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文化视域下的数学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呼唤的是“全人”的教育,要求我们关爱学生,要求我们关注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生命特点、生命情感、生命欲望、生命目标等。新的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学,亦应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做一些分析。
  关键词:生命文化;以人为本;数学教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现代教育呼唤的是“全人”的教育,要求我们关爱学生,要求我们关注到学生是—个完整的“人”,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生命特点、生命情感、生命欲望、生命目标……新的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学,亦应以人为本,关爱生命。
  
  一、介绍与生命相关的数学问题、习题,学习、掌握生命的有关常识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关注生命常识的习题正愈来愈多地出现在各类试卷中,简单的运算背后,更显现出向学生介绍生命常识的意图。
  比如问题1:某班50名学生右眼视力的检查结果如表(1)所示:
  则该班学生右眼视力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1.2,0.6;B、1.2,0.8;C、1.0,0.8;D、1.2,1.2
  中位数为0.8,说明至少有一半的人右眼视力不高于0.8,保护视力刻不容缓。
  再如问题2:现代营养学家用身体质量指数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这个指数是人体质量(千克)与人体身高(米)平方的商。一个健康人的身体指数在20~25之间。(1)设一个人的质量为。(千克),身高为矗(米),求他的身体质量指数;(2)李老师身高1.70米,体重62千克,求他的身体质量指数;(3)估算一下你的家人的身体质量指数。
  身体健康状况通过简单的运算即可了解,这样的数学问题更能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又如问题3:人在运动时的心跳速率通常和人的年龄有关,如果用a表示人的年龄,用b表示正常情况下这个人在运动时所能承受的每分钟心跳的最高次数,那么b=0.8(220-a)(1)正常情况下,在运动时,一个15岁的少年所能承受的每分钟心跳的最高次数是多少?(2)一个45岁的人运动时10秒心跳的次数为22次,请问他有危险吗?为什么?这对于爱好运动的年轻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善意的提醒。
  
  二、引导学生去观察、测量、动手操作,树立生命的探究意识
  
  树立生命的探究意识,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行为。教师不要再做保姆了,要做学生发现问题的引路人。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美国的教授上自然课,讲蚯蚓。他没有先介绍蚯蚓的形态和生活习性,而是把活生生的蚯蚓带到课堂,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发现。学生有的用眼睛看,有的用手摸,还有的用嘴尝。他们以不同的体验得出了蚯蚓的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而关注的不是唯一的结果。学生生命的创造力在探究中得以提升。
  在教学“乘方”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乘方的意义和用途,新教材设计了细胞分裂这个实例。一个细胞30分钟便由一个分裂成两个,那么5小时后这个细胞由一个可以分裂成多少个?在对此问题的讨论中,学生感受到当底数大于1时,乘方运算和结果增长很快。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多的发现乘方的规律,我让学生动手做如下实验:如果用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后,厚度为2×0.1毫米,那么对折两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呢?对折20次后,厚度又是多少毫米呢?假如每层楼平均高度为3米,这张纸对折20次后有多少层楼高?我又让学生猜一猜这一结果,学生的兴趣很浓,有的动手做,觉得纸不够用,有的经过推算,发现一张纸对折20次后,其高度比30层楼还要高。这些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培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因此,教师应塑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的感知,发现和创造所学的数学知识,使数学观念与意识在自主探索中生成和发展,在合作交流中有机会得到分享和巩固。在上‘七巧板’这一节内容时,我先让学生每人回家做一副‘七巧板’,第二天带到学校,在课堂上,又让学生跟着我再制作一次。因为他们有前面自己做的经验,再经老师一指点,他们做得特别快,然后让他们拼出不同的图案,再贴到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结果一节课下来,少的做了两、三副作品,多的做了六、七副,形态各异,创意新颖,硕果累累。而且学生们的热情始终很高,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做数学”的乐趣。
  
  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树立生命的合作意识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设合作交流的条件,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
  
  有这样的一个教学实例:在学习频数分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一节内容时,设置了这样的一个引入问题:我报最近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请学生帮助我统计59.5-69.5、69.5-79.5、79.5-89.5、89.5-99.5各个分数段的人数,我故意为学生制造麻烦,报分的速度很快,果不出所料,所有学生很快就没法统计了,这时我适时提出问题,在同样的报分速度下,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开始讨论,随即有同学提出了解决得办法:前后四人进行合作,每人分别统计一个分数段的人数。这样的方法行吗?我问学生。学生提出来要进行尝试,在四人进行分工后,我按同样的速度报分,学生很快统计汇总出来结果。学生认识了在学习中合作的必要性和合作的优越性。
  
  四、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树立生命的主体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基于此,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学习出现了问题,没关系,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 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数学课堂上,为了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一直努力营造“超前思维,再现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课堂模式,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问题提出来了,让学生思考、分析,到讲台上讲解;问题的条件给出了,鼓励学生想出它们的结论;再进一步,学生自主总结结论、公式;对于课堂上的讲解,我都要求学生抢在讲解之前猜想它的下一句是什么……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在思维活动中得到训练。同时,一切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熟知其中的“沟沟坎坎”,必将印象深刻、记忆久远。
  
  五、倡导研究性学习,树立生命的创新意识
  
  研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应充分利用现行数学教材中的课题学习材料,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
  在研究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提倡“三鼓励,三允许,一使用”即:鼓励学生勇于、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超过老师;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向老师提意见,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看法;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和鼓励性评价。树立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分只惟实”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实习作业时,让学生测量旗杆高度,测量楼层高,在学习初步统计时调查本校学生近视率,并加以分析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华师大版七年级上中有一个课题学习材料: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我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同学之间进行身份证号码的传递、比较、研究,通过学籍号设计的过程中的互相比较、补充,使学生深刻体会了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同时也感受到数字在社会管理中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方便,充分感受了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进行发明创造的乐趣。
  
  六、加强情感交流,让生命价值得到尊重,生命地位得到承认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学习数学的氛围,采取各种适当的方法,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表示出亲近学生的积极态度,要给予每一个学生以同等的解题机会,尽量避免学生产生被歧视的感觉;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要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作出恰当的评价,学生即使回答错了,也要耐心听取,谆谆诱导,切忌不理不采或训斥。
  努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老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抱有信心,要相信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要给予他们较多的自主权,放手让他们亲自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的老师在给出问题之后,怕学生解不出来,于是迫不及待地讲解自己的思路或答案,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久而久之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最终导致自信心的丧失。如果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有考试不及格,或回答不正确,解题错误等失败体验,不仅会丧失信心,还会产生厌学,逃避数学学习的现象等不良心理,因此不断地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验成功,是提高自信心的有效方法,所以我们在解题教学中,可以配置一些符合大多数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尽可能的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创造一些成功的体会和条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一些“起点低,坡度小”的问题,让他们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并通过自己的能力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这样很自然地会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施储,一切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新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改革[J],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2003,(3)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雷燕,关爱生命——一个普通小学教师对教育的理解[J],江苏教育研究,2003,(1)
其他文献
物体在传送带上的运动是中学物理中常见的题型,学生在解这类问题时,往往缺少判断,主观地认为物体会做怎样的运动,从而导致解题的错误。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物体在传送带上的运动(传送带做匀速直线运动,接触面不光滑,且物体不受其他外力作用)。    一、物体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物体与传送带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决定的。如果物体与水平的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匀速运动,则物体不受摩
摘 要:作为教师,给学生知识是重要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更加重要。教学中可以有意识的设计实验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创造性的实验设计可以从观察目标的改变,溶液中溶质的改变,科学思维方法的挖掘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分合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抽象思维等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造性;实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注重考查物理思想方法的运用,命制试题时不拘泥于教材,以此考核学生对物理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考查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没有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
事业的发展,取决于思想的解放程度和行动的有效程度。无论解放思想,还是见诸行动,很重要的是要保持一个好的状态,即良好的精神和工作状态。保持好的状态,要讲一个"敢"字。我
5月5日至6日,中国出版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开幕。本次大会规模大大超过往届——四百余名来自出版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出版集团、出版社、民营书业以及行业媒体等中国
电子书带动全球数字化热潮,反观台湾电子书市场,Readmoo电子书店编辑制作总监胡惠君表示,台湾电子书虽仍未普及,但若能善用华文繁体优势,会有很大的前瞻性.根据Readmoo电子书
期刊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追求“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的教学境界。这就要求我们要探索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诸多物理问题的探究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纵观初中物理新教材,我们发现有许多物理现象来自于日常生活,而这些现象在实验室里是难以得到的,但却可以通过使用身边的物品使之再现。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鼓励学
经过十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领域出现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主体。除了大量民营文化企业外,还有不少与国有文化公益眭事业单位相似的民力帆构,如民办艺术表演团体、图书馆、
从古至今,有识之士无不重视教育。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就讲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近代则有人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建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