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背后隐藏的秘密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zt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画作为一种图语,具有与口语相似的性质和功能,是幼儿认识世界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幼儿可以通过绘画表达其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面对幼儿纷繁的画作,不能简单地把幼儿的画作与儿童的智能、情绪焦虑做出一一对应,也不能理解为大脑简单“输出”的资料,而是要通过幼儿的绘画作品与幼儿“对话”,透过幼儿的画作看到幼儿心灵深处,将作品与幼儿的生活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才能走进幼儿复杂的内心世界,真正理解儿童画背后所隐藏的秘密和价值。
  【关键词】观察  表征  创作  情绪情感   色彩
  绘画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之一,幼儿绘画时多个感官活动相结合,往往通过特殊的符号来表达思想、宣泄情绪、想象和创造自己的世界。教师通过解读这些真实“桥段”,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日常行为,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从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引导幼儿表达、表现情绪情感,为其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支持。那么,面对一幅幅展现幼儿生活痕迹与个性的灵动作品,教师究竟该从哪里切入解读?以下就通过一些具体案例,谈谈如何通过解读幼儿绘画作品走进幼儿。
  一、观察,基于画面特征解读
  在幼儿绘画时,教师的观察并不是盲目地走马观花,而是要对“观察什么”做到心知肚明。面对幼儿的作品,我们可以先从画面入手进行观察,比如线条、色彩、画面细节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绘画主题,幼儿的绘画作品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幼儿的画面内容丰满,线条清晰明快,而有的幼儿作品内容空泛,线条杂乱无章。有时我们只要透过一个作品完成的全过程,就可以大致地解读幼儿的个性特点。
  如在画“郊游”为主题的作品时,有一位程程小朋友尤其快,每次落笔迅速,似乎这个话题在他心中已存在好久,不用思考就能画下来。不一会儿,他已完成自己的作品,迫不及待地拉我看,想与我分享他开心的故事。我们可以观察到:画面色彩明亮,笔触一笔构成,内容主次分明,从中不难看出他在整个绘画过程中,心情很愉悦,对自己充满信心。从他绘画过程中对主题不加思索,画面清晰而且内容丰富,富有自己的创造和想象,可见程程的主观性较强,做事有主见,思维比较灵敏,性格很活泼。总之,从绘画的各方面可以看出程程与老师和同伴们相处得很愉快,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我观察到睿睿小朋友在绘画时对同伴不时张望,落笔犹豫不定。当我走过去看他画时,他用小手捂着画面,不敢展示,显得没信心,完成的作品线条改动多,画面主次不明,内容、色彩较为单一,这显示着该幼儿对环境缺乏安全感。当他害怕、犹豫时又不愿意用语言表达,只是用期盼的眼神被动地等待同伴的帮助,从中不难发现睿睿在社会交往上具有明显的退缩倾向。
  色彩折射情绪情感,线条传递个性信息,细节则蕴涵深层含义。由于受天性、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流畅、顿挫、杂乱、粗犷等不同特点的线条反映了幼儿不一样的个性特征,色彩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同时,作品细节还能映照出幼儿的多元智能。
  二、倾听交流,在师幼互动中解读
  教师是幼儿主要的交往对象,教师的倾听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与积极的情绪情感,分享交流是倾听幼儿想法的良好时机,教师能通过幼儿对作品的介绍获得更全面、丰富的信息。班上有一位女孩叫萱萱,她是一位转学生,今年刚转入我们学校,据了解她父母是重组家庭,生活起居一般是由奶奶照顾,入学的一段时间来,萱萱表现出不合群、很孤僻的特点,她总喜欢孤单一人,不愿意与小朋友做游戏,缺乏主动性。
  在这次主题绘画《郊游》作品中,萱萱的作品也引起了我的注意:画纸中间只有小女孩一个人,没有其他人和她一起郊游,四周空白,说明她很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内心特别孤单。观察眼神的方向,没有目视前方,而是看着脚下,体现了这位孩子害羞腼腆,害怕与外界交往。眼角的一滴眼泪(特地用蓝颜色加深),可以看出她很想得到别人的关注,也很想找到倾诉的对象。从绘画的表征中,我也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她给自己穿上了漂亮的高跟鞋。当我问她为什么要穿高跟鞋时,她顿时开心起来,说:“等我长大了就可以穿高跟鞋,那时就变美了。”说完笑得特别开心,可见萱萱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赏,也是位有想法的孩子。
  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的艺术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表达,而不是视觉经验的表達。对于幼儿来说,绘画能最直接、最直观地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用画画来宣泄自身的情绪,画出困扰他们的事件和问题,减少了内心的焦虑,使心理得到平衡。
  三、支持,在满足需求中解读
  绘画是幼儿生活的印记,幼儿在创作时会留下思想的烙印,也会留下需求的信号。我们在解读幼儿作品的侧重点时,要注意因人而异,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隐含的需求信息,立足幼儿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多元的支持,继而在支持跟进中解读幼儿的内心和情感。
  案例中的萱萱愿意和我交流,把我当作倾诉的对象,说明她没有完全封闭自我,她有着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她希望得到同伴的喜欢、关心。帮助她、改变她,这也成了我的难题。经过观察发现,萱萱会把自己心中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通过画笔来宣泄,就从这儿入手,我把萱萱拉入班级这个大家庭,让大家来关心她、喜欢她,也让她消除原先的顾虑,感受集体的温暖。从此以后,每当她完成一幅作品,我都会让她解释画的内容给大家听,让大家给她更多的掌声和鼓励,帮她建立自信。在幼儿自由绘画选择上不仅仅是集体绘画,有时是以小组为单位,有时是几位孩子为一组来完成作品,通过在集体绘画中与同伴共同合作、相互协商,萱萱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老师、同伴沟通、交流、协商,萱萱慢慢消除自卑感,打开心扉,直至完全融入集体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现在萱萱的画面无论是从色彩、内容、线条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她的画面中不再是孤零零一个人,而是多了一群好伙伴,从每次沮丧的表情到开心的笑容,从失去光芒的太阳到红红的太阳,从闭着的眼睛到圆溜溜的大眼睛,可以看出她此时内心的喜悦与满足。她的改变不仅仅体现在绘画作品中,在一日活动中的方方面面也看到了她可喜的变化:能愉快地与同伴一起建构高高的楼房,能主动地与同伴交流感兴趣的话题,小朋友们也愿意与她一起分享玩具——这也许就是“绘画”的神奇魅力吧。
  孩子们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色彩表达着不同的心情,这一幅幅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情感的表达,给了我们通往彼此内心的通道。
  有时,孩子们的画作可能就是自己的投影,是他们内在(深层人格、被压抑的渴望、各种情节等)与外在(对别人的评判、对镜中自我的看法等)的结合,它成了反映他们深层人格的窗口,体现了他们的品质和愿望,以及复杂的内心问题。教师只有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绘画发展特点,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解读孩子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走出困惑,为孩子的心灵成长开启一扇明亮的天窗。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江苏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2】屠美如.5-6岁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
  【3】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6.
其他文献
“生活教育”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同样离不开教育。“生活教育”理念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在生活中进行。  一、在生活中找科学,让幼儿体验科学来源于生活  新时代、新视野下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精神为引领,引导教
期刊
磨刀不误砍柴工,走好第一步对于课题研究的进度和质量至关重要。《基于STEAM教育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正是抓住这一关键期,以自学、沙龙等形式组织组员认真进行文献搜索和学习,交流分享心得,以此来吹响课题研究的集结号。  主持人:各位知道,加强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是做好课题研究的基础。前期我们已将推荐的相关资料以及研讨的话题发在群里,供大家自主学习和思考。本次沙龙,我们将对此一一
期刊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让幼儿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种植活动正是这样一个能够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活动,能帮助幼儿建构有意义的数学概念和经验。  【关键词】种植 建构 数学经验  大自然——幼儿最好的实习场,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说
期刊
【摘要】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观察是幼儿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自主学习、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和热情维持的时间总是比较短暂,很多时候都浅尝辄止,缺乏深入、持久的观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领域的教育建议中也提出“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1]作为幼儿园
期刊
恋物是指幼儿由于亲子依恋缺失而产生的对某种熟悉物品的特殊偏好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恋物”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缓解焦虑情绪,但严重的“恋物”行为不仅影响了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还容易形成“恋物癖”,对幼儿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分析幼儿恋物的根本原因,提出具体有效的策略,帮助孩子尽快改掉恋物的习惯,能积极愉快地投入集体生活,养成开朗的性格,对孩子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当前阶段,幼儿园教育教学各项活动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鉴于此,笔者在本文针对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创新投放策略展开一定的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一、新时期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投放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时期教育教学背景下,结合各
期刊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是在不断推进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努力追随着改革推进的步伐,將新的理念积极落实在一周课程设置中。一日生活里处处都是幼儿的课堂。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提倡将微课程合理运用到一周课程设置中,通过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我们提出了微主题的概念。  一、什么是微主题  通常教师总是提前将一周主题设置好,按照设置好的一周课程来完成教学任务。但现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游
期刊
乡村幼儿园接待的家长绝大部分都是祖辈,他们虽已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幼儿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目的等都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负担幼儿教育的任务。”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完全有义务、有能力去改善它。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
期刊
幼儿园的生活是完整的、多姿多彩的,幼儿园的生活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对孩子而言,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我们应该关注生活,捕捉孩子的兴趣点,通过谈话、观察、体验等方式以游戏化的形式系统性地开展育儿实践,丰富孩子的经验;另外,我们要充分挖掘周边的资源,大自然是真正的活教材,它丰富多彩,神秘莫测,我们带着孩子沉浸其中,感受它的美妙,探索它的奥秘,在玩中学,这才是幼儿园课程所追求的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
期刊
【摘要】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学校生命教育被拉入人们的视野。作为教育系统根基的幼儿园教育,如何引导幼儿坦然面对、理解和接受死亡,成为幼儿园生命教育主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案例中,笔者抓住生活中幼儿经历的有关生命的话题为教育契机,尝试对幼儿开展生命教育,让幼儿用客观的态度看待生命,知道生的可贵,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关键词】疫情 幼儿园 生命教育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  生命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