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增会 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金鸡台村党委书记、北京圣莲山旅游风景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人大代表
迎着清晨淅淅沥沥的细雨,从北京市中心驱车一路向西向南,出市区,进房山,穿良乡,行驶到100公里远的地方,就到了史家营乡金鸡台村。这里曾是北京著名的煤矿区,因为开矿创收,当地连续多年稳获“京郊首富村”的称号。而今,这里则成为著名的圣莲山风景区,以绿色、生态、旅游、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鲜明特点而著称,吸引着来自海内外四面八方的游客。
这里也是村支书刘增会的家乡。
跨过半百之年,刘增会几乎从未离开过生养自己的这片热土。担任16年村支书,他带领着家乡父老完成了从乱到治、从富全村人到富下代人辉煌的巨变之路。这同样也是一条艰难崎岖的路。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刘增会一边细数村里获得的各种荣誉,一边稳重沉静地梳理思绪,回望自己来时的奋斗历程——几多艰辛,如金鸡台村曲折的山路,坎坎坷坷又不断向上;几多苦楚,如山村贫瘠土地上泛着白花的盐碱土;几多欣慰,单一倚靠煤炭产业发展的金鸡台村如今成功转型,走向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几多希望,金鸡台村蒸蒸日上,一扫发展瓶颈时期的阵痛,正在振翅而起,二次腾飞。
临危受命的村总支书
1995年年初,史家营乡党委整顿金鸡台村党总支部。35岁的金鸡台村经联社社长刘增会当选为党总支书。庄重的选举,经过民意测验和党员无记名投票完成。在大家的普遍推举下,一个因为乱开煤窑而无序了十几年的金鸡台村,交到刘增会手上。带领村民发展和致富的重担,沉甸甸的。
28平方公里土地,仅就面积形象比较而言,大过澳门特别行政区。只有2000多人、700多户,却在当时背负了500多万元外债。偏安一隅的金鸡台村,有机遇更面临困境,有动力更充满压力。刘增会,一个35岁的年轻人,何以拥有这样的威望,获得如此的信任?
村里见识广的老辈人说:“刘增会行!这个金鸡台村的孩子,我们是看着他长大的。能吃苦,敢承担,相信他能把金鸡台村管好。”长者的肯定与鼓励,引出了这位朝气蓬勃、经历不凡的青年书记的成长往事。
刘增会兄弟五个,他是老大。1980年,父亲上山割猪草摔断了腰,瘫痪在炕上。弟弟们尚幼小,为了不让母亲活得过于沉重辛苦,身材瘦弱的刘增会不得不挑起照顾全家生活的重担。高中毕业后,他顶替父亲进了大安山煤矿当矿工,用自己的汗水供养年迈的双亲和四个小弟弟。这段艰难的日子令他终生难忘。
几番风雨,数年而逝。他不怕苦,但工资实在太低了,养家根本不够,连自己孩子的学杂费都交不起。刘增会只好辞职,借钱买车跑起运输。为了把家撑起来,他拼命地工作,“别人跑一趟,我就跑两趟;别人拉两趟,我就拉四趟。”最奔波的时候,为了节省人工费,刘增会甚至自己装车,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天蒙蒙亮就出门,晚上十点多才能回到家中。披星戴月,不知疲倦。日子就这样周而复始般地过了三年多。在一股忘我的闯劲支配下,他终于挣够了入股承包煤矿的钱。从此,家里的生活也慢慢地有了起色。
经过苦心经营,刘增会的小煤窑帮助全家彻底摆脱了贫穷。1989年,在“万元户”还足以让人羡慕的时代,他便已经成了百万富翁。他把家里的房子从里到外彻底装修了一遍,凭购车票购买了一台当时算是很不错的桑塔纳小轿车,成为村民心中的大能人。
当年的挣扎,已经成为过往,沉淀在人生记忆的深处。然而这段日子带给刘增会的,除了备感奋斗的艰辛外,更有一种敢拼、敢闯、敢打硬仗的劲头,深深浸透在他顽强不屈的骨子里、血脉中。
平常在村里,刘增会就以人缘好、乐于助人而出名。即便在跑运输时,每天都奔波劳累,辛苦得不得了,可是村里人谁要帮忙,比如盖房运料、婚丧嫁娶、进城看病……常会去找刘增会。他从不推脱。乡亲们有钱就还一点儿,没有回报他也一样帮忙。实实在在的为人,勤勤恳恳地做事,换来的是大家的赞誉——“找大队不如找小会”。所以,当日后村民们有表达个人愿望的机会时,刘增会理所当然成了他们的致富带头人。大家看重他的人品,佩服他的本领,发自内心地愿意跟着他干。
“当时我并不想当村里党总支书,在外面跑运输很多年,我对村里不太熟悉”,刘增会弄不懂计划生育、森林消防等这些村支书所要面对的基本工作内容,而且村里的500万外债在当时看来更是巨大的压力。刘增会坦言:“当时顾虑重重,根本不知从何入手。但是,父老乡亲的信任打动了我,促使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收拾好这个烂摊子。”
关煤窑,弃“黑金”
上任伊始,刘增会面对的金鸡台村,千疮百孔,一盘散沙:村里的小学被煤堆挤得几乎关门,原来300多名学生只剩下了7个。村里17个集体煤矿也被胡乱承包给个人,群众意见大,纷纷上访。民心涣散,很多人心中都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青山不在,遍地小煤窑像是一个个填不满的无底洞,挖空了金鸡台村。
一天晚上,刘增会难抑心中的沉重,一个人爬上南坡梁。默立良久,他面对大山立下誓言:一定要让金鸡台村可持续发展,不能让子孙断了生路。我要扛起大山!
煤炭资源是被形象比喻成“黑金”,金鸡台村守着“金山”,百姓为什么穷得可怜?刘增会认为,责任还是在干部身上。走马上任,他首先宣布规定:“当干部就不能当个体户,当个体户就不能当干部。”话音刚落,他便带头把自己年产原煤两万吨、资产总值超过140万元的增会煤窑交给了村集体。
当时的金鸡台村煤窑林立,一共186个,少数人富了,百姓还是穷。怎样共富?只有关煤窑,把矿产收归集体。道理很清楚,问题很简单,刘增会的前任们也未必不懂,但没人敢动手,砸人饭碗的事,往往也是要命的事。
刘增会不怕。
治穷先治乱。在对186个煤窑进行一一走访排查之后,村党总支最终决定对其中89个进行整顿后收归集体,再考虑承包到个人,其余的全部关闭。消息好像是在金鸡台村扔下一颗炸弹,“要关矿了!”刘增会立刻成为众矢之的。老辈人跺着脚说,金鸡台村300多年开矿的历史就要毁到这代人手里了。
一个煤窑就是一个利益群体,一个煤矿就是一组关系纽带,利益面前,亲情、面子都顾不上了。有的人指着刘增会的鼻子恶狠狠地说:“咱两家可是父一辈、子一辈的交情。煤窑是我的命根子,你要关了我的窑,就是断了我的生路,我就跟你拼命!”有的雇人追着他索要赔偿费;有人深更半夜往他家屋里扔大石头,砸得玻璃稀里哗啦满床都是,孩子被吓得哇哇大哭;更有甚者扬言要花五万块钱买刘增会一条腿。
面对这样的情况,妻子哭着央求道:“咱家日子刚好过点儿,你就别再多事了,害得全家人整天跟你提心吊胆的!”但刘增会没有被威胁与恐吓击倒。他深知要想让金鸡台人共同富裕,这步非迈不可。几经周折,锲而不舍。天亮而起,他照样去村民家里做工作,并且先关掉自家亲人的煤矿。通过刘增会的倾心努力,村里终于先后关闭了100个小煤窑。
跨过这最艰难的一道坎,金鸡台村逐渐走上正轨。矿权收归,乱象不再。刘增会带领班子组建了金鸡煤炭集团,产、供、销统一管理,推出金鸡台煤炭品牌,此外还着力发展其他产业。1997年,金鸡台村一跃成为京郊首富村,并连续稳居多年,成绩显著。
2005年,北京市区县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房山区等被确立为京郊生态涵养发展区。这也意味着,金鸡台村民众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煤炭产业即将被彻底关停。这个消息再次引爆了平日安静的山村。有人抱怨,有人上访,刘增会更是面临重重压力。这次关停煤矿,不仅砍断了金鸡台村的支柱产业,经济水平将大幅下滑,更将直接影响民众生活、就业。
为此,他与村干部、村里的170多名党员一起做群众工作,苦口婆心,终于在该年11月,将金鸡台村处于国矿井田范围内的13家煤矿全部垒封关闭。2006年,金鸡台村经济总收入总比2005年大幅下降。所幸在金鸡台村鼎盛时期,刘增会也未守着煤矿坐享其成。他提出“以黑养绿,以内养外”,形成多种产业规模。正是凭借着如此的长远眼光,他坚信能够拨开迷雾,为金鸡台再找一条新路。
找“绿金”,打造圣莲山景区
金鸡台村是山区,刘增会从小在山里长大。大山带给他的,是无尽的喜忧爱恨。尤其毗邻金鸡台村的圣莲山,环境清幽,峰峦壁立,植被丰富,历史上不乏名士游踪至此,建好佛庙道观,成为宗教文化名胜,被誉为明代“京畿八景”之一。这样的自然与人文并举、奇峰与野趣共存的景致,在京郊风景中,圣莲山独树一帜。
1998年,正值金鸡台村煤矿资源收归集体、全村经济蒸蒸日上,看似无忧无虑之时,刘增会当机立断,以颇具领导气魄和责任意识的前瞻性眼光提出:“以黑养绿,以绿发展”,决定拿集体开发煤炭积累的“黑金”存入“绿色银行”,开发圣莲山旅游资源,为子孙后代储存“绿金”。“老百姓现在开矿日子过得富足,心里只算自己的煤最少也够挖一二十年。可煤炭终究是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之后金鸡台村怎么办?这山再毁一二十年,金鸡台村又会变成啥样?”
经过一系列周密调研和请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2000年开始,刘增会主持开发圣莲山景区。起步充满艰辛。首先引来的是一些村民的冷嘲热讽:“世世代代挖煤的村子去开发风景区,还要花那么多钱,还不知道建好了有没有人来……”刘增会也十分谨慎,深知景区开发投资巨大、见效慢,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决不能拿百姓的钱打水漂。
亲力亲为,身先士卒。他带着班子成员上山考察,早上9点出发,下午4点多才能下山。垂直距离近1000米的圣莲山,最初没有路,要拨开荒草,踏进树丛,跨过乱石小溪,才能艰难上行。记不清多少次,刘增会走得十个脚趾全部被磨破,可他好像没事人一样,第二天还是要为关乎全体村民福祉的圣莲山施工到处东奔西走,谈判跑项目。
工程建设期间,刘增会上山检查,路过半山腰的工地食堂,他把手往衣服上蹭蹭,抓起两个馒头就吃。工地苍蝇多,馒头和咸菜上都不时飞来,他随手一轰,毫不在意。有时候忙碌到连坐下吃口安稳饭的工夫都没有,他就将硬冷的干粮攥在手里,边吃边走。行进途中,遇到口渴时,他就趴在小溪边喝点泉水。身边的工作人员担心不干净,刘增会很严肃地说:“怕什么,我本来也是这么苦过来的。”他时常想起自己小时候,五个兄弟抢着喝完了稀得照人的榆钱粥,喝不饱,母亲心疼得靠在灶台边掉眼泪,父亲坐着唉声叹气;他也时常想起自己当上村总支书时,面对大山起誓扛起这片天地……人不能忘本,不能摆谱,钱要用在刀刃上。更让人感佩的是,一期工程在建期间,正逢金鸡台村煤矿关闭,全村经济迅速下滑,刘增会硬是用自己的钱,为景区建设的工人付了工资。
荒山野岭的路,刘增会不知道走了多少次。每每走进圣莲山,他只有一个执著的信念,要为金鸡台村的未来找一条路。2004年6月,圣莲山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累计修复寺庙别墅等建筑165间,新建长657米、高87米的索道和可接待300多人的圣辉山庄大酒店,并安排村里100多人就业。
11年来,为了不断提高圣莲山景区建设、经营水平,刘增会不论到哪里考察都会认真观察当地的建筑特点,仔细记录景区的标语,深入研究园林的规划,再用相机逐一拍照记录下来,能用到圣莲山风景区建设上的,从整体到细枝末节他都留心不放过。
现在,圣莲山风景区植被覆盖率超过80%,修缮后的寺庙、道观器宇轩昂,一年四季景致各有特色。北京市原市长焦若愚,解放前曾经在这一带作战,而今故地重游,今非昔比,赞不绝口。2011年,首届老子文化节在圣莲山风景区举办,游客数达到14万,反响强烈。昔日被小煤窑挖得面目全非的山体,已经在油松、杏树、红枫等树木的装点下恢复了生机,原来采煤的工人现在则组成了300多人的绿化队。
当6年前,金鸡台村的煤矿大门在历史大势面前沉重地关闭,正是以刘增会为主要决策者及其村领导班子,当年的前瞻性决策挽救了金鸡台村,使其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从以煤炭产业为支柱、物流运输和餐饮等服务为辅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结构,逐步转型为以旅游产业和都市现代农业为支柱、酒店餐饮民俗等服务业为辅的绿色、可持续产业结构,度过了产业转型的阵痛期。在流逝的时光面前,刘增会交上了一份令村民满意的答卷。
不是“当家”是“管家”
岁月悠悠,一步一印。任金鸡台村党总支书记16年,刘增会没休过一个双休日,需要两个司机才能跟得上他早出晚归的匆匆步伐。但是这16年间,刘增会没从村里领过一分钱工资,没有从村里报销超过两千元的费用。“支部委员管村里的账目签字,我来监督。如果我是‘一支笔’,那谁来监督我?”为了保证公开透明,刘增会决定放弃这个权力。
刘增会在村里成立民主议事会,将退休的老干部请回来专门监督村里工作,为班子提意见。老人们毫不客气,刘增会也真诚愿意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他有位亲戚养了牛,在村里到处跑,又脏又危险。一位80多岁的长者直言不讳:“这事我向你提出来了,我也不怕被报复,你到底管不管?”刘增会说:“您给我三天时间,一定处理好。”散了会,他直奔亲戚家把牛按市场价买来,全部卖给屠宰厂。那位老人再看到刘增会,心服口服。
1998年,时任中组部部长的张全景来到金鸡台村,专门调研村民主议事队的情况。他问刘增会,这样的好点子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刘增会觉得,村总支书不是“当家人”,而是“管家人”;不是官,而是民;当的是百姓的差,不是百姓的官,理应受到大家的监督。
威信在实干中树立,民众心明眼亮。多年来,金鸡台村每年都组织党员背靠背测评干部,班子成员的得票率都在98%以上,刘增会的得票率则基本达到100%。他总是感动于大家的信任,言语质朴情深:“我文化水平不高,讲不出太多道理。但我认准一条,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干党员该干的事,还要调动起广大党员一起为百姓干实事。我当总支书,就是要让金鸡台的父老乡亲共同富裕,我没有什么豁不出去的。”
现在,金鸡台村有自己的报纸《金鸡之声》,每月一份,办得有声有色。村里开办了能容纳两百多人的成人教育学校,图书馆藏书达万册。京郊设施条件数一数二的小学、中学别致坐落,还专门配备了校车接送孩子们。刘增会常说,自己没念多少书,现在再也不能让孩子像上一代人一样,因为读书少而遗憾一辈子。村里老人则能按时领到养老金,村里的医院也早已升为三级……听刘增会讲村里的事,娓娓道来,真的就像听一个大管家细数持家心经,生动细致,但体现出的都是他的目光关切——百姓无小事。
从1995年上任村总支书,刘增会一直努力实现多产业发展,转变单靠煤炭的产业结构。
2000年,圣莲山风景区项目启动。
2004年,金鸡台村与位于房山的北京原子高科核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合办“原子高科”。
2009年,村里参与房山区重点项目食用菌种植,现在已经建成全市最大的食用菌基地,全部建成后将解决本村和良乡共计三千余人的就业问题。
……
所有的付出,所有的委屈,刘增会渐渐淡忘。他以实际行动不辱使命,无愧于让村民共同富裕的内心初衷。16年来,刘增会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第五届“北京十大杰出青年”,当选两届北京市人大代表。金鸡台村也在他的带领下,成为知名的京郊百强村、京郊首富村和首都文明村。昔日的衰败为如今的盎然生机所取代,村民生活得到不断改善,令人欢欣鼓舞。
2004年10月2日,胡锦涛同志视察北京,接见了包括刘增会在内的一批农村基层干部。同年11月,刘增会作为北京郊区农村优秀基层干部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参加了京郊巡回报告,他所讲的题目就是“只图让乡亲过上好日子”。2011年,一份题为《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 不断开辟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房山区史家营乡金鸡台村调研报告出炉,从多个角度总结了颇具特色的“金鸡台经验”。
说起金鸡台村这个名字,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一群寻宝人来到美丽的百花山下,望着绵延不绝的翠绿山脉,他们断定山中有宝。于是昼夜挖山不止,到了第48天正午时分,忽然山体开裂,金光四射,一只金鸡鸣叫着腾空而起,围着山峰飞了九九八十一圈,最后落在山涧中一块巨大的青石上。顿时,清泉喷涌,鲜花满山,禾谷遍野。挖山人遂落户生根,并将自己居住的地方,命名为金鸡台村。刘增会面带笑容,亲切生动地向记者讲述着这个故事。他不相信传说,却坚信“唯有心里想着百姓的幸福,脚踏实地去拼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能换来金鸡台村的二次腾飞。”其实,干练勇敢、别具魅力的刘增会,又何尝不是金鸡台村的宝呢?
责任编辑 陈晰
迎着清晨淅淅沥沥的细雨,从北京市中心驱车一路向西向南,出市区,进房山,穿良乡,行驶到100公里远的地方,就到了史家营乡金鸡台村。这里曾是北京著名的煤矿区,因为开矿创收,当地连续多年稳获“京郊首富村”的称号。而今,这里则成为著名的圣莲山风景区,以绿色、生态、旅游、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鲜明特点而著称,吸引着来自海内外四面八方的游客。
这里也是村支书刘增会的家乡。
跨过半百之年,刘增会几乎从未离开过生养自己的这片热土。担任16年村支书,他带领着家乡父老完成了从乱到治、从富全村人到富下代人辉煌的巨变之路。这同样也是一条艰难崎岖的路。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刘增会一边细数村里获得的各种荣誉,一边稳重沉静地梳理思绪,回望自己来时的奋斗历程——几多艰辛,如金鸡台村曲折的山路,坎坎坷坷又不断向上;几多苦楚,如山村贫瘠土地上泛着白花的盐碱土;几多欣慰,单一倚靠煤炭产业发展的金鸡台村如今成功转型,走向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几多希望,金鸡台村蒸蒸日上,一扫发展瓶颈时期的阵痛,正在振翅而起,二次腾飞。
临危受命的村总支书
1995年年初,史家营乡党委整顿金鸡台村党总支部。35岁的金鸡台村经联社社长刘增会当选为党总支书。庄重的选举,经过民意测验和党员无记名投票完成。在大家的普遍推举下,一个因为乱开煤窑而无序了十几年的金鸡台村,交到刘增会手上。带领村民发展和致富的重担,沉甸甸的。
28平方公里土地,仅就面积形象比较而言,大过澳门特别行政区。只有2000多人、700多户,却在当时背负了500多万元外债。偏安一隅的金鸡台村,有机遇更面临困境,有动力更充满压力。刘增会,一个35岁的年轻人,何以拥有这样的威望,获得如此的信任?
村里见识广的老辈人说:“刘增会行!这个金鸡台村的孩子,我们是看着他长大的。能吃苦,敢承担,相信他能把金鸡台村管好。”长者的肯定与鼓励,引出了这位朝气蓬勃、经历不凡的青年书记的成长往事。
刘增会兄弟五个,他是老大。1980年,父亲上山割猪草摔断了腰,瘫痪在炕上。弟弟们尚幼小,为了不让母亲活得过于沉重辛苦,身材瘦弱的刘增会不得不挑起照顾全家生活的重担。高中毕业后,他顶替父亲进了大安山煤矿当矿工,用自己的汗水供养年迈的双亲和四个小弟弟。这段艰难的日子令他终生难忘。
几番风雨,数年而逝。他不怕苦,但工资实在太低了,养家根本不够,连自己孩子的学杂费都交不起。刘增会只好辞职,借钱买车跑起运输。为了把家撑起来,他拼命地工作,“别人跑一趟,我就跑两趟;别人拉两趟,我就拉四趟。”最奔波的时候,为了节省人工费,刘增会甚至自己装车,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天蒙蒙亮就出门,晚上十点多才能回到家中。披星戴月,不知疲倦。日子就这样周而复始般地过了三年多。在一股忘我的闯劲支配下,他终于挣够了入股承包煤矿的钱。从此,家里的生活也慢慢地有了起色。
经过苦心经营,刘增会的小煤窑帮助全家彻底摆脱了贫穷。1989年,在“万元户”还足以让人羡慕的时代,他便已经成了百万富翁。他把家里的房子从里到外彻底装修了一遍,凭购车票购买了一台当时算是很不错的桑塔纳小轿车,成为村民心中的大能人。
当年的挣扎,已经成为过往,沉淀在人生记忆的深处。然而这段日子带给刘增会的,除了备感奋斗的艰辛外,更有一种敢拼、敢闯、敢打硬仗的劲头,深深浸透在他顽强不屈的骨子里、血脉中。
平常在村里,刘增会就以人缘好、乐于助人而出名。即便在跑运输时,每天都奔波劳累,辛苦得不得了,可是村里人谁要帮忙,比如盖房运料、婚丧嫁娶、进城看病……常会去找刘增会。他从不推脱。乡亲们有钱就还一点儿,没有回报他也一样帮忙。实实在在的为人,勤勤恳恳地做事,换来的是大家的赞誉——“找大队不如找小会”。所以,当日后村民们有表达个人愿望的机会时,刘增会理所当然成了他们的致富带头人。大家看重他的人品,佩服他的本领,发自内心地愿意跟着他干。
“当时我并不想当村里党总支书,在外面跑运输很多年,我对村里不太熟悉”,刘增会弄不懂计划生育、森林消防等这些村支书所要面对的基本工作内容,而且村里的500万外债在当时看来更是巨大的压力。刘增会坦言:“当时顾虑重重,根本不知从何入手。但是,父老乡亲的信任打动了我,促使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收拾好这个烂摊子。”
关煤窑,弃“黑金”
上任伊始,刘增会面对的金鸡台村,千疮百孔,一盘散沙:村里的小学被煤堆挤得几乎关门,原来300多名学生只剩下了7个。村里17个集体煤矿也被胡乱承包给个人,群众意见大,纷纷上访。民心涣散,很多人心中都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青山不在,遍地小煤窑像是一个个填不满的无底洞,挖空了金鸡台村。
一天晚上,刘增会难抑心中的沉重,一个人爬上南坡梁。默立良久,他面对大山立下誓言:一定要让金鸡台村可持续发展,不能让子孙断了生路。我要扛起大山!
煤炭资源是被形象比喻成“黑金”,金鸡台村守着“金山”,百姓为什么穷得可怜?刘增会认为,责任还是在干部身上。走马上任,他首先宣布规定:“当干部就不能当个体户,当个体户就不能当干部。”话音刚落,他便带头把自己年产原煤两万吨、资产总值超过140万元的增会煤窑交给了村集体。
当时的金鸡台村煤窑林立,一共186个,少数人富了,百姓还是穷。怎样共富?只有关煤窑,把矿产收归集体。道理很清楚,问题很简单,刘增会的前任们也未必不懂,但没人敢动手,砸人饭碗的事,往往也是要命的事。
刘增会不怕。
治穷先治乱。在对186个煤窑进行一一走访排查之后,村党总支最终决定对其中89个进行整顿后收归集体,再考虑承包到个人,其余的全部关闭。消息好像是在金鸡台村扔下一颗炸弹,“要关矿了!”刘增会立刻成为众矢之的。老辈人跺着脚说,金鸡台村300多年开矿的历史就要毁到这代人手里了。
一个煤窑就是一个利益群体,一个煤矿就是一组关系纽带,利益面前,亲情、面子都顾不上了。有的人指着刘增会的鼻子恶狠狠地说:“咱两家可是父一辈、子一辈的交情。煤窑是我的命根子,你要关了我的窑,就是断了我的生路,我就跟你拼命!”有的雇人追着他索要赔偿费;有人深更半夜往他家屋里扔大石头,砸得玻璃稀里哗啦满床都是,孩子被吓得哇哇大哭;更有甚者扬言要花五万块钱买刘增会一条腿。
面对这样的情况,妻子哭着央求道:“咱家日子刚好过点儿,你就别再多事了,害得全家人整天跟你提心吊胆的!”但刘增会没有被威胁与恐吓击倒。他深知要想让金鸡台人共同富裕,这步非迈不可。几经周折,锲而不舍。天亮而起,他照样去村民家里做工作,并且先关掉自家亲人的煤矿。通过刘增会的倾心努力,村里终于先后关闭了100个小煤窑。
跨过这最艰难的一道坎,金鸡台村逐渐走上正轨。矿权收归,乱象不再。刘增会带领班子组建了金鸡煤炭集团,产、供、销统一管理,推出金鸡台煤炭品牌,此外还着力发展其他产业。1997年,金鸡台村一跃成为京郊首富村,并连续稳居多年,成绩显著。
2005年,北京市区县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房山区等被确立为京郊生态涵养发展区。这也意味着,金鸡台村民众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煤炭产业即将被彻底关停。这个消息再次引爆了平日安静的山村。有人抱怨,有人上访,刘增会更是面临重重压力。这次关停煤矿,不仅砍断了金鸡台村的支柱产业,经济水平将大幅下滑,更将直接影响民众生活、就业。
为此,他与村干部、村里的170多名党员一起做群众工作,苦口婆心,终于在该年11月,将金鸡台村处于国矿井田范围内的13家煤矿全部垒封关闭。2006年,金鸡台村经济总收入总比2005年大幅下降。所幸在金鸡台村鼎盛时期,刘增会也未守着煤矿坐享其成。他提出“以黑养绿,以内养外”,形成多种产业规模。正是凭借着如此的长远眼光,他坚信能够拨开迷雾,为金鸡台再找一条新路。
找“绿金”,打造圣莲山景区
金鸡台村是山区,刘增会从小在山里长大。大山带给他的,是无尽的喜忧爱恨。尤其毗邻金鸡台村的圣莲山,环境清幽,峰峦壁立,植被丰富,历史上不乏名士游踪至此,建好佛庙道观,成为宗教文化名胜,被誉为明代“京畿八景”之一。这样的自然与人文并举、奇峰与野趣共存的景致,在京郊风景中,圣莲山独树一帜。
1998年,正值金鸡台村煤矿资源收归集体、全村经济蒸蒸日上,看似无忧无虑之时,刘增会当机立断,以颇具领导气魄和责任意识的前瞻性眼光提出:“以黑养绿,以绿发展”,决定拿集体开发煤炭积累的“黑金”存入“绿色银行”,开发圣莲山旅游资源,为子孙后代储存“绿金”。“老百姓现在开矿日子过得富足,心里只算自己的煤最少也够挖一二十年。可煤炭终究是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之后金鸡台村怎么办?这山再毁一二十年,金鸡台村又会变成啥样?”
经过一系列周密调研和请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2000年开始,刘增会主持开发圣莲山景区。起步充满艰辛。首先引来的是一些村民的冷嘲热讽:“世世代代挖煤的村子去开发风景区,还要花那么多钱,还不知道建好了有没有人来……”刘增会也十分谨慎,深知景区开发投资巨大、见效慢,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决不能拿百姓的钱打水漂。
亲力亲为,身先士卒。他带着班子成员上山考察,早上9点出发,下午4点多才能下山。垂直距离近1000米的圣莲山,最初没有路,要拨开荒草,踏进树丛,跨过乱石小溪,才能艰难上行。记不清多少次,刘增会走得十个脚趾全部被磨破,可他好像没事人一样,第二天还是要为关乎全体村民福祉的圣莲山施工到处东奔西走,谈判跑项目。
工程建设期间,刘增会上山检查,路过半山腰的工地食堂,他把手往衣服上蹭蹭,抓起两个馒头就吃。工地苍蝇多,馒头和咸菜上都不时飞来,他随手一轰,毫不在意。有时候忙碌到连坐下吃口安稳饭的工夫都没有,他就将硬冷的干粮攥在手里,边吃边走。行进途中,遇到口渴时,他就趴在小溪边喝点泉水。身边的工作人员担心不干净,刘增会很严肃地说:“怕什么,我本来也是这么苦过来的。”他时常想起自己小时候,五个兄弟抢着喝完了稀得照人的榆钱粥,喝不饱,母亲心疼得靠在灶台边掉眼泪,父亲坐着唉声叹气;他也时常想起自己当上村总支书时,面对大山起誓扛起这片天地……人不能忘本,不能摆谱,钱要用在刀刃上。更让人感佩的是,一期工程在建期间,正逢金鸡台村煤矿关闭,全村经济迅速下滑,刘增会硬是用自己的钱,为景区建设的工人付了工资。
荒山野岭的路,刘增会不知道走了多少次。每每走进圣莲山,他只有一个执著的信念,要为金鸡台村的未来找一条路。2004年6月,圣莲山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累计修复寺庙别墅等建筑165间,新建长657米、高87米的索道和可接待300多人的圣辉山庄大酒店,并安排村里100多人就业。
11年来,为了不断提高圣莲山景区建设、经营水平,刘增会不论到哪里考察都会认真观察当地的建筑特点,仔细记录景区的标语,深入研究园林的规划,再用相机逐一拍照记录下来,能用到圣莲山风景区建设上的,从整体到细枝末节他都留心不放过。
现在,圣莲山风景区植被覆盖率超过80%,修缮后的寺庙、道观器宇轩昂,一年四季景致各有特色。北京市原市长焦若愚,解放前曾经在这一带作战,而今故地重游,今非昔比,赞不绝口。2011年,首届老子文化节在圣莲山风景区举办,游客数达到14万,反响强烈。昔日被小煤窑挖得面目全非的山体,已经在油松、杏树、红枫等树木的装点下恢复了生机,原来采煤的工人现在则组成了300多人的绿化队。
当6年前,金鸡台村的煤矿大门在历史大势面前沉重地关闭,正是以刘增会为主要决策者及其村领导班子,当年的前瞻性决策挽救了金鸡台村,使其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从以煤炭产业为支柱、物流运输和餐饮等服务为辅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结构,逐步转型为以旅游产业和都市现代农业为支柱、酒店餐饮民俗等服务业为辅的绿色、可持续产业结构,度过了产业转型的阵痛期。在流逝的时光面前,刘增会交上了一份令村民满意的答卷。
不是“当家”是“管家”
岁月悠悠,一步一印。任金鸡台村党总支书记16年,刘增会没休过一个双休日,需要两个司机才能跟得上他早出晚归的匆匆步伐。但是这16年间,刘增会没从村里领过一分钱工资,没有从村里报销超过两千元的费用。“支部委员管村里的账目签字,我来监督。如果我是‘一支笔’,那谁来监督我?”为了保证公开透明,刘增会决定放弃这个权力。
刘增会在村里成立民主议事会,将退休的老干部请回来专门监督村里工作,为班子提意见。老人们毫不客气,刘增会也真诚愿意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他有位亲戚养了牛,在村里到处跑,又脏又危险。一位80多岁的长者直言不讳:“这事我向你提出来了,我也不怕被报复,你到底管不管?”刘增会说:“您给我三天时间,一定处理好。”散了会,他直奔亲戚家把牛按市场价买来,全部卖给屠宰厂。那位老人再看到刘增会,心服口服。
1998年,时任中组部部长的张全景来到金鸡台村,专门调研村民主议事队的情况。他问刘增会,这样的好点子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刘增会觉得,村总支书不是“当家人”,而是“管家人”;不是官,而是民;当的是百姓的差,不是百姓的官,理应受到大家的监督。
威信在实干中树立,民众心明眼亮。多年来,金鸡台村每年都组织党员背靠背测评干部,班子成员的得票率都在98%以上,刘增会的得票率则基本达到100%。他总是感动于大家的信任,言语质朴情深:“我文化水平不高,讲不出太多道理。但我认准一条,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干党员该干的事,还要调动起广大党员一起为百姓干实事。我当总支书,就是要让金鸡台的父老乡亲共同富裕,我没有什么豁不出去的。”
现在,金鸡台村有自己的报纸《金鸡之声》,每月一份,办得有声有色。村里开办了能容纳两百多人的成人教育学校,图书馆藏书达万册。京郊设施条件数一数二的小学、中学别致坐落,还专门配备了校车接送孩子们。刘增会常说,自己没念多少书,现在再也不能让孩子像上一代人一样,因为读书少而遗憾一辈子。村里老人则能按时领到养老金,村里的医院也早已升为三级……听刘增会讲村里的事,娓娓道来,真的就像听一个大管家细数持家心经,生动细致,但体现出的都是他的目光关切——百姓无小事。
从1995年上任村总支书,刘增会一直努力实现多产业发展,转变单靠煤炭的产业结构。
2000年,圣莲山风景区项目启动。
2004年,金鸡台村与位于房山的北京原子高科核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合办“原子高科”。
2009年,村里参与房山区重点项目食用菌种植,现在已经建成全市最大的食用菌基地,全部建成后将解决本村和良乡共计三千余人的就业问题。
……
所有的付出,所有的委屈,刘增会渐渐淡忘。他以实际行动不辱使命,无愧于让村民共同富裕的内心初衷。16年来,刘增会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第五届“北京十大杰出青年”,当选两届北京市人大代表。金鸡台村也在他的带领下,成为知名的京郊百强村、京郊首富村和首都文明村。昔日的衰败为如今的盎然生机所取代,村民生活得到不断改善,令人欢欣鼓舞。
2004年10月2日,胡锦涛同志视察北京,接见了包括刘增会在内的一批农村基层干部。同年11月,刘增会作为北京郊区农村优秀基层干部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参加了京郊巡回报告,他所讲的题目就是“只图让乡亲过上好日子”。2011年,一份题为《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 不断开辟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房山区史家营乡金鸡台村调研报告出炉,从多个角度总结了颇具特色的“金鸡台经验”。
说起金鸡台村这个名字,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一群寻宝人来到美丽的百花山下,望着绵延不绝的翠绿山脉,他们断定山中有宝。于是昼夜挖山不止,到了第48天正午时分,忽然山体开裂,金光四射,一只金鸡鸣叫着腾空而起,围着山峰飞了九九八十一圈,最后落在山涧中一块巨大的青石上。顿时,清泉喷涌,鲜花满山,禾谷遍野。挖山人遂落户生根,并将自己居住的地方,命名为金鸡台村。刘增会面带笑容,亲切生动地向记者讲述着这个故事。他不相信传说,却坚信“唯有心里想着百姓的幸福,脚踏实地去拼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能换来金鸡台村的二次腾飞。”其实,干练勇敢、别具魅力的刘增会,又何尝不是金鸡台村的宝呢?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