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大数据冷不丁栽了个大跟头,“始作俑者”就是美国“棱镜计划”的揭秘者斯诺登,目前这一事件还在发酵中,但对大数据已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今年年初,全世界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从业者都对大数据充满了希望,一些人还投入重金杀入这个刚刚崛起的行业,而他们的激情则来自于美国对这个领域的关注和重视。2012年3月22日,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拉动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奥巴马政府甚至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
实际上,这些年,美国政府一直在进行大数据的应用推广。伴随着各种随身设备、物联网和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的发展,人和物的所有轨迹都可以被记录。在获取数据后,利用信息分析技术找出具有相关关系的因素,为行动提供指导,这就是典型的大数据模式。这种模式已经被美国应用到了各个领域。
然而,科技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大数据也是如此,它一方面可以推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在另外一方面,大数据技术不仅拥有无所不在的“眼睛”,而且还能拥有透过过去和现在发现未来信息的能力,这种“本领”若使用不当,会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甚至是灾难。
斯诺登事件让社会公众意识到了大数据的风险性。事实也证明,在“大数据时代”,芯片在移动数码产品+APP第三方应用程序的配置面前,几乎不堪一击:加拿大安大略省女皇大学教授戴维·斯基利科恩指出,一个普通人仅凭一部巴掌大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在几英寸距离内窥视其他人“移动数据库”里的隐私。或许您没有信用卡,不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但护照、身份证、社保卡、驾照……您总会有一样或几样,而所有“移动数据库”内都会储存几项大同小异的关键信息:持卡人姓名和生日,这些关键信息或许能帮助窃密者破解更多的“数据库”。
斯诺登事件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对大数据挖掘和应用感到不安,一时间也让正风光的大数据行业被搞得灰头土脸。作为一种正在崛起的信息技术,它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这没有办法逆转,当前对世界各国而言,最为紧要的是制定大数据应用的有关游戏规则,在信息利用和个人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防止其不当应用泛滥成灾,不幸成为人人喊打的魔鬼。
(郝建军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
今年年初,全世界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从业者都对大数据充满了希望,一些人还投入重金杀入这个刚刚崛起的行业,而他们的激情则来自于美国对这个领域的关注和重视。2012年3月22日,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拉动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奥巴马政府甚至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
实际上,这些年,美国政府一直在进行大数据的应用推广。伴随着各种随身设备、物联网和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的发展,人和物的所有轨迹都可以被记录。在获取数据后,利用信息分析技术找出具有相关关系的因素,为行动提供指导,这就是典型的大数据模式。这种模式已经被美国应用到了各个领域。
然而,科技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大数据也是如此,它一方面可以推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在另外一方面,大数据技术不仅拥有无所不在的“眼睛”,而且还能拥有透过过去和现在发现未来信息的能力,这种“本领”若使用不当,会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甚至是灾难。
斯诺登事件让社会公众意识到了大数据的风险性。事实也证明,在“大数据时代”,芯片在移动数码产品+APP第三方应用程序的配置面前,几乎不堪一击:加拿大安大略省女皇大学教授戴维·斯基利科恩指出,一个普通人仅凭一部巴掌大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在几英寸距离内窥视其他人“移动数据库”里的隐私。或许您没有信用卡,不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但护照、身份证、社保卡、驾照……您总会有一样或几样,而所有“移动数据库”内都会储存几项大同小异的关键信息:持卡人姓名和生日,这些关键信息或许能帮助窃密者破解更多的“数据库”。
斯诺登事件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对大数据挖掘和应用感到不安,一时间也让正风光的大数据行业被搞得灰头土脸。作为一种正在崛起的信息技术,它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这没有办法逆转,当前对世界各国而言,最为紧要的是制定大数据应用的有关游戏规则,在信息利用和个人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防止其不当应用泛滥成灾,不幸成为人人喊打的魔鬼。
(郝建军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