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怀求真、笃实的大师风范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red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本文作者数年前的一次“捡漏”,有幸收藏了徐邦达先生的一帧墨笔山水册页,成就了与徐邦达先生的一次通信。徐老的身传言教,求真、笃实的大师风范至今使人难以忘怀,成为作者后来学习的一个警策。今惊悉我国著名古书画鉴定大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书画家、诗人徐邦达先生因病于2012年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尤感这段往事成为作者一生难忘的珍贵回忆,特刊登出来与读者共同缅怀徐邦达先生。
  
  壬辰(2012年)立春以来,江南阴雨连绵,让人心情颇感郁闷。无意间从网络上惊悉我国古书画鉴定巨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徐邦达先生因病于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闻此噩耗,使我的心情尤感沉重。徐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界权威之一,他的离去可以说是当前我国古代书画鉴定界权威的终结。
  我作为一位普通的书画爱好者,喜好书画近四十年,但真正引领我步入书画鉴别法门、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能将“目鉴”与“考订”相结合的,便是拜读了由文物出版社于1981年5月出版的徐邦达先生的大著《古书画鉴定概论》(图1,书影)。我既得益于徐先生的大著宏论已整整三十年,对徐先生的钦挹之心也自然是日久弥深了。我与徐先生生前虽然未能圆梦于识荆,但十多年前有幸与他有过一次通信。当时拜读他的手教,如亲闻謦欬,并感受到他求真、笃实的大师风范。他的高义教泽,使我至今难忘。
  说起我有幸与徐邦达先生的一次通信,还得从我有幸收得的一帧名款署“心远居士徐旁”的墨笔山水画小品册页(图2)说起。
  戊辰(1988年)春,我在一字画商贩处见到旧(民国)画册页(尚未装裱的纸片)一叠五张,所作均为山水画,五位作者的“名头”确实非“小”即“冷”。但从画上题款中的年款来看都是“丙子(1936年)春”,加上尺寸悉同(均为纵26.5厘米,横33厘米)等情形来推度,这五张作品应该是同一部册页中的散页。由此推想或许其中原有一些“大名头”的作品已被商贩挑拣出,以善价而沽。因此,我便先就所见的五张作品询价,答称:“每张五角(吴语,即人民币50元),如一起拿去两块(吴语,即人民币200元)。”我闻后便按索价付钱,把这五张作品先买下。接着便试探性地问是否还有像刚才同样尺寸的山水画。答称:“还有一张,但价钿(吴语方言,等同价钱)跟刚才不一样。”说着就取出给我看。果然,所见是一张款题“仿白石翁(沈周),丙子春日,少云樊浩霖”雨景山水图(图3)。但索价两块(即200元),而且还称:“少一分不卖。”我为了使所获能凑成六张即半部册页,也就依价买下了。当时我不免为之窃喜,因为尽管该商贩深谙“生意经”,把自知樊浩霖(字少云,上海崇明人。曾长期在苏州授艺鬻画,声名藉甚。建国后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这位“大名头”的作品拣出后待价而沽。但由于他对于书画家的姓名、字号、别署等知识掌握无多等原因,才把其中款题“心远居士徐旁”的一件山水画,当作“小名头”之作,就此便把这件其实是出自当代著名书画家、古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手笔的墨笔山水册页“漏”入了我的藏箧。因此,我后来在撰述有关谈书画鉴藏方面的文章中曾经写道:“了解和掌握书画家的姓名、字号、别署、生卒年等知识,可以说是走进书画鉴藏天地的第一步。”【注】就把此事作为一个例证。
  由于上述的“捡漏”,才使我有幸收得一帧徐邦达先生的墨笔山水册页。这件册页的画笔秀润温雅,有董其昌、王时敏遗韵风神。画系写宋代词人贺方回(铸)《青玉案·横塘路》词意,故题为“写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意。丙子(1936年)三月,心远居士徐旁”。赏读词意,充溢着一怀愁绪,而画境中遥岑虚廓、柳林浅水,或清秀明润,或烟云氤氲,一派江南暮春夏初之景象。词意画境,堪称相得益彰。我在品赏这件佳作之余,以《独具只眼的徐邦达》为题撰写了一篇读画随笔(刊载于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年第2期《书与画》),文章在赏析词意画境的同时,还有对画家在艺事中能自出手眼,师承上转益多师,是为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一大要素的一些观感。拙撰刊出后,我为了向徐邦达先生求教,就写信并把拙文等一起邮寄给他,希望能得到他的指教。
  不久,我就收到了徐邦达先生的回信,书谓:
  绵绵同志:
  赐书并大文又一画照(片)均收悉。
  尊著过誉,甚为忝然。(文)中云:下走“兼擅治印”,实非属实。赵师处当时求学,只在鉴古一方,而未获得些些薪传也。
  “南沙六宾”,确是达五十年前申江稔交。其人孙姓,典当业,与江寒汀画师为同乡友,业余亦喜弄翰墨,山水是其所长。自建国以来,即杳无消息,或已不在人世矣。并此奉报。
  顺候!大安!
  徐邦达手复(1994)6.25(图4)
  拜读徐老的赐复,信中所述“又一画照(片)”,这便是我所要向他请教的有关一帧款题“蒲滩放鸭 小松本 丙子春三月 南沙六宾”,款印俱为“六宾”的墨笔山水册页,此作确能传清代金石书画家黄小松(易)画笔淡雅之遗范(图5)。因我对作者“六宾”其人,虽经多年来的查考求询,但仍然一无所知。鉴于我收藏的这件作品是与徐老的大作同时收到的,而且从所得到的这两件作品是尺寸相同的册页,又都是墨笔山水,而且年款(丙子三月)相同来看,所以推想徐老对“六宾”其人或许会有所了解。果然,徐老在赐复中不仅告知“南沙六宾,确是达五十年前申江稔交”,而且还把“六宾”其人的姓氏(“其人孙姓”)、职业(“典当业”)、交游、籍贯(“与江寒汀画师为同乡友”、“南沙”系地名,原属江苏常熟)、艺能(“山水是其所长”)等,一一告知我。
  然而,最让我难忘的是,由于我在附去的拙文中因见徐老画上所钤的“徐旁”、“邦达”二方小印确实篆刻俱佳,便就想当然地在文中有称“徐老兼擅治印,其早年即与陈巨来、方介堪、张鲁庵、叶露渊等同为‘二弩精舍’(赵叔孺)及门弟子。画上所钤二印,无论朱白,均仿佛秦人私印,白文深穆古朴,朱文则犀利工雅,其‘取法乎上’于此可见”。徐老读后,特在信中郑重地给予指出“(文)中云:下走‘兼擅治印’,实非属实。赵师处当时求学,只在鉴古一方,而未获得些些薪传也。”当我读了徐老的这段话,使我为自己当时在撰稿中“想当然”的附会所表露出的轻率、浮躁心态深感汗颜无地!再想徐老之所以会在赐复中真诚地指出我文稿中的不实之词,是为他的“求真、笃实”所使然。从中便使我认识到“求真、笃实”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要素。因此,徐老的这一身传言教,使我在日后学习中以这一教训时时警策自己。
   (责编:李禹默)
  
  注:指在《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2001年4月22日起《书画》版 刊载拙撰《鉴定讲座》专栏
  
其他文献
堆塑瓷瓶是我国宋代时长江下游地区流行的一种有堆贴塑内容的特殊的随葬明器,其典型特征为在主体罐的上部堆贴着飞鸟瑞兽、门阙楼阁、仙佛人像、乐伎杂耍等雕像。堆塑瓷瓶造型独特,雕饰复杂,形态各异。到了元代,造型逐渐简单直至衰落,分布范围小。堆塑瓷瓶将各种丧葬明器浓缩于一身,并组合为一有机的整体,集中了大量的丧葬信息,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历史研究价值以及收藏价值。    一、堆塑瓶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据唐
期刊
2011年7月23日,首届中国青州艺术博览会召开,收藏天下数字频道、山东电视台鉴宝栏目等众多媒体参加,文化部艺术品评估鉴定委员会主任王立军、毛晓沪、夏天星等专家亲临现场鉴宝。笔者有幸将收藏多年的两枚古钱“西周”、“六铢”带到现场请专家对此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均为真品,并出具了三位著名专家签名的鉴定证书。  作为一名普通的古钱收藏爱好者,能拥有两枚上档次、较为珍贵的古钱,笔者倍感荣幸与自豪,兴奋之情溢
期刊
素肌玉骨、沉静典雅的青花瓷器自从元代成熟以来,就广受中外消费者的欢迎,而将青花装饰工艺与其他釉下或釉上装饰方法结合一体也一直是制瓷工匠们探索的内容之一,也因此出现了一些与青花有关的瓷器品种。现将其中的一部分介绍於下:    青花釉里红  是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二者烧成温度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有差异,因此将二者施于一器并非易事。青花釉里红工艺始于
期刊
PV君是日本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老一代著名的中国古钱收藏大家,曾不惜重金收集大量中国珍稀古钱,因起步早,藏家少,斩获颇丰,但瑕不掩瑜,当然也会有少量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之处,现据拍卖公司彩照,略加评点,不妥之处,敬请商榷。  1.木胎包金贝:此贝笔者曾集得一枚,其含金成色与其相近,形状不同,大约为春秋后期之物,但是否木胎,颇可商榷,以木胎包金之贝币,尚闻所未闻。笔者所藏之品,包金外观尚好,内胎却已
期刊
笔者于数年前在一藏友家中串门时,有幸见到一枚折十型的“大辽天庆”大钱,此钱的详细出处已无从可考。据该藏友介绍,此折十大钱得自于四川省内江市自发形成的古玩钱币市场,为一走乡串户的钱贩所售。当时原钱的主人正欲将此钱与另一位藏友交换第一套旧版人民币,因相商未达成一致而搁浅,后被笔者毫不犹豫地用数十张第一套旧版人民币将这枚折十型“大辽天庆”大钱换下。  这是一枚开门见山的“大辽天庆”折十型大钱,其钱青铜材
期刊
士标,清代书画家,安徽休宁人,与渐江、孙逸、汪   之瑞为“新安派四大家”(即海阳四家)。《仿各家山水册》,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艺术成就。细细观赏这套山水册,如皴法、树法、点苔法、没骨法等技法,可以看出查士标正是在深厚的艺术传统基础上,将自己的心灵与自然景物交融,匠心独运,乘兴点化出不同凡响的作品来,从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  《仿各家山水册》,纸本,共十开,仿十大家画法,每幅纵22厘米,横17厘米。
期刊
沈荃(1624-1684年),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顺治九年(1652年)探花,授编修,累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土、礼部侍郎,卒谥文恪。他工书法,宗法米芾、董其昌,是康熙年间最重要的书家之一。  沈荃与董其昌是同乡,自幼即倾慕董书,并以之为其书学的基础,极得董书的笔法特点与风神。爱好董其昌书法的康熙帝曾向其学习书法,或者说是他专习董书而影响到康熙皇帝。据记载,在康熙皇帝向他学习
期刊
近日读了《收藏界》2011年11期“总编视线”《我们还能相信谁》一文,使我感慨万千,打开了心扉,借贵刊一角说一说。  在今天收藏行业中,买假卖假屡见不鲜,都司空见惯了。专家老师们经常说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可火眼金睛哪能看透玉皇大帝锦囊里卖的什么药呢?今年九月底因出差去西安,恰逢大唐西市举办博览会,在古玩市场逛了两天,市场繁荣热闹,各类古玩琳琅满目,门类齐全,但仔细端详后便发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现
期刊
廖云锦(生卒年不详),字蕊珠,号锦云、织云女史,青浦(今属上海)人。清代著名文人袁枚的女弟子,活动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清人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记载:“织云幼随父之合肥,即喜握管作花鸟,后归泗泾马氏。所居读画楼,朝夕点染,临瓯香以上诸名迹。入古,艺遂独绝。中岁嫠处,悒郁不自得,益借笔墨以抒其岑寂之抱。”从廖氏传世作品可知,她是晚清颇有成就的女画家,工绘花鸟,宗法恽寿平,不以笔墨勾勒轮廓线,直接上色
期刊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名川大山,古往今来一直倍受许多士子才人的追求与向往。从观山看水到图画山川,中国传统山水画更多地赋予描绘对象以主观意尚和人生旨趣,可谓是一种富有哲理和人格化的绘画艺术。历史上文人、画家,送别戚友时诗画咏叹不绝,曾经留下不少的逸闻轶事。明代中叶文人陈沂创作的《龙江晓饯图》画卷(纸本设色,画芯纵26.2厘米,横185.7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就是一幅比较典型的饯行送别佳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