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人类进步的摇篮;是美好生活的象征。但同时也是生产垃圾的工厂。
一些城市只因为选择了传统的垃圾分类和回收方式,就使得城市垃圾量大幅度减少。没有垃圾的城市已经不再是梦想。
在现代城市中,垃圾一直是困扰人们生活的难题。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1亿多吨垃圾中,有20%是可以重新利用的。但是,现在能够真正实现对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的城市非常有限,大部分垃圾都不能够得到有效回收。在上海世博会,有一组形象的数据:回收利用1吨废纸可以造出800公斤好纸;能够挽救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垃圾填埋空间;降低造纸污染排放75%;节约造纸能源消耗40%~50%;而每张纸至少可以回收两次。但是,使得这些连锁效应能够真正实现的最重要一环,就是垃圾的回收分类处理。
在世博园里,位于浦西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台北案例馆格外引人注目,台北在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方面的特殊办法,使得垃圾量大大减少。
1996年,台北市政府向民众推行“垃圾不落地”行动。全市设立了200多个24小时不打烊的垃圾车收集站。(图1)
2000年,台北市又推出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的办法,垃圾扔得越多收费越高。
台北案例馆解说员顾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台北人,他依稀记得母亲当时的态度。
顾先生说,我妈妈当初想,装垃圾的袋子很贵,老人家产生了把垃圾随便丢到马路上的想法。但是,后来发现大家都很守法,感到这种取巧的行为是不对的。
台北市政府最初在推广垃圾分类时,也遇到了不小困难。因为市民觉得,在家里把垃圾一一进行分类相当麻烦。后米,台北市政府想出了一个特殊的办法,他们推出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垃圾袋,规定垃圾只有经过详细分类后,实在不能分类,而且也不能回收的垃圾,才能放在这样的塑料袋里,而且它的价格定得非常高。这样,就迫使台北市民不得不在家里把垃圾分类做得很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这种特殊垃圾袋的使用,从而减少生活的开支。现在,台北市民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台北的垃圾量比2000年以前减少了7成。(图2、3)
从“垃圾不落地”到“随袋征收”,台北市民发现,城市里可以没有“垃圾”。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台北市垃圾量大幅减少,而资源回收明显地增多。
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李光明教授认为,我们需要不断重视垃圾的回收和资源化,应该把它看成城市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不管是政府,还是老百姓,都应该意识到垃圾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垃圾能不能够变为资源,回收分类举足轻重。不同城市回收系统各有特色,方法却大相径庭,上海就有一个与台北市不同的案例。
如果说台北市民的垃圾回收分类是在家里完成,上海有另外一种受市民青睐的回收方式。几年前,上海曾经有一家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几乎倒闭,公司果断地转型,仅几年的时间,它们的年度利润就翻了130多倍。公司1800名员工,每天活跃在上海大大小小的弄堂中。而市民们只需要在家轻轻地点击鼠标,或者打一个电话就可以享受到上门服务。
新锦华上海在线收废信息中心只要接到居民的电话,就会马上把他的信息发送到他所在区的分中心,分中心会立即把他的信息发送到街道,从发送订单,到收废人员上门,不到一分钟时间就完成了。
几部电话和电脑让上海的回收系统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上海新锦华收废创始人、董事长薛光明说,2003年7月,我提出在线收废,我们的口号是在线收废、电话收废、环保收废。这个理念提出后,改变了几百年遗留下来的摇铃收废形式,也对杂乱无序的收废大军进行了一个改革。
上海每年产生废品量大约250万吨,有近200亿元的废品收购额。其中,废钢120万吨以上;废纸100万吨以上;废橡塑10万吨以上;废玻璃15万吨以上;同时,还有数量庞大的废旧家电,以每年15,7%的速度增长。“在线收废”运用电子商务的手段,改变了传统回收废旧物资的方式。(图4)
在上海新锦华在线收废的电子电器回收总店,有一位袁师傅,他从2006年才开始工作,但他的工作量却是惊人的。在我们的想象中,一天能够回收10台、8台旧电器就已经非常多了,但是,袁师傅的工作量远不止这些,自从家电以旧换新以来,袁帅傅1~5月共回收旧家电6万多台,平均每天达到400多台。
2009年夏天,国务院出台了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后,新锦华成为第一批中标的企业。每天新锦华至少接到130多个居民的订单和几件企事业单位的大宗订单,这让袁师傅和另外15名员工非常忙碌。
现在,居民非常认可上门收购的方式,打一个电话、点击一下鼠标,就有人上门清理家里的废旧物资,对于老百姓来说非常方便,每个家庭的垃圾量大大地减少了。而在几年前,新锦华刚开始推行在线收废时并不顺利。
浦东区一位老人曾经对新锦华做过一次考察,他提前称好50公斤报纸,在街头收废品人那里称是45公斤,而在新锦华在线收废这里是50公斤,新锦华取得了老人的信任。
同台北市刚开始推行“垃圾不落地”一样,在线收废用了几年的时间,赢得了上海老百姓对正规收废企业的支持,
薛光明说,作为广大老百姓,应该清楚,要把有毒有害的废品交到正规有序、有资质、有能力处置的企事业单位。回收这件事情,政府、企业、老百姓三者缺一不可,这三者能够有一个共同的意识,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才能走向老百姓的心中。
袁师傅回收单位被淘汰的电脑,通常一次回收几十台,甚至上百台。
城市中有多少废旧家电等待更新换代无法估量。袁帅傅自从回收旧家电以来,三轮车变成了几辆大卡车,甚至经常还需要物流公司帮助运输。热线电话从只有上班时间到现在的24小时开通。2003年,新锦华在线收废收购额只有1亿多元,到2007年,达到23.5亿多元,客户群从十几家到1500多家,从只有一问仓库,到现在已发展到9个200多平方米的仓库。每天收到和送出去的旧电脑,平均400台以上。(图5)
小小的仓库每天有几百台的吞吐量。为了让回收来的旧家电有地存放,袁师傅必须每天把旧电器送到拥有合法资质的分解场——上海市最大的电子废弃物处置基地。废弃物在那里一件件地变回有用的资源。
(图6)
网络的发展助推了在线收废的成长。
李光明说,像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会有大的发展。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感到通过网络的方式回收垃圾,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垃圾回收方式。
在线收废像一j长大网覆盖了上海18个区县。现在,全国在线收废已发展到了近200家,新锦华创造了可再生资源回收产业的奇迹。
薛光明说,在线收废,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肯定会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如果这200家在线收废网站,搭建在一个网络平台,更加意义非凡,如果能够争取创业板块上市,它会在我国循环经济中,起到一个领头羊的作用。
与上海结为姊妹城市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曾经是一座被人们遗忘的垃圾城市。由于市政府创立了垃圾分拣中心,为垃圾回收再利用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使蒙特利尔重获新生。而它们的秘诀是持续不断地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
蒙特利尔案例馆馆长路易迪索说,像我这个年纪,要改变习惯很难。经常是我的小孙子回到家里跟我说,爷爷,要保护环境,您应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因此我们需要一种长期教育,希望有一天人们的习惯会改变,我们将处在环境保护被所有人永远重视的世界。(图7)
诚然,没有垃圾的未来城市在几十年前对所有人来说只是一个梦,而今,这个梦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当今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扰,在上海世博会上,我们看到有很多城市的场馆都设置了垃圾的主题,它们也带来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蒙特利尔用几十年的时间培养起市民垃圾分类的习惯,他们在垃圾上建起了一座新城。台北市民用十几年时间学习垃圾分类,到2010年,实现了垃圾的零掩埋。
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用各种办法持续不断地为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做着各种努力,相信在未米,垃圾将不再是垃圾,而变成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
一些城市只因为选择了传统的垃圾分类和回收方式,就使得城市垃圾量大幅度减少。没有垃圾的城市已经不再是梦想。
在现代城市中,垃圾一直是困扰人们生活的难题。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1亿多吨垃圾中,有20%是可以重新利用的。但是,现在能够真正实现对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的城市非常有限,大部分垃圾都不能够得到有效回收。在上海世博会,有一组形象的数据:回收利用1吨废纸可以造出800公斤好纸;能够挽救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垃圾填埋空间;降低造纸污染排放75%;节约造纸能源消耗40%~50%;而每张纸至少可以回收两次。但是,使得这些连锁效应能够真正实现的最重要一环,就是垃圾的回收分类处理。
在世博园里,位于浦西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台北案例馆格外引人注目,台北在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方面的特殊办法,使得垃圾量大大减少。
1996年,台北市政府向民众推行“垃圾不落地”行动。全市设立了200多个24小时不打烊的垃圾车收集站。(图1)
2000年,台北市又推出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的办法,垃圾扔得越多收费越高。
台北案例馆解说员顾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台北人,他依稀记得母亲当时的态度。
顾先生说,我妈妈当初想,装垃圾的袋子很贵,老人家产生了把垃圾随便丢到马路上的想法。但是,后来发现大家都很守法,感到这种取巧的行为是不对的。
台北市政府最初在推广垃圾分类时,也遇到了不小困难。因为市民觉得,在家里把垃圾一一进行分类相当麻烦。后米,台北市政府想出了一个特殊的办法,他们推出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垃圾袋,规定垃圾只有经过详细分类后,实在不能分类,而且也不能回收的垃圾,才能放在这样的塑料袋里,而且它的价格定得非常高。这样,就迫使台北市民不得不在家里把垃圾分类做得很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这种特殊垃圾袋的使用,从而减少生活的开支。现在,台北市民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台北的垃圾量比2000年以前减少了7成。(图2、3)
从“垃圾不落地”到“随袋征收”,台北市民发现,城市里可以没有“垃圾”。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台北市垃圾量大幅减少,而资源回收明显地增多。
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李光明教授认为,我们需要不断重视垃圾的回收和资源化,应该把它看成城市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不管是政府,还是老百姓,都应该意识到垃圾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垃圾能不能够变为资源,回收分类举足轻重。不同城市回收系统各有特色,方法却大相径庭,上海就有一个与台北市不同的案例。
如果说台北市民的垃圾回收分类是在家里完成,上海有另外一种受市民青睐的回收方式。几年前,上海曾经有一家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几乎倒闭,公司果断地转型,仅几年的时间,它们的年度利润就翻了130多倍。公司1800名员工,每天活跃在上海大大小小的弄堂中。而市民们只需要在家轻轻地点击鼠标,或者打一个电话就可以享受到上门服务。
新锦华上海在线收废信息中心只要接到居民的电话,就会马上把他的信息发送到他所在区的分中心,分中心会立即把他的信息发送到街道,从发送订单,到收废人员上门,不到一分钟时间就完成了。
几部电话和电脑让上海的回收系统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上海新锦华收废创始人、董事长薛光明说,2003年7月,我提出在线收废,我们的口号是在线收废、电话收废、环保收废。这个理念提出后,改变了几百年遗留下来的摇铃收废形式,也对杂乱无序的收废大军进行了一个改革。
上海每年产生废品量大约250万吨,有近200亿元的废品收购额。其中,废钢120万吨以上;废纸100万吨以上;废橡塑10万吨以上;废玻璃15万吨以上;同时,还有数量庞大的废旧家电,以每年15,7%的速度增长。“在线收废”运用电子商务的手段,改变了传统回收废旧物资的方式。(图4)
在上海新锦华在线收废的电子电器回收总店,有一位袁师傅,他从2006年才开始工作,但他的工作量却是惊人的。在我们的想象中,一天能够回收10台、8台旧电器就已经非常多了,但是,袁师傅的工作量远不止这些,自从家电以旧换新以来,袁帅傅1~5月共回收旧家电6万多台,平均每天达到400多台。
2009年夏天,国务院出台了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后,新锦华成为第一批中标的企业。每天新锦华至少接到130多个居民的订单和几件企事业单位的大宗订单,这让袁师傅和另外15名员工非常忙碌。
现在,居民非常认可上门收购的方式,打一个电话、点击一下鼠标,就有人上门清理家里的废旧物资,对于老百姓来说非常方便,每个家庭的垃圾量大大地减少了。而在几年前,新锦华刚开始推行在线收废时并不顺利。
浦东区一位老人曾经对新锦华做过一次考察,他提前称好50公斤报纸,在街头收废品人那里称是45公斤,而在新锦华在线收废这里是50公斤,新锦华取得了老人的信任。
同台北市刚开始推行“垃圾不落地”一样,在线收废用了几年的时间,赢得了上海老百姓对正规收废企业的支持,
薛光明说,作为广大老百姓,应该清楚,要把有毒有害的废品交到正规有序、有资质、有能力处置的企事业单位。回收这件事情,政府、企业、老百姓三者缺一不可,这三者能够有一个共同的意识,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才能走向老百姓的心中。
袁师傅回收单位被淘汰的电脑,通常一次回收几十台,甚至上百台。
城市中有多少废旧家电等待更新换代无法估量。袁帅傅自从回收旧家电以来,三轮车变成了几辆大卡车,甚至经常还需要物流公司帮助运输。热线电话从只有上班时间到现在的24小时开通。2003年,新锦华在线收废收购额只有1亿多元,到2007年,达到23.5亿多元,客户群从十几家到1500多家,从只有一问仓库,到现在已发展到9个200多平方米的仓库。每天收到和送出去的旧电脑,平均400台以上。(图5)
小小的仓库每天有几百台的吞吐量。为了让回收来的旧家电有地存放,袁师傅必须每天把旧电器送到拥有合法资质的分解场——上海市最大的电子废弃物处置基地。废弃物在那里一件件地变回有用的资源。
(图6)
网络的发展助推了在线收废的成长。
李光明说,像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会有大的发展。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感到通过网络的方式回收垃圾,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垃圾回收方式。
在线收废像一j长大网覆盖了上海18个区县。现在,全国在线收废已发展到了近200家,新锦华创造了可再生资源回收产业的奇迹。
薛光明说,在线收废,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肯定会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如果这200家在线收废网站,搭建在一个网络平台,更加意义非凡,如果能够争取创业板块上市,它会在我国循环经济中,起到一个领头羊的作用。
与上海结为姊妹城市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曾经是一座被人们遗忘的垃圾城市。由于市政府创立了垃圾分拣中心,为垃圾回收再利用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使蒙特利尔重获新生。而它们的秘诀是持续不断地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
蒙特利尔案例馆馆长路易迪索说,像我这个年纪,要改变习惯很难。经常是我的小孙子回到家里跟我说,爷爷,要保护环境,您应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因此我们需要一种长期教育,希望有一天人们的习惯会改变,我们将处在环境保护被所有人永远重视的世界。(图7)
诚然,没有垃圾的未来城市在几十年前对所有人来说只是一个梦,而今,这个梦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当今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扰,在上海世博会上,我们看到有很多城市的场馆都设置了垃圾的主题,它们也带来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蒙特利尔用几十年的时间培养起市民垃圾分类的习惯,他们在垃圾上建起了一座新城。台北市民用十几年时间学习垃圾分类,到2010年,实现了垃圾的零掩埋。
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用各种办法持续不断地为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做着各种努力,相信在未米,垃圾将不再是垃圾,而变成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