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到刘斯奇先生的著作《电影与人生》已有数月,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将这本厚达847页,多达67万字的著作读完,深有感触,在夜深人静之时,迅速记写自己读后的一些感触,这些感触在阅读的时候被激发出来,在忙碌的工作中又被淡忘。今夜夜深人闲之际,再次翻阅放在案头之书,往日积累的各种感受忽然如潮水般喷涌出来,来不及清理,就先写下来,也算是一种真实心语吧。
我对斯奇先生在书中的认识深有同感。斯奇先生游走于艺术的电影与真实的人生之间,于真实的喧嚣的都市中走进艺术的沉思的电影院,在尚未结束红尘俗世的衣食住行的思考的时候,又转换一种角色,又转换一种心理,去思考声光电营造的虚拟环境所营造的空灵的艺术。在短暂的沉迷感动之后,在剧烈的情感体操之后,又走出影院,走上街头,面对人生。满脸的胡须,还有尚未脱尽的风尘,显示着影评人特有的生存状态。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阅读中,我随时都为斯奇先生这种济世情怀感动。依斯奇先生的人生履历,他的人生应该是光彩照人的,他本不该在人到中年时活得如此沉重。这种沉重来源于他对电影、对人生超越于常人的深入的思考。这好像共同做一件事情,大家各自都该分一些负担,可有的摞下挑子走了,斯奇先生看不过去,便拿过来自己挑上。斯奇先生对电影、对人生思考得比常人都多,所以他无法轻松起来。正如艾青的诗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斯奇先生跟电影结缘,有7年多时间了。这段时间,中国电影呈现为辉煌高峰之后的黯淡低谷,纵是如此,斯奇先生依然不离不弃,一直坚守着影评这片土地。但这片土地已经被商业所侵蚀,斯奇先生心中在淌血。为了《电影评价》这本曾经发行高达52万份的电影评论刊物,他生在贵州,却长期背井离乡,在深圳度过了艰辛的4年。然而。这4年,虽然艰辛,却给了斯奇先生丰厚的回报。《电影评介》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双效期刊”称号,入选北京大学(2004)《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斯奇先生在自序中说“回想那段经历及其缘起,似梦,如梦,非梦。非非梦。”
但深圳在斯奇先生艰难的前行中渐行渐远,由于一些不便说明的原因,斯奇先生来到黄浦江畔。斯奇先生在自序中闪烁其辞,在书中也未清楚提及,但从斯奇先生对深圳的眷念中,我们为斯奇先生生活中发生的难言之隐所感动。类似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心伤,我们都曾有过。作为影评人的我们其实很难避免类似的心伤,所以我们为之感动。皱纹如同伤痕一样在眉头上叠加,因为斯奇先生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艺术家,是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作为一个学者,我为社会当下精神家园的破损而心痛,因为唯利是图正在肆无忌惮地吞噬着我们赖以为人的精神支柱,因为金钱正在趾高气扬地戏弄着我们的道德良心。”(刘斯奇《电影与人生》自序语)
在真实与虚拟中不断的交替变幻,电影与人生的真幻二重性使斯奇先生很难分清哪是电影,哪是真实。于是斯奇先生的生活就进入庄子所说的梦中的梦的境界。到底是人生在电影中,还是电影在人生中?人生演绎着电影,电影观照着人生。需要仰视的电影和需要正视的人生,需要沉思的电影和需要行动的人生。使斯奇先生进亦忧退亦忧。抬起头还是低下头?是思考还是行动?演绎电影还是活出人生?本是简单的问题,但社会生活的复杂,使得电影越来越像人生.人生越来越像电影,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人到底是在演戏还是在看戏?“三次相近的经历”,使斯奇先生对偶然与必然发出质问:“既然会一而再,再而三,难道这其中就没有蕴藏含着必然?”
如果我们以为斯奇先生容易感动于细节,那肯定是片面的。斯奇先生走到上海。将《电影评介》也带到上海,《电影评介》成为斯奇先生的家。或者说是蜗牛身上的壳,这多年,它将心血倾注于这本杂志,倾注于一部部电影中,电影、影评、通信成了他的电影人生。87篇电影评论,70篇回信,构成了斯奇先生影评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真情贯注的评论中,斯奇先生掩饰不住他对电影的热爱,以至爱屋及乌,关爱着所有喜欢电影的热心观众。
87篇电影评论,篇篇起于人生,重在电影,回归人生。从微观的人生出发,斯奇先生在影院前,见放电影就去看,无法现场观看就租VCD,正版的和盗版的都有。从宏观的人生出发,斯奇先生由人类的命运遭际联想到人物的悲欢离合。这就是斯奇先生的电影与人生,不隐恶,不扬善,这是影评人的真性情,真状态。读来顺理成章,流畅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嘎然而止于2004年的通信,其中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但70封回信,已经足以使斯奇先生成为中国给影评作者写信最多的编辑之一了。这些往来的信件。成为精神与生命的连接中枢,成为人生的永恒记忆。在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之后,恐怕从今后极少人会再给作者写那么多书信了。在这些随机的、即兴的书信中,我们读到的是斯奇先生与作者推心置腹的交谈,读到的是电影对社会、对人生、对道德的巨大影响力。这种以书信方式记写文字,随着网络与手机的大量运用,可能从此在电影史上定格。以后再也不会有编辑给作者写这么多信了。
于是,读完这些信后。我感觉现实生活总是缺点什么。我也不想说。经过这多年的生活,我也渐渐明白斯奇先生停笔不写的原因。如果不知道的读者,我也不必告诉他内中隐情,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会慢慢明白其中的道理的。我想,期奇先生这种类似自选集似的著作,给我们展示的其实是一种真实的人生历程,生活中有喜有怒,有哀有乐,有悲有欢,有离有合。这种嘎然而止给我们一种空白,一种引发我们思考的空白,引发我们深入地思考电影与人生,这本书的启示意义,将会在读者中逐渐显现,我在课堂上已经将这本书列为必读书目,希望我教的那些年轻的大学生们认真阅读,希望他们能从中明白些什么。
在自我的空间里尽情挥洒完个体情感后,斯奇先生还得从电影中回到人生。在现实生活中,斯奇先生在公众面前的角色与艺术中的迥然不同,他是《电影评介》杂志社社长、主编,是贵州省文化厅领导信任的专家。中国戏剧理论的知名人士,他还得调研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情况,思考艺术表演团体如何转制、如何回归民间,还得通宵不眠地拟写重大演出活动方案。犹如柔软的心外面依然有坚硬的外壳,在电影世界里,斯奇先生是敏感而多情的,在现实生活中。斯奇先生是理性而严谨的。
读遍全书,最后得出一句话,来评价电影与人生的关系,叫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希望这句话是斯奇先生的本意。我比斯奇先生年轻26岁,未必能深刻理解斯奇先生书中真意,但以此评论抒发我读后之感,愿求教于斯奇先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我对斯奇先生在书中的认识深有同感。斯奇先生游走于艺术的电影与真实的人生之间,于真实的喧嚣的都市中走进艺术的沉思的电影院,在尚未结束红尘俗世的衣食住行的思考的时候,又转换一种角色,又转换一种心理,去思考声光电营造的虚拟环境所营造的空灵的艺术。在短暂的沉迷感动之后,在剧烈的情感体操之后,又走出影院,走上街头,面对人生。满脸的胡须,还有尚未脱尽的风尘,显示着影评人特有的生存状态。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阅读中,我随时都为斯奇先生这种济世情怀感动。依斯奇先生的人生履历,他的人生应该是光彩照人的,他本不该在人到中年时活得如此沉重。这种沉重来源于他对电影、对人生超越于常人的深入的思考。这好像共同做一件事情,大家各自都该分一些负担,可有的摞下挑子走了,斯奇先生看不过去,便拿过来自己挑上。斯奇先生对电影、对人生思考得比常人都多,所以他无法轻松起来。正如艾青的诗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斯奇先生跟电影结缘,有7年多时间了。这段时间,中国电影呈现为辉煌高峰之后的黯淡低谷,纵是如此,斯奇先生依然不离不弃,一直坚守着影评这片土地。但这片土地已经被商业所侵蚀,斯奇先生心中在淌血。为了《电影评价》这本曾经发行高达52万份的电影评论刊物,他生在贵州,却长期背井离乡,在深圳度过了艰辛的4年。然而。这4年,虽然艰辛,却给了斯奇先生丰厚的回报。《电影评介》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双效期刊”称号,入选北京大学(2004)《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斯奇先生在自序中说“回想那段经历及其缘起,似梦,如梦,非梦。非非梦。”
但深圳在斯奇先生艰难的前行中渐行渐远,由于一些不便说明的原因,斯奇先生来到黄浦江畔。斯奇先生在自序中闪烁其辞,在书中也未清楚提及,但从斯奇先生对深圳的眷念中,我们为斯奇先生生活中发生的难言之隐所感动。类似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心伤,我们都曾有过。作为影评人的我们其实很难避免类似的心伤,所以我们为之感动。皱纹如同伤痕一样在眉头上叠加,因为斯奇先生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艺术家,是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作为一个学者,我为社会当下精神家园的破损而心痛,因为唯利是图正在肆无忌惮地吞噬着我们赖以为人的精神支柱,因为金钱正在趾高气扬地戏弄着我们的道德良心。”(刘斯奇《电影与人生》自序语)
在真实与虚拟中不断的交替变幻,电影与人生的真幻二重性使斯奇先生很难分清哪是电影,哪是真实。于是斯奇先生的生活就进入庄子所说的梦中的梦的境界。到底是人生在电影中,还是电影在人生中?人生演绎着电影,电影观照着人生。需要仰视的电影和需要正视的人生,需要沉思的电影和需要行动的人生。使斯奇先生进亦忧退亦忧。抬起头还是低下头?是思考还是行动?演绎电影还是活出人生?本是简单的问题,但社会生活的复杂,使得电影越来越像人生.人生越来越像电影,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人到底是在演戏还是在看戏?“三次相近的经历”,使斯奇先生对偶然与必然发出质问:“既然会一而再,再而三,难道这其中就没有蕴藏含着必然?”
如果我们以为斯奇先生容易感动于细节,那肯定是片面的。斯奇先生走到上海。将《电影评介》也带到上海,《电影评介》成为斯奇先生的家。或者说是蜗牛身上的壳,这多年,它将心血倾注于这本杂志,倾注于一部部电影中,电影、影评、通信成了他的电影人生。87篇电影评论,70篇回信,构成了斯奇先生影评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真情贯注的评论中,斯奇先生掩饰不住他对电影的热爱,以至爱屋及乌,关爱着所有喜欢电影的热心观众。
87篇电影评论,篇篇起于人生,重在电影,回归人生。从微观的人生出发,斯奇先生在影院前,见放电影就去看,无法现场观看就租VCD,正版的和盗版的都有。从宏观的人生出发,斯奇先生由人类的命运遭际联想到人物的悲欢离合。这就是斯奇先生的电影与人生,不隐恶,不扬善,这是影评人的真性情,真状态。读来顺理成章,流畅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嘎然而止于2004年的通信,其中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但70封回信,已经足以使斯奇先生成为中国给影评作者写信最多的编辑之一了。这些往来的信件。成为精神与生命的连接中枢,成为人生的永恒记忆。在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之后,恐怕从今后极少人会再给作者写那么多书信了。在这些随机的、即兴的书信中,我们读到的是斯奇先生与作者推心置腹的交谈,读到的是电影对社会、对人生、对道德的巨大影响力。这种以书信方式记写文字,随着网络与手机的大量运用,可能从此在电影史上定格。以后再也不会有编辑给作者写这么多信了。
于是,读完这些信后。我感觉现实生活总是缺点什么。我也不想说。经过这多年的生活,我也渐渐明白斯奇先生停笔不写的原因。如果不知道的读者,我也不必告诉他内中隐情,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会慢慢明白其中的道理的。我想,期奇先生这种类似自选集似的著作,给我们展示的其实是一种真实的人生历程,生活中有喜有怒,有哀有乐,有悲有欢,有离有合。这种嘎然而止给我们一种空白,一种引发我们思考的空白,引发我们深入地思考电影与人生,这本书的启示意义,将会在读者中逐渐显现,我在课堂上已经将这本书列为必读书目,希望我教的那些年轻的大学生们认真阅读,希望他们能从中明白些什么。
在自我的空间里尽情挥洒完个体情感后,斯奇先生还得从电影中回到人生。在现实生活中,斯奇先生在公众面前的角色与艺术中的迥然不同,他是《电影评介》杂志社社长、主编,是贵州省文化厅领导信任的专家。中国戏剧理论的知名人士,他还得调研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情况,思考艺术表演团体如何转制、如何回归民间,还得通宵不眠地拟写重大演出活动方案。犹如柔软的心外面依然有坚硬的外壳,在电影世界里,斯奇先生是敏感而多情的,在现实生活中。斯奇先生是理性而严谨的。
读遍全书,最后得出一句话,来评价电影与人生的关系,叫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希望这句话是斯奇先生的本意。我比斯奇先生年轻26岁,未必能深刻理解斯奇先生书中真意,但以此评论抒发我读后之感,愿求教于斯奇先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