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庆历三年,欧阳修与范仲淹、韩琦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后来,新政失败,范、韩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欧阳修到滁州的第二年写下了《醉翁亭记》。他想借此表达什么情愫呢?
一、太守醉酒,意不在酒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从“少”“辄”中可知:太守酒量不大,不胜酒力,易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描述的就是醉态。太守醉酒,意不在酒。“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原来太守的醉不全关乎酒量,倚酒三分醉,未饮已醉七分。这七分醉大约来自心中所“乐”。
太守在乐什么呢?“山水之间”有什么?在解读中,可以发现,滁州不仅有美丽的山水,有自放于山林的心灵的自适,而且有安闲和乐的民風,有乐民之乐的心灵的自足,更有清明的政治,有与民同乐的心灵的自觉。人们说,快乐和幸福都来自于心灵的愉悦与满足。心灵的自适、自足与自觉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幸福。
二、乐山水,自放心灵于山林
以娱情山水来“排遣”愁苦,与借酒消愁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以“驱赶”为手段来摆脱愁苦。你赶,它走;你停,它来。反反复复,如此诗人常陷于“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困境。“驱赶”是一种消极的方法,所以愁苦不可排遣;只有释放心灵才能消解愁苦,这才是积极的方法。
欧阳修如何消解被谪贬的抑郁?用心品读《醉翁亭记》中写景的语句,是可以触摸太守的心语的。在欧阳修笔下,滁州环境优美,一年四季,山林泉石、林霏野芳、日出云归鸟鸣等美不胜收。欧阳修不由感叹“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美景怡情,因而欧阳修“朝而往,暮而归”,流连于山水。欧阳修在被贬滁州之前,曾被贬夷陵,那时他写下《戏答元珍》一诗:“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此诗中写的景物是累累的残雪、残雪后的寒雷与荒僻的山城。夷陵与滁州都是山城,为何夷陵之境凄凉而滁州之境优美?因为心境不同!初遭贬谪的三十岁的心境与再遭贬谪的四十岁的心境有别。前者年轻不屈,后者成翁自适。这是欧阳修的心路历程。
欧阳修在滁州还写了一首题为《画眉鸟》的诗,诗中“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表现了鸟对大自然的热爱。《醉翁亭记》中也写了鸟,游人的到来扰乱了山林中鸟儿的生活,然而鸟儿并未因此而戚戚焉,“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从一“去”一“乐”中,太守领悟到了鸟儿在自然中的自适。秀丽的山水如一杯清酒,令人沉醉。自放于山林的自适是一种快乐,更是欧阳修心灵幸福的情绪与体验。
三、乐人和,源于心灵的自足
《醉翁亭记》中怎样写“乐人和”?如,“乐”滁人游:“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这描绘的是滁州人游山水的快乐,反映了百姓生活安定和乐。还有“乐”宴酣:“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这描绘的也是滁州在山水间娱乐醉饮的快乐,也反映了百姓生活安定和乐。
百姓生活的安定和乐,源于滁州的政治清明,这从侧面表现了太守治理滁州的政绩。虽遭贬谪,太守仍安于职守,为官一方励精图治,才使得百姓安居和乐,对此太守自己也是满意的。太守乐滁州人和,乐滁州民之乐,这种“乐”可视为心灵的自足。这种满足填补了政治上的失意——此时,作为太守的欧阳修内心拥有了持久而稳定的幸福。
四、与民同乐,表现心灵的自觉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达出民以与太守游为乐。那么,滁州人为什么乐于与太守游为乐?因为太守不但乐民之乐,还愿意与民同乐。与民同乐体现了太守的平等意识。“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这描绘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场景。热闹快乐的前提是太守的随和亲民。欧阳修放下官架子,与百姓同游同乐,这不可说不是他心灵的自我觉醒。“醒能述以文”,用行动证实了“醉能同其乐”绝非醉酒后的偶然。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附属中学)
一、太守醉酒,意不在酒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从“少”“辄”中可知:太守酒量不大,不胜酒力,易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描述的就是醉态。太守醉酒,意不在酒。“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原来太守的醉不全关乎酒量,倚酒三分醉,未饮已醉七分。这七分醉大约来自心中所“乐”。
太守在乐什么呢?“山水之间”有什么?在解读中,可以发现,滁州不仅有美丽的山水,有自放于山林的心灵的自适,而且有安闲和乐的民風,有乐民之乐的心灵的自足,更有清明的政治,有与民同乐的心灵的自觉。人们说,快乐和幸福都来自于心灵的愉悦与满足。心灵的自适、自足与自觉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幸福。
二、乐山水,自放心灵于山林
以娱情山水来“排遣”愁苦,与借酒消愁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以“驱赶”为手段来摆脱愁苦。你赶,它走;你停,它来。反反复复,如此诗人常陷于“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困境。“驱赶”是一种消极的方法,所以愁苦不可排遣;只有释放心灵才能消解愁苦,这才是积极的方法。
欧阳修如何消解被谪贬的抑郁?用心品读《醉翁亭记》中写景的语句,是可以触摸太守的心语的。在欧阳修笔下,滁州环境优美,一年四季,山林泉石、林霏野芳、日出云归鸟鸣等美不胜收。欧阳修不由感叹“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美景怡情,因而欧阳修“朝而往,暮而归”,流连于山水。欧阳修在被贬滁州之前,曾被贬夷陵,那时他写下《戏答元珍》一诗:“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此诗中写的景物是累累的残雪、残雪后的寒雷与荒僻的山城。夷陵与滁州都是山城,为何夷陵之境凄凉而滁州之境优美?因为心境不同!初遭贬谪的三十岁的心境与再遭贬谪的四十岁的心境有别。前者年轻不屈,后者成翁自适。这是欧阳修的心路历程。
欧阳修在滁州还写了一首题为《画眉鸟》的诗,诗中“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表现了鸟对大自然的热爱。《醉翁亭记》中也写了鸟,游人的到来扰乱了山林中鸟儿的生活,然而鸟儿并未因此而戚戚焉,“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从一“去”一“乐”中,太守领悟到了鸟儿在自然中的自适。秀丽的山水如一杯清酒,令人沉醉。自放于山林的自适是一种快乐,更是欧阳修心灵幸福的情绪与体验。
三、乐人和,源于心灵的自足
《醉翁亭记》中怎样写“乐人和”?如,“乐”滁人游:“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这描绘的是滁州人游山水的快乐,反映了百姓生活安定和乐。还有“乐”宴酣:“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这描绘的也是滁州在山水间娱乐醉饮的快乐,也反映了百姓生活安定和乐。
百姓生活的安定和乐,源于滁州的政治清明,这从侧面表现了太守治理滁州的政绩。虽遭贬谪,太守仍安于职守,为官一方励精图治,才使得百姓安居和乐,对此太守自己也是满意的。太守乐滁州人和,乐滁州民之乐,这种“乐”可视为心灵的自足。这种满足填补了政治上的失意——此时,作为太守的欧阳修内心拥有了持久而稳定的幸福。
四、与民同乐,表现心灵的自觉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达出民以与太守游为乐。那么,滁州人为什么乐于与太守游为乐?因为太守不但乐民之乐,还愿意与民同乐。与民同乐体现了太守的平等意识。“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这描绘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场景。热闹快乐的前提是太守的随和亲民。欧阳修放下官架子,与百姓同游同乐,这不可说不是他心灵的自我觉醒。“醒能述以文”,用行动证实了“醉能同其乐”绝非醉酒后的偶然。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