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一首歌或一支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始终渗透德育教育,为此我根据音乐学科的情感特点,对关于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情感,促进思想道德素质作了一些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工作;有效展开
1、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1音乐教育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音乐主要是通过旋律以表达情意,优美悦耳的旋律有助于人心情保持平稳、安静以及舒畅,进而使得精神世界得到陶冶。音乐教育中,学生在庄严雄浑的音乐熏陶下,能够培养其坚定的意志、保持高昂的情绪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贝多芬所创作的《第九交响曲》中,其所表达的是对人类平等与友爱的追求,通过欣赏该乐曲,能够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并产生更高的道德追求。《黄河大合唱》中,其主要是歌颂我国人民坚强不屈、为国战斗的精神,同时痛斥了残暴的侵略者对我国及其人民带来的严重伤害;作品中将抗日战争时黄河儿女的英雄气魄和壮阔图景生动的表现出来。而欢快活泼或是舒缓动情的音乐熏陶,一方面能够让人保持心情的愉悦,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还能够让人心静神宁、直视人生。例如,类似于《从头再来》这样的音乐作品,能够培养学生无畏失败,奋发图强的精神。所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有助于调节其内心的平衡,培养其坚定的意志,并增加其自信心。从而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生活,正确看待成败,并充满自信的去解决困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2音乐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心灵美。音乐教育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作为帮助学生塑造美心灵美的手段或方法。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将这样的一种观念与德育结合,则可以理解为:明白需要遵守什么样的道德规范与道德情操,不如将追求这样的道德规范与情操视为幸福并乐于其中,而这一目标通过音乐教育最容易实现。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欣赏,会为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事件或者是寓意等而吸引,继而产生情感上的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可能是联想、想象或是激动与共鸣。并使其在情感体验下,自然而然地去接受某种道德情操、思想观念与崇高精神的渗透,故而使自身的思想道德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1.3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作为我国长期以来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淀,也是我国人民能够团结一致、努力奋斗的主要精神支柱,在德育上来说,更是一种高尚、优良的思想品德。而音乐教育作为德育的关键手段之一,在很多的音乐艺术作品中都蕴含着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我国近代史产生的一些音乐作品,其是在我国那段饱经沧桑、血泪交融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因此那一时期的作品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更为强烈。所以,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在对这样一些作品进行讲解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1.4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音乐作为一种神奇而又极具魅力的艺术,而这一种艺术作品的完成,绝大部分是依靠团队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一个过程,这一点尤其是在群体性的音乐活动中作为明显。不管是在合唱还是在合奏中,都要求学生围绕着同一个目标,相互团结、彼此配合。
2、音乐教育中开展德育工作措施
2.1深挖教材,透析德育。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教唱国歌时,可以详细介绍其创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寇入侵,山河沦陷,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样的背景介绍可以使学生理解到这首歌曲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感受到巨大的鼓舞作用,从而激发出学生爱祖国、爱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2.2紧贴教学,立意深远。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的形象,帮助学生进入作品意境,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七·一”党的生日期间,教学内容可以以颂歌类为主,如《唱支山歌给党听》、《绣红旗》等,进一步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和人民,使他们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树立革命理想,争做党的接班人。学生在课堂上课中,就可以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不用任何的说教就可以完成人格的塑造、情操的升华。
2.3因材施教,持之以恒。教材中的歌曲内容丰富,体裁广泛,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教育内容最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经常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4寓教于樂,寓德于学。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如合唱队、器乐兴趣小组、晚会、比赛、游戏等等,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比如,合唱是一项高度审美的艺术活动,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艺术的想象力,从而达到陶冶高尚情操、净化心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学校合唱队作为音乐教育在课外的延伸,对学生进行唱歌技巧、技能的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唱歌及技巧训练的浓厚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和艺术实践的锻炼,而且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良好风气。
2.5以身示范,为人师表。投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这将会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良好的教育效果源于道理上的透彻说明和教育者的身体力行。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可能发生着影响。
3、结束语
总之,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探索,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它能够更加有效地从做事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寓教育思想于教学之中,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們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努力吧!在学校这块净土上播种美好的种子,相信经受风雨的洗礼后,终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参考文献:
[1]吴静欣.音乐教育中的道德教育[J].音乐天地,2016.
[2]李准.国内音教当前我国文化市场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对策[D].2016.
[3]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工作;有效展开
1、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1音乐教育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音乐主要是通过旋律以表达情意,优美悦耳的旋律有助于人心情保持平稳、安静以及舒畅,进而使得精神世界得到陶冶。音乐教育中,学生在庄严雄浑的音乐熏陶下,能够培养其坚定的意志、保持高昂的情绪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贝多芬所创作的《第九交响曲》中,其所表达的是对人类平等与友爱的追求,通过欣赏该乐曲,能够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并产生更高的道德追求。《黄河大合唱》中,其主要是歌颂我国人民坚强不屈、为国战斗的精神,同时痛斥了残暴的侵略者对我国及其人民带来的严重伤害;作品中将抗日战争时黄河儿女的英雄气魄和壮阔图景生动的表现出来。而欢快活泼或是舒缓动情的音乐熏陶,一方面能够让人保持心情的愉悦,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还能够让人心静神宁、直视人生。例如,类似于《从头再来》这样的音乐作品,能够培养学生无畏失败,奋发图强的精神。所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有助于调节其内心的平衡,培养其坚定的意志,并增加其自信心。从而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生活,正确看待成败,并充满自信的去解决困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2音乐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心灵美。音乐教育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作为帮助学生塑造美心灵美的手段或方法。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将这样的一种观念与德育结合,则可以理解为:明白需要遵守什么样的道德规范与道德情操,不如将追求这样的道德规范与情操视为幸福并乐于其中,而这一目标通过音乐教育最容易实现。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欣赏,会为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事件或者是寓意等而吸引,继而产生情感上的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可能是联想、想象或是激动与共鸣。并使其在情感体验下,自然而然地去接受某种道德情操、思想观念与崇高精神的渗透,故而使自身的思想道德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1.3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作为我国长期以来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淀,也是我国人民能够团结一致、努力奋斗的主要精神支柱,在德育上来说,更是一种高尚、优良的思想品德。而音乐教育作为德育的关键手段之一,在很多的音乐艺术作品中都蕴含着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我国近代史产生的一些音乐作品,其是在我国那段饱经沧桑、血泪交融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因此那一时期的作品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更为强烈。所以,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在对这样一些作品进行讲解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1.4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音乐作为一种神奇而又极具魅力的艺术,而这一种艺术作品的完成,绝大部分是依靠团队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一个过程,这一点尤其是在群体性的音乐活动中作为明显。不管是在合唱还是在合奏中,都要求学生围绕着同一个目标,相互团结、彼此配合。
2、音乐教育中开展德育工作措施
2.1深挖教材,透析德育。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教唱国歌时,可以详细介绍其创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寇入侵,山河沦陷,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样的背景介绍可以使学生理解到这首歌曲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感受到巨大的鼓舞作用,从而激发出学生爱祖国、爱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2.2紧贴教学,立意深远。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的形象,帮助学生进入作品意境,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七·一”党的生日期间,教学内容可以以颂歌类为主,如《唱支山歌给党听》、《绣红旗》等,进一步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和人民,使他们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树立革命理想,争做党的接班人。学生在课堂上课中,就可以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不用任何的说教就可以完成人格的塑造、情操的升华。
2.3因材施教,持之以恒。教材中的歌曲内容丰富,体裁广泛,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教育内容最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经常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4寓教于樂,寓德于学。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如合唱队、器乐兴趣小组、晚会、比赛、游戏等等,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比如,合唱是一项高度审美的艺术活动,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艺术的想象力,从而达到陶冶高尚情操、净化心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学校合唱队作为音乐教育在课外的延伸,对学生进行唱歌技巧、技能的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唱歌及技巧训练的浓厚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和艺术实践的锻炼,而且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良好风气。
2.5以身示范,为人师表。投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这将会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良好的教育效果源于道理上的透彻说明和教育者的身体力行。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可能发生着影响。
3、结束语
总之,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探索,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它能够更加有效地从做事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寓教育思想于教学之中,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們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努力吧!在学校这块净土上播种美好的种子,相信经受风雨的洗礼后,终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参考文献:
[1]吴静欣.音乐教育中的道德教育[J].音乐天地,2016.
[2]李准.国内音教当前我国文化市场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对策[D].2016.
[3]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