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场诊厅·
编者按:本次大赛分有线上和线下两个赛场,本文从线上参赛作品中选择两篇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来为大家做作文升格指导。
待琢璞玉一(44分)
“直哉史鱼”赞 ①
浙江省乐清市乐成寄宿学校高一数培(5)班 胡昊
礼夫子对于史鱼和蘧伯玉两人面对同样的社会形势颇为不同的做法都给予正面的评价:赞史鱼“直哉”,赞蘧伯玉“君子”。②
而我更加欣赏前者。
大略观之,也许人们会觉得这两个人不过是在处世态度上有所不同,一者刚直,一者隐忍,并无高下之分。然而细想,既然蘧伯玉身怀才学,且有志为官,想必他心中所念应该是家国福祉而非一己之利,可他却为何到了所谓“邦无道”之时便要退隐?不禁让人揣度,这其中倒有消极逃避之意味了。③
史鱼则不同。无论遇到什么境况,他都一如既往地“直如矢”,心系君民,盼河清海晏,如此,才有了世代传道的卫国君子“尸谏”之美谈,才有了千古流芳的柱石之臣之典故。
“直如矢”其实是一种担当,是真君子、大丈夫之举,中国历史上向来不乏史鱼一般的真名士。
战国时,屈原于举朝奸佞中坚守节操志向,不畏贵族巨贾,大胆地在作品中揭露国家政治的黑暗与统治集团的昏庸,表达革除弊政、修明法度的理想。他被多次放逐仍不改其志,终留下《九歌》《离骚》,成为千古绝唱。④
北宋时,苏东坡夹于党派的斗争之中,却一直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总怀着良心和仁爱,一心为君分忧,为民造福,从不消极逃避,从不向政治主张不同的各派势力屈服,其品格实在可赞。
这些文人政客,正是鲁迅先生所言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他们担当起了民族复兴的重任,是他们为我们民族的辉煌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试想,如果没有“直哉”的坚守,如果所有的屈原都听从渔父的话“与世推移”,如果所有的苏轼都在强权面前明哲保身,或者所有的名士一遇“邦无道”便飞也似地逃跑了,然后去寻一处隐秘的山壑“独善其身”,那人民是否还能盼到“邦有道”的时候?⑤
我认为,包括蘧伯玉此类君子和后世所谓隐逸文人如柳永、李清照、纳兰性德等人,都可以归之于“小资”范畴。⑥
他们的心境,无论是如陶渊明等为人所盛赞的安贫乐道,还是李清照、纳兰性德的伤时感怀,究其实质都是只着眼于小我之心,而没有民族国家的大我之心。
再回看史鱼和蘧伯玉两人,“直”与“隐”,高下显而易见。⑦
望“文”问切
①标题有歧义,可理解为赞扬孔子,也可理解为赞扬史鱼。
②能够概括原材料的主要内容,但无法辩证地分析孔子为什么对两人都予以肯定,使得文章开篇纯粹是在摆材料。尽管孔子也可称为“礼夫子”,但开篇最好还是用“孔夫子”,以免引起读者误断。
③既然蘧伯玉“消极逃避”,孔子为什么还肯定他为“君子”?这里缺乏辩证分析,论证没有说服力。
④最后一句话偷换了概念,变成了赞扬作品,而不是赞扬屈原。
⑤此段应该强调一下他们的现实意义。
⑥这三个人的行为与孔子所说的“国家社会清明时他做官,国家不清明时他便隐退藏身”是不同性质的,尤其是李清照。此段材料不能为论点服务。
⑦收尾仓促,應该强调自己为什么赞扬前者。
【失分原因】
1.部分材料不能为观点服务,说服力不足。
2.就事论事,缺乏辩证分析。
3.论述缺乏对现实的关照,文章思路不开阔。
4.分段太零碎。
【升格技巧】
1.在运用材料时,要注意保持材料与观点的统一。
2.论述可以不完美,但要注意辩证分析。
3.挖掘材料或观点的现实意义。
【美玉展示】(49分)
史鱼,真君子
浙江省乐清市乐成寄宿学校高一数培(5)班 胡昊
孔夫子对于史鱼和蘧伯玉两人面对同样的社会形势颇为不同的做法都给予正面的评价:赞史鱼“直哉”,赞蘧伯玉“君子”。
在孔子的时代,善于隐退的“君子”蘧伯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世易时移,在当今社会,我却更加欣赏史鱼的耿直。
大略观之,也许人们会觉得这两个人不过是在处世态度上有所不同,一者刚直,一者隐忍,并无高下之分。然而细想,既然蘧伯玉身怀才学,且有志为官,想必他心中所念应该是家国福祉而非一己私利,可他却为何到了所谓“邦无道”之时便要退隐?不禁让人揣度,这其中倒有消极逃避之意味了。史鱼则不同。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都一如既往地“直如矢”,心系君民,盼河清海晏,如此才有了世代传道的卫国君子“尸谏”之美谈,才有了千古流芳的柱石之臣之典故。
“直如矢”其实是一种担当,是真君子、大丈夫之举。中国历史上向来不乏史鱼一般的真名士。
战国时,屈原于举朝奸佞中坚守节操志向,不畏贵族巨贾,大胆地在作品中揭露国家政治的黑暗与统治集团的昏庸,表达革除弊政、修明法度的理想。他被多次放逐仍不改其志,终留下了千古绝唱《九歌》《离骚》。
北宋时,苏东坡夹于党派的斗争之中,却一直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无论仕途多么坎坷,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总怀着良心和仁爱,为君分忧,为民造福,却从不向政治主张不同的各派势力屈服,其品格实在可赞。
他们正是鲁迅先生所言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他们担当起了民族复兴的重任,是他们为我们民族的辉煌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试想,如果没有“直哉”的坚守,如果所有的屈原都听从渔父的话“与世推移”,如果所有的苏轼都在强权面前明哲保身,或者所有的名士一遇“邦无道”便飞也似地逃跑了,然后去寻一处隐秘的山壑“独善其身”,那人民是否还能盼到“邦有道”的时候?当然,我们不否认后世所谓隐逸文人如柳永、李清照、纳兰性德等人所代表的君子形象。然而,他们的心境,无论是如陶渊明等为人所盛赞的安贫乐道,还是李清照、纳兰性德的伤时感怀,仅是求得内心的平和,难以担当民族的大任。 由此观之,史鱼和蘧伯玉,“直”和“隐”,高下显而易见。
时代在变,在当今社会,激流勇进、敢于担当的精神更值得肯定。史鱼,真君子!
【升格点评】
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来的文章相比,论述的内容没有多大差别,但是由于注意了细节问题,因此比原文略胜一筹。修改后的文章能够在关键之处辩证分析,避免了绝对化,能够简要地点明论述的现实意义,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待琢璞玉二(36分)
礼貌待人,美德相传
黑龙江省萝北县宝泉岭高级中学 陈思宇
礼是中华文化这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中一朵晶莹的浪花。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身处新时代的我们,“礼”又意味着什么呢?①
简简单单之中便可参透②“礼”的深刻含义。不必高谈阔论孔子所言“克己复礼”的政治愿望,不必理解荀子“礼法并施”的治国之道,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将礼貌待人的传统美德传承发扬,便是对中华“礼”文化的绝妙领悟。
礼貌待人,礼貌行事。无论地位贵贱、身份高低,以礼相待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古有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的佳话相传,如今,在大洋彼岸,礼貌也同样得到人们的重视。美国前总统哈里斯与孙子共乘马车,一位黑人奴隶站在路边向马车脱帽致敬,令人惊讶的是,哈里斯也立即向黑人脱帽还礼。面对一位黑人奴隶,总统哈里斯的行为让孙子感到费解,而恰恰是这一看似不合常理的行为,让我们感受到礼貌传承的必要。礼貌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论对方富贵还是贫穷,不论对方的身份尊贵还是低贱,以礼相待都是我们不可撼动的处事准则。③
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一直都流淌着礼貌的热度。不论身份如何转化,礼貌都是一个人处事的唯一信条。朱德在云南观戏时,见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旁人的搀扶下走进礼堂,朱德立即停止与他人交谈,起身向前,立正行军礼,礼毕后还亲切地叫了那位老人一声“叶老师”,并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下后,朱德才肯坐下。原来,那位老人是朱德早年的老师叶成林。在尊师中践行礼貌的含义,朱德做到了。
礼貌是与人交流时的文明用语,礼貌亦是对老师的尊重与尊敬。人人都有责任去构建一个“积礼成德”的理想社会,在点滴之中践行礼貌的力量,将礼貌待人的美德传承发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④
礼貌待人,传承美德。在此刻,让礼貌与我们一起同行,奔跑在漫漫人生路上,让我们扬洒一路的礼仪芬芳,只待礼貌的美德之花开满心田。⑤
望“文”问切
①开篇已经定调为在中华文化中讨论“礼”。语句缺乏力度,且不够通顺。
②“参透”应该为“领悟”。
③哈里斯这个事例不属于中华文化范围,材料与观点不统一。美国没有一位名叫哈里森的总统,这个事例缺乏真实性。
④内容空洞,有些语句不通顺,且有部分用词不当。
⑤收束过于简单,且语言表达逻辑混乱。
【失分原因】
1.全文语句不精炼、不严谨,内容空洞。
2.思路不清晰,对“礼”的理解模糊。
3.尽管能够举例说“礼”,但缺乏分析和体悟。
4.有的材料不能为论点服务。
【升格技巧】
1.明确内容。
2.思路清晰。
3.精炼语句。
4.充实材料。
【美玉展示】(44分)
礼貌待人,美德相传
黑龙江省萝北县宝泉岭高级中学 陈思宇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身处新时期的我们,应该积极弘扬礼貌待人的美德。
不必高谈阔论孔子所谓“克己复礼”的政治愿望,不必理解荀子“礼法并施”的治国之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将礼貌待人的传统美德传承发扬,便是对中华“礼”文化的绝妙诠释。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尊德守礼的典故。孔融让梨、程门立雪,这些典故家喻户晓。它们提醒我们,讲礼貌不需要做惊天动地的事情,只要对身边的人一视同仁,不论对方富贵还是贫穷,不论对方的身份尊贵还是低贱,我们都应该以礼相待。
不管身份如何转化,我们都应该对所有的人平等有礼。朱德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在云南观戏时,见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旁人的搀扶下走进礼堂,朱德便立即停止与他人交谈,起身向前,立正行军礼,禮毕后还亲切地叫了那位老人一声“叶老师”,并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下后,朱德才肯坐下。原来,那位老人是朱德早年的教官叶成林。尽管身份有了变化,但却改变不了朱德对“礼”的信仰。
“积礼成德”,将礼貌待人的美德传承发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在当今社会,人们心灵的文明被埋没,躁动的心绪日益增长。“路怒症”患者、“垃圾人”频频出现于社会。想起成都娇子立交的暴力事件,至今仍让人心痛。身处文明社会,何以将事情演化到如此地步,以致女司机喋血路边?女司机违规压线变换车道,威胁到了男司机的安全纵然是有过错,但等待她的必然会是违反交通规则的惩罚,男司机为何不容忍一下呢?任性不是“路怒”的借口,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如果我们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该忍让的时候不冲动,事情也断然不会发展到如此极端的地步。卢梭曾说:“一个人踩扁了紫罗兰,而紫罗兰却把香味留在了那个人的脚底,这就是宽容。”如果我们能够在必要的时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宽容他人的过错,文明之风就可以吹遍华夏大地!
孟轲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奔跑在漫漫人生路上,让我们召唤礼貌与我们同行,让我们扬洒一路礼仪芬芳,只待礼貌的美德之花开满心田。
【升格点评】
若想将原文修改至45分左右,就必须要充实材料。修改后的文章,思路更为清晰,语句更为精练,能结合社会热点新闻“成都娇子立交暴力事件”,阐述“讲文明、树新风”的观点,并运用对比论证,凸显礼貌待人的重要性。
编者按:本次大赛分有线上和线下两个赛场,本文从线上参赛作品中选择两篇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来为大家做作文升格指导。
待琢璞玉一(44分)
“直哉史鱼”赞 ①
浙江省乐清市乐成寄宿学校高一数培(5)班 胡昊
礼夫子对于史鱼和蘧伯玉两人面对同样的社会形势颇为不同的做法都给予正面的评价:赞史鱼“直哉”,赞蘧伯玉“君子”。②
而我更加欣赏前者。
大略观之,也许人们会觉得这两个人不过是在处世态度上有所不同,一者刚直,一者隐忍,并无高下之分。然而细想,既然蘧伯玉身怀才学,且有志为官,想必他心中所念应该是家国福祉而非一己之利,可他却为何到了所谓“邦无道”之时便要退隐?不禁让人揣度,这其中倒有消极逃避之意味了。③
史鱼则不同。无论遇到什么境况,他都一如既往地“直如矢”,心系君民,盼河清海晏,如此,才有了世代传道的卫国君子“尸谏”之美谈,才有了千古流芳的柱石之臣之典故。
“直如矢”其实是一种担当,是真君子、大丈夫之举,中国历史上向来不乏史鱼一般的真名士。
战国时,屈原于举朝奸佞中坚守节操志向,不畏贵族巨贾,大胆地在作品中揭露国家政治的黑暗与统治集团的昏庸,表达革除弊政、修明法度的理想。他被多次放逐仍不改其志,终留下《九歌》《离骚》,成为千古绝唱。④
北宋时,苏东坡夹于党派的斗争之中,却一直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总怀着良心和仁爱,一心为君分忧,为民造福,从不消极逃避,从不向政治主张不同的各派势力屈服,其品格实在可赞。
这些文人政客,正是鲁迅先生所言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他们担当起了民族复兴的重任,是他们为我们民族的辉煌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试想,如果没有“直哉”的坚守,如果所有的屈原都听从渔父的话“与世推移”,如果所有的苏轼都在强权面前明哲保身,或者所有的名士一遇“邦无道”便飞也似地逃跑了,然后去寻一处隐秘的山壑“独善其身”,那人民是否还能盼到“邦有道”的时候?⑤
我认为,包括蘧伯玉此类君子和后世所谓隐逸文人如柳永、李清照、纳兰性德等人,都可以归之于“小资”范畴。⑥
他们的心境,无论是如陶渊明等为人所盛赞的安贫乐道,还是李清照、纳兰性德的伤时感怀,究其实质都是只着眼于小我之心,而没有民族国家的大我之心。
再回看史鱼和蘧伯玉两人,“直”与“隐”,高下显而易见。⑦
望“文”问切
①标题有歧义,可理解为赞扬孔子,也可理解为赞扬史鱼。
②能够概括原材料的主要内容,但无法辩证地分析孔子为什么对两人都予以肯定,使得文章开篇纯粹是在摆材料。尽管孔子也可称为“礼夫子”,但开篇最好还是用“孔夫子”,以免引起读者误断。
③既然蘧伯玉“消极逃避”,孔子为什么还肯定他为“君子”?这里缺乏辩证分析,论证没有说服力。
④最后一句话偷换了概念,变成了赞扬作品,而不是赞扬屈原。
⑤此段应该强调一下他们的现实意义。
⑥这三个人的行为与孔子所说的“国家社会清明时他做官,国家不清明时他便隐退藏身”是不同性质的,尤其是李清照。此段材料不能为论点服务。
⑦收尾仓促,應该强调自己为什么赞扬前者。
【失分原因】
1.部分材料不能为观点服务,说服力不足。
2.就事论事,缺乏辩证分析。
3.论述缺乏对现实的关照,文章思路不开阔。
4.分段太零碎。
【升格技巧】
1.在运用材料时,要注意保持材料与观点的统一。
2.论述可以不完美,但要注意辩证分析。
3.挖掘材料或观点的现实意义。
【美玉展示】(49分)
史鱼,真君子
浙江省乐清市乐成寄宿学校高一数培(5)班 胡昊
孔夫子对于史鱼和蘧伯玉两人面对同样的社会形势颇为不同的做法都给予正面的评价:赞史鱼“直哉”,赞蘧伯玉“君子”。
在孔子的时代,善于隐退的“君子”蘧伯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世易时移,在当今社会,我却更加欣赏史鱼的耿直。
大略观之,也许人们会觉得这两个人不过是在处世态度上有所不同,一者刚直,一者隐忍,并无高下之分。然而细想,既然蘧伯玉身怀才学,且有志为官,想必他心中所念应该是家国福祉而非一己私利,可他却为何到了所谓“邦无道”之时便要退隐?不禁让人揣度,这其中倒有消极逃避之意味了。史鱼则不同。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都一如既往地“直如矢”,心系君民,盼河清海晏,如此才有了世代传道的卫国君子“尸谏”之美谈,才有了千古流芳的柱石之臣之典故。
“直如矢”其实是一种担当,是真君子、大丈夫之举。中国历史上向来不乏史鱼一般的真名士。
战国时,屈原于举朝奸佞中坚守节操志向,不畏贵族巨贾,大胆地在作品中揭露国家政治的黑暗与统治集团的昏庸,表达革除弊政、修明法度的理想。他被多次放逐仍不改其志,终留下了千古绝唱《九歌》《离骚》。
北宋时,苏东坡夹于党派的斗争之中,却一直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无论仕途多么坎坷,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总怀着良心和仁爱,为君分忧,为民造福,却从不向政治主张不同的各派势力屈服,其品格实在可赞。
他们正是鲁迅先生所言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他们担当起了民族复兴的重任,是他们为我们民族的辉煌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试想,如果没有“直哉”的坚守,如果所有的屈原都听从渔父的话“与世推移”,如果所有的苏轼都在强权面前明哲保身,或者所有的名士一遇“邦无道”便飞也似地逃跑了,然后去寻一处隐秘的山壑“独善其身”,那人民是否还能盼到“邦有道”的时候?当然,我们不否认后世所谓隐逸文人如柳永、李清照、纳兰性德等人所代表的君子形象。然而,他们的心境,无论是如陶渊明等为人所盛赞的安贫乐道,还是李清照、纳兰性德的伤时感怀,仅是求得内心的平和,难以担当民族的大任。 由此观之,史鱼和蘧伯玉,“直”和“隐”,高下显而易见。
时代在变,在当今社会,激流勇进、敢于担当的精神更值得肯定。史鱼,真君子!
【升格点评】
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来的文章相比,论述的内容没有多大差别,但是由于注意了细节问题,因此比原文略胜一筹。修改后的文章能够在关键之处辩证分析,避免了绝对化,能够简要地点明论述的现实意义,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待琢璞玉二(36分)
礼貌待人,美德相传
黑龙江省萝北县宝泉岭高级中学 陈思宇
礼是中华文化这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中一朵晶莹的浪花。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身处新时代的我们,“礼”又意味着什么呢?①
简简单单之中便可参透②“礼”的深刻含义。不必高谈阔论孔子所言“克己复礼”的政治愿望,不必理解荀子“礼法并施”的治国之道,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将礼貌待人的传统美德传承发扬,便是对中华“礼”文化的绝妙领悟。
礼貌待人,礼貌行事。无论地位贵贱、身份高低,以礼相待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古有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的佳话相传,如今,在大洋彼岸,礼貌也同样得到人们的重视。美国前总统哈里斯与孙子共乘马车,一位黑人奴隶站在路边向马车脱帽致敬,令人惊讶的是,哈里斯也立即向黑人脱帽还礼。面对一位黑人奴隶,总统哈里斯的行为让孙子感到费解,而恰恰是这一看似不合常理的行为,让我们感受到礼貌传承的必要。礼貌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论对方富贵还是贫穷,不论对方的身份尊贵还是低贱,以礼相待都是我们不可撼动的处事准则。③
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一直都流淌着礼貌的热度。不论身份如何转化,礼貌都是一个人处事的唯一信条。朱德在云南观戏时,见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旁人的搀扶下走进礼堂,朱德立即停止与他人交谈,起身向前,立正行军礼,礼毕后还亲切地叫了那位老人一声“叶老师”,并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下后,朱德才肯坐下。原来,那位老人是朱德早年的老师叶成林。在尊师中践行礼貌的含义,朱德做到了。
礼貌是与人交流时的文明用语,礼貌亦是对老师的尊重与尊敬。人人都有责任去构建一个“积礼成德”的理想社会,在点滴之中践行礼貌的力量,将礼貌待人的美德传承发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④
礼貌待人,传承美德。在此刻,让礼貌与我们一起同行,奔跑在漫漫人生路上,让我们扬洒一路的礼仪芬芳,只待礼貌的美德之花开满心田。⑤
望“文”问切
①开篇已经定调为在中华文化中讨论“礼”。语句缺乏力度,且不够通顺。
②“参透”应该为“领悟”。
③哈里斯这个事例不属于中华文化范围,材料与观点不统一。美国没有一位名叫哈里森的总统,这个事例缺乏真实性。
④内容空洞,有些语句不通顺,且有部分用词不当。
⑤收束过于简单,且语言表达逻辑混乱。
【失分原因】
1.全文语句不精炼、不严谨,内容空洞。
2.思路不清晰,对“礼”的理解模糊。
3.尽管能够举例说“礼”,但缺乏分析和体悟。
4.有的材料不能为论点服务。
【升格技巧】
1.明确内容。
2.思路清晰。
3.精炼语句。
4.充实材料。
【美玉展示】(44分)
礼貌待人,美德相传
黑龙江省萝北县宝泉岭高级中学 陈思宇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身处新时期的我们,应该积极弘扬礼貌待人的美德。
不必高谈阔论孔子所谓“克己复礼”的政治愿望,不必理解荀子“礼法并施”的治国之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将礼貌待人的传统美德传承发扬,便是对中华“礼”文化的绝妙诠释。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尊德守礼的典故。孔融让梨、程门立雪,这些典故家喻户晓。它们提醒我们,讲礼貌不需要做惊天动地的事情,只要对身边的人一视同仁,不论对方富贵还是贫穷,不论对方的身份尊贵还是低贱,我们都应该以礼相待。
不管身份如何转化,我们都应该对所有的人平等有礼。朱德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在云南观戏时,见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旁人的搀扶下走进礼堂,朱德便立即停止与他人交谈,起身向前,立正行军礼,禮毕后还亲切地叫了那位老人一声“叶老师”,并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下后,朱德才肯坐下。原来,那位老人是朱德早年的教官叶成林。尽管身份有了变化,但却改变不了朱德对“礼”的信仰。
“积礼成德”,将礼貌待人的美德传承发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在当今社会,人们心灵的文明被埋没,躁动的心绪日益增长。“路怒症”患者、“垃圾人”频频出现于社会。想起成都娇子立交的暴力事件,至今仍让人心痛。身处文明社会,何以将事情演化到如此地步,以致女司机喋血路边?女司机违规压线变换车道,威胁到了男司机的安全纵然是有过错,但等待她的必然会是违反交通规则的惩罚,男司机为何不容忍一下呢?任性不是“路怒”的借口,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如果我们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该忍让的时候不冲动,事情也断然不会发展到如此极端的地步。卢梭曾说:“一个人踩扁了紫罗兰,而紫罗兰却把香味留在了那个人的脚底,这就是宽容。”如果我们能够在必要的时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宽容他人的过错,文明之风就可以吹遍华夏大地!
孟轲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奔跑在漫漫人生路上,让我们召唤礼貌与我们同行,让我们扬洒一路礼仪芬芳,只待礼貌的美德之花开满心田。
【升格点评】
若想将原文修改至45分左右,就必须要充实材料。修改后的文章,思路更为清晰,语句更为精练,能结合社会热点新闻“成都娇子立交暴力事件”,阐述“讲文明、树新风”的观点,并运用对比论证,凸显礼貌待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