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演绎着电影,电影离不开人生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luo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到刘斯奇先生的著作《电影与人生》已有数月,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将这本厚达847页,多达67万字的著作读完,深有感触,在夜深人静之时,迅速记写自己读后的一些感触,这些感触在阅读的时候被激发出来,在忙碌的工作中又被淡忘。今夜夜深人闲之际,再次翻阅放在案头之书,往日积累的各种感受忽然如潮水般喷涌出来,来不及清理,就先写下来,也算是一种真实心语吧。
  我对斯奇先生在书中的认识深有同感。斯奇先生游走于艺术的电影与真实的人生之间,于真实的喧嚣的都市中走进艺术的沉思的电影院,在尚未结束红尘俗世的衣食住行的思考的时候,又转换一种角色,又转换一种心理,去思考声光电营造的虚拟环境所营造的空灵的艺术。在短暂的沉迷感动之后,在剧烈的情感体操之后,又走出影院,走上街头,面对人生。满脸的胡须,还有尚未脱尽的风尘,显示着影评人特有的生存状态。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阅读中,我随时都为斯奇先生这种济世情怀感动。依斯奇先生的人生履历,他的人生应该是光彩照人的,他本不该在人到中年时活得如此沉重。这种沉重来源于他对电影、对人生超越于常人的深入的思考。这好像共同做一件事情,大家各自都该分一些负担,可有的摞下挑子走了,斯奇先生看不过去,便拿过来自己挑上。斯奇先生对电影、对人生思考得比常人都多,所以他无法轻松起来。正如艾青的诗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斯奇先生跟电影结缘,有7年多时间了。这段时间,中国电影呈现为辉煌高峰之后的黯淡低谷,纵是如此,斯奇先生依然不离不弃,一直坚守着影评这片土地。但这片土地已经被商业所侵蚀,斯奇先生心中在淌血。为了《电影评价》这本曾经发行高达52万份的电影评论刊物,他生在贵州,却长期背井离乡,在深圳度过了艰辛的4年。然而。这4年,虽然艰辛,却给了斯奇先生丰厚的回报。《电影评介》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双效期刊”称号,入选北京大学(2004)《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斯奇先生在自序中说“回想那段经历及其缘起,似梦,如梦,非梦。非非梦。”
  但深圳在斯奇先生艰难的前行中渐行渐远,由于一些不便说明的原因,斯奇先生来到黄浦江畔。斯奇先生在自序中闪烁其辞,在书中也未清楚提及,但从斯奇先生对深圳的眷念中,我们为斯奇先生生活中发生的难言之隐所感动。类似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心伤,我们都曾有过。作为影评人的我们其实很难避免类似的心伤,所以我们为之感动。皱纹如同伤痕一样在眉头上叠加,因为斯奇先生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艺术家,是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作为一个学者,我为社会当下精神家园的破损而心痛,因为唯利是图正在肆无忌惮地吞噬着我们赖以为人的精神支柱,因为金钱正在趾高气扬地戏弄着我们的道德良心。”(刘斯奇《电影与人生》自序语)
  在真实与虚拟中不断的交替变幻,电影与人生的真幻二重性使斯奇先生很难分清哪是电影,哪是真实。于是斯奇先生的生活就进入庄子所说的梦中的梦的境界。到底是人生在电影中,还是电影在人生中?人生演绎着电影,电影观照着人生。需要仰视的电影和需要正视的人生,需要沉思的电影和需要行动的人生。使斯奇先生进亦忧退亦忧。抬起头还是低下头?是思考还是行动?演绎电影还是活出人生?本是简单的问题,但社会生活的复杂,使得电影越来越像人生.人生越来越像电影,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人到底是在演戏还是在看戏?“三次相近的经历”,使斯奇先生对偶然与必然发出质问:“既然会一而再,再而三,难道这其中就没有蕴藏含着必然?”
  如果我们以为斯奇先生容易感动于细节,那肯定是片面的。斯奇先生走到上海。将《电影评介》也带到上海,《电影评介》成为斯奇先生的家。或者说是蜗牛身上的壳,这多年,它将心血倾注于这本杂志,倾注于一部部电影中,电影、影评、通信成了他的电影人生。87篇电影评论,70篇回信,构成了斯奇先生影评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真情贯注的评论中,斯奇先生掩饰不住他对电影的热爱,以至爱屋及乌,关爱着所有喜欢电影的热心观众。
  87篇电影评论,篇篇起于人生,重在电影,回归人生。从微观的人生出发,斯奇先生在影院前,见放电影就去看,无法现场观看就租VCD,正版的和盗版的都有。从宏观的人生出发,斯奇先生由人类的命运遭际联想到人物的悲欢离合。这就是斯奇先生的电影与人生,不隐恶,不扬善,这是影评人的真性情,真状态。读来顺理成章,流畅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嘎然而止于2004年的通信,其中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但70封回信,已经足以使斯奇先生成为中国给影评作者写信最多的编辑之一了。这些往来的信件。成为精神与生命的连接中枢,成为人生的永恒记忆。在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之后,恐怕从今后极少人会再给作者写那么多书信了。在这些随机的、即兴的书信中,我们读到的是斯奇先生与作者推心置腹的交谈,读到的是电影对社会、对人生、对道德的巨大影响力。这种以书信方式记写文字,随着网络与手机的大量运用,可能从此在电影史上定格。以后再也不会有编辑给作者写这么多信了。
  于是,读完这些信后。我感觉现实生活总是缺点什么。我也不想说。经过这多年的生活,我也渐渐明白斯奇先生停笔不写的原因。如果不知道的读者,我也不必告诉他内中隐情,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会慢慢明白其中的道理的。我想,期奇先生这种类似自选集似的著作,给我们展示的其实是一种真实的人生历程,生活中有喜有怒,有哀有乐,有悲有欢,有离有合。这种嘎然而止给我们一种空白,一种引发我们思考的空白,引发我们深入地思考电影与人生,这本书的启示意义,将会在读者中逐渐显现,我在课堂上已经将这本书列为必读书目,希望我教的那些年轻的大学生们认真阅读,希望他们能从中明白些什么。
  在自我的空间里尽情挥洒完个体情感后,斯奇先生还得从电影中回到人生。在现实生活中,斯奇先生在公众面前的角色与艺术中的迥然不同,他是《电影评介》杂志社社长、主编,是贵州省文化厅领导信任的专家。中国戏剧理论的知名人士,他还得调研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情况,思考艺术表演团体如何转制、如何回归民间,还得通宵不眠地拟写重大演出活动方案。犹如柔软的心外面依然有坚硬的外壳,在电影世界里,斯奇先生是敏感而多情的,在现实生活中。斯奇先生是理性而严谨的。
  读遍全书,最后得出一句话,来评价电影与人生的关系,叫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希望这句话是斯奇先生的本意。我比斯奇先生年轻26岁,未必能深刻理解斯奇先生书中真意,但以此评论抒发我读后之感,愿求教于斯奇先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该片以女主人公春芬情感命运中经历的三个男人为线索,并将这三个男人置放于“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等不同的主体时代背景中,来打量春芬的情感经历,并以此折射出个人和时代、灵与肉、乌托邦的尊崇和消解、个人自由和权力话语在历史变迁中对普通人情感和命运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存在。  【关键词】“历史”人物 情感嬗变 叙述时期 “书写”  该片以女主人公春芬情感命运中经历-的三个男
期刊
《夜宴》上映以来。关于它的评论不绝于耳。但表面的热闹遮不住影片“无人喝彩”的内在寂寞。批评者往往是拿莎翁的《哈姆雷特》与之作比较,大有借这位戏剧界的泰斗“骂杀”那位靠贺岁片声名远扬而不满现状继续向自我和经典挑战的冯氏之嫌疑。且不说批评的结论如何,单单是批评的前提和意图就有些问题《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古典戏剧之一。它的人文内涵的深刻性丰富性和艺术美的极致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期刊
【摘要】婆媳关系是许多人感到最头痛的问题之一。伦理学中有不少文章专门探讨婆媳关系的处理问题,但是过于理性化的东西很难为大众接受,而这方面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叙事形式——好的影视艺术作品,却又少之又少。现代家庭伦理剧《麻辣婆媳》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该剧采用朴素的素材,从平民的视角,通过婆媳之间的频频“过招”,艺术地再现了当今社会解决家庭婆媳关系的途径和方法,为人们解读现代家庭论理学提供了“实证”。  【
期刊
戏剧之不同于诗歌、小说,在于戏剧更加强调人物的语言交流,通过交流来发展人们之间的关系。老舍先生的话剧杰作《茶馆》,以独特的人物语言交流方式,创造了奇高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了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批判,直到今天,学界仍然在不断深挖老舍及其创作成果的巨大宝藏。但是,引发我们思考的是《茶馆》那奇特的语句表达方式——《茶馆》全剧(不包括潜台词)共1694句,其中句末用问号的句子有394句(占全文2
期刊
一、现代媒体和“窥视癖”    根据精神分析学家们的分析,人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窥视癖”(scopophilia)。观看过程本身就会让人产生一种视觉快感。个体通过偷窥他人的生活达到一种满足。由澳大利亚导演彼得·威尔执导的影片《楚门的世界》讲述一个偷窥/被偷窥,控制/反控制的故事。  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的论文中指出:有三种不同的看的方式与电影有关:摄影机记录具有电影性的事
期刊
如果说《海棠依旧》是对当今社会婚姻双方的重新认识,那《半路夫妻》就是对婚姻价值的重组。这场婚姻变局的的意义就在于对原有婚姻价值的颠覆和当代婚姻中的个人追求以及自我幸福意识的苏醒。婚姻双方不再只是承担义务和责任,也开始追求和享受权利。该剧诠释了在婚姻中人的个性的解放。  三对曾经的婚姻在这场变局中变成完整的两个,无论是金钱关系,家庭暴力还是丧失爱的感觉。该剧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已经摆脱了单纯的家庭问题,
期刊
2006年1月20日,一部名为《武林外传》的情景喜剧在中央电视台悄无声息地播出后却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据央视索福瑞提供的收视报告,《武林外传》开播第一天收视率只有1.95%,在第二天就已攀升到4.26%,超过了去年央视收视率最高的《京华烟云》民期的收视率。开播十几天后,收视率一路飙升,直逼2005年收视冠军《亮剑》的10.3%。是一部典型的低投入获得高收益的电视剧。该剧在网络上更是引发火爆讨论,赢
期刊
爱情是文学艺术永恒的话题,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结--《诗经》中就开始了对爱情的描写,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天经地义,有“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决然,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痴情,有穿越古今的梁祝悲剧,有缠绵悱恻让人荡气回肠的贾林爱情……在重礼教的中国封建社会,礼统治一切,当脆弱的爱情碰到强大的礼教之后。
期刊
三    1.空谷幽兰,幽远之境——第四代诗性电影(80年代90年代初)  前文已述,鉴于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自上世纪初中国电影诞生始直A70年代末,国内电影创作一直为“故事”或“理念”所统摄。以此为轴,中国电影一方面向世界影坛贡献了其独特的民族影像:另一方面,唯“故事或理念”是瞻的创作格局亦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内影人主体意识与个性特征的苏醒与彰显——也即文艺电影中至为重要的“作者性”
期刊
【摘要】性别角色是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但社会对传统女性角色的定位却是不完善的。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两个女性角色的分析,揭示这样一个道理:双性化气质的女性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和优点,更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因而发展双性化人格对妇女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性别 气质 双性化 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我大学时期非常喜爱的小说,工作后的科研方向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