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贫困山区县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来源 :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l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研究了湖南省桂东县产业结构的变动问题。研究发现,桂东县由于地处山区,封闭性强,第三产业先于第二产业发展,但随着工业发展条件的改善,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又反超第三产业,这使增加值结构表现特殊的演进顺序;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偏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部门转移和空间转移的难度较大;相对于第一、三产业,第二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在不断提高;各次产业的资源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内部结构层次亟待提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桂东县产业发展方向、对策思路。最后,结合对桂东县的研究,提出对中部贫困山区县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中部贫困山区县;产业结构变动;比较优势;桂东县
  中图分类号:F12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1-0080-05
  
  1.研究中部贫困山区县产业结构的意义
  
  中部不仅是发达城市的中部,也是落后山区的中部。在中部崛起的战略布局中,作为经济增长极的城市群或城市圈固然是发展重点,但贫困问题突出的落后山区也不容忽视。贫困是中部地区目前存在的一个典型次级区域问题[1]。中部六省现有15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国的25.5%,其中山西35个、河南31个、安徽19个、湖北25个、湖南20个、江西21个,分布在全国18片贫困地区中的太行山片、吕梁山片、秦岭大巴山片、大别山区片、武陵山区片、井冈山区和赣南地区片。这些国家级贫困县从自然地理形态看基本上是山区,从经济社会形态看主要是贫困落后,不少省级贫困县也有类似的自然经济社会特征,本文将这些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统称为中部贫困山区县。
  加快中部贫困山区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生态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的社会和谐,减少不同区域之间在发展中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二是有利于实现缩小区域内的贫富差距,促进中部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三是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使更多的人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而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2],研究中部贫困山区县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变化趋势、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方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里,我们以湖南省桂东县为例,分析贫困山区县产业结构演进的特殊规律、存在问题及其发展对策。
  
  2.桂东县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
  
  桂东县是湖南省典型的贫困山区县,位于湘赣粤交界处,总面积1.452平方公里,呈“九山半水半分田”格局,辖3镇、15乡、1个国营林场。1985年被民政部定为多灾贫困县,2000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7年户籍总人口为17.68万,城镇化水平为26.8%,人均GDP、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相当于湖南省平均水平的40.8%、64.1%、44.7%。目前桂东县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很落后,产业结构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2.1 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动及其比较优势分析
  桂东县自古就是以农为本,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很小,是典型的“种田为糊口,养猪为过年”的自然经济[3]。新中国成立后桂东县的第二、三次产业获得了较大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年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
  2.1.1 增加值结构变动分析。1991~2007年桂东县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59.7∶11.3∶29.0变为23.7∶36.4∶39.9,其总体演进形式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法则,即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则不断上升[4]。但桂东县三次产业发展的先后顺序却表现出特殊性。一般说来,国家及省市的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顺序依次从较低水平的“一二三”形式,历经“二一三”或“二三一”的中间阶段后,最终演变为高水平的“三二一”形式[5]。发达的城市及平原县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部分,其产业结构演进顺序与之基本一致。但桂东县与之不同:1991~1999年增加值结构为“一三二”形式,2000~2002年演变为“三一二”形式,2003年后为“三二一”形式,至2007年第二产业则逼近第三产业比重(图1)。导致这种差异的直接原因是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桂东县第三产业首先快于第二产业发展,再后一个阶段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反超第三产业;而国家和省市区域的一般顺序恰好相反。深究其根本原因则是,桂东县作为典型的中部贫困山区县,长期以来第二产业因工业的地理可进入性差、资本积累少而难以起步,而第三产业尤其是传统服务业因投资需求门槛较低而易获得先行发展;但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随着县内工业发展条件的改善以及县外工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加工制造业在向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桂东县从沿海地区引进了不少企业,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发展速度逐渐反超第三产业。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桂东县的产业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各次产业的内部结构水平都还不高,当前的“三二一”形式仍然是低水平的、不稳定的,从发展趋势来看还将向更高水平的“二三一”形式演进。
  


  2.1.2 就业结构变动分析。桂东县是传统的农业县,第二产业起步较晚,第三产业由于缺乏第二产业的支撑和必要的聚集密度而发展水平不高,故劳动力难以在当地进行部门之间转移。此外,由于山区的地理封闭性较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空间转移的难度也较大。故第一产业所占的劳动力比重长期高居不下,直到1990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还高达82.7%。但最近十年来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平均每年降低2.8个百分点。从图1可以看出,1998~2007年桂东县的就业结构由72.4∶10.6∶17.0演变为48.1∶22.9∶29.0,这种总体演进形式符合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6]。从就业结构与增加值结构的协调关系来看,与全国和湖南省一样,桂东县的产业结构演进经历了由不协调逐渐趋于协调的过程。从(表1)可以看出,桂东县与湖南省、全国的产业结构偏离度P①值在2003年前由小变大,但自21世纪初之后又由大到小。尤其是最近三年来,桂东县的P2值迅速减小,这表明原来的就业结构滞后于增加值结构调整的局面开始被打破。从横向比较来看,桂东县近三年的P值与湖南、全国的平均水平也相差不多,这也说明近年桂东县的劳动力转移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其原因主要是借中部崛起之势,从东部沿海地区引进了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引业就民的方式实现了劳动力在当地部门之间的转移。
  


  2.1.3 三次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对一个县级区域来说,可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来分析其比较优势:一是在本区域内部将各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从而找出三次产业在本区域内的相对优势;二是将本区域各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上级区域的进行对比,从而找出本区域各次产业在上级区域的比较优势。本文分别用比较劳动生产率Bi②、下级区域的全员劳动生产率Qi下级与上级区域的Qi上级的比值Qi(下级/上级)③这两个指标来衡量桂东县第i次产业上述两个层面的相对优势。
  


  从(表2)可以看出,最近十年来桂东县的B1<1,且呈下降趋势;B3>1,也呈下降趋势;但B2却较长时期在2.0上下反复波动。这说明相对第一、三产业而言,第二产业仍然稳定地保持了较强的比较优势。此外,各次产业的Bi都有趋向于1的趋势,表明三次产业的总体结构关系也日趋协调。从(表2)还可以看出,桂东县三次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都在提高,但2002年以前为Q1<Q2<Q3,而2003年以后则是Q1<Q3<Q2,这也表明相对于第一、三产业而言,2003年以后第二产业的比较优势日趋突显。
  从第二个层面看,Q1(桂东县/全国)、Q2(桂东县/全国)、Q3(桂东县/全国)都小于1,说明桂东县的三次产业在全国都没有比较优势可言。1998-2007年Q2(桂东县/全国)<Q1(桂东县/全国),且Q2(桂东县/全国)3(桂东县/全国),这表明相对第一、三产业而言,桂东县的第二产业在全国的静态比较优势更加微弱,桂东县工业的基础相对于第一、三产业更薄弱。但从趋势看,Q1(桂东县/全国)、Q3(桂东县/全国)都趋于下降,表明桂东县第一、三产业在全国的动态比较优势在不断下降;而Q2(桂东县/全国)基本稳定在31%左右(2007年受年底大雪灾等因素),表明第二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相对上升。
  2.2 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及相关分析
  2.2.1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及其比较优势分析。桂东县的农业历来以种植业为主,所占比重在50%左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却不很明显。据统计,1993~2002年农、林、牧、渔的产值结构由46.8∶12.5∶39.8∶0.9变为54.3∶11.5∶32.7∶1.4,2003~2007年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产值结构由51.3∶10.2∶34.9∶1.6∶2.0变为55.7∶7.4∶34.2∶1.1∶1.6。可见农业比重仍然高居不下,林、牧业比重稍有下降,渔业比重略升。当前的这种农业内部结构具有典型的山区农业特征,即农业很高、牧业比重次之,林业比重较低,渔业比重极小。
  但从比较来看,桂东县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并未充分发挥。2007年桂东人均林地面积是湖南的3.66倍,但林业产值比重仅比湖南高1.9个百分点(湖南农业内部结构为47.2∶5.5∶38.5∶5.9∶2.9)。桂东县的水草资源、禽畜饲料丰富,具有资源比较优势,但牧业比重反而比湖南的小3.7个百分点。究其原因是山区封闭性强,林牧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比较高,导致资源比较优势难以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此外,普遍缺乏规模经济也是影响山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设施农业和规模特色养殖业还没有发展起来。
  2.2.2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及工业化发展阶段分析。桂东县的工业基础一直比较薄弱,尤其是轻工业发展不足,重工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占有绝对地位(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占98.8%)。近年来桂东县的小水电、高氯酸钾、竹胶板等重工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2000~2006年小水电发电量由6.045万千瓦增加到24 668万千瓦;高氯酸钾产量由731吨增加到2 315吨,氯酸钾由2 448吨增加到11 088吨;竹胶板由0.41亿立方米增加到13.56亿立方米。特别是在汶江电力公司等知名企业带动下,初步形成以小水电产业为龙头,冶金、化工等耗能产业为链条的产业群。此外轻纺工业也有较大发展,2002~2007年引进了60多家劳动力密集型的毛织、纺织等企业[7],一定程度上平抑了轻重工业结构失衡的问题。
  但是桂东县的工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业化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本文采用定量方法对桂东县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判定,有关指标及其标准如表3所示。桂东县2005年人均GDP为551美元;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为24.0∶36.6∶39.4,I>20%,且A<I;制造业比重为29.4%;城镇化水平为27.6%;农业占就业比重为54.7%。采用阶段域值法将相关指标作无量纲化处理,最后得出桂东县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④为17分,正好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前、后半阶段的转折点。而2005年湖南省和全国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分别是30分、50分,分别进入到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8]。可见,桂东县的工业化水平相对滞后。不过,桂东县城市化水平这一项即将得分,将会有利于加速工业化进程。
  


  注:A、I、S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资料来源:陈佳贵、黄群慧等主编的《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07年。
  2.2.3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及相关分析。桂东县的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素来比较大,而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但近年来服务业内部结构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2000~2007年运输邮电业、批零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的比例由22.2∶16.3∶7.1∶6.4∶48.1变为15.7∶14.5∶4.4∶8.6∶56.8。此期间,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批零餐饮业发展较为缓慢,所占比重略有下降;金融保险业发展不足,比重下降明显;房地产业比重略有上升;其他服务业比重迅速上升。尤其是,近年来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2007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共9.5万人次,比2006年增长78.2%,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53.8%。
  与湖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桂东县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金融保险业比重尤其偏低。2007年湖南省的第三产业内部交通仓储邮电、批零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其他服务业的比例为13.1∶17.8∶5.8∶9.1∶54.3,全国的比例为14.6∶23.9∶11.1∶11.8∶38.6。2007年桂东金融保险业的比重分别相当于湖南和全国金融保险业比重的76%、40%。究其原因是桂东县作为中部贫困山区县,既缺乏发达的第二产业做支撑,也缺乏较大的人口、经济聚集密度。
  
  3.桂东县三次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其对策建议
  
  上述分析显示,桂东县产业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山区封闭性强,产业的地理可进入性较差,对外开放水平也较低,导致资源的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各次产业的内部结构水平及整体结构效益都比较低。具体说来,桂东县产业发展具有如下制约因素:区位条件偏僻,区际交通“瓶颈”作用明显;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单一;资源利用粗放,产业链条短,生产效率低;工业落后,缺少龙头企业;水土流失严重,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9]。除此而外,人力资本严重不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中央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中部各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在加快,长三角、珠三角的某些产业也在向中部地区加速转移。随着湖南“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推进,桂东县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总体上讲,桂东县既要考虑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弥补山区封闭性强的“先天不足”;又要考虑加强与县域之外的经济技术联系,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加强“后天锻炼”。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具体而言,今后一段时期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对策应该是:
  3.1 加快劳动力转移,调整和优化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
  桂东县经济总量较小,产业基础薄弱,亟须扩大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为此,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有关政府部门要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更便捷的办证服务、信息服务、技能培训等,降低劳动力的空间转移成本。另一方面要按照比较优势原理,积极发展第二、二产业,引导劳动力在当地的部门转移,同时也伴随着增加值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2 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
  在保持传统粮食种植业的同时,利用山区土地类型的多样性发展诸如玲珑茶、黄菌、香菇、玉兰片、花豆、白扁豆、苡米、金橘、晒烟等名优特产经济作物。应合理采育和利用竹、木资源,兴办面向市场的竹、木加工厂,积极生产诸如“桂峰“牌系列的竹胶板产品等。充分利用优良的水草资源,实行规模化和专业化养殖,增加禽畜品种和数量,提高乳畜产品质量。加大人工养殖力度,适当提高渔业的比重。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主动创新经营体制,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并注意农村的生态建设,使弱质的农业变为可持续的生态农业。
  3.3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速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
  在资本相对短缺的工业化初期,适合于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一方面,桂东县可以利用丰富的水能、矿产资源,形成以小水电为核心的资源密集型产业群。桂东县多年平均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3万千瓦,人均水能资源为湖南省的5.87倍;钨、锡、稀土、铀、硅石、高岭土、钾长石等矿产资源都有一定的储量和品位。因此可以将丰富的水能转变为廉价的水电,利用水电对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创出“以山造林、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吸收珠三角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郴州市是“珠三角”产业向北转移的第一站,距桂东县只有153公里。若能改善对外交通条件,桂东县完全有可能发挥劳动力成本与土地成本低廉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接“珠三角”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3.4 以旅游业发展为重点,提升第三产业水平。
  桂东县环境支持系统总指数为53.8,比湖南省平均水平高2.7[10],负氧离子含量较高;旅游资源集奇、险、美、秀于一体,融山、水、洞、古迹于一炉。可利用显著的环境优势和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红色引人、绿色留人、古色迷人”的三色旅游。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以沙田万寿宫和第一军规广场为中心,挖掘文峰塔、三台宝塔、聚龙居、唐家大屋、城隍庙、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沙田戏台等人文景观的内涵,发展“红色旅游”;结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以八面山为中心,开发龙溪瀑布、仙桥天乐、仙人莳田、碧洞飞烟、天缘桥、凤岭古松、“中国马尾松之王”、“玉女云鬟”、“水声石鼓”、“狮山耸翠”等自然景观的价值,发展“绿色旅游”,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县、天然空调城”、“天然氧吧”等品牌;结合科学考察,发展“古色旅游”,保护好普乐乡的万年冰臼群等地质活动遗迹,积极申报国家级或省级地质公园。另外,桂东县位于郴州市东南部,处在“红三角”旅游圈的中心地带,北瞻井冈山、炎帝陵,南峙五岭、丹霞山,西临东江、万华岩,东近赣州、瑞金城,参与旅游联合开发的前景良好,宜将旅游产业作为潜在主导产业来培育,使之逐步发展成为接续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导产业。此外,也应适度发展传统的批零餐饮业,以保持充分就业;积极发展小额信贷,以解决农民创业者的投融资困难。
  3.5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投资。
  桂东县的两个明显短板是对外交通严重落后和人力资本严重不足。桂东县地处偏远山区,只能通过三级公路进入,南下广州、北往长沙、东至南昌均有5~7小时的车程,到周边县、市的公路弯道多、路程远、交通极为不方便。应积极争取国家、省中部崛起等相关政策支持,解决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交通瓶颈问题。当前,要尽快启动106国道的提升改造工程。此外,桂东县人才数量明显不足、质量不高、行业分布不太合理、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人才流动性不强、乡土人才开发工作滞后、人才与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局面尚未形成。应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人才回流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4.对促进中部贫困山区县产业发展的思考
  
  桂东县的典型实例,能够反映出中部贫困山区县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在中部崛起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速转移的背景下,研究桂东县产业发展对中部贫困山区县产业发展的启示是:一是要结合贫困山区的县情,积极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工业、服务业。要结合自己的具体资源禀赋结构,选择适合于本地发展的产业,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二是要在中部崛起中促进经济要素的双向流动,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认为,促进中部崛起应输入欠缺的资本资源而输出过剩的劳动力资源,实现劳动力与资本在更大区域范围的均衡配置[11]。中部贫困山区县也不例外,一方面要向发达地区加快转移剩余劳动力,实行“移民就业”,解决剩余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的低效益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快引进发达地区的资本、管理、技术等要素,实行“引业就民”,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产业移植,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产业选择、工业布局、技术应用等方面发挥后发优势,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整合。尤其是,由于山区的生态脆弱性,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四是鉴于中部贫困山区县财力有限,在国家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中,中央、省、市三级政府应加大对山区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五是要完善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民营企业家的管理能力培训。
  注 释:
  ①产业结构偏离度是第i次产业就业比重Li与增加值比重Ci的差的绝对值之和,即P = ∑ | Li - Ci |。P值越大,则就业结构越偏离与增加值结构,两者的关系就越不协调。
  ②比较劳动生产率Bi是指第i次产业的产值比重Ci与劳动力比重Li之比,即Bi= Ci / Li。Bi越大则第i次产业在当地的相对优势就越突出;整体上看,各次产业的Bi都越接近于1,则总体结构关系越协调。
  ③Qi(下级/上级)=Qi下级 /Qi上级,Qi(下级/上级)<1,则下级区域的第i产业在上级区域不具有绝对优势;Qi(下级/上级)越大,则下级区域第i产业在上级区域的比较优势越明显。
  ④有关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参见陈佳贵,黄群慧等编.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 促进中部崛起的科学基础与国家援助政策[J]. 经济经纬,2006,(1).
  [2]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桂东县志编纂委员会. 桂东县志[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4] Simon Kuznets,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 Total output and production structure“,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5][8] 陈佳贵,黄群慧,钟斌,王延中. 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 William Petty, C.G. Clark, “Employment,Ecommics,and Technology”.Sussex:Wheatsheaf Books,1982.
  [7] 何录春. 桂东县政府工作报告[R].2007.
  [9][10]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南省桂东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Z]. 2003.
  [11] 周民良. 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取向[N]. 中国经济时报,2006-10-09.
  [作者简介]郭叶波(1983—),男,湖南桂东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硕士生。
  周民良(1963—),男,陕西周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收稿日期]2008-10-28
  (责任编辑:正融)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农户是最主要的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其金融行为对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具有较强的主导性。本文在对浙江部分县市农户融资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农户融资行为,并针对农户融资行为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户;融资状况;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12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5-0077-04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
期刊
内容提要: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对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出口导向战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中,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部地区所受冲击最大。这场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压力为中国调整出口导向战略,扩大进口贸易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本文试图以东部地区的宁波为例,从宁波出口额、固定资产投资、大中型企业个数、GDP、外资企业进口额等几个因素的定量分析来研究进口贸易对宁波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扩大进口
期刊
内容提要:通过“学习支持服务问卷”(LSSQ)调查少数民族地区学习者376人,统计结果显示:学习者学习动机60%多为了获取知识和提高学历,35%为了工作需要;近70%参加入学教育并认为效果良好;40%和60%反映学习资源能够满足和基本满足学习需要;利用文字和光盘资源近40%;参加面授课程辅导或网上学习60%;70%有上网条件,30%无上网条件;面授辅导、网上答疑和自主学习分别为35%、41%和53
期刊
内容提要: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发展与升级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经济的重要课题。文章从网络创新范式的角度创新性地提出了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于产业集群内部与外部拥有完善的创新网络,并通过对中国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产业创新平台的案例研究,探讨如何构筑产业创新平台来构建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从而实现产业集群创新。  关键词:创新网络;产业创新平台;集群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内容提要:甘肃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人工种植区,药材产区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与农民脱贫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中药材产业及种植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着眼于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如何充分利用中药材生物资源优势、发挥甘肃省中药材生产区和集散地的特点,加快把中药产业培养为全省的支柱产业,实现中药资源优势向中药产业化转向,为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并为中药材产业做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以山东聊城市“空心村”现状的调查为基础,探讨了制约欠发达地区“空心村”治理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 “空心村” 治理的原则、模式和措施,以期对欠发达地区“空心村”治理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空心村;现状调查;治理  中图分类号:F12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5-0081-04    1.引言    城市化的深化与农村经济的
期刊
内容提要:通过对信贷扩张、房地产价格泡沫与银行危机三者之间关系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比较了东南亚和美国的国际经验,表明信贷扩张积聚的风险使银行脆弱性增加。对我国的实证分析也表明,我国房地产价格膨胀与银行信贷存在较强的共生性。为此,应切实提高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水平;发展房地产金融,加强对按揭贷款的管理;通过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多管齐下,加大房地产市场的信息透明度,防止房价泡
期刊
内容提要:党的十七大将“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作为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针之一。在当今全球经济危机的今天,我们不由地发现: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但在这背后却是文化的竞争。因此,要提升企业活力,走出困境,就要把先进的文化元素贯穿于企业改组、改造、改制和加强管理的始终,并不断地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不断地推进文化整合、观念转变、以人为本;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质
期刊
内容提要:兰州市七里河地区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建设的装备制造业基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地处西北的七里河装备制造业陷入亏损破产境地。国家实施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装备制造业战略是七里河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与振兴的大好机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困境;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1-
期刊
内容提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是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缩小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因此,在这一战略实施10年之际,有必要依据其目标对该战略的绩效进行总结和评价,以便及时调整,使其切实发挥作用。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战略;东西部差距;绩效   中图分类号:F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1-0048-05    1.问题的提出    针对东西部地区差距日益扩大的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