误入歧途  用一个晚上把希望击伤。它一定把回家的梦在草原上磨过,在寻找归途的路上磨过,寻找它的过程便是收藏它呼唤的过程。不再关心倾斜的夜色是否变得柔软,让越来越慢的时间把塞北的月光磨亮。  一只在泪光中奔走的羊。  一只把爱切成落花流水的羊。  它在曠野里一直寻找我,我怕找到它的时候,它在流泪。而它只怕弄丢了它的主人,再也回不去了。  失魂落魄的我,或者失魂落魄的羊,在相遇的一瞬,便看到了
岩画里的马   卸下肉体和风尘的辎重,只留下生命极简而倔强的轮廓,形销骨立。凝练的线条勾勒出马向前奔跑的姿态,驱赶着大小不一的石头,走出生死的宿命,放牧时光的浩荡。   每一块石头都是岁月需要迈过的或高或矮的门槛,但所有的疾驰拒绝石头的牵绊,奔驰的马指引着时间的走向。受困于石头的是后来者卑微而迷茫的目光,读不懂那清癯背后筋骨的硬朗。   石头拾起轻重不一的蹄声作为自己的心跳,打开通往心灵的暗
伊莎多拉·邓肯嫁给了我们的诗人,而不仅仅因为这些,我用诗歌来赞美你。  伊莎多拉·邓肯是一颗无法捉摸的精灵,是现代舞的皇后,是发光的流体,是风,是酒醉之后恣意的癫狂……  伊莎多拉·邓肯是古花瓶拙美的图案一次梦的再生,是自然,是恋着这生命恋着这月光以幻觉开启的没有束缚的心……  是枷锁下的自由,是秩序的叛逆,是神力的引导,是自由的蝴蝶飞舞的无迹而绝美的图形……  是孩童,是创世纪的初民,是诗人……
一  在时间走远的滴答声中,纵然我的千万种感受深如大海,也只能自己汹涌。等在远处,心是一条宽宽的街,空荡荡地延伸。   既然没有想打开的疆域可以放眼,那就日日为时间写诗吧。哪怕把祈祷写成一根一根的银丝,把热烈写成一滴一滴的海水,其中的怀念也许不想读懂,或者更害怕读懂。   我一直陷落在海的氛围中无法自拔,用典太深,我迷失后发现浪花已走远,而我却成了一片无神的叶子,在风中飘着,没有人知道我满腔荷
摘要:无级差学业评价是指在课堂学习中或作业考试后以学生个体学业进步率与学习品质培养情况为经纬度,通过教育专业性的观察、判断进行个性化诊断、形象化表达并提出发展性建议。无级差学业评价开发与使用智慧管理系统——学业成长树app,主要的关注点在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得知识和技能,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无级差学业评价;学业成长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
摘要:以连云港市艺术学校“演练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总结了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点,推行和落实的关健所在,阐述了连云港市艺术学校在推进“围绕舞台,培养人才,以演促练,演练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成果。  关键词:校团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演练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C-0033-04  连云港市艺术学校是一所综合性的艺术学校。学校
摘要:职业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应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技能人才的创新培养。以加工制造类理实一体化课程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信息技术在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与创新理念,为职业院校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技能人才;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崖畔村庄   贴着陡峭的崖壁,以绳为梯,一头连着崖畔三十来户人家的村庄,一头连结一条坎坎坷坷的羊肠路。   是因为逃离战乱?是因为防备盗贼?抑或避开瘟疫?……先人呵,为何选择大山深处险恶的地方居住?那发黄残缺的族谱,已找不到答案。而在祖祖辈辈的记忆中,贫穷像大山里的荆棘,一代一代,根植在这里。   该上学的孩子,拂不去飘在头顶的浓雾,看不见山外小学校的教学楼,听不见那里朗朗的读书声;巡回支教
城市之桥  桥将城市之路向上引领,在时间与速度里,跨越于我们的生活,使紧迫的节奏沿着舒放的线条延伸。  在更高的流水线上,瞬间已背向巨大的阴影,而建筑的雄丽与奇险又迎面而来,不可回避,人群加重城市的重量,在一千座跨越之桥下呼唤新的跨越。  在城市巨大的转盘上,桥以弯曲的姿态呈现虹的形象,化解城市的压力,把美的造型写在意念的上空。  桥在速度的变奏中连接四个方向,它是空间的匍匐,是意义于流体中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