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媒时代,我们为什么要读杂志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hdg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史航(著名编剧、策展人):
  有的网友说纸质杂志更适合盖泡面和打苍蝇,我同意,但我想给出的理由是:在这个瞬息万变、一切都可能被删除的时代,任何一个10万 、100万 的公众号文章都可能被删除,而我家里的杂志,还没有人能够进来涂改或抄走。所以,媒体要记录时代,杂志往往比任何电子媒体的内容更可靠,更容易继续保留在我的手里。
  小編插话:
  接受完采访后,史航老师把这个问题发到了微博,没想到引来网友们的积极讨论,也贡献了精彩的回答。
  @滚滚红尘红成滚滚:从小爱看的杂志积攒满满一柜子的感觉真的好,翻看时那种年代感是电子媒体无法提供的。而且电子媒体如果换服务器,以前的信息可能就全清掉了。
  @童话镇的店小二:新墨油纸的味道,翻起来的纸质书页让人有一种踏实感。每次杂志开封前,总有一种迫切的欣喜,这种感觉挺好的。
  @engild1979jeff:杂志报纸等可作为证据呈堂。
  A何天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曾任《广电时评》杂志执行主编):
  在数字时代,我更愿意认为杂志、书本等实体阅读品有着历久弥新的价值:读书是一件需要沉下来、扎进去的事,纸质杂志提供了一个固定的空间,我们需要走进它,这跟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我们常说的“书卷香”,就是这样一种仪式价值的体现;另一种是阅读和获取新知本身的价值,我始终不认为碎片化的阅读场景有利于我们系统化地去习得新知,因为当我们拿起数字终端的时候,那种多任务模式就很容易被开启,它势必影响我们专注在一件事上。因此,纸质杂志的存在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
其他文献
姓名:杨 涛  身份:海康威视自动化开发工程师(机械工程师方向)  技能:用机械之光点亮我们生活的世界  十年磨一剑,从对机械的漠视到在机械的世界里咂摸出一丝喜欢,我学习了基础知识、经历过在厂房的磨砺,然后收着经验,藏着情感,努力地从懵懂无知成长为新时代的机器工匠。  喜欢是第一步  我对机械的喜欢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一点一点吹拂出勃勃生机的。  机械并不是我填报志愿时的第一选择,初接触机械专业时,
我站在庙塔顶,注视着绿柳如烟的村庄,忽而茫然:这就是我的家乡吗?  未名河上雾霭飘荡,隐约缥缈,如同梦境。两三个人影走过,走进东边的谷场,走向西边的麦田。  农夫的歌咏不惊不懈,唯那如常流逝的岁月,在他们老树皮般黑皱的皮肤上留下痕迹。日行月走,斗转星移,他们却始终未歇下对生命不息的询问。  我们为什么而活?  风吹过来,扬起漫天的麦穗,也有漫天的阳光和尘灰。这种时候母亲往往会说:“玩远点吧,落了一
“我看不到,喂,我真的看不到……我看不到我看不到我看不到。”  “你很吵哎!我看到了。我看到,10年,又好像8年,我带着我的女儿……”  这是青春电影《蓝色大门》的开场:高中生孟克柔和林月珍在树下闭着眼睛,希望用这样的方式,“看见”自己的未来。  你看得见自己的未来吗?  对于正在上高一的同学来说,“看见未来”似乎已不再只是一个诗意的说法,而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根据浙江省的新高考方案,在7门
“Excuse me, could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Of course. What’s up?”  前桌的同学把身体缓缓转了过来:“你们两个真的是够了,知道你们英语好,也不要每天这样张扬啊!”  我和洛相视一笑,回敬了她两双摊开的手。  洛,我的好友兼邻桌,是我踏入高中大门以来遇见的第一个学霸。我们的第一次对话,想不起内容是什么了,只记得他拽拽地说了一句:
诺齐克的“幸福机器”实验是在1974年出版的《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这本书里提出来的。这个想法看上去很科幻,是关于快乐的问题。但其实它还关乎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就是自由——人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由的以及自由和幸福的关系问题。   这本书出版的时候,电子游戏、网络和虚拟现实这些技术还未被人们所熟知。诺齐克可能不会想到,如今我们很多人都已经体验过这种“幸福机器”了——玩各式各样的电子游戲。我自己也是和电
泡了杯你送给我的咖啡,氤氲的热气从杯口升起,让我有种说不清为什么的感动。不单是对你的谢意,也许还有对生活中美好景象的小小感恩和……我说不清楚。  你要笑我迷糊了,那是我常用来说你的。但是现在我想明白了,其实你的迷糊是因为你懒得把精力浪费在所谓的“精明”上。也许你自己都没发现这一点,不然,现在你就不会为别人给你指的路而满心彷徨了。  我给你寄了一副医生的听诊器。把它戴上,将听筒那端轻轻放在自己的胸口
1979至1989年间,摄影师任曙林将镜头对准80年代的中学生,用照片展现了当时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景和精神面貌。透过老照片体味30年前的年华,也许在某张照片里,你能看到爸爸妈妈的影子,触到爸爸妈妈的青春记忆。  ①1980年7月,北京75中学考场,女生回过头和后桌的同学说着话,缓解考试前的紧张情绪。  ②1983年12月31日,同学们留在教室里尽情玩着、闹着,庆祝新年的到来。  ③1986年3月
记忆里,有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肯定是中学阶段,大概是春天,青草山坡,远近都没人,几个同学嬉笑着在打闹翻筋斗,另几个同学围成一圈在打扑克。我先是坐着看书,后来扔了书仰躺下来,迎面是淡蓝的天空,太阳像打在面粉里的蛋黄,摇曳着,完全与天空融为一体。   什么也没发生过,这不是一个故事的开头,也不是一个故事的结局。不是节假日,也不是在风景区,没有人过生日,大概只是某个同学随口邀约:某地有个小山包,去晃晃
来英国前,总是听说英国人喜欢谈论天气,留学之后才明白为什么。即便是阳光明媚的大晴天,也总有阵阵妖风将你吹得东倒西歪,一分钟前还是万里无云的蓝天,买杯咖啡出来就有雨水从天而降。也难怪总有英国人和我说,若是适应了这里的天气,那么你就算是半个英国人了。我想,我现在应该可以算是四分之一个英国人了。  黑泽明式的入室抢劫  开学快两个月了,我渐渐地和同学们熟悉起来。来自台湾基隆的女生名叫Rosie,或许因为
“牢牢把握住你手里的这份简单与纯粹吧。寻一份纯粹,善于在其中忘我打拼是一种幸福,也是我至今仍在追求的境界。”  从没试过给自己写信。更没想过当自己成为大叔的时候写信给曾经那个十六七岁的“骚年”。Hi,兄弟,好久不见。  一场高中毕业20周年的同学会,看着眼前这些老同学,脑海中自然浮现出他们20年前的样子,同时浮现的,还有20年前的你:清瘦,运动不错,和另外两个同学包干了三年里运动会的所有苦逼长跑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