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青铜文明研究的力作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8408272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崇安兄交往二十余年,知其是最能坐冷板凳做学问者,早年读过他的《中国史前艺术》、《商周艺术》、《雨林中的国度——追踪东南亚古代文明》等大作,获益匪浅。两年前的一次聚会上,崇安兄自言自语地说:我生在广西、吃在广西,在有生之年为广西的历史文化研究做些贡献才觉无愧。话尤在耳,日前便收到崇安兄在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壮侗语族先民青铜文化艺术研究》一书,知其言并非戏说。该书洋洋30余万字,图表200余幅,内容以考古学材料为基础,结合人类学、民族学、文献学进行比较研究,从青铜文化艺术的角度切入,大致勾勒出桂、滇、黔三省(区)在秦汉及秦汉以前的社会形态及族群格局关系。秦汉及秦汉以前,上述地区活跃着西瓯、骆越、句町、滇、夜郎等族群,这些族群与现代的哪些民族有遗传关系?他们何时进入文明时代?他们的生产主活及宗教信仰等社会关系是个什么样子?都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课题。限于史料缺如,以往学者在类似的领域也有不少成果,但都是零星之作,崇安兄的著作则是整合研究集大成者。
  书中用三章的篇幅,介绍了桂、滇、黔三省(区)历年考古发现青铜器的情况,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逐一进行排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和差异性,并进一步探讨三省(区)青铜文化的起源和年代分期。经过比较结果认为,三省区的青铜文化存在不少共性,如都共见有万家坝型和石寨山型铜鼓、铜铃、一字格曲刃青铜剑、靴形钺、亚腰形铜斧;不同的是,广西地区出土有商周式礼器卣、盘、巴蜀式青铜剑、中原内地的东周式青铜剑,另外还有独特的越式鼎。这些都是因为广西地区与中原文化较接近的关系导致。书中收集三省(区)考古发现的青铜材料很全面,凡有志研究西南古代历史文化者,此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考古学研究最重实物证据,所谓有物则论、无物不说,其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不少学者的文章往往拘泥于见物不见人,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的考古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考古事象的年代断代和分期问题,而是要深入研究此考古事象的族属及其社会历史,这才是考古学的最终目的。崇安兄在大学专修考古学,又长期从事民族考古教学20余年,深知考古学研究真谛。书中特别注重三省(区)青铜文化的族属问题。通过研究认为,百越系统的民族不仅是迄今所知的云贵高原最早的原始居民之一,他们也是桂滇黔地区上古青铜文化的创始者。古越人在漫长的历史历程中,与他族互动融合,最终在春秋战国与秦汉时代,才形成发展出自身独特的青铜文明。书中明确指出,上述的越族族群就是现代西南地区壮侗语民族的先民。著者将今壮侗语族原生发祥地的先秦两汉时期之青铜文化考古发现,即把桂、滇、黔地区许多具有鲜明地方民族风格特点的上古青铜文化遗存界定为“壮侗语族先民青铜文化艺术”。其明显的文化现象是,广西和云南都有铜棺葬、铜鼓葬或铜鼓陪葬,这些都是权力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族群同源的证据。贵州的夜郎地区,虽没有发现铜棺、铜鼓葬,但却有铜釜套头葬,可见古夜郎人是以铜釜为重器。一般认为铜鼓是从铜釜演变来的,另外,壮族《麽经布洛陀》有抢夺四耳锅作为权力的传说。据此证明,贵州的古夜郎人与桂、滇族群是同源的。以往学者多有认为滇族是楚人庄踽的后裔,夜郎是彝族先民,我则同意崇安兄的观点,他们都是壮侗语族的先民。读者不妨品读其书,其中很多细节分析都是很有道理的。
  西南古越族的社会文化从来就不是闭塞孤立存在,对外有着互动传播的历程。向北与中原文化交流,向南将汉越文化传到东南亚地区,书中指出:迄今为止,中国南部边疆及其相邻的东南亚地区,已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区域性青铜文化类型,如岭南的两广地区有所谓的南越、西瓯和骆越文化,在贵州省则有夜郎文化,在云南有所谓的滇文化(石寨山文化),在越南北部则有所谓的东山文化,泰国东北部有班清文化。这些文化虽彼此间的面貌有较大差别,但它们之间存在交流和相互影响也是显而易见。如考古学者在广西那坡感驮岩、香港、越南北部都发现有商周式典型器——牙璋和石戈,发现了越式夔纹印纹陶,这些都是古越人传过去的。越南的青铜文化大约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广西武鸣发现有商周时期的铜戈、铜卤;广东石峡文化中也发现有晚商时期的青铜匕首、矛、镞、钺等,这些都是商周青铜文明对东亚南部地区土著民族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证明。另外东南亚的铜鼓文化也是从云南、广西传过去。书中对越南北部出土的一些铜器如羊角纽钟、人面纹铜剑、蒜头铜扁壶等,进行了精彩的个案分析,认为都是受到中国西南部青铜文化的影响。
  在传统民族学和历史学领域中,尚未产生过广泛利用青铜文化考古资料来具体阐明壮侗语族先民上古文化艺术丰富内涵专门史。书中将许多零星的相关考古发现及研究材料作系统梳理整合,由此为人们提供和充实壮侗语族先民从有限的文献史料无法了解到的许多历史的真实图像和民族精神风彩,精美的青铜艺术品及其文化内涵是西南民族上古文明的伟大象征。研究西南民族或欲了解西南民族上古文明史者,不可不读此书。
  
  [责任编辑:李士坤]
其他文献
[摘要]壮族重要的历史人物侬智高,在壮族民众的祖先记忆中占有非同一般的位置。云南省马关县马洒村的田姓家族与王姓家族以祖传实物和历史记忆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了他们的祖先与侬智高之间的族源关系,这是当地壮族人民英雄史观的体现。同时,这一英雄史观又影响到人们对历史记忆的选择。在此,历史记忆与英雄祖先崇拜互为主体的关系得以彰显。  [关键词]历史记忆;英雄祖先;侬智高  [作者]罗彩娟,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
期刊
【摘 要】 本文结合珠江三角洲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影响,在充分考察深圳市龙城街 道龙西客家社区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宗族状况的基础上,着重从宗族的习俗调整、宗族的聚居 格局、宗族的经济基础和宗族的权威体系等几个方面,探讨宗族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发生的一 系列变化,并据此对现代化理论关于传统与现代相对立的理念进行反思。  【关键词】宗族;城市化;变迁  【作 者】 田阡,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孙箫韵,
期刊
【摘 要】 探讨一个村落的形成发展是反映多样的异质性文化的基础,而追溯村落中的姓氏源 流及其发展变迁乃是研究族群问题和现代村落形成的切入点。本文以华南的一个单姓客家继 嗣群派系的发展为案例来揭示移民流动与乡村聚落变迁的关系,并由此分析现代村落中都市 化问题、宗族发展新趋势及其对地方权力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单姓氏源流;宗族发展;乡村聚落  【作 者】刘军,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硕士,广东外语外贸
期刊
【摘 要】 仪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文化人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本文在人类学 田野工作的基础上,运用象征人类学和仪式的相关理论,对广西大化壮族家族超度亡灵仪式 的结构和象征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仪式;家族超度;象征意义  【作 者】罗彩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北京,1000 81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
期刊
[摘要]文章以人类学的“冷逻辑”思维为反思维度,以壮学理论建构及其学术史发展为论域,尝试对壮学个案研究进行再思考。在此基础上,尤其侧重于时空坐落选取方面的反思,设想专题研究中的时空坐落选取更具有多元化特征,以此对研究旨趣与学科宏观微观互补的有效综合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壮学;冷逻辑;时空坐落;多元个案  [作者]覃延佳,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桂林,541
期刊
【摘 要】 涂尔干和莫斯的《原始分类》是文化人类学的经典著作。两位作者通过对澳洲、祖 尼人和苏人以及中国的分类体系的既有资料分析,认为,原始分类源于社会本身,其动力是 集体情感。这本著作的英文版译者罗德尼尼达姆在译文导言中对该著作进行了致命的批评 。本文通过解读原著,发现尼达姆的诸多批评缺乏根据,从而为原著正名。  【关键词】原始分类;起源;动力  【作 者】余成普,清华大学社会学系2006级博士
期刊
[摘要]本文在阐述壮侗语民族先民磨石崇拜和葫芦崇拜的基础上,指出盘古一词源于壮族先民对磨刀石(咽盘)和葫芦(勒勾)的称呼,其意指兄妹进葫芦躲过洪水灾难后结婚生下形似磨刀石的肉团,剁碎后撒向山野变成人。这些人长大后相互婚配,繁衍人类。盘古是壮语“盘勾”的汉字记音。  [关键词]磨刀石;葫芦;盘古  [作者]草乃昌,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B93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民间口头叙事是一个群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所建构的一种历史记忆与历史表述。它是群体对所记忆的历史事实的理解和阐释,是为强化群体认同和巩固群体凝聚而进行的策略性表达。本文通过对一个彝族撒尼村寨世代相传的地方性传说的文本分析,揭示了月湖村人对本村寨历史的集体记忆和草根阐释,进而说明“小地方”的口述史不仅隐藏着“大社会”的宏大历史叙事,而且表达了村寨共同体以及家族力量对村寨象征性资源的争夺与平衡。 
期刊
【摘 要】 就现存文献记载看,岭南鬼门关之称谓,大体历经“桂门关”——“鬼门关”— —“老鼠关”——“魁星关”——“天门关”等沿革。汉人中原正统观、唐宋贬官文化、岭 南科举及道教文化的此消彼长,皆是时人命名关口的社会内因。其中,鬼门之说,显属恶名 。解读以上不同性质的称谓,既可资于得见岭南往史;传至今日,又有助于定位玉林区域文 化之特色。  【关键词】岭南;鬼门关;地名学;文化学;玉林市  【作
期刊
[摘要]文章从价格操纵和市场传动机制、市场主位货币、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利益流动结构等角度。深入地揭示了城镇经济网络结构“无市不趋东”现象对广西近代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正是这种影响。形成了晚清民国时期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区域格局。  [关键词]城镇经济网络;“无市不趋东”;近代广西经济;影响  [作者]黄滨,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伦理研究所哲学博士后。广州,51005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